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舟:臺灣閩南語歌曲的鄉土情懷

2021-02-17 海峽青年

  詩言志,歌詠懷。臺語歌曲是臺灣同胞用鄉音抒發的心聲,尤其是那些流傳久遠的臺語老歌,是臺灣同胞的集體記憶,積澱著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的深情眷念。不同歷史時期的臺語歌曲,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和風貌,反映了臺灣同胞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的內心感受和精神訴求。

  臺語歌曲概說

  臺語歌曲是相對於國語歌曲(即普通話歌曲)而言,是指臺灣地區用閩南方言吟唱的歌曲。由於臺灣福佬族群(閩南人)是臺灣最大的族群,約佔總人口的75%,福佬族群使用的閩南方言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方言,因此,臺灣閩南語歌曲被視為臺灣方言歌曲的代表,臺灣民眾習慣上稱為臺語歌曲。

  臺灣是移民社會。早期移民中,以漳(漳州)、泉(泉州)、廈(廈門)漢族移民人數最多,其次是從廣東遷臺的移民,他們入臺開發、建設家園,自然的也從祖籍地帶去了方言、習俗、信仰等民間文化,其中包括民間音樂和地方小調。

  臺語歌曲源自漳州小調、泉州小調、廈門小調等民謠,據考證,早年就有大量記錄閩南地區民謠唱本的「歌仔冊」從廈門流傳到臺灣。臺語歌曲在發展過程中還受到閩南地區戲曲如歌仔戲、南音等曲調唱段及民間宗教音樂的影響。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移植、翻唱,而是融入了新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無論是內容或曲調都有了新變化。

  臺語歌曲始於開臺拓荒的臺灣先民的傳唱,是伴隨著先民們在那片土地上篳路藍縷、開啟山林而孕育、而生長的。隨著時代的推移、社會的變遷,臺語歌曲從早期的民間歌謠發展到創作歌曲,形成了極富鄉土情懷和地方特質的歌曲種類。根據大的歷史時期的劃分,臺語歌曲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思想起思故鄉

  第一個階段是清治時期。據史料記載,明代中期,已有一些福建沿海的漁民、農民、商人、海盜渡海移居臺澎。明代後期,以鄭芝龍為首的海上武裝集團實際控制了福建沿海,促進了海峽兩岸貿易活動,並有組織地將大批饑民從福建運送到臺灣。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並治理臺灣期間,更有組織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移民和民間移民入臺。清康熙統一臺灣後,又出現數次移民高潮,至1893年,臺灣人口達到250多萬。

  自16世紀末至19世紀末,一波又一波或零散或成規模地從閩粵渡臺的移民潮,形成了臺灣移民社會。在長達300年的移民過程中,先民們離鄉背井渡海來臺,在臺島開發、建設家園,這種經歷表現在精神層面就具有強烈的祖根意識。先民們在族譜、宗祠、牌匾、墓碑都會記載自己從哪裡來;先民們在勞作之餘會吟唱故鄉小調來寄託濃濃的鄉思鄉情,這些小調經過口口傳唱,孕育出了優美動聽的民間歌謠。

  臺灣早期民間歌謠如《思想起》、《天黑黑》、《牛犁歌》、《臺東調》、《丟丟銅》、《勸世歌》、《草螟弄雞公》等,都廣為流傳。這些歌謠的曲調基本不變,內容則往往根據吟唱者的經歷自編而有不同版本。《丟丟銅》是宜蘭一帶的民間小調,沒有固定的歌詞,是隨情景的變換而即興填詞吟唱的。最典型的是《思想起》,以念唱形式敘述先民們從唐山過臺灣的拓荒史,充滿濃鬱鄉情,在南部民間就有50多種版本。

  歲月滄桑,許多早年的民謠已蒙上厚厚的塵埃。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臺灣民間老藝人陳達根據恆春一帶的民謠遊唱各地而引起反響,一些早年民間歌謠如《思想起》、《勸世歌》等才逐漸為後人所知。「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走不盡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描述的就是陳達懷抱月琴彈唱祖先流下來的民謠的情景。


  心酸酸望春風

  第二個階段是日據時期。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於1895年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同年,日本以武力侵佔臺灣。從此,日本對臺灣實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當局強制推行同化政策,迫使臺灣人民學日文、講日語,甚至生活習俗也要日本化,禁止臺灣人民使用漢字,禁止民間宗教和習俗活動,臺灣人民飽受了異族的奴役和壓迫,苦悶無助的心情無處宣洩,只能私下偷偷吟唱臺語歌謠寄託悲情。

