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 黃銳海
姚謙說,他曾經很抗拒選秀,但這兩年來慢慢想通了,「最起碼選秀把一些歌手帶出來了。」
華語樂壇當中,大眾最熟悉的詞人,香港有林夕,臺灣有姚謙。從當年唱哭一代人的《魯冰花》,到上個世紀90年代走紅兩岸三地的《至少還有你》、《我願意》,再到新世紀後的流行標杆《最熟悉的陌生人》、《分開旅行》……這二十多年來姚謙寫過三百首歌,多半已成經典。
但姚謙跟林夕不一樣。他不是純粹的詞人,更不是單一的音樂創作者,他同時也是個「造星操盤手」。李玟、庾澄慶、王力宏、蕭亞軒、江美琪……這些大家熟悉的名字,當年都是在姚謙的掌控下誕生,並且成功走紅。於是華語樂壇有了「姚家軍」的名號,姚謙也因此在著名詞人的頭銜上,多了一個「樂壇伯樂」的身份。
早在幾年前,姚謙已進入半退休狀態,玩玩美術收藏、寫寫書策策展,偶爾興致來了,也會給某個歌手寫一兩首歌,但像當年花大力氣去捧紅一個歌手的事情,他已不太感興趣了。直到今年初,這位樂壇伯樂又有了出山的跡象。去年的《中國好聲音》帶起來中國流行音樂的新浪潮,當中一個歌手讓姚謙的造星細胞開始又活躍了起來,她就是吉克雋逸。上月底,吉克雋逸發表了首張EP《 一首心歌》,裡面三首作品都出自姚謙之手。更重要的是,姚謙正以顧問身份,在全力協助吉克雋逸的經紀公司去打造這顆新星。這也是繼成功捧紅了李玟、蕭亞軒後,姚謙再次為新人護航開路的一次嘗試。
上周末,姚謙出現在深圳,為音樂風雲榜頒獎禮擔任頒獎嘉賓。當日活動開始前,姚謙在酒店裡接受了南方都市報記者專訪。兩個小時的詳談中,他以李玟、蕭亞軒、吉克雋逸這三位不同時代的歌手作為案例,去闡述了他獨有的造星理念。
造星1
李玟 1990年代中期
發掘李玟,「必須要能唱R & B」
姚謙因詞人身份被外界熟悉,但其實從二十多年前剛入行開始,他就不是一名純粹的詞人。上世紀80年代末,姚謙進駐當時如日中天的臺灣本土唱片廠牌「點將唱片」,就是以張清芳經紀人的身份。那時他在業界有一個善意的外號,叫「笑面虎」,足見他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著獨特的才能。在姚謙眼裡,給張清芳做經紀人的那幾年,正是他學習積累的階段,直到1995年,國際廠牌索尼唱片進駐臺灣開設分公司,姚謙被成功挖角,從點將跳到索尼後,他的造星旅程才正式開始。
當時姚謙在索尼的職位是臺灣地區總監,負責整個臺灣分公司的藝人管理工作。他告訴南都記者,當時索尼剛進入華語樂壇,需要有「地頭蛇」帶路,「我一方面是要理順一些脈絡,讓西方模式能在臺灣接上地氣;另一方面,就是要開發索尼在臺灣的藝人。」
這時姚謙發現了李玟。他回憶,那時李玟已出道一年,籤了一家叫「現代派」的臺灣本土小唱片公司,發過三張專輯。「我是在一次演出中留意到這個女孩,覺得她唱得特別好,就想把她籤過來。」姚謙說,李玟在籤入索尼前發行的那些專輯並沒有凸顯她的特質,「是很本土的臺灣芭樂歌,當時大部分女歌手都在唱這種類型的風格。這跟李玟的西方女孩形象完全不般配。」
