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丨從「音樂還活著」到「打開的方式不對」

2020-12-23 浮燈音樂

姚謙老師曾經表示說「幾乎寫不了和愛情相關的作品很久了,當個旁觀者也挺好」。他也曾在專訪中提及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已經不會再創作如《我願意》一般的作品了。正是了解到這點,在後來與老師有過的一面之緣中,一位讀者對姚老師說希望能聽到他的更多新作時,我才體會出老師的些許尷尬。不過,看著和老師同時代的作詞人們仍然在為書寫情愛而「奮鬥」著,我對老師的誠實退出感到欽佩。

誠實的創作跟一個人的感受、生理、心理,以及面對的時代是有關的。如果人過了那個年紀,那他對於愛情的想像、對於愛情的感受也就沒有那麼的強烈了。類似的東西當然可以矯情地複製,但會使人不舒服。所以,姚謙老師的切身體會和感受告訴他寫不出的索性就不寫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姚謙老師進入一家小唱片公司,負責寫稿、打雜、陪歌手錄音等工作。隨後,在唱片業的黃金時代裡,他策劃製作了張清芳、江蕙、伍思凱等紅極一時的歌手專輯。後來,他又發掘了李玟、蕭亞軒、劉若英等新生代的歌后。

隨著網絡和數位音樂的興起,唱片產業逐漸衰落。在十多年作品密集創作與發表的過程中,姚謙老師也曾懷疑過寫歌的動機與意義,他坦言「藝術和商業的衝突一直都有,但情懷和商業是不衝突的,就像絲綢之路,最開始是為了經濟和商業,但是卻帶來了文化的深度交流」。老師說過一句話,叫做「唱片死了,但音樂還活著」。

十幾年過去,再次談起華語音樂的發展時,姚謙老師說「好音樂還有,只是打開的方式不對」。其實好的作品一直都有,只是音樂平臺寧願選擇一些具有高知名度、高流量的來推薦,也不會選擇那些寫得好或原創性強,但是知名度不高的創作。現在太多的作品創作出來是帶有目的性的,如果作品不會為平臺帶來很大的流量和收益的話,那它也不會得到平臺的支持。

唱片時代的音樂市場是被切分成了80%和20%,其中80%是「周杰倫」,20%是小眾音樂。但是網際網路時代,規律是反過來的,80%是各種形式的小眾音樂,20%的音樂才是被巨星壟斷的音樂。唱片時代是大眾媒體主導的時代,聽眾沒有自主選擇權,音樂工業給你什麼,你就只能聽什麼。但是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聽眾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內容。

沉醉於姚謙老師創作的那些作品時,我是少年,他是壯年。而如今我步入輕熟,姚老師接近初老。他把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退休後的旅行和對藝術品的思考中去,並仍能以豐富的人生觀給予年輕人新的引導。從他面對媒體還能道出對音樂產業發展的敏銳觀察來看,姚謙老師也一直都對音樂抱有不舍和心系之情。