  當年在嘉義一帶傳唱一首歌謠《一隻鳥仔哮啾啾》,內容描述了一隻小鳥在夜裡找不到自己的鳥巢,傷心哭叫,悲憤地質問是誰把我的鳥巢弄破,如果讓我抓到他絕不善罷甘休。這首歌謠形象地表達了臺灣同胞痛失家園、誓必雪恨的心情。民間傳說曾有一支臺胞抗日武裝在諸羅山(嘉義)被日軍鎮壓,勇士們唱著這首歌謠慷慨就義,故事極為感人。

  1932年,由阮玲玉主演的上海影片《桃花泣血記》到臺灣上映,電影公司為了招來觀眾,根據劇情專門製作了同名臺語歌曲進行廣告宣傳。這首歌曲由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被公認為是第一首臺語創作歌曲。這首電影廣告歌曲經純純演唱後,竟風靡一時。日本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見有商機,便聘請了一批詞曲作者創作臺語歌曲並灌制唱片發行。1935年,日本勝利唱片公司也開始灌制發行臺語歌曲唱片。一時間臺語歌曲興盛,標誌著由原先的民間歌謠發展到創作歌曲時期。

  上世紀30年代中期,臺語歌壇湧現出一批傑出的詞曲作家,如:鄧雨賢、陳達儒、楊三郎、陳秋霖、周添旺、李臨秋、姚贊福、王雲峰、蘇桐等;湧現出一批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臺語歌曲,如:《月夜愁》、《河邊春夢》、《望春風》、《一心兩岸》、《雨夜花》、《路滑滑》、《四季紅》、《滿面春風》、《雙雁影》、《白牡丹》、《心酸酸》、《欲怎樣》、《農村曲》、《港邊惜別》、《阮不知啦》等,其中「四月望雨」(即《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被譽為四大經典臺語歌曲。這些詞曲作家都具有憂患意識和民族意識,他們創作的臺語歌曲雖然反映的是鄉愁、離別、愛戀的題材,但內容情調貼近鄉土、貼近現實,隱隱折射出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民的悲涼心境,因此引起廣泛共鳴。

  《雨夜花》以在夜裡遭受風雨摧殘、凋零落土的花朵為比喻,描述了一位女子悽苦無助的不幸遭遇,象徵了日據下臺灣人民備受凌辱的命運:「雨夜花 ,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

  但是,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民並沒有低頭認命,飽受苦難就更加嚮往幸福。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少數比較歡快的臺語歌曲。《四季紅》分春夏秋冬四段歌詞,表現了一對戀人在大自然中嬉戲遊玩、互訴衷情的場景。《望春風》據說靈感來自《西廂記》中的詩句:「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歌曲表現了一位少女月下獨自依窗,憧憬能找到如意郎君,渴望美好生活的內心活動和嬌羞情態,含蓄典雅,優美動聽。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為了強化在臺灣的殖民統治,推行了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從思想文化上對臺灣人民進行奴化教育,禁止民間演出布袋戲、歌仔戲,禁止使用方言。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臺語歌曲的唱片公司紛紛關閉,曾經繁榮了五六年的臺語歌壇走進了黑暗時期。

  

  補破網寄希望

  第三個階段是戒嚴時期。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臺灣同胞歡天喜地回歸祖國懷抱。臺灣學者寫道:「在日本強暴的統治下,度過了艱辛苦難的五十年之後,我們全體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但是,時隔一年多,臺灣爆發了「二二八事件」,臺灣同胞的美夢瞬間破碎。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隨之而來的是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臺灣同胞在專制統治下痛苦呻吟。

  臺灣光復初期,臺語歌曲曾有過短暫的復活。面對當時族群矛盾、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臺灣社會,一些詞曲作家創作了反映現實疾苦的臺語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稱為「戰後四大名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不可飼金魚》。另外還有一首《收酒矸》也很出名。《燒肉粽》描述了一位青年學生畢業後沒有工作,為了謀生只好當小販沿街叫賣肉粽的情景,是底層民眾生活困苦的真實寫照。

