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人物姚謙復出

2021-02-19 音樂財經

跨越標籤,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可以去探索和成就,許多面的姚謙成了一個姚謙們。 2016年3月,姚謙宣布加入樂視音樂負責整合上遊,這是一次「聰明的理解和精明的選擇」嗎?


「看到了嗎?玻璃那裡豎著一塊牌子:禁止大便!」

我們坐在一個臺灣小鮮肉開的餐廳裡吃飯,姚謙伸手指了指對面哈哈笑開了。我們這才發現,對面豎著一塊令用餐者胃部極不舒服的牌子。在姚謙看來,這種「對面的審美反差」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人需要面對真實的「光與陰」。

自由之身十年,突然加入一家網際網路音樂公司,連軸轉接受媒體採訪,他有點累了。採訪前一晚,姚謙哪都沒去,躺在家裡看《花樣姐姐》,他笑笑說,因為裡面有林志玲,不用費大腦。

採訪當天,姚謙穿一件寬鬆的襯衫,帶一副框架眼鏡,「自來卷」長頭髮在後腦勺綁緊打結,談興漸濃,思維活躍,話題轉換非常快。他的聲音平緩、語氣中帶著探究,手勢語言極為豐富,偶爾沉思時,他會反問我們怎麼看某一個問題。在半天時間的聊天裡,據我們不完全統計,姚謙說了「群眾」這個詞接近20次。

在入職消息正式公布之前,姚謙「偷偷摸摸」上了三周的班,這裡的一切讓他感到好奇。只要有空,姚謙就約一個年輕人到公司對面的Zoo 咖啡聊天。


姚謙在北京買了套房子,十年來堅持往返在北京和臺北之間,寫了許多洞察兩城生活的專欄。他很享受這種悠閒的退休生活,沒想過有一天會回到音樂行業,而且是一家快節奏的網際網路公司。

在他北京的生活空間裡,姚謙裝了一頂鳥巢大燈,但他也在各個角落裡,放上許多頂無個性的小燈。他如此自我解讀:「安裝一盞睡覺時都不會關閉的鳥巢大燈,反映出我在混亂的生活中尋找秩序和安全的追求。」

因為歌手李玟的關係,姚謙前不久認真看完了《我是歌手》全三季,他感受到節目組不只是賽制進步,攝影、剪輯都在進步,連收音都在進步,很努力的在進步。

「李玟上《我是歌手》壓力很大,我一直鼓勵她,這已經不錯了,有這麼好的音樂平臺讓你唱歌。電視電臺這種傳統媒體平臺,他們也要面對新的環境,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在改變。」

真實的情況是,《我是歌手》第一屆比賽結束後,三個月時間裡所有人都在討論,但今年,幾乎所有的音樂類綜藝節目,也就一周時間就沒人再討論了。

姚謙感嘆,「中國每天都在巨幅的改變中。群眾在改變,網絡新平臺的出現以及新的聚焦流量模式,與三年前已經完全不同了,都需要新的理念和思路。

「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從群眾聚集收聽到各自聆聽,而網絡平臺現在又給人們帶來了更多可視聽的音樂選擇,把各自聆聽的獨立性又給提出來。」姚謙分析,共同審美觀是音樂綜藝節目最大的問題,而且重複三遍,就會審美疲勞。電視難免會落入宏大敘述,以大唯美的概念,煽動性的表現情緒。視頻網站上的節目也是一個道理。目前整個網際網路在綜藝節目製作上,還在尋找符合網際網路基因的模式。

姚謙每次打開門戶網站的界面,都覺得「恐怖」,全部是密密麻麻的資訊,只是每一家網站的顏色不同而已。門戶網站的衰落,和唱片時代、藝人生命周期是一樣的,「自我複製永遠都是最可怕的事情」。

姚謙最害怕聽到以前的同事說:「以前我們是這麼做的,現在這樣做不對」,這些說法常讓他心驚膽戰,曾經好幾次他以為這是對的,可是,他說:「群眾告訴我這是不對的,我改變了。」

在姚謙看來,共同價值觀的審美判斷如果繼續照搬,那一定會失敗。 「以前的市場是80%周杰倫+20%類周杰倫,現在已經反過來了,更多應該是分眾音樂,各類的音樂。」


「我聽到有趣的詞從他嘴巴裡說出來,很有吸引力。因為我真的不了解,沒有進來過(網際網路),以前就在遠處觀看,聽他說生態這個詞的時候,我有一點興奮了。」姚謙說。

2016年1月15日,小河「音樂肖像」項目北京展演的第一天,因姚謙的朋友萬芳參與了這個項目,當晚姚謙也在。這是尹亮(樂視音樂CEO)和姚謙第一次認識,兩人一見如故,聊了四個小時,結束時尹亮發出「邀請函」問「有興趣過來嗎?」

