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在美國擴展速度,系統比世界上,電報系統擁有更大規模

2020-12-27 他家的家常事

在美國的擴展速度是最快的——1846年年初,那裡唯一的電報線路是摩爾斯試驗用的,這條線路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Baltimore),長40英裡;兩年後,這裡已有大約2000英裡的線路;1850年的時候已經有超過12000英裡的線路,由20家不同的公司經營。1852年的美國統計(U.S.Census)中,電報業相關內容甚至當之無愧地佔了12頁之多。

"(美國的)電報系統比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電報系統擁有更宏大的規模,"調查局的主管這樣寫道,"而且大量的線路已經完全投入運行,它們組成的網絡遍布整個國家。"11條單獨的線路從紐約輻射而出,對於那裡的一些銀行家來說,每天發送並接收6到10條電訊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有的公司一年裡在電報上的支出達到1000美元。在這個階段,美國已經擁有超過23000英裡的電報線路,還有一萬英裡正在建設中;在1846年到1852年的6年間,網絡擴展了600倍。

"隨著線路的延伸和優秀的信息傳送功能的發揮,電報在這個國家中達到這樣的高點——從本質上來說,它可以與通過它傳遞的信息相匹敵。"這是1852年勞倫斯·特恩布爾(Laurence Turnbull)在他的《電磁波電報》(The Electro-MagneticTelegraph)一書的前言中提到的。每天都有上百條訊息通過主線路傳遞,對此,特恩布爾在書中指出,這展示了"電報在代理商業通信業務中是多麼重要。每天都有新的人和業務加入使用,而每天也為電報增加了新力量,使其更有使用價值"。

應該說,有關電報優越於傳統傳送信息方式的一個最生動的例子發生在幾年之後,即1861年的10月,橫穿美國大陸達到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的電報線路完成(圖14.1)。在這條線路完成之前,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唯一連接是由小馬快運(Pony Express)提供的,這是一個包括馬匹和驛路的信件系統。傳奇性的人物,如威廉姆·野牛比爾·科迪(William"Buffalo Bill"Cody)和小馬鮑勃·哈斯拉姆("Pony Bob" Haslam)要用大約10天的時間將郵件穿越1800英裡從密蘇裡(Missouri)的聖約瑟夫(St.Joseph)送達薩克拉曼多(Sacramento)。但是,當沿途的電報線路一就位,消息被即時傳送,小馬快運就關門了。

電報和鐵路一起西移:當鐵路一投入使用,電報立即成為關鍵的信息系統,既用於協調鐵路交通,也用於管理物流和服務流。本圖選自《加拿大國家檔案》(National Archives of Canada)。

在英國,電報雖然也發展得不錯,但是沒有像在美國那樣迅速地被接受,因為那裡對大西洋彼岸對電報的如此熱衷心存疑惑。"由摩爾斯教授發明的美國電報比起我們所使用的電報,從其作用來看顯示出更強的世界性,"一位英國作家很有保留地注意到了這一點。"美國電報用來發送和接收銀行家、商人、國會成員、政府官員、掮客和警察的信息:各方按照約定在兩個站點與對方碰頭,或由一方發送給另一方,包括新聞、選舉申報書、死亡通知、關於家庭和個人健康的問詢、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每日議程、貨物訂單、關於船運的信息。

各種法庭審判的進程、傳喚證人、快運火車的信息、邀請、在某個站點的金錢接收和付給另外一方的收據等;電報服務於各種人群,他們可能要轉匯從債務人那裡借出的現金、向物理學家進行諮詢,以及需要各種各樣通常能夠通過郵件傳輸這類信息的傳遞服務。對於電報通信效率的信任現在已經如此徹底,以至於最重要的商業交易日報都通過這樣的方式,在遠隔幾百英裡的通信人之間進行傳送。"

正當舊的視覺電報被看作是對皇家海軍(Royal Navy)的保護的時候,新的電子電報開始隨同鐵路一起進入英國人的腦袋裡。1848年,大約一半的國家鐵路線的沿線有電報線。到了1850年,英國有2215英裡電報線路,但其實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電報業才真正起飛。裡卡多和庫克電子電報公司(Ricardo and Cooke's ElectricTelegraph Company)作為最具競爭力的公司問世了,並且佔有主導地位;以不同設計為基礎的13種電報儀器在1851年的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GreatExhibition)展出,並引燃了大眾對新技術的更大興趣。這些發展給剛誕生的工業帶來影響,它需要從鐵路的影子中走出來。

