1980年7月,美國NBC電視臺在黃金檔時間播出了一個名為「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的電視專題片,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其主題是比較美國與日本的工業。NBC節目主持人說道:日本本國幾乎不產原材料,95%工業原材料依賴進口。這就是說,就天然條件而言,日本可算是赤貧。而在美國的市場上,到處都是日本的產品,汽車、家用電器、照相機等不用說,就是你要買把鐵錘,也是日本製造。在二戰之前,日本人以製造偽劣產品昭著於世,「日本製造」一詞成為取笑劣質產品的口頭禪。但時至今日,「日本製造」已經是品質優秀的代名詞。
究其原因,則主要得益於「五常法則」的推行。「五常法則」是企業精細管理法則,即「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常自律」的簡稱,因其都以字母「S」打頭,亦稱「5S」法則。
「五常法則」的思路非常簡單樸素,它針對企業中每位員工的日常行為提出要求,倡導從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員工都養成事事「講究」的習慣,從而達到提高整體工作質量的目的。
「五常法則」的內涵為:
(1)「常組織」就是判斷出完成工作的必需品,並把它與非必需品分開,把必需品的數量降低到最低程度,並把它放在一個方便的地方。通俗一點解釋,就是把工作場所內不要的東西堅決清理掉。
(2)「常整頓」就是研究提高效率的方法,它告訴我們如何以最快的時間取得物品,以及如何以最短的時間把它存放好。也就是說,要使工作場所內所有物品保持整齊有序的狀態,並進行必要的標誌。杜絕亂堆亂放、產品混淆、該找的東西找不到等無序現象的出現。
(3)「常清潔」應該由整個企業所有職員,上至領導者、下至清潔工一起來完成,使工作環境及設備、儀器、材料等始終保持清潔的狀態。
(4)「常規範」就是連續地、反覆不斷地堅持「常組織」、「常整頓」和「常清潔」活動。進一步說,「常規範」活動還包括利用創意和「全面視覺管理法」,獲得和堅持規範化,從而提高辦事效率。
(5)「常自律」就是向每一個人灌輸按照規定方式做事。這裡所強調的是創造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工作場所,教導每個人用得當的方式做事。拋棄壞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個過程有助於人們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樹立講文明、積極敬業的精神,如尊重別人、愛護公物、遵守規則、有強烈的時間觀念等。
「五常法則」為現代管理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統的環境管理規範,不僅能使工作環境保持窗明几淨和井然有序,更能不斷地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最重要的是,還加強了企業內部的溝通,令員工樹立積極態度、發揚自律精神,從而使企業知名度提高,不斷提升企業形象及競爭力。
一般人認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不應管細小的問題,而只需要把握企業的主幹——生產、經營和銷售等方面的大原則就可以了,各種具體的細節問題應完全放手讓部屬去幹。而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行政總裁哈羅德·吉寧卻不這樣看。他認為這是一種欠缺的管理方法,卓越的領導人從來不會對細節問題撒手不顧,反而在適當的時候會對它追根究底。
吉寧在美國管理界頗負盛名,他的名字常與天才的、雄心勃勃的、堅忍不拔的、強有力的、苛求的和成功的這樣一些詞連在一起。苛求的吉寧對細節的執著幾乎到了著魔的地步,但這恰恰是他管理方法的基本內核和取得成功的關鍵。
他有超凡的記憶力和速讀能力,喜歡親手掌握原始數據,不願讓他的職員把材料提得太精煉。他曾經說:有許多事不需要我知道,可是在事後我要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吉寧發現問題時,會很快地行動起來並要求介紹詳細情況,以便及時解決。他的一位行政主管說過:「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由吉寧一級解決的問題,有許多是小問題。」也許有人要說這種管理方法太婆婆媽媽了,其實不然。正是由于吉寧對事實持之以恆的追求,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求實的辦事原則,才使該公司在他的領導下,規模擴大了10倍,而且變成了一臺協調有效的機器。
作為一個公司領導,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親,但一定要明察秋毫,能夠在注重細節當中比他人觀察得更細緻、深刻,像吉寧那樣,在某一細節的操作上做出榜樣,使員工有效仿的範例,並形成一種威懾力,使每個員工工作都不敢馬虎,無法搪塞。只有這樣,企業的各項工作才能真正做細做實,才能蓬勃發展。
掃描閱讀每日精彩文章
來源:本文摘自企業管理出版社的新書——《管理者枕邊書》,購書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