相關焦點

  • 「天后製造者」姚謙:大數據不能替代音樂創作人丨姚謙特輯·財約你
    第二個content是王、為王,我到現在還是相信網絡信息也是不變的,最終你還是要自己的技術,就像IT業沒有自己技術就是一個生產平臺。《財約你》:但是從音樂的傳播來說,這個網際網路的技術帶來了很多的便捷。姚謙:很多。
  • 熱點人物姚謙復出
    在半天時間的聊天裡,據我們不完全統計,姚謙說了「群眾」這個詞接近20次。在入職消息正式公布之前,姚謙「偷偷摸摸」上了三周的班,這裡的一切讓他感到好奇。只要有空,姚謙就約一個年輕人到公司對面的Zoo 咖啡聊天。
  • 姚謙:我們都是有歌的人丨偶像說
    本期偶像說,我們邀請到知名音樂人姚謙。當我們回想某一段時光時,也許早已不記得發生在哪一年,但卻總記著在那段時光裡自己最常聽的那些歌。那些歌漸漸成為我們生命中一道道色彩,這些色彩進而構成了我們的人生。即便在數位音樂時代的今日,我相信,用「歌」記錄生命的記憶方式仍然是我們生活裡不可或缺的。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 「原來你也在這裡」 音樂人、詞作家姚謙這樣解讀人生和愛情
    關於人生,他說:離情別恨,古今如此相近;不知道的事不會傷害你。在這本書中,姚謙開放地談論了自己的部分歌詞代表作。當時是如何構思的,靈感和素材來自哪裡,哪些創作其實並不滿意,哪些現在看還是覺得驕傲。姚謙還分享了閱讀、收藏和旅行等愛好對創作的滋養,在作品中的融合與體現。他的思考方式、工作方法、敏銳的感受力對每個創意產業工作者都會有所助益。
  • 音樂人姚謙力挺「花兒」 贊王佩嫣天生是明星料
    網易娛樂7月3日報導 「音樂是感染,不是煽情,音樂是說服,不是徵服」,7月1日,從臺北飛到長沙,臺灣金牌音樂人姚謙便馬不停蹄趕來與全國13強花兒相聚在一場充滿誠意的音樂談心會中。「唱片死了,音樂活著」,花了五年的時間放棄經營唱片行業而專心於對音樂事業的思考,姚謙對花兒們未來音樂生涯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獨特想法,「借選秀出道成為歌手再發唱片已成固定模式,這對音樂發展其實很有局限性,花兒應該擺脫這種模式」,並坦言,「我以前很排斥選秀,拒絕過超女快男很多節目,但現在發現,選秀未嘗不是一種發展音樂的好方式,而且來了之後我才發現花兒朵朵其實很尊重音樂和選手個性,花兒們在這裡會有很好的發展
  • 「河粉」約會音樂才子姚謙(圖)
    聊音樂、聊收藏、聊培養新人,53歲的姚謙幽默健談,「我現在在音樂上基本上是退休狀態,關注收藏更多一些,年輕人創作的藝術品,可以讓我用年輕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被問為何能如此高產,姚謙卻說自己也有寫不出來的時候,「年輕的時候是靠荷爾蒙寫作,但不可能一直靠荷爾蒙,後來也有意識地尋找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其實當你有創作的意識的時候,表明你已經有了前期的積累,比如喜歡音樂、喜歡閱讀,延伸下去,你就能找到轉換成創作的可能性」。
  • 姚謙:但願真人秀不要永遠在唱林夕和姚謙
    作者| 潘文捷「我幾乎不看電視、看新聞。快男是我近幾年唯一接觸的綜藝,以前看都不看。」正在擔任熱播節目《快樂男聲》音樂召喚師的歌手陳粒在談起自己對真人秀的看法時,這樣說道。而她身旁的姚謙立即評價道:「好事」。這是姚謙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發布會開始前,界面文化採訪他們時的一幕。
  • 姚謙:感謝生在鼎盛音樂時代
    姚謙 一刻講者臺灣著名寫詞人、製作人、音樂經理人。《魯冰花》《我願意》《味道》等膾炙人口的歌曲都出自他的筆下,成功打造出 CoCo 李玟、蕭亞軒、劉若英等樂壇巨星。個人發表原創歌詞 600 多首的姚謙,成為現今華語樂壇舉足輕重的大師級詞人。
  • 專訪姚謙丨為王菲、林憶蓮、劉若英、陳粒寫歌的他
    閱讀好的音樂、文學、美術作品,這些都可以幫助對位思考能力的提高。你千萬不要只說我喜不喜歡他,更多是站在同等的位置再來一遍仔細地閱讀一遍,而不用喜惡來閱讀的話,其實是個很好地增加自己創作能力的方法。姚謙:我上個月去巴黎了。這是我從一個喜歡單獨旅行,到退休之後開始結伴旅行,再次重回到一個人旅行的狀態。我在巴黎沒有打車子,甚至連地鐵都沒有坐,因為我住的民宿在塞納河邊,所以離美術館、博物館只有兩三公裡的距離,每天來來回回在美術館走每天都走15公裡左右。感覺和以前看這個城市的經歷不一樣。
  • 姚謙:享受孤獨,遠離愛情
    然而近幾年,雜音日益喧囂,生活秩序也在崩盤。「臺灣充滿了各種不願面對自己真實年紀的人。」他最愛舉的例子是:「四十歲男人唱著十五歲的少年搖滾,五十歲女人像十五歲那樣嗲聲嗲氣地說話。」對此,他坦言「非常不耐煩」。只有當身處北京,他才能避免判斷力被混淆,以旁觀者的姿態觀察和思考彼岸的現狀。這十年來需要姚謙觀察和思考的事還很多。
