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歌詠懷。臺語歌曲是臺灣同胞用鄉音抒發的心聲,尤其是那些流傳久遠的臺語老歌,是臺灣同胞的集體記憶,積澱著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的深情眷念。不同歷史時期的臺語歌曲,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和風貌,反映了臺灣同胞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的內心感受和精神訴求。
臺語歌曲概說
臺語歌曲是相對於國語歌曲(即普通話歌曲)而言,是指臺灣地區用閩南方言吟唱的歌曲。由於臺灣福佬族群(閩南人)是臺灣最大的族群,約佔總人口的75%,福佬族群使用的閩南方言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方言,因此,臺灣閩南語歌曲被視為臺灣方言歌曲的代表,臺灣民眾習慣上稱為臺語歌曲。
臺灣是移民社會。早期移民中,以漳(漳州)、泉(泉州)、廈(廈門)漢族移民人數最多,其次是從廣東遷臺的移民,他們入臺開發、建設家園,自然的也從祖籍地帶去了方言、習俗、信仰等民間文化,其中包括民間音樂和地方小調。
臺語歌曲源自漳州小調、泉州小調、廈門小調等民謠,據考證,早年就有大量記錄閩南地區民謠唱本的「歌仔冊」從廈門流傳到臺灣。臺語歌曲在發展過程中還受到閩南地區戲曲如歌仔戲、南音等曲調唱段及民間宗教音樂的影響。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移植、翻唱,而是融入了新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無論是內容或曲調都有了新變化。
臺語歌曲始於開臺拓荒的臺灣先民的傳唱,是伴隨著先民們在那片土地上篳路藍縷、開啟山林而孕育、而生長的。隨著時代的推移、社會的變遷,臺語歌曲從早期的民間歌謠發展到創作歌曲,形成了極富鄉土情懷和地方特質的歌曲種類。根據大的歷史時期的劃分,臺語歌曲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思想起思故鄉
第一個階段是清治時期。據史料記載,明代中期,已有一些福建沿海的漁民、農民、商人、海盜渡海移居臺澎。明代後期,以鄭芝龍為首的海上武裝集團實際控制了福建沿海,促進了海峽兩岸貿易活動,並有組織地將大批饑民從福建運送到臺灣。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並治理臺灣期間,更有組織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移民和民間移民入臺。清康熙統一臺灣後,又出現數次移民高潮,至1893年,臺灣人口達到250多萬。
自16世紀末至19世紀末,一波又一波或零散或成規模地從閩粵渡臺的移民潮,形成了臺灣移民社會。在長達300年的移民過程中,先民們離鄉背井渡海來臺,在臺島開發、建設家園,這種經歷表現在精神層面就具有強烈的祖根意識。先民們在族譜、宗祠、牌匾、墓碑都會記載自己從哪裡來;先民們在勞作之餘會吟唱故鄉小調來寄託濃濃的鄉思鄉情,這些小調經過口口傳唱,孕育出了優美動聽的民間歌謠。
臺灣早期民間歌謠如《思想起》、《天黑黑》、《牛犁歌》、《臺東調》、《丟丟銅》、《勸世歌》、《草螟弄雞公》等,都廣為流傳。這些歌謠的曲調基本不變,內容則往往根據吟唱者的經歷自編而有不同版本。《丟丟銅》是宜蘭一帶的民間小調,沒有固定的歌詞,是隨情景的變換而即興填詞吟唱的。最典型的是《思想起》,以念唱形式敘述先民們從唐山過臺灣的拓荒史,充滿濃鬱鄉情,在南部民間就有50多種版本。
歲月滄桑,許多早年的民謠已蒙上厚厚的塵埃。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臺灣民間老藝人陳達根據恆春一帶的民謠遊唱各地而引起反響,一些早年民間歌謠如《思想起》、《勸世歌》等才逐漸為後人所知。「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走不盡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描述的就是陳達懷抱月琴彈唱祖先流下來的民謠的情景。
心酸酸望春風
第二個階段是日據時期。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於1895年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同年,日本以武力侵佔臺灣。從此,日本對臺灣實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當局強制推行同化政策,迫使臺灣人民學日文、講日語,甚至生活習俗也要日本化,禁止臺灣人民使用漢字,禁止民間宗教和習俗活動,臺灣人民飽受了異族的奴役和壓迫,苦悶無助的心情無處宣洩,只能私下偷偷吟唱臺語歌謠寄託悲情。
當年在嘉義一帶傳唱一首歌謠《一隻鳥仔哮啾啾》,內容描述了一隻小鳥在夜裡找不到自己的鳥巢,傷心哭叫,悲憤地質問是誰把我的鳥巢弄破,如果讓我抓到他絕不善罷甘休。這首歌謠形象地表達了臺灣同胞痛失家園、誓必雪恨的心情。民間傳說曾有一支臺胞抗日武裝在諸羅山(嘉義)被日軍鎮壓,勇士們唱著這首歌謠慷慨就義,故事極為感人。