  《補破網》是一首情歌,作者李臨秋有感於一對情人因誤會而造成感情破損,所以寫歌希望兩人共同努力來補感情的破網。由於當時臺灣社會滿目瘡痍,這首歌曲被賦予了深刻意涵,用來比喻補社會這張破網;網和望諧音,也有修補破碎希望的意思。這首歌曲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被臺灣當局禁唱,理由是有映射政治的嫌疑,直到70年代中後期才解禁。

  《杯底不可飼金魚》是一首飲酒歌,作者呂泉生有感於「二二八事件」後臺灣社會省籍鴻溝加深,族群矛盾加劇,便以此為背景,創作了這首歌曲。作者呼籲不分省籍族群,大家坐下來一起喝酒,彼此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喝乾杯中酒,從此和諧共處,肝膽相照。歌曲明快豪邁,深受民眾喜愛。

  進入50年代,在戒嚴體制下,臺灣社會處處是政治禁區,臺語歌壇也開始走向低潮。儘管如此,仍有少數詞曲作家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創作,如:《港都雨夜》、《鑼聲若響》、《夜半路燈》、《舊情綿綿》、《淡水暮色》等。由於創作人才的凋零,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混血歌曲」(即將日本歌曲改填臺語歌詞),代表作是《黃昏的故鄉》和《媽媽請你也保重》。60年代後,開始有大批鄉下青年到都市打拼,《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這二首臺語歌曲成了這一代人思念家鄉的心靈慰籍。這一時期知名的臺語歌手有文夏、洪一峰等。

  與此同時,60年代初,國語歌曲開始流行,早期主要翻唱老上海的流行歌曲和香港、日本的流行歌曲。到了60年代後期,以姚蘇蓉、鄧麗君等為代表的國語流行歌曲興盛,加上西洋歌曲大量湧入臺灣,這也大大壓縮了臺語歌曲的生存空間。六七十年代,國民黨當局加強對臺語歌曲的管控,許多優秀臺語歌曲遭到禁唱,臺語歌壇逐漸趨向沉寂。

  70年代中期以後,面對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壓制和西方文化的泛濫,臺灣一批文化人士、青年學生開始進行反思和批判,從而推動了鄉土文學運動、校園歌曲運動、現代民歌運動,掀起了一股回歸傳統、關注鄉土、審視現實的文化思潮。在這種文化思潮的激蕩下,加上民間老歌手陳達的出現,一些音樂人開始挖掘、整理流失民間的臺語歌謠,一些歌手開始演唱臺語歌曲,鄧麗君也翻唱了不少臺語老歌。

  80年代初,沈文程的《心事誰人知》、洪榮宏的《一支小雨傘》唱紅臺語歌壇,隨後有江蕙、陳小雲、黃乙玲等歌手湧現出來,沉寂的臺語歌壇開始復甦。

  

  愛拼才會贏

  第四個階段是解嚴以後。1987年,國民黨當局被迫宣布解除戒嚴,長期被壓抑的社會能量一時間噴湧而出,政治上加速了民主化的進程,文化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臺語歌曲也終於走出歷史的陰霾,抖落一身塵埃,撫平累累傷痕。

  解嚴之初的1988年,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震撼臺語歌壇,唱紅臺灣全島。時值臺灣人民以勤勞奮鬥創造了經濟奇蹟,又以不屈抗爭衝破了專制禁錮,這首曲風明快、內容勵志的臺語歌曲,正唱出了臺灣人民勇敢拼搏的精神:「……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1989年,「黑名單工作室」推出臺語歌曲專輯《抓狂歌》,以創新的音樂表現形式和反叛的姿態,抨擊社會時弊,也引起不小的轟動。緊接著,1990年,林強的《向前走》以念唱加搖滾的演唱,再次在臺語歌壇颳起一陣旋風。這首臺語歌曲描寫了一位鄉下青年在前往臺北打拼的火車上,充滿矛盾、好奇和憧憬的複雜心情,唱出了年輕一代的心聲。

  90年代以後,臺語歌壇迎來了蓬勃興盛的時期。早在80年代中後期就出名的歌手持續走紅,洪榮宏翻唱了大量臺語老歌,獲得3屆最佳臺語男歌手金曲獎;葉啟田推出50張以上的專輯,演唱歌曲多達1000首以上,獲頒金龍獎,被譽為「寶島歌王」;江蕙推出60多張專輯,獲得5屆最佳臺語女歌手金曲獎,被譽為「臺語歌后」;黃乙玲推出30餘張專輯,獲得3屆最佳臺語女歌手金曲獎,也是歌后級的歌手。