其實,姚謙決定籤下李玟,並不僅僅是因為她唱得好。當時他是按著一個定位去找——— 必須要能唱R&B。對於90年代中期的臺灣樂壇,R&B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姚謙之所以能抓到這個趨勢,背後也有原因。此前他在「點將唱片」呆了將近十年,名氣相當大,所以轉去索尼也引起一陣轟動。「那時媒體特別關心我跳槽這件事,我就嚇著了,拓展工作也受到影響,所以就離開一陣子,去環遊世界跑一圈。」這次旅行對姚謙有很大影響:他去了巴黎、倫敦、紐約、還有加拿大一些城市。去到每一地,當地索尼分公司都會接待他,也進行了很多交流。「當時臺灣流行音樂的風潮,主要還是跟著美國走。回來後我就大概清楚,接下來這邊的市場應該如何定位。」那個年代歐美樂壇已是R&B風行,姚謙斷定,臺灣即將掀起一輪R&B風潮。「當時我找藝人,首要條件就是要唱R & B的,庾澄慶剛出道時就很R & B,包括後來的王力宏等。」相中李玟,也正是因為她的聲音和氣質跟R&B很搭。
度身定做,一出來就大紅
姚謙向南都記者回憶,當時李玟在那家本土公司一年發三張唱片,很快就累病了,「她媽媽從美國飛回來,堅決說不幹了,要把她帶走。當時我聽到這消息,主動去跟她媽媽聯繫,沒想到我和李媽媽特別投緣,有話聊。她就二話不說讓李玟跟了我,繼續唱下去。」
李玟順利轉籤索尼,姚謙開始為她度身定做專輯,重新定位風格和形象。他說,李玟能紅有一個關鍵,是媒體特別喜歡她,「當時大部分女歌手走的都屬賢淑路線——— 有點害羞、很矜持的那種形象。李玟是A BC,性格爽朗大方,特別不做作,這種洋妞形象在當時的臺灣樂壇還沒有,媒體都覺得特別新鮮。」一切水到渠成。1996年,姚謙給李玟打造的首張專輯《CoCo李玟》一出來就大紅,以75萬張的本土銷量,成為年度銷售最佳專輯之一。
插曲奉送
不會把阿妹當「假想敵」,但覺得受到威脅
在李玟星途順暢的那幾年裡,出現過一些小插曲,是讓姚謙必須做出應對的。他回憶說,1997年,當李玟發完第二張華語專輯後,就決定讓她歇一段時間,「答應讓她回美國的醫學院復學,她擔心學籍被取消。」姚謙當時覺得李玟在臺灣市場上獨一無二,即使離開一段時間,也不會有太大威脅。結果李玟回美國後沒多久,臺灣就出來一個張惠妹,第一張專輯賣出百萬張銷量。「其實李玟跟阿妹沒有太大可比性,音樂風格也不接近。但臺灣當時很少這種大氣風格的女歌手,她們可以說都是屬於某種女性解放形象。」李玟的休假還沒夠半年,就被姚謙硬拉回臺灣。「我們不會把阿妹當做假想敵,只是當時市場有一個勢均力敵的女藝人,會覺得自己的市場受到威脅。」姚謙為李玟打造的第三張專輯《DiDaDi》賣出180萬張,成為李玟至今最暢銷的一張作品。
造星2
蕭亞軒 千禧年新世紀前後
打造蕭亞軒的首張專輯,還在摸索風格
姚謙在索尼任職的時間並不長,大概兩年。1997年,也就是給李玟做完《DiDaDi》後不久,姚謙離開索尼,轉投EM I旗下的維京唱片。如果說在索尼時期,姚謙還只是一個唱片公司的高層職員,到了維京後,他就晉升為一家公司的總負責人,可操控的空間也更大。
蕭亞軒就是姚謙在維京時期最得意的一個「作品」。相比之前的李玟,姚謙打造蕭亞軒的過程更為完整,「蕭亞軒也是從T V B新秀比賽中出來的,香港那邊把她和另外兩個女孩打包成一個女子組合,推薦到我這裡。看過覺得還不錯就籤下了,還跟她們做了半年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其中有一位家境富裕的女孩熬不下去,決定退出,這個組合只能解散。姚謙最終留下了蕭亞軒,以個人的方式繼續發展。
姚謙告訴南都記者,做蕭亞軒這個案子跟之前的李玟很不一樣。90年代末的時候,臺灣的R&B風潮也過了,開始回到比較「文藝」的形態,快歌的部分就比較偏H ipH op,「那時候我要求籤每個藝人都是獨立的,要有個人的風格。這跟索尼不一樣,索尼是整個個性風格都比較統一,有點機械。創立維京後,我先籤了江美琪、侯湘婷兩人,後來再籤蕭亞軒。這些歌手都是不同類型的。」
