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本名珝,後改名曌。武則天14歲入宮,為李世民的才人,獲賜封好「武媚」。李治登基後,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唐高宗並稱「二聖」。
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國號武周。武則天太具有話題性了,以至於現今無數關於武則天的影視作品。也因此讓大家爭論一個問題,武則天究竟長什麼樣子?
大家看到的武則天畫像(不是近代繪製的),戴著鳳冠的武則天流傳甚廣,這就誇張了,這明顯是明朝皇后的風格。目前比較被認可的就是張萱《唐後行從圖》中描述的那位皇后,最有可能就是武則天本尊。
《唐後行從圖》出自唐朝宮廷畫家張萱之手,描述的是武則天出行的場景,此畫早已失傳。據《宣和畫譜》記載,張萱曾繪《唐後行從圖》五幅,目前存世的很可能是宋朝時臨摹的。
這幅千年名畫中,我們看到一名身材高大,身穿青色交領禮服,頭戴珠寶鳳冠,腰系雜配,足穿裝飾珠寶的雲頭履的高貴婦人,她就是武則天。在武則天的周圍,大臣在前面引導,執傘的官員跟隨在左右,要職官員或在左右或居後,甚至還出現一個手捧茶託的侍女,總共28人,這是大陣仗。
為什麼說高貴婦人就是武則天呢?一、畫中貴婦唯吾獨尊,周圍人員都是為了襯託她;二、每個人各司其職,都在等待貴婦的指示;三、畫面左上角有兩名手持紅色長鞭的人,其中一人正在揮動鞭子。這叫「鳴鞭」,鞭子用黃絲編織而成,鞭梢塗蠟,擊打在地上響聲很大。
當皇帝要來到一處場所時,就會有人提前鞭打,告知皇帝即將來臨,大家要注意。比如宋徽宗時期的《東京夢華錄》就有明確記載,皇帝即將駕臨時,「殿前指揮使,行門二十二人,鳴鞭十二人,孝宗增為一十四人。」
到了元代時,對「鳴鞭」的規定就更詳細了,「皇帝出閣升輦,鳴鞭三,升御座,鳴鞭三。」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唐後行從圖》中的貴婦就是武則天。除了這幅無比重要的畫像外,民間還有很多關於武則天的石像。
所以歷史學家堅信,《唐後行從圖》裡面的那位「貴婦」就是武則天。不過,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沈從文有不同的看法,他考證後認為:
「舊傳張萱繪《唐後行從圖》,幞頭雖長腳,圓領衣內仍加襯衣外露,原畫最早也是宋而不是唐。武瞾頭上鳳冠,更非唐代初年所應有。盜出國外傳世本,時代且更晚。定為張萱名跡,實賞玩家以耳代目,人云亦云,殊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