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上海– 2015年6月11日 ,為慶祝丹中建交65周年,丹麥北歐亞洲研究所將由大北電報公司(大北歐集團前身)編撰的世界第一本中文電報電碼書《電報書籍》轉贈給上海電信博物館留存。作為世界僅存的兩本初版中文電碼書,丹麥大北歐集團的《電報書籍》以裡程碑式的文化遺產見證了中國通信史的發展,同時也是中國和丹麥兩國在正式建交前友好關係的象徵。
前期移交已於5月11日在丹麥哥本哈根的亞洲中心完成,正式移交儀式於6月11日在上海電信博物館舉行,丹麥北歐亞洲研究所將這百年電報電碼書交給了復旦-歐洲中國研究中心,之後由復旦大學作為代表將這本珍貴的書籍轉贈給上海電信博物館。大北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李倬先生及大北歐公司中國區副總經理馬建忠先生作為大北歐集團的代表應邀出席了此次活動。上海電信博物館館長沈青女士、丹麥王國駐上海總領事Nicolai PRYTZ先生、丹麥哥本哈根商務孔子學院院長曹伯義(Carsten Boyer TH?GERSEN)先生、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教授等均參加了此次活動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Jabra捷波朗中國區總經理李倬先生
Jabra捷波朗中國區總經理李卓先生在演講中表示,「非常榮幸能夠代表大北歐集團與丹麥北歐亞洲研究所一同將《電報書籍》交還給中國,「大北歐集團的創始人卡爾?弗雷德裡克?提肯(Carl Frederik Tietgen)先生在148年前即中國丹麥建交之前就來到了中國,他用一根電纜把中國與世界聯繫到了一起。儘管電報技術已經被慢慢地取代,但是大北歐集團與中國的故事還在繼續,並且愈加緊密。卡爾?弗雷德裡克?提肯先生曾經說過『世界的發展依賴於溝通。』Jabra捷波朗亦是溝通的橋梁,我們通過各種耳麥解決把完美的聲音傳遞給大家。和過去一樣,Jabra捷波朗一直是行業的領軍者,並把最新的科技源源不斷地帶到中國。」
轉交儀式中,上海電信博物館館長沈青女士代表博物館接收了第一本中文電報電碼書《電報書籍》。而其三份真品復刻印刷版則在現場進行了展示,並分別贈與了復旦大學、上海丹麥總領事館以及上海電信博物館。隨後,各位嘉賓參觀了上海電信博物館並對中國電信發展史進行了進一步的了解。
1871年《電報書籍》是什麼?
《電報書籍》是第一部實際應用的中文電碼書,於1871年5月在上海印刷出版。大北歐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卡爾?弗雷德裡克?提肯(Carl Frederik Tietgen)作為一位有遠見的企業家,他注意到了中國需要使用漢字發送電報的市場潛力。雖然1870年之前人們曾多次嘗試建立一套漢字電報電碼,但卻無不以失敗告終。於是在1870年,受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委託,丹麥天文學家漢斯?謝勒俄普(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Schjellerup)始創了用四位數代替漢字的電報編碼;次年,在此基礎上編制的世界上第一部中文電報電碼書《電報書籍》問世並投入使用。
《電報書籍》作為中國對外溝通的新語言指南為中國對外交流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平臺。在1872年上海和香港之間發送的14992份電報中,中文電報已多達2649份。大北集團、丹麥天文學家漢斯?謝勒俄普(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Schjellerup)加上眾多不知名的中國專業人士,他們都在創造中文電報電碼系統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報書籍》對中國通信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並延續至今。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首任總經理 愛德華?史溫生先生 塑像
百年的歷史帶給了Jabra捷波朗厚重的積澱,現在Jabra捷波朗致力於不斷的開拓創新,為消費者帶來最好的產品。Jabra捷波朗一直將領先的科技與真正便於終端用戶使用的設計相結合,為用戶帶來高質量的耳麥產品與貼心的服務。不僅如此, Jabra捷波朗一直堅信科技創新是一個企業的生命,正是這種不懈的創新精神贏得了廣大用戶的信賴以及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高度認可。
作為在中國現存的歷史最悠久的外資通訊公司之一,Jabra捷波朗在傳遞丹麥精神、文化、科技上,做出了積極努力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現如今,Jabra捷波朗已經與中國的多個領域展開了友好而合作,並在廈門成立了研發中心,希望通過自身不懈的發展與創新推動兩國通訊市場更全面和廣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