姚謙也坦言,在籤蕭亞軒之前,其實他並沒有對這個歌手有很明確定位,「當時覺得她唱別人的歌很有自己的味道,而且那時候她從少女團隊出來,又有舞蹈基礎,感覺她的肢體太好了。」
所以,1999年蕭亞軒推出《蕭亞軒》同名專輯時,其實裡面的歌曲並沒有太明確的風格,「各種類型的都有,那時候我們還處於對這個歌手繼續摸索的過程。」反而是在蕭亞軒的形象上,姚謙的思路會更清晰:蕭亞軒的頭髮是自來卷,這跟她的小眼睛有點不太搭,而那時期又特別流行文藝範的形象,就是素著一張臉的感覺,「所以當時就要蕭亞軒把頭髮留長了。那時候剛開始出現離子燙的概念,我就讓她試著去燙直。結果頭髮一直了後,我就覺得全部都對了,特別順眼。」
往舞曲方向去,慢慢清晰路線
2000年,蕭亞軒推出第二張專輯《紅薔薇》,姚謙對她的風格定位開始慢慢清晰起來,就是要往舞曲的方向去。姚謙說,其實從第一張專輯開始,一直到2001年的第三張《明天》,成績都很不錯,甚至超出了他的預期。「這三張唱片的亞洲銷量都過了百萬,在進入新世紀後還能有這個成績,確實很不錯。」
因此,2000年8月,姚謙在臺北市立體育場為蕭亞軒舉辦了個人首場大型售票演唱會,創下當地新人出道最短時間即站上體育場舞臺開售票個唱的紀錄。同年12月,蕭亞軒轉至香港會展中心開唱,更因觀眾爆滿而首開先例,由3500座加開至5000個座位。
姚謙並非「神人」,他的造星之路也不是只有成功。在打造蕭亞軒的過程中,到了發第四張唱片時,開始碰到問題,「2002年發了《4U》,是失敗的。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我的驕傲和固執。所以現在我常常說,當滿大街都在播放你的歌、巔峰(時期)的歌時,你就不要再回頭聽了,因為一聽就會掉進那些虛榮裡。」
插曲奉送
與蕭亞軒的隔閡,年齡代溝上是很大的問題
如今姚謙總結,那時他和藝人的關係開始緊張起來。「那時我的管理原則,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特別相信下面員工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我和下屬都處得不錯,可是和藝人之間——— 因為要相信下面的管理人員,所以我儘量不讓藝人有空間到我這裡。久了之後,問題出來了。」姚謙坦言,也是從那時開始,蕭亞軒開始有情緒。然後經紀人就會用老闆來作威脅,說:「你要再這樣,我只能和謙哥說了,說你不幹了。」姚謙表示,「有次錄一首歌,沒想到蕭亞軒會那麼排斥。以前經紀人定完歌她就唱了,頂多有點意見,告訴我修一修,我隔天會檢查前一天的錄音,提意見。但那次製作人跟我說都過了一個多小時了,蕭亞軒還沒到錄音室。我說就去問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很慌地說蕭亞軒不肯唱,她還在哭在車上不下來,說不喜歡這首歌。」
姚謙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其實有了改變,一方面是老闆的形象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也因為年齡,「剛出道時,我帶張清芳,我們年齡相近,很好溝通;後來做李玟,她比我小15歲,叫我謙哥,也算同輩;再後來到蕭亞軒,雖然也叫我謙哥,但感覺完全不一樣了。」姚謙感慨地說,很多年後,蕭亞軒的媽媽去世,他出席蕭媽媽的葬禮時,突然發現自己跟蕭媽媽原來是同齡人。「也就是說,如果我有一個女兒的話,應該也跟蕭亞軒那麼大了。」再回想往事,姚謙也認為當年蕭亞軒跟他之間的隔閡,年齡代溝上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造星3