電報在其他國家的發展也很順利。到了1852年,在普魯士有1493英裡的電報線路,都是從柏林輻射出來的。整理了世界電報系統概覽的特恩布爾注意到,與通常的在高杆上架電報線的做法不一樣,"普魯士用的是在地表下埋線的方法,這使這些線路免受惡意破壞,而且也較少受到閃電的損害"。奧地利有1053英裡的線路,加拿大有983英裡;在義大利的託斯卡納(Tuscany),德國的薩克森(Saxony)和巴伐利亞(Bavaria),西班牙、俄羅斯和荷蘭都有電子電報的發送;在澳大利亞、古巴,以及智利的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Valparaiso)也有電報網絡。當電報網絡在不同國家迅速成長、技術趨於成熟之時,在各種具有競爭力的電報儀器和信號代碼的發明者之間正展開著激烈的競爭。

特恩布爾很高興地指出對電報的好奇激發了"昏睡的"印度人開始建設網絡。他對法國人的態度甚至有些粗魯,將他們形容為"與大部分其他的歐洲公司相比,在電報事業中處於劣勢"。這樣的看法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法國不僅發明了電報,還為它起了名字。但是他們在視覺電報上的領先的確妨礙了他們,使其在放棄舊技術、採用新技術方面猶豫不決。法國作家弗朗索瓦·墨伊格諾(Franois Moigno)編撰了論述法國電子電報網絡的著述,他認為1852年時的規模是750英裡,而這導致了對舊的視覺電報宣布死刑。

發送和接收信息——在19世紀50年代早期被稱為"收發電報"——很快就成為世界上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於這項業務價格昂貴,只有富人才能承受得起用網絡發送一些瑣碎的信息,而大部分人都將電報用於發送真正緊急的信息。

發送信息通常需要去某個電報公司的辦公地點,然後按照格式要求填寫接收者的郵政地址,並且儘可能簡短地將所要發送的信息寫下來,因為電報收費是按照信息的字數,以及發送人和接收人之間的距離的。準備好信息後,將它遞交給櫃員,由他發送到網絡上。

電報線從主要城鎮的電報局向各個方向發散,每條線路都會經過一些不同城鎮的地區局。每所地區局只與網絡上同一條輻線上的電報局通信,在每條線路的終端有中心電報局。這意味著如果信息要從一所電報局發送到處於同一輻線上的另一所電報局,就可以直接傳送,但是其他信息就必須先發送到中心電報局,然後再轉到網路的另一條能通往目的地的輻線上。

一旦信息被距離接收人最近的電報局接收,就會被謄寫在紙條上,然後由送信的男孩步行直接送到接收者手中。如果有答覆,就會被帶回電報局;有的電報公司為提前支付了回復費的信息提供了特殊的費率。

年輕人熱衷於從事信使工作,因為這往往是通往更好的職位的墊腳石。送信男孩的工作職責之一是在清晨打掃工作室,這為他們提供了在儀器上嘗試一下以及學習電報員的技藝的機會。託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和鋼鐵大王、慈善活動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都是從送信男孩做起的。卡內基說:"那個時候當一個送信男孩有很多樂趣,"這是卡內基在他的自傳中寫到的,其中包括他在19世紀50年代做信使男孩經歷的美好回憶。"那裡有水果批發商,有的時候會因為快速送達信息,而得到滿滿一口袋的蘋果;麵包房和糖果店也有時會給他蛋糕。他遇到了一些令他敬仰的和藹的人;他們因為他的準時而說些好聽的話誇獎他,有時還會讓他在回電報局時帶回回信。我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使小孩子更容易得到關注,而這是每一個真正聰明的孩子在成長中都需要的。"

