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老師曾經表示說「幾乎寫不了和愛情相關的作品很久了,當個旁觀者也挺好」。他也曾在專訪中提及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已經不會再創作如《我願意》一般的作品了。正是了解到這點,在後來與老師有過的一面之緣中,一位讀者對姚老師說希望能聽到他的更多新作時,我才體會出老師的些許尷尬。不過,看著和老師同時代的作詞人們仍然在為書寫情愛而「奮鬥」著,我對老師的誠實退出感到欽佩。
誠實的創作跟一個人的感受、生理、心理,以及面對的時代是有關的。如果人過了那個年紀,那他對於愛情的想像、對於愛情的感受也就沒有那麼的強烈了。類似的東西當然可以矯情地複製,但會使人不舒服。所以,姚謙老師的切身體會和感受告訴他寫不出的索性就不寫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姚謙老師進入一家小唱片公司,負責寫稿、打雜、陪歌手錄音等工作。隨後,在唱片業的黃金時代裡,他策劃製作了張清芳、江蕙、伍思凱等紅極一時的歌手專輯。後來,他又發掘了李玟、蕭亞軒、劉若英等新生代的歌后。
隨著網絡和數位音樂的興起,唱片產業逐漸衰落。在十多年作品密集創作與發表的過程中,姚謙老師也曾懷疑過寫歌的動機與意義,他坦言「藝術和商業的衝突一直都有,但情懷和商業是不衝突的,就像絲綢之路,最開始是為了經濟和商業,但是卻帶來了文化的深度交流」。老師說過一句話,叫做「唱片死了,但音樂還活著」。
十幾年過去,再次談起華語音樂的發展時,姚謙老師說「好音樂還有,只是打開的方式不對」。其實好的作品一直都有,只是音樂平臺寧願選擇一些具有高知名度、高流量的來推薦,也不會選擇那些寫得好或原創性強,但是知名度不高的創作。現在太多的作品創作出來是帶有目的性的,如果作品不會為平臺帶來很大的流量和收益的話,那它也不會得到平臺的支持。
唱片時代的音樂市場是被切分成了80%和20%,其中80%是「周杰倫」,20%是小眾音樂。但是網際網路時代,規律是反過來的,80%是各種形式的小眾音樂,20%的音樂才是被巨星壟斷的音樂。唱片時代是大眾媒體主導的時代,聽眾沒有自主選擇權,音樂工業給你什麼,你就只能聽什麼。但是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聽眾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內容。
沉醉於姚謙老師創作的那些作品時,我是少年,他是壯年。而如今我步入輕熟,姚老師接近初老。他把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退休後的旅行和對藝術品的思考中去,並仍能以豐富的人生觀給予年輕人新的引導。從他面對媒體還能道出對音樂產業發展的敏銳觀察來看,姚謙老師也一直都對音樂抱有不舍和心系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