  臺語歌壇在長達10餘年的繁榮時期,佳作無數,歌手輩出,如:沈文程、蔡振南、林強、陳小雲、王瑞霞、許景淳、曾心梅、謝金燕、俞隆華、尤雅、黃妃、阿吉仔、陳一郎、陳百潭、蕭煌奇、施文斌、王識賢、李茂山、李嘉、蔡小虎、朱約信、伍佰等,都是名噪一時的重量級歌手。在臺語歌曲熱潮的帶動下,許多國語歌手也跨界來唱臺語歌曲,如潘越雲、羅時豐、謝雷、張清芳、蔡琴、鳳飛飛、羅大佑、陳淑樺、張惠妹等。這一時期,臺語歌曲在臺灣流行歌壇佔據了半壁江山。

  隨著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的展開,臺語歌曲也流傳到大陸,如:《天黑黑》、《望春風》、《一支小雨傘》、《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愛情一陣風》、《雙人枕頭》、《雪中紅》、《針線情》、《車站》等,受到大陸同胞的喜愛。大陸同胞到臺灣交流訪問,在宴會上常常聽到臺灣朋友用《流浪到淡水》開頭一段唱詞來勸酒:「有緣,無緣,大家來作夥,燒酒喝一杯,乎幹啦!乎幹啦!」正是兩岸同胞感情交融的生動體現。

  進入21世紀後,兩岸三地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帶動了國語歌壇一路走強,臺灣80後、90後大批年輕人偏好國語流行歌曲和歐美、日韓等外來流行歌曲,造成臺語歌壇逐漸退居弱勢地位。畢竟臺語歌曲的市場有語言和地域的局限性。儘管如此,臺語歌曲仍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和不衰的影響力。

  我們回顧臺語歌曲步履闌珊的發展歷程,就如同跟隨臺灣人民走過苦難的歲月。哭腔哭調是臺語歌曲的顯著特點,銘刻著日據時代的印記,也反映了臺灣人民特殊的歷史遭遇和心態。那些歷經滄桑的臺語老歌,散發著那片鄉土的芬芳,承載著那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同胞的淚水與希望,如泣如訴的歌聲帶領我們走進臺灣人民的心靈深處……

(作者:汪舟 刊載於《兩岸關係》雜誌2013年第4期 轉載自:中國臺灣網)