  • 姚謙: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相處
    曾經他一周寫一首歌,而今年到目前為止只寫了大約十首歌。不再隨性地憑靈感採擷而作,而是隨生活情感積累有感而發。如今,寫書算得上他音樂創作的延伸。翻開他寫的《品味》,便襲來多年音樂創作經歷烙下的細膩柔情味。字裡行間剪不斷文字與音樂的聯繫。他甚至還有未來為書而寫歌的想法。
  • 姚謙:很高興,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姚謙以前最怕聽到別人說「我聽你歌長大的」或者「那是我小時候聽的歌」之類的話,他心裡有些不是滋味,但臉上還要保持禮貌的微笑,回嘴說「我看你也不年輕啊」。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讓自己不吃虧的回應方式,就是笑嘻嘻地跟對方說,「是嗎,那個歌也是我小時候寫的」,這太讓姚謙開心了,笑得前仰後合。
  • 姚謙 那些了不起,都會變得平常化
    姚謙選擇了雙城生活,每個月在臺北、北京各住一半,這是他抽離的方式之一。採訪當天,他從798藝術區步行一小時至約定的咖啡館,想以移動的方式遠離四周。8月份要爬吉力馬札羅山,步行也是一個初老之人的體力準備。前兩天的56歲生日在從巴黎回國的飛機上度過。中年之後姚謙頻繁旅行,想依靠觀察和思考讓自己不至於活得「狼狽」——迎合世界,被環境左右而言不由衷。
  • 姚謙專訪:從李玟、蕭亞軒到吉克雋逸,「造星大師」從頭說
    從當年唱哭一代人的《魯冰花》,到上個世紀90年代走紅兩岸三地的《至少還有你》、《我願意》,再到新世紀後的流行標杆《最熟悉的陌生人》、《分開旅行》……這二十多年來姚謙寫過三百首歌,多半已成經典。    但姚謙跟林夕不一樣。他不是純粹的詞人,更不是單一的音樂創作者,他同時也是個「造星操盤手」。
  • 林夕是神,姚謙是人
    誠然,所有創作都不可能完全離開創作者本人的世界觀,即使他們刻意迴避。生在香港,長在香港的林夕,沒有嘗過漂泊的苦,他會寫移民潮下的離別重聚,不會寫單純的鄉愁。而姚謙,從臺南到臺北北漂,曾在錄音室寫過《魯冰花》,把自己看著天上的星星,想家的經歷寫出來;也寫過《客途秋恨》,「鄉愁成了一朵過眼的雲彩」。
  • 侯湘婷為姚謙音樂運動站臺 體驗臺北時尚單車
    侯湘婷與大家一起運動  以《秋天別來》、《為你流的淚》享譽歌壇的玉女侯湘婷(Angela)5月30日現身臺北,為恩師姚謙和伯樂馬修共同打造的音樂運動項目造勢。如今專心相夫教子當個全職媽媽的她,返臺後便來到SPACE CYCLE嘗試新一代單車課,一試成主顧,深深著迷,還打趣的說希望該項目到紐約開分店嘉惠於她。  侯湘婷09年淡出演藝圈,到紐約重拾書本,期間完成終身大事並誕下可愛的女兒。當天亮相臺灣,現場媒體都翹起大拇指贊她越來越漂亮,她歸功於紐約生活令她開心。
  • 金牌作詞人姚謙現身酷我音樂《酷我青年說》講述: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年少有為,不負青春」。6月10日,酷我音樂《酷我青年說》全國校園巡講活動,在洛陽理高校迎來了金牌作詞人姚謙老師專場,活動現場姚謙老師以「很高興,我們都是有歌的人」為主題,分享了他在音樂道路上的成長故事與人生感悟。
  • 他是華語樂壇的大師,他的歌詞打動了無數人【姚謙老師作客瀋陽,邀你暢談「音樂與生活」】
    《我在故宮修文物》、《朗讀者》……這些刷屏的大熱文化節目,他也是點睛之人:他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音樂監製,用音樂向匠人致敬;他也是感動全國的央視《朗讀者》節目音樂總監,用音樂渲染了文字和朗讀的力量
  • 金牌作詞人是怎樣煉成的 姚謙即將現身酷我音樂《酷我青年說》為你...
    6月10日,姚謙作為酷我音樂《酷我青年說》全國校園巡講活動最新一期節目嘉賓,走進洛陽理工學院王城校區,為當代青年人分享自身成長故事,講述他的作詞人生。姚謙在樂壇還有一個「樂壇伯樂」的美名。因為他曾擔任多家唱片總經理,造就了李玟、庾澄慶、王力宏、蕭亞軒、林憶蓮、劉若英、楊千嬅等等一批在華語樂壇舉足輕重的歌手。除此之外,他還曾擔任中國多媒體音樂劇《琥珀》、兒童狂歡劇《魔山》的音樂總監。
  • 你不知道的樂壇金牌詞人姚謙:原來他愛收藏川美畫家作品
    姚謙說,這就是自己的音樂啟蒙。「很多年後,我都還在想,這或許就是我從事音樂行業一個很大的原因吧。」「那時我喜歡看書,剛好很多文學作品裡都提到了音樂,自然而然就成了小鎮文藝青年了嘛。」坐在桌子那邊的姚謙剛一說完這句就眼角上翹,笑了。他順手扶了扶精緻的細腿金絲眼鏡,旋即話鋒一轉:「但真正決定加入到音樂行業中,那就是一個大轉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