1932年,由阮玲玉主演的上海影片《桃花泣血記》到臺灣上映,電影公司為了招來觀眾,根據劇情專門製作了同名臺語歌曲進行廣告宣傳。這首歌曲由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被公認為是第一首臺語創作歌曲。這首電影廣告歌曲經純純演唱後,竟風靡一時。日本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見有商機,便聘請了一批詞曲作者創作臺語歌曲並灌制唱片發行。1935年,日本勝利唱片公司也開始灌制發行臺語歌曲唱片。一時間臺語歌曲興盛,標誌著由原先的民間歌謠發展到創作歌曲時期。
上世紀30年代中期,臺語歌壇湧現出一批傑出的詞曲作家,如:鄧雨賢、陳達儒、楊三郎、陳秋霖、周添旺、李臨秋、姚贊福、王雲峰、蘇桐等;湧現出一批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臺語歌曲,如:《月夜愁》、《河邊春夢》、《望春風》、《一心兩岸》、《雨夜花》、《路滑滑》、《四季紅》、《滿面春風》、《雙雁影》、《白牡丹》、《心酸酸》、《欲怎樣》、《農村曲》、《港邊惜別》、《阮不知啦》等,其中「四月望雨」(即《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被譽為四大經典臺語歌曲。這些詞曲作家都具有憂患意識和民族意識,他們創作的臺語歌曲雖然反映的是鄉愁、離別、愛戀的題材,但內容情調貼近鄉土、貼近現實,隱隱折射出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民的悲涼心境,因此引起廣泛共鳴。
《雨夜花》以在夜裡遭受風雨摧殘、凋零落土的花朵為比喻,描述了一位女子悽苦無助的不幸遭遇,象徵了日據下臺灣人民備受凌辱的命運:「雨夜花 ,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
但是,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民並沒有低頭認命,飽受苦難就更加嚮往幸福。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少數比較歡快的臺語歌曲。《四季紅》分春夏秋冬四段歌詞,表現了一對戀人在大自然中嬉戲遊玩、互訴衷情的場景。《望春風》據說靈感來自《西廂記》中的詩句:「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歌曲表現了一位少女月下獨自依窗,憧憬能找到如意郎君,渴望美好生活的內心活動和嬌羞情態,含蓄典雅,優美動聽。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為了強化在臺灣的殖民統治,推行了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從思想文化上對臺灣人民進行奴化教育,禁止民間演出布袋戲、歌仔戲,禁止使用方言。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臺語歌曲的唱片公司紛紛關閉,曾經繁榮了五六年的臺語歌壇走進了黑暗時期。
補破網寄希望
第三個階段是戒嚴時期。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臺灣同胞歡天喜地回歸祖國懷抱。臺灣學者寫道:「在日本強暴的統治下,度過了艱辛苦難的五十年之後,我們全體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但是,時隔一年多,臺灣爆發了「二二八事件」,臺灣同胞的美夢瞬間破碎。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隨之而來的是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臺灣同胞在專制統治下痛苦呻吟。
臺灣光復初期,臺語歌曲曾有過短暫的復活。面對當時族群矛盾、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臺灣社會,一些詞曲作家創作了反映現實疾苦的臺語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稱為「戰後四大名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不可飼金魚》。另外還有一首《收酒矸》也很出名。《燒肉粽》描述了一位青年學生畢業後沒有工作,為了謀生只好當小販沿街叫賣肉粽的情景,是底層民眾生活困苦的真實寫照。
《補破網》是一首情歌,作者李臨秋有感於一對情人因誤會而造成感情破損,所以寫歌希望兩人共同努力來補感情的破網。由於當時臺灣社會滿目瘡痍,這首歌曲被賦予了深刻意涵,用來比喻補社會這張破網;網和望諧音,也有修補破碎希望的意思。這首歌曲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被臺灣當局禁唱,理由是有映射政治的嫌疑,直到70年代中後期才解禁。
《杯底不可飼金魚》是一首飲酒歌,作者呂泉生有感於「二二八事件」後臺灣社會省籍鴻溝加深,族群矛盾加劇,便以此為背景,創作了這首歌曲。作者呼籲不分省籍族群,大家坐下來一起喝酒,彼此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喝乾杯中酒,從此和諧共處,肝膽相照。歌曲明快豪邁,深受民眾喜愛。