吉克雋逸 2013年
曾經抗拒選秀,現在想通了
2005年,EM I大地震,鄭東漢接管整個大中華區業務,姚謙也退了下來。雖然他不久後又創立了「大熊星娛樂」,給劉若英、袁泉等人做了一些成功的專輯,但這位樂壇伯樂似乎已不再有挖掘新人的欲望。不過,清靜的生活還是在今年初被打亂———因《中國好聲音》崛起的選手吉克雋逸籤入了一家名為「天浩盛世」的經紀公司,「公司很年輕,老闆才30歲,他們有資金有藝人,也很有熱情,但沒有經驗。」這家公司老闆找到姚謙,希望他出山為吉克雋逸護航。姚謙說,他曾經很抗拒選秀,但這兩年來慢慢想通了,「以前是用作品帶歌手,都是歌紅了人才開始紅的;後來世道不好了,作品也沒有了,歌手就更加出不來。到了今天,整個環境變化很大,但最起碼選秀把一些歌手帶出來了,他們需要作品。這畢竟還是好事。」在後來一段時間接觸後,他決定嘗試一下。「我跟他們說,只試這一年,只堅持一年。一年後我還是要堅持做自己的東西,中年之後我想做一些事情。」
接手吉克雋逸,要試著顛覆和改變
姚謙成了這家公司的顧問,定製了一套操作方案,甚至細緻到包括要怎樣的人員配備,譬如經紀人要有兩個,一個管工作一個管生活;要配一個攝影隨身跟著吉克雋逸,記錄她的畫面,如何分配服裝髮型化妝的人員等。
能打動姚謙為其出力護航的原因,還是在吉克雋逸身上,「最重要一點,她不勢利。藝人最怕就是勢利。吉克雋逸就像我之前做過的內地藝人,我很喜歡的趙薇和袁泉一樣,她們都不是用金錢來評估事情的——— 這點很珍貴。」
姚謙也想做一個試驗,甚至是要顛覆當年的模式。譬如上月底吉克雋逸推出的首張EP專輯《一首心歌》,裡面三首歌都是姚謙的詞,但沒有一首是情歌。這可以看做是一直最擅長挖掘女性情感的姚謙對自己的改變。在策劃吉克雋逸的演唱會時,姚謙也顛覆了當年的做法,「做一個最樸素的演唱會。換做以前,把演唱會做大做誇張,當年我真是這麼幹的。現在想,有沒有別的可能性?只要歌手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就可以。」
插曲奉送
還在說服吉克雋逸的老闆,適時保持「清空」狀態
今天的姚謙,也不是一味地想著顛覆自己,有一些當年積累的寶貴經驗還是能用得上。譬如在宣傳曝光率方面的考慮,姚謙就很有見地,「我之前就跟吉克雋逸的老闆提過建議,隔一段時間就要『清空』一下——— 我的『清空』不是針對藝人,藝人繼續幹活,肯定要去錄下一個歌,但是要讓媒體『清空』,要讓外界有一段時間看不到她。」這是姚謙當年慣用的技巧。他認為即使到今天的環境,這一招也依然見效。但他說,吉克雋逸的老闆暫時還不能接受,「他擔心一段時間沒有了曝光率,人氣就滑下來了。他還要再考慮。」
說李玟:「沒想到我和李媽媽特別投緣,有話聊。最後她就二話不說讓李玟跟了我,繼續唱下去。」
說蕭亞軒:「如果我有一個女兒的話,應該也跟蕭亞軒那麼大了。」
說吉克雋逸:「最重要一點,她不勢利——— 藝人最怕就是勢利。」
採寫:南都記者 黃銳海
實習生 孫睿 蔡玲
攝影:南都記者 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