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上周起如火如荼地在廈門進行,本屆大賽將在福建、上海、香港、澳門、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以及北美同步進行海選。獲得前三甲的幸運兒,將於2011年1月10日赴澳門參加本次大賽的總決賽,決出2010年閩南語世界歌王。
據悉,從去年開始,在兩岸多個地方就舉辦了各類的閩南語歌曲大賽,旨在通過比賽拉動歌壇景氣。這些比賽真的能讓曾經紅不讓的閩南語歌聲再度響起嗎?閩南語歌曲還能創造過去的輝煌嗎?
歌手:不是只有《愛拼才會贏》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透過商業、媒體的運作,閩南語歌曲從民謠小調搖身一變,成為風靡兩岸的流行歌曲。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張專輯,那就是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
這張專輯自從1988年投放市場後,不只是在臺灣流行,更流傳到大陸、東南亞,並迅速引起聽眾的共鳴、廣泛傳唱。但隨後很長時間內,閩南歌曲流行程度再也沒有達到之前的程度,一直到今天,在大陸北方非閩南語地區的卡拉OK中,也只能聽到 《愛拼才會贏》這一首歌。
這對臺灣歌手王少峰來說,其實是一個莫大的遺憾。王少峰已發行多張專輯,並且還在籌備首張閩南語歌曲。「站在欣賞歌曲的角度,閩南歌真的還有更多撩人心弦的歌曲!」王少峰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大眾不要提到閩南歌,就只想到《愛拼才會贏》。
王少峰說,臺灣有諸多專門唱閩南語歌曲的「天王」、「天后」,他們對於閩南歌曲的流行貢獻巨大。最典型的是蘇芮,她的很多歌曲,是幾代人的長期美好記憶。儘管如此,王少峰建議,閩南語歌曲的流行與普及,關鍵在於要不斷有新的好歌出現,這樣才有被傳唱的可能。為此,王少峰曾開價「每首歌3萬元」徵集閩南語歌曲,雖然引發爭議,但卻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現狀:不購買≠不喜歡
臺灣音樂製作人黃大軍是本屆 「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的評委之一,他告訴導報記者,自從有唱片歷史以來,現在是最艱難的時期,包括蕭亞軒、周杰倫等大牌歌手,除去發片前的預訂量,能夠賣到三五千的,就算是熱賣了,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賣十萬張唱片都不算是熱銷。黃大軍介紹說,現在臺灣只剩下那些歌唱俱樂部、卡拉OK店,會去購買閩南語歌曲的版權,比如一首閩南語歌曲以500萬元新臺幣的價格賣給他們,供客人點唱。
市場雖然萎縮了,但是喜歡閩南語歌曲的卻是大有人在。廈門市民小何每隔一段時間,便會上酷狗下載閩南語歌曲,刻錄成CD。「我的車載CD能放6張碟片,一般這6張裡,我起碼會放2張閩南語歌,長輩們如果坐我的車,都會非常喜歡。」臺灣電臺DJ林先生也很喜歡在節目中播放閩南語歌,「我們的聽眾是普通的市民,閩南語歌比較草根,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會讓我們的節目顯得更活潑一些。」在兩岸類似小何和林先生這樣的,絕對不在少數。
希望:樂人投身閩南語歌曲
儘管市場不景氣,但臺灣唱片經紀人歐修智觀察到了唱片業的一個有趣現象,越來越多的粵語歌曲製作人轉為創作華語歌曲,而許多原本從事華語音樂的製作人,轉而創作閩南語歌曲。歐先生說,自從香港回歸以後,與大陸的融合更加緊密,港星為了搶佔大陸的市場,紛紛放棄原本擅長的粵語歌。而與此同時,閩南語因為漸漸得到大家的重視,反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創作的行列中。這些都是未來閩南語歌曲的希望所在。
歐先生舉例說,臺灣歌手王中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王中平早年出道是憑藉華語歌曲而走紅,後來因為出演「鄉土劇」,有時需要演唱主題曲,轉而就唱起了閩南語歌曲。近年來,閩南語在臺灣很流行,不僅學校中廣為普及,連八點檔的連續劇,都改用閩南語,這也使得閩南語歌曲有了更多的表現空間。
臺灣音樂製作人吳梵說,閩南語有8個聲調,它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原始滋味,使得閩南語歌曲也有些獨特的音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樂人發現並著迷於它的這種特質,有些人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去從事閩南語歌曲的創作,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愛好。
渠道:選手參賽渴望「被造星」
據了解,全球講閩南語的人比講粵語的多,但顯然粵語歌的流行程度遠超過閩南語歌曲。不過,令閩南語音樂人欣慰的情況正在逐步出現。
今年以來,各種閩南語歌手大賽層出不窮,除了福建廣播影視集團主辦的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之外,泉州電視臺也推出了閩南語歌曲PK欄目 《唱歌拼輸贏》,泉州人民廣播電臺則舉辦了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賽,甚至廈門同安的一家婚紗攝影店維納斯也辦起了閩南語歌手賽,而報名參賽的選手也是絡繹不絕,許多選手不僅想展現自己的才能,更想能夠得到「星探」的青睞。而未來會唱閩南歌的「大牌」藝人,或許是閩南語歌曲再流行的最好渠道。
另外,歐修智告訴導報記者,到全球各地辦閩南語比賽,都不是很難的事情。只要這個地方有講閩南語的居民,那他一定是會唱閩南語歌的。但是現在看來,最大的難度就在於,怎麼去把各地這些微小差別統一起來,發揮各種不起眼的因子作用,進行融合,讓閩南語歌更加容易被傳唱。(記者 張燕娟 楊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