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擴展速度是最快的——1846年年初,那裡唯一的電報線路是摩爾斯試驗用的,這條線路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Baltimore),長40英裡;兩年後,這裡已有大約2000英裡的線路;1850年的時候已經有超過12000英裡的線路,由20家不同的公司經營。1852年的美國統計(U.S.Census)中,電報業相關內容甚至當之無愧地佔了12頁之多。
"(美國的)電報系統比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電報系統擁有更宏大的規模,"調查局的主管這樣寫道,"而且大量的線路已經完全投入運行,它們組成的網絡遍布整個國家。"11條單獨的線路從紐約輻射而出,對於那裡的一些銀行家來說,每天發送並接收6到10條電訊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有的公司一年裡在電報上的支出達到1000美元。在這個階段,美國已經擁有超過23000英裡的電報線路,還有一萬英裡正在建設中;在1846年到1852年的6年間,網絡擴展了600倍。
"隨著線路的延伸和優秀的信息傳送功能的發揮,電報在這個國家中達到這樣的高點——從本質上來說,它可以與通過它傳遞的信息相匹敵。"這是1852年勞倫斯·特恩布爾(Laurence Turnbull)在他的《電磁波電報》(The Electro-MagneticTelegraph)一書的前言中提到的。每天都有上百條訊息通過主線路傳遞,對此,特恩布爾在書中指出,這展示了"電報在代理商業通信業務中是多麼重要。每天都有新的人和業務加入使用,而每天也為電報增加了新力量,使其更有使用價值"。
應該說,有關電報優越於傳統傳送信息方式的一個最生動的例子發生在幾年之後,即1861年的10月,橫穿美國大陸達到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的電報線路完成(圖14.1)。在這條線路完成之前,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唯一連接是由小馬快運(Pony Express)提供的,這是一個包括馬匹和驛路的信件系統。傳奇性的人物,如威廉姆·野牛比爾·科迪(William"Buffalo Bill"Cody)和小馬鮑勃·哈斯拉姆("Pony Bob" Haslam)要用大約10天的時間將郵件穿越1800英裡從密蘇裡(Missouri)的聖約瑟夫(St.Joseph)送達薩克拉曼多(Sacramento)。但是,當沿途的電報線路一就位,消息被即時傳送,小馬快運就關門了。
電報和鐵路一起西移:當鐵路一投入使用,電報立即成為關鍵的信息系統,既用於協調鐵路交通,也用於管理物流和服務流。本圖選自《加拿大國家檔案》(National Archives of Canada)。
在英國,電報雖然也發展得不錯,但是沒有像在美國那樣迅速地被接受,因為那裡對大西洋彼岸對電報的如此熱衷心存疑惑。"由摩爾斯教授發明的美國電報比起我們所使用的電報,從其作用來看顯示出更強的世界性,"一位英國作家很有保留地注意到了這一點。"美國電報用來發送和接收銀行家、商人、國會成員、政府官員、掮客和警察的信息:各方按照約定在兩個站點與對方碰頭,或由一方發送給另一方,包括新聞、選舉申報書、死亡通知、關於家庭和個人健康的問詢、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每日議程、貨物訂單、關於船運的信息。
各種法庭審判的進程、傳喚證人、快運火車的信息、邀請、在某個站點的金錢接收和付給另外一方的收據等;電報服務於各種人群,他們可能要轉匯從債務人那裡借出的現金、向物理學家進行諮詢,以及需要各種各樣通常能夠通過郵件傳輸這類信息的傳遞服務。對於電報通信效率的信任現在已經如此徹底,以至於最重要的商業交易日報都通過這樣的方式,在遠隔幾百英裡的通信人之間進行傳送。"