進入50年代,在戒嚴體制下,臺灣社會處處是政治禁區,臺語歌壇也開始走向低潮。儘管如此,仍有少數詞曲作家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創作,如:《港都雨夜》、《鑼聲若響》、《夜半路燈》、《舊情綿綿》、《淡水暮色》等。由於創作人才的凋零,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混血歌曲」(即將日本歌曲改填臺語歌詞),代表作是《黃昏的故鄉》和《媽媽請你也保重》。60年代後,開始有大批鄉下青年到都市打拼,《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這二首臺語歌曲成了這一代人思念家鄉的心靈慰籍。這一時期知名的臺語歌手有文夏、洪一峰等。
與此同時,60年代初,國語歌曲開始流行,早期主要翻唱老上海的流行歌曲和香港、日本的流行歌曲。到了60年代後期,以姚蘇蓉、鄧麗君等為代表的國語流行歌曲興盛,加上西洋歌曲大量湧入臺灣,這也大大壓縮了臺語歌曲的生存空間。六七十年代,國民黨當局加強對臺語歌曲的管控,許多優秀臺語歌曲遭到禁唱,臺語歌壇逐漸趨向沉寂。
70年代中期以後,面對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壓制和西方文化的泛濫,臺灣一批文化人士、青年學生開始進行反思和批判,從而推動了鄉土文學運動、校園歌曲運動、現代民歌運動,掀起了一股回歸傳統、關注鄉土、審視現實的文化思潮。在這種文化思潮的激蕩下,加上民間老歌手陳達的出現,一些音樂人開始挖掘、整理流失民間的臺語歌謠,一些歌手開始演唱臺語歌曲,鄧麗君也翻唱了不少臺語老歌。
80年代初,沈文程的《心事誰人知》、洪榮宏的《一支小雨傘》唱紅臺語歌壇,隨後有江蕙、陳小雲、黃乙玲等歌手湧現出來,沉寂的臺語歌壇開始復甦。
愛拼才會贏
第四個階段是解嚴以後。1987年,國民黨當局被迫宣布解除戒嚴,長期被壓抑的社會能量一時間噴湧而出,政治上加速了民主化的進程,文化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臺語歌曲也終於走出歷史的陰霾,抖落一身塵埃,撫平累累傷痕。
解嚴之初的1988年,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震撼臺語歌壇,唱紅臺灣全島。時值臺灣人民以勤勞奮鬥創造了經濟奇蹟,又以不屈抗爭衝破了專制禁錮,這首曲風明快、內容勵志的臺語歌曲,正唱出了臺灣人民勇敢拼搏的精神:「……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1989年,「黑名單工作室」推出臺語歌曲專輯《抓狂歌》,以創新的音樂表現形式和反叛的姿態,抨擊社會時弊,也引起不小的轟動。緊接著,1990年,林強的《向前走》以念唱加搖滾的演唱,再次在臺語歌壇颳起一陣旋風。這首臺語歌曲描寫了一位鄉下青年在前往臺北打拼的火車上,充滿矛盾、好奇和憧憬的複雜心情,唱出了年輕一代的心聲。
90年代以後,臺語歌壇迎來了蓬勃興盛的時期。早在80年代中後期就出名的歌手持續走紅,洪榮宏翻唱了大量臺語老歌,獲得3屆最佳臺語男歌手金曲獎;葉啟田推出50張以上的專輯,演唱歌曲多達1000首以上,獲頒金龍獎,被譽為「寶島歌王」;江蕙推出60多張專輯,獲得5屆最佳臺語女歌手金曲獎,被譽為「臺語歌后」;黃乙玲推出30餘張專輯,獲得3屆最佳臺語女歌手金曲獎,也是歌后級的歌手。
臺語歌壇在長達10餘年的繁榮時期,佳作無數,歌手輩出,如:沈文程、蔡振南、林強、陳小雲、王瑞霞、許景淳、曾心梅、謝金燕、俞隆華、尤雅、黃妃、阿吉仔、陳一郎、陳百潭、蕭煌奇、施文斌、王識賢、李茂山、李嘉、蔡小虎、朱約信、伍佰等,都是名噪一時的重量級歌手。在臺語歌曲熱潮的帶動下,許多國語歌手也跨界來唱臺語歌曲,如潘越雲、羅時豐、謝雷、張清芳、蔡琴、鳳飛飛、羅大佑、陳淑樺、張惠妹等。這一時期,臺語歌曲在臺灣流行歌壇佔據了半壁江山。
隨著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的展開,臺語歌曲也流傳到大陸,如:《天黑黑》、《望春風》、《一支小雨傘》、《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愛情一陣風》、《雙人枕頭》、《雪中紅》、《針線情》、《車站》等,受到大陸同胞的喜愛。大陸同胞到臺灣交流訪問,在宴會上常常聽到臺灣朋友用《流浪到淡水》開頭一段唱詞來勸酒:「有緣,無緣,大家來作夥,燒酒喝一杯,乎幹啦!乎幹啦!」正是兩岸同胞感情交融的生動體現。
進入21世紀後,兩岸三地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帶動了國語歌壇一路走強,臺灣80後、90後大批年輕人偏好國語流行歌曲和歐美、日韓等外來流行歌曲,造成臺語歌壇逐漸退居弱勢地位。畢竟臺語歌曲的市場有語言和地域的局限性。儘管如此,臺語歌曲仍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和不衰的影響力。
我們回顧臺語歌曲步履闌珊的發展歷程,就如同跟隨臺灣人民走過苦難的歲月。哭腔哭調是臺語歌曲的顯著特點,銘刻著日據時代的印記,也反映了臺灣人民特殊的歷史遭遇和心態。那些歷經滄桑的臺語老歌,散發著那片鄉土的芬芳,承載著那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同胞的淚水與希望,如泣如訴的歌聲帶領我們走進臺灣人民的心靈深處……
(作者:汪舟 刊載於《兩岸關係》雜誌2013年第4期 轉載自: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