2016年3月,在尹亮辦公室裡,姚謙坐在轉椅上搓手,在空中不停地比劃手勢表達他加入的感受。「我在努力,每次聽尹亮講生態都會有新的理解。」

姚謙喜歡樂視直播的那場格萊美頒獎禮,不過反而在音樂口味上他有很多和尹亮不同的見解:「哈哈,我想這是他拉我入夥的原因。」

樂視給姚謙職位的抬頭是高級副總裁,但在內容上,他負責的範疇包括但不限於樂視音樂生態業務規劃中的「產業上遊資源整合」。

2015年樂視音樂直播了367場演出,在各種樂視終端上累積了超過2億的直播觀看用戶。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音樂人的成長會越來越脫離平臺和唱片公司,對一家以視頻起家的網際網路平臺來說,除了直播之外,圍繞上遊的內容還能做什麼?還能怎麼參與?這是姚謙和尹亮正在思考的議題。

尹亮希望把包括音樂節、演唱會、Livehouse演出等各種音樂線下演出垂直整合到平臺,成為自己的IP,與用戶產生更強的粘性。尹亮對我們打比方,市場上有湘菜、川菜、粵菜,不同的菜系口味不同,內容創新的核心力量在於,炒出什麼口味的菜。「我們絕不會用一筆錢去籤100個藝人,更看重的是能力而非合約。這個能力指的是在我們的體系裡,能否為不同層級的藝人設計不同的資源體系,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

對於在公司的角色,姚謙希望不僅僅是幫助音樂人,他還希望分享他的經驗和資源,對樂視的硬體(手機、電視、VR)也極度感興趣,他正在一名音樂人的思維轉換到平臺人的思維。

「面向使用者的化學反應是非常奇妙的。在唱片業時代,辦演唱會是為了服務我的專輯。而現在需要從群眾的需求和未來生活可能發生的變化去理解,把渠道和互動關係做好,這太有趣了。」

經常有人告訴我,現在有多少人通過網絡平臺消費音樂,我們從中可以獲取多少錢。可是我一直都沒有這樣認為過,不是說建立版權買賣體系的時間還沒到,是我們真的需要換位思考,要聽聽看「群眾」對於音樂付費是怎麼想的。前幾年,我不參加任何(討論)盜版的會,我不是說打擊盜版對版權不重要。而是我在想,你反對盜版之後,你跟群眾之間的關係,他怎麼評價你,這很重要,可是我們沒有解決。

(版權的獨家)我只能說我不反對,這涉及競爭和利益。擁有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要保護自己的權利,並把權利最大化。而那些平臺作為被授權者,也希望多支付一些版權費而實現排他。這就是商業競爭,在自由的市場下,我不反對這樣。

不過我覺得無論何種競爭下,音樂消費者的利益不被影響是很重要的,靠獨家內容強迫群眾去「站隊」是惡性競爭。


我後期覺得,對於一個作品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被留下來,被記憶,這樣才算是一個成功的作品。像我寫的《腳趾上的星光》,在內地我放棄了實體唱片(售賣),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免費下載。

現在要來重新定義作品的成功,以前我們會根據作品在多久時間、在什麼樣的媒體、有多少曝光率等等數據,來分析它是否會成功。大多數作品會跟預想的結果一樣,但也有個別例外。比如我們認為會成功的歌曲,100萬個COPY,可到現在已經被大家遺忘了,而有的當時不被看好的作品卻流傳了下來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人們有更多的選擇,在面對大量消息的時候,不再是「被迫」接受那些被大肆宣傳的信息,而是尋找那些自己真正需要的內容。音樂傳播有一個很大的功能是使用者跟創作者之間的溝通,所以有些作品經過長時間運作也很難紅,就是因為網絡賦予了人們選擇的主導權。

鑑於網絡快速傳播的功能,會存在歌曲或藝人一夜爆紅的現象,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作品爆紅的時間或許不會太久,人們的審美和需求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

之前爆紅的網劇《太子妃升職記》我其實沒有全部看完,我在看的時候,我的外甥女,她在學聲樂碩士。她看了一眼說「大舅舅,我們都看了」。我說「你怎麼知道它的?」她說「朋友轉給我的,臺灣有一個視頻可以看到」。我問「好看嗎?」她說「好看,太好玩了」。

(這之後)促使我快速堅持看完了,努力去思考年輕人審美的趣味點。發現真的不是惡趣味,除了穿越,性格的對調,還有很多他們在課堂和正常生活以外可以當作調侃的東西,拿來重新演繹。


現在是跨界時代,審美的跨界很重要,甚至搞不好中年人、老年人都有興趣。我覺得它給我的啟示是:跨界審美的再定義

這三年來,我對自己的外甥女都禁止她們別再說「小確幸」了,原來我妹妹說「吃了什麼,這是一個『小確幸』」,我說『你別噁心我』。「小確幸」是一種無意義的催眠,而且是一個封閉式、自憐式的催眠,雖然它來自村上春樹,但村上春樹沒有想到,他這句話會造成日本人跟臺灣人的淪落。