相關焦點

  • 汪舟:臺灣閩南語歌曲的鄉土情懷(組圖)
    詩言志,歌詠懷。由於臺灣福佬族群(閩南人)是臺灣最大的族群,約佔總人口的75%,福佬族群使用的閩南方言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方言,因此,臺灣閩南語歌曲被視為臺灣方言歌曲的代表,臺灣民眾習慣上稱為臺語歌曲。  臺灣是移民社會。
  • 閩南文化的奇葩——閩南語歌曲
    閩南語歌曲是閩南文化的奇葩,它濃縮了閩南文化的精華,具有其特殊的韻味和魅力。在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閩南鄉親中廣受喜愛。「咱的鄉親,咱的歌」,包含了閩南人特有的鄉情親情,它融合了閩南地區的生活情趣和地方文化,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它的鄉土氣息。
  • 「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聚首臺北再掀高潮
    林永傳 攝「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聚首臺北再掀高潮。 林永傳 攝   中新網臺北8月22日電 (記者 黃少華 林永傳)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衛視和臺灣年代電視臺聯合制播的「2014愛爾麗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大幕日前再啟,來自大陸、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五大賽區的頂尖唱將經過4個多月的激烈角逐,連日來再度聚首臺北進軍總決賽,爭奪「閩南語歌壇明日之星」。
  • 沒聽過閩南語歌曲,不足以談人生
    19世紀流行的主要是傳統歌謠,包括戲文選段,進入20世紀,才有不少新創作的歌曲面世,其中《雪梅思君》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歌仔戲是用戲劇的形式表現歌仔冊的內容《雪梅思君》是「採自廈門調而來。中國臺灣學者莊永明在《臺灣第一》書中披露:早在中國臺灣第一首閩南語流行歌曲尚未誕生前,"有兩首歌曲甚受大家所喜愛傳唱,其中之一就是《雪梅思君》。
  • 廈門首個閩南語歌曲專業合唱團募集團員 計劃今年開始演出
    楊慕說,《廈門親像一首歌》問世後,觸動了許多閩南人的家園情懷,也讓更多人相信,閩南語歌曲一樣可以兼具大氣磅礴與溫暖親和,可以風格雋永又直指人心。因此,他萌生了組建閩南語歌曲專業合唱團的想法。  楊慕說,合唱團將分為兩部分,一是粉絲團,只要喜歡閩南方言,喜歡音樂,哪怕音樂基礎不強,也可以參加,一邊學習一邊唱;另一個是專業團,人不用多,但要求比較高。
  • 臺灣音樂人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陳悅 攝中新網廈門5月27日電 (記者 陳悅)臺灣音樂人楊慕在廈門創立的「微風樂集」已走過5年歲月,已經在廈門創作出許多廣受傳唱新作和挖掘眾多音樂新人的他,並不準備就此停步。就在27日下午舉行的五周年慶祝活動上,楊慕發起的「A萌(廈門的閩南語讀音)閩南語合唱團」首次亮相,他說,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讓廈門這座音樂城的閩南語音樂「生生不息」。
  • 臺灣音樂人廈門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就在27日下午舉行的五周年慶祝活動上,楊慕發起的「A萌(廈門的閩南語讀音)閩南語合唱團」首次亮相,他說,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讓廈門這座音樂城的閩南語音樂「生生不息」。  楊慕是臺灣第一代校園民謠創作人,和李宗盛、蔡琴等同時代,曾在臺灣斬獲眾多作曲獎項。
  • 不只有<愛拼才會贏> 閩南語歌曲如何再創輝煌?
    這張專輯自從1988年投放市場後,不只是在臺灣流行,更流傳到大陸、東南亞,並迅速引起聽眾的共鳴、廣泛傳唱。但隨後很長時間內,閩南歌曲流行程度再也沒有達到之前的程度,一直到今天,在大陸北方非閩南語地區的卡拉OK中,也只能聽到 《愛拼才會贏》這一首歌。  這對臺灣歌手王少峰來說,其實是一個莫大的遺憾。王少峰已發行多張專輯,並且還在籌備首張閩南語歌曲。
  • 走進「小眾」音樂閩南語歌曲 原來閩南語歌曲有這麼多經典
    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閩南語歌曲以其獨具韻味和魅力的鄉音,還有特色的強顫音,深受閩南語地區民眾的喜愛,也讓多少人覓到了同祖、同源的親情。雖然由於語言所限,閩南語歌曲受眾不算很廣,不過這並不影響人們對這種「小眾」音樂的喜愛。
  • 臺灣閩南語歌王翁立友率眾明星嗨翻漳浦
    晨報訊(微信採編組/報導)12月5日晚,漳浦臺灣之星演唱會於漳浦縣江濱公園西側廣場舉行。本次活動聯合我報(漳浦晨報)、漳浦微益聯盟等單位為漳浦一中在校的36位貧困學生捐贈兩萬元慈善基金。此次演出的明星陣容堪稱豪華,既有臺灣超高人氣閩南語歌王翁立友,更有閩南語歌后甲子慧、豬哥亮之女謝金晶、臺灣搖滾歌王黃上等眾多臺灣歌星傾情助陣。