相關焦點

  • 隨時知曉地球另一邊發生了什麼,一切從 180 年前的摩爾斯碼電報...
    19 世紀的電報線路常常沿著當時快速發展的鐵路鋪設,也幫助鐵路建立了電報信號系統,引導火車在當時還只是單軌鐵路上行駛。1844 年,美國國會資金支持下,首條線路華盛頓-巴爾的摩沿著當時的鐵路線建成。1845 年,華盛頓-巴爾的摩正式投入商用,但國會很快因為糟糕的業績退出。
  • 電報之父的傳奇人生
    沒錯,他就是電信時代的開創者,被譽為「電報之父」的美國著名發明家——薩繆爾·莫爾斯(也有譯為塞繆爾·摩爾斯、摩斯)。薩繆爾·莫爾斯莫爾斯的父親,傑迪狄亞·莫爾斯(Jedidiah Morse),是一位保守且虔誠的基督教公理會牧師,同時也是一位地理學家,在學術上頗有成就,後來還被譽為美國「地理學之父」。
  • 電報之父薩繆爾 · 莫爾斯的傳奇人生
    他在他的素描本中,繪製了一些他腦海中浮現的系統原型草圖。回到紐約之後,莫爾斯立刻投入到對電報的研究之中。然而,三年的研究,沒有任何成果。他的積蓄陸續用完,生活一度陷入困境。1836年,走投無路的莫爾斯回歸正常生活,開始擔任紐約市大學(現紐約大學)的藝術及設計教授。他向學校申請了華盛頓廣場新大樓塔樓的使用權,改造成工作室,在裡面繼續自己的電報發明。
  • 因為妻子突然離世而發明了電報,摩斯密碼之父摩爾斯
    在戰爭電視劇中經常看到一種傳遞情報的裝置,那就是電報。通過電報,配合一套摩斯密碼,就能輕而易舉地將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送到千裡之外。電報和摩斯密碼的發明者,就是一名著名的藝術家塞繆爾·摩爾斯。摩爾斯出生在1791年美國的麻薩諸塞州。
  • 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專題展覽18日開幕 202封電報手稿...
    這體現了毛澤東同志對於「寫電報,發通令」在工作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如何讀懂一份電報?剛一進入展廳,講解員就向觀眾講起了電報格式特點:「電報落款的日期,一般用地支代月、韻目代日。比如,『四月二十日』這一天,在電報上用『卯哿』表示,五個字縮略成了兩個字。」
  • 電報已「死」,電報人還「活著」
    20世紀50年代,安裝於電報大樓報房的掛鍾。電報大樓室內掛鍾與樓頂塔鍾採用子母鍾系統,實現各報房、機房時間始終與樓頂大鐘保持同步。後來真幹了發報才發現,這世界上哪兒有輕鬆的事兒啊?」王梅說著自己也笑起來,「不過也不後悔,還多學了一門技術呢。」 她記得,當時發電報,一個字3分5釐,加急資費加倍。 「5分錢,可以坐6站市區公交車。冬儲大白菜,3分錢一斤。」知青馮小宇回北京探親,返鄉至少帶6個包,每次都要發電報讓人接站,「電報很貴的。
  • 捷波朗見證百年中文電報電碼書移交中國
    2015年6月11日 ,為慶祝丹中建交65周年,丹麥北歐亞洲研究所將由大北電報公司(大北歐集團前身)編撰的世界第一本中文電報電碼書《電報書籍》轉贈給上海電信博物館留存。提肯(Carl Frederik Tietgen)先生在148年前即中國丹麥建交之前就來到了中國,他用一根電纜把中國與世界聯繫到了一起。儘管電報技術已經被慢慢地取代,但是大北歐集團與中國的故事還在繼續,並且愈加緊密。卡爾?弗雷德裡克?提肯先生曾經說過『世界的發展依賴於溝通。』Jabra捷波朗亦是溝通的橋梁,我們通過各種耳麥解決把完美的聲音傳遞給大家。
  • 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專題展在京舉辦
    專題展覽以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的202封珍貴電報手稿為主要載體,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選取反映重大歷史節點、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決策的電報手稿,輔以珍貴歷史圖片、文物、文獻等,精心選取國共和談、捍衛國家主權、工作作風優良、領袖崇高風範等專題進行展示,展現了「兩種中國之命運」的關鍵抉擇與「建設新中國」的滄桑巨變。
  • 毛澤東同志202封珍貴電報手稿首次展出
    再現中共中央「為新中國奠基」偉大曆程「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範——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專題展覽」位於香山革命紀念館一層專題展廳,共分為高瞻遠矚革命到底的政治遠見,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軍事韜略,革故鼎新獨立自主的世界眼光,立黨為公從嚴治黨展的領袖品格,執政為民人民至上的公僕情懷,殷殷關切情深意長的偉人風範
  • 電報模板
    (1)凡是口頭、書面、電話能聯繫解決的問題,不準拍發電報。(2)拍發電報要寫明主送、抄送單位。主送——是指收電報的直接負責單位,也就是這個事主要由哪個單位辦(不論單位大小,主要受理單位排列最前位)。(3)拍發電報應蓋章、籤字留存。(4)電報反映情況要真實。列車只能在乘務中發電報,同一區段內不得重複拍發同一內容的電報。
  • 比遏制蘇聯"更長的電報"來了,「行不通」
    上周,一名美國「前政府高官」模仿起了「遏制」蘇聯政策的關鍵人物,炮製、發表一份報告,大談中美關係。結果,另一家美國智庫研究人員先看不下去了,接連指出報告的4個「根本性缺陷」,在對中國和美國的認知上都有問題。但就是這樣據稱擁有「與中國打交道的深厚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士,在向美國政府提供對華政策建議。