正當舊的視覺電報被看作是對皇家海軍(Royal Navy)的保護的時候,新的電子電報開始隨同鐵路一起進入英國人的腦袋裡。1848年,大約一半的國家鐵路線的沿線有電報線。到了1850年,英國有2215英裡電報線路,但其實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電報業才真正起飛。裡卡多和庫克電子電報公司(Ricardo and Cooke's ElectricTelegraph Company)作為最具競爭力的公司問世了,並且佔有主導地位;以不同設計為基礎的13種電報儀器在1851年的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GreatExhibition)展出,並引燃了大眾對新技術的更大興趣。這些發展給剛誕生的工業帶來影響,它需要從鐵路的影子中走出來。
電報在其他國家的發展也很順利。到了1852年,在普魯士有1493英裡的電報線路,都是從柏林輻射出來的。整理了世界電報系統概覽的特恩布爾注意到,與通常的在高杆上架電報線的做法不一樣,"普魯士用的是在地表下埋線的方法,這使這些線路免受惡意破壞,而且也較少受到閃電的損害"。奧地利有1053英裡的線路,加拿大有983英裡;在義大利的託斯卡納(Tuscany),德國的薩克森(Saxony)和巴伐利亞(Bavaria),西班牙、俄羅斯和荷蘭都有電子電報的發送;在澳大利亞、古巴,以及智利的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Valparaiso)也有電報網絡。當電報網絡在不同國家迅速成長、技術趨於成熟之時,在各種具有競爭力的電報儀器和信號代碼的發明者之間正展開著激烈的競爭。
特恩布爾很高興地指出對電報的好奇激發了"昏睡的"印度人開始建設網絡。他對法國人的態度甚至有些粗魯,將他們形容為"與大部分其他的歐洲公司相比,在電報事業中處於劣勢"。這樣的看法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法國不僅發明了電報,還為它起了名字。但是他們在視覺電報上的領先的確妨礙了他們,使其在放棄舊技術、採用新技術方面猶豫不決。法國作家弗朗索瓦·墨伊格諾(Franois Moigno)編撰了論述法國電子電報網絡的著述,他認為1852年時的規模是750英裡,而這導致了對舊的視覺電報宣布死刑。
發送和接收信息——在19世紀50年代早期被稱為"收發電報"——很快就成為世界上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於這項業務價格昂貴,只有富人才能承受得起用網絡發送一些瑣碎的信息,而大部分人都將電報用於發送真正緊急的信息。
發送信息通常需要去某個電報公司的辦公地點,然後按照格式要求填寫接收者的郵政地址,並且儘可能簡短地將所要發送的信息寫下來,因為電報收費是按照信息的字數,以及發送人和接收人之間的距離的。準備好信息後,將它遞交給櫃員,由他發送到網絡上。
電報線從主要城鎮的電報局向各個方向發散,每條線路都會經過一些不同城鎮的地區局。每所地區局只與網絡上同一條輻線上的電報局通信,在每條線路的終端有中心電報局。這意味著如果信息要從一所電報局發送到處於同一輻線上的另一所電報局,就可以直接傳送,但是其他信息就必須先發送到中心電報局,然後再轉到網路的另一條能通往目的地的輻線上。
一旦信息被距離接收人最近的電報局接收,就會被謄寫在紙條上,然後由送信的男孩步行直接送到接收者手中。如果有答覆,就會被帶回電報局;有的電報公司為提前支付了回復費的信息提供了特殊的費率。
年輕人熱衷於從事信使工作,因為這往往是通往更好的職位的墊腳石。送信男孩的工作職責之一是在清晨打掃工作室,這為他們提供了在儀器上嘗試一下以及學習電報員的技藝的機會。託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和鋼鐵大王、慈善活動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都是從送信男孩做起的。卡內基說:"那個時候當一個送信男孩有很多樂趣,"這是卡內基在他的自傳中寫到的,其中包括他在19世紀50年代做信使男孩經歷的美好回憶。"那裡有水果批發商,有的時候會因為快速送達信息,而得到滿滿一口袋的蘋果;麵包房和糖果店也有時會給他蛋糕。他遇到了一些令他敬仰的和藹的人;他們因為他的準時而說些好聽的話誇獎他,有時還會讓他在回電報局時帶回回信。我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使小孩子更容易得到關注,而這是每一個真正聰明的孩子在成長中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