  • 再次出圈的伍佰,背後是閩南語歌曲的黃金時代
    以影視配樂為載體,除了激越、澎湃的臺客搖滾,伍佰的閩南語歌曲更是堪稱一絕。1992年,由侯孝賢監製、徐小明導演的電影《少年吔,安啦》為伍佰提供了初露鋒芒的機會。伍佰為這部電影創作了一首同名歌曲,在這部反映臺灣社會青少年暴力問題的影片中,來自伍佰粗糲、渾厚的閩南語淺吟低唱,給這部尖銳的電影以溫暖、撫慰。
  • 再次出圈的伍佰,背後是閩南語歌曲的黃金時代-虎嗅網
    以影視配樂為載體,除了激越、澎湃的臺客搖滾,伍佰的閩南語歌曲更是堪稱一絕。 1992年,由侯孝賢監製、徐小明導演的電影《少年吔,安啦》為伍佰提供了初露鋒芒的機會。伍佰為這部電影創作了一首同名歌曲,在這部反映臺灣社會青少年暴力問題的影片中,來自伍佰粗糲、渾厚的閩南語淺吟低唱,給這部尖銳的電影以溫暖、撫慰。
  • 臺灣歌曲文化印記:閩南語優美詞曲代代唱(圖)
    李臨秋望春風 奔放女性情文史專家莊永明說,一九三○年代的閩南語流行曲,是從中國電影主題曲開始,「這些進口電影若不是默片、就是北京方言,為了宣傳電影,乾脆先寫一首閩南語歌,把劇情寫在歌詞裡」,李臨秋因緣際會,寫了《懺悔》、《人道》、《一顆紅蛋》等當紅歌曲,莊永明也稱此現象為「中國影戲,臺灣刻盤」(刻盤為唱片之意)。
  •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落幕 兩作品獲金獎
    閩南網11月2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歷時三個月,「2015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圓滿落幕,各獎項塵埃落定。備受關注的兩個金獎,分別由泉州音樂人蘇世洪和臺灣音樂人唐銘良摘得。今晚,來自海峽兩岸的閩南語歌手輪番登臺,演繹本次大賽的獲獎作品,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
  • 年輕人最愛的閩南語歌曲,可不止《浪子回頭》這一首
    提起閩南語歌曲,你最先想起的,可能是《愛拼才會贏》。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對於閩南語音樂的認知僅限於此。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閩南語音樂也在不斷變化,產生了很多打動人心的作品。今天,就帶你更新一下你的閩南語歌曲庫,看看年輕人都愛聽的方言音樂吧!《浪子回頭》 原唱:茄子蛋樂隊這首火於抖音的歌曲,刷新了人們對閩南語歌曲的認知,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似乎聽懂了閩南語歌的溫柔。
  • 愛拼才會贏,順便說一說很少說的閩南語歌曲
    「愛拼才會贏」這句勵志話語,來源於民間口語,但形成傳播應該是來自葉啟田演唱的一首閩南語歌曲,由陳百潭作曲填詞,發行於1988年。這首歌體現了閩南人熱愛拼搏的精神,代表的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閩南語歌,我一直並不太感冒了。
  • 爆笑之後靜靜流淚.二十四首超經典閩南語歌曲大串燒,那是關於九零年代滿滿的回憶.
    塗又仁,2016年出道的臺灣網紅,經常以搞笑模仿掀翻臺灣網友。近日,又仁一改往日純搞笑路線,推出了《九零臺語金曲美髮沙龍大會串》,一口氣串燒了九零年代24首超經典臺語歌曲,爆笑之餘,留下的是對過去童年時光的回憶和眷念。
  • 記憶中的閩南語歌曲!
    1、《愛拼才會贏》葉啟田《愛拼才會贏》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閩南語歌曲,發行於1988年,由陳百潭作詞作曲,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首歌,那時候也聽不懂唱的是什麼意思,只是單純的覺得旋律很好聽,如今再聽,內心五味雜陳,一陣陣回憶湧上心頭。
  • 星宇映相文化傳媒攜手臺灣金牌音樂製作人郭之儀導師-合作打造兩岸閩南語歌手/原創歌曲培訓平臺!
    /閩南語評委臺灣文化音樂協會歌唱比賽總評委澳大利亞華人歌唱比賽評委/總評委兩岸閩南語歌唱比賽總評委 發行 [那個女孩]鄭瓊之 個人詞曲音樂創作專輯與製作。課程 臺灣鄭喬安金曲音樂製作人 3語 華、閩、英 原創音樂聲樂培訓打造[ 明日之星 ]專業培訓少兒、青少~成人一條龍完美打造。金曲原創音樂歌唱培訓班,一季課程裡含有一首鄭喬安老師原創歌曲教材/專業錄音室錄製與製作,及課程點滴生活紀錄片。
  • 「這個歌手不一樣」——「臺灣女婿」吳瑞峰的閩南語音樂故事
    與普通的錄音師不同,吳瑞峰往往喜歡與歌手交流對音樂的理解,因此他錄製的歌曲往往更受客戶好評。新華社記者黃鵬飛攝新華社福州10月9日電(記者黃鵬飛、劉暘)拍攝完新歌MV和城市文化短片,便馬不停蹄開始進行後期製作,同時還安排著培訓課程和演出時間……「臺灣女婿」吳瑞峰最近有點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