  • 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展覽開幕
    1000平方米的展廳裡,202封珍貴電報手稿、62件(套)珍貴文物史料和50餘張歷史照片,按照「高瞻遠矚 革命到底的政治遠見」「運籌帷幄 決勝千裡的軍事韜略」「革故鼎新 獨立自主的世界眼光」「立黨為公 從嚴治黨的領袖品格」「執政為民 人民至上的公僕情懷」「殷殷關切 情深意長的偉人風範」 6個部分、17個專題,濃縮展現了毛澤東在香山居住的181天,生動再現了一代革命領袖風範。
  • 管理故事: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總裁為什麼鍾情於「小事」?
    的電視專題片,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其主題是比較美國與日本的工業。NBC節目主持人說道:日本本國幾乎不產原材料,95%工業原材料依賴進口。這就是說,就天然條件而言,日本可算是赤貧。而在美國的市場上,到處都是日本的產品,汽車、家用電器、照相機等不用說,就是你要買把鐵錘,也是日本製造。在二戰之前,日本人以製造偽劣產品昭著於世,「日本製造」一詞成為取笑劣質產品的口頭禪。
  • 倪萍的「假電報」 讓我的童年很受傷
    大家知道,以前的「春節聯歡晚會」,都有主持人念「賀歲電報」的傳統項目,而這些電文也都發自於祖國各地,有來自邊疆的、內陸的、沿海的、港澳臺的……而曾經的「春節聯歡晚會」王牌主持人倪萍卻自曝在這一環節上,她念的是「假電報」。因為給到她手裡的四張「電報」,全都是空白的,一個字都沒有。那麼倪萍是怎麼辦的呢?
  • 李鴻章頭一回發電報,跑廢了3匹馬送到了6個字,結論只有一個字
    這時的李鴻章就又想起了電報,1877年,李鴻章就在天津做了實驗,他讓手下盛宣懷在天津的直隸總督衙門和天津機器局之間拉起了電纜。兩地之間的距離只有幾十公裡,如果以八百裡加急的速度跑,兩三個小時可以來回,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快的速度了,普通人可能花一天也不一定能來回一趟。
  • 毛澤東200餘封電報手稿展出 從「紅色電波」中再讀歷史
    【解說】12月18日,「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範——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專題展覽」在香山革命紀念館開幕。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此大批量地集中公開展覽展示毛澤東電報手稿,尚屬首次。【解說】專題展位於香山革命紀念館一層專題展廳,面積1000餘平方米。
  • 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電報文稿折射出的思想內涵
    從之後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看,通過和平方式的謀劃,對於儘早實現國家統一、最大程度減少損失、最快速度醫治戰爭創傷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二是統一戰線。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之一。在電報文稿中涉及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內容有27處,分為三種情形:涉及籌備新政協內容,共有7處;涉及嘉勉國民黨起義/改編將士內容,共有10處;涉及共話同學同鄉友情內容,共有4處。
  • 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範——毛澤東同志202封珍貴電報手稿首次展出
    再現中共中央「為新中國奠基」偉大曆程「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範——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專題展覽」位於香山革命紀念館一層專題展廳,共分為高瞻遠矚革命到底的政治遠見,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軍事韜略,革故鼎新獨立自主的世界眼光,立黨為公從嚴治黨展的領袖品格,執政為民人民至上的公僕情懷,殷殷關切情深意長的偉人風範
  • 丹麥百年中文電報電碼書移交中國(高清)
    新華網哥本哈根5月11日電(記者石壽河)1870年,受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委託,丹麥天文學家漢斯•謝勒俄普(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Schjellerup)始創了用四位數代替漢字的電報編碼;次年,在此基礎上編制的世界上第一部中文電報電碼書《電報書籍》問世並投入使用。
  • 總有人提到的電報群又是什麼?
    相信不少的小夥伴總能在平時群裡聊天內容中聽到有關「電報群」,「帶帶我」等是不是感覺自己有點蒙圈?啥電報不電報的現在不都2020年了那手機玩著它不香嗎?其實此電報並非你所想的電報。其實群裡小夥伴口中所說的的電報,電報群是一個APP軟體,並不是什麼電報機打字的電報。APP的名稱就叫:Telegram,中文的翻譯恰好就是「電報」的意思。Telegram源於俄羅斯其本質上是一款可跨平臺的通訊軟體,用戶可以相互交換加密與自毀消息,發送照片、影片等所有類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