我們一定要活在當下審視自己,我不是說要那麼嚴肅,但我們一定要隨時警惕,不要一頭載進去,自以為是幸福了。世界真的在改變,不停的改變,新的資訊、新的能量,可以讓我們用新的審美,新的思考來思考我們的人生。

舉個例子,前幾天一個音樂相關的健身公司在北京裝修,請了三撥人,美國人、臺灣人和內地人,你會發覺臺灣年輕人一直坐在那裡聊蔡英文的鞋子。一個在臺灣生活了20多年的美國人,後來很客觀地跟我說「真可怕,臺灣的年輕人生活就這麼一點點,只有蔡英文的鞋子」。

網際網路平臺非常重要,坦白講,在臺灣並沒有像豆瓣一樣的平臺,臺灣音樂的衰退就是因為網絡不活躍,只是依賴曾經很成功的網絡和已經設定了的審美在發展。

臺灣網際網路平臺的內容大部分也是政治人物和媒體人物,文化內容很少。其實像豆瓣這種平臺,在歐洲或者美國都不一定有,如果有,應該也處在地下狀態,可能比較小眾,在國內它卻是一個大眾化平臺。

我可以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俄羅斯年輕詩人的作品,也可以看到內地我不認識的人的一些音樂作品。我覺得非常好,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讓內容選擇的主動權由媒體轉移到用戶手中。

未來我希望我自己是一座橋梁,通過我可以讓一些人展示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優勢。其實真正讓我內心快樂的並不是我推出的作品賣出很高的版稅,而是一個作品因為我有了一個更多的分享,讓更多人去喜歡。比如去年好妹妹樂隊工體演唱會,我非常高興我參與了整個過程。

藝術家其實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熱愛音樂,所以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質,相近的情懷。而不同之處和他們成長的過程有很大的關係,這批獨立音樂人(好妹妹、梁曉雪)沒有經歷過被唱片公司養成的過程,所以他們身上的樸素性是我特別喜歡的。

對於我來說,藝人的價值觀對我很重要,價值觀越相近的人,我們之間越容易溝通。當然我覺得對於藝術家來說,開放的心態,對音樂有開放式的聆聽是最重要的。

  

還想看點別的?

點擊👇圖片閱讀原文:


丨盧中強:音樂是IP的源頭,以投資激活民謠音樂產業鏈 


分享丨如何創作一首有趣的音樂作品?


商業丨在英國,可能只要下個樓就能買黑膠唱片了


相關焦點

  • 林夕是神,姚謙是人
    姚謙還俗,他是人,腳下有路,心中有畫,擁有與失去各有珍貴,但凡經過,就是值得。姚謙給的鼓勵,如果你認同,點點頭可以去行動。姚謙詞,哭著哭著就笑了。姚謙歌詞像一幅文人畫,他聽一段旋律,開始一次創作,會先看到一幅畫面,環境、氛圍、人物、心情,這樣去勾勒,去表達,很多時候他歌詞的開篇都是一個場景。比如《木槿花》《我多麼羨慕你》《最熟悉的陌生人》《飛的理由》《秋天的海》……不勝枚舉。
  • 姚謙:但願真人秀不要永遠在唱林夕和姚謙
    而她身旁的姚謙立即評價道:「好事」。這是姚謙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發布會開始前,界面文化採訪他們時的一幕。金邊眼鏡,黃色Vetements DHL T恤,拿著檸檬色封面的新隨筆集《如果這可以是首歌》,56歲的姚謙出場時帶著明亮和興奮。
  • 姚謙 那些了不起,都會變得平常化
    歷任臺灣EMI、Virgin、Sony唱片公司總經理,姚謙曾經像所有渴望施展抱負的年輕人一樣賣力工作。寫詞人是他被廣泛知曉的身份,他寫詞密度最高是在2000年前那十年,正是唱片興盛的年代。什麼是「姚氏」歌詞風格,姚謙沒法說出個究竟,但不介意承認自己風格鮮明及可以複製。微軟網際網路工程院去年找到姚謙,想讓「微軟小冰」讀完他所有歌詞數據後,用他的語氣寫歌。
  • 臺灣知名音樂人姚謙:我是唱片史的「活標本」
    姚謙和藝人李心潔、黃子佼出席《腳趾上的星光》發布會(圖片來源:南方人物周刊)姚謙,臺灣作詞人、音樂人。歷任點將、索尼、百代、維京、橙天華音等唱片公司負責人及總經理。二十多年來,成功打造出蕭亞軒、劉若英、李玟、江美琪、趙薇、袁泉等眾多歌手,是現今華語樂壇的重量級詞人,代表作有《味道》、《我願意》、《最熟悉的陌生人》、《魯冰花》、《如果愛》等姚謙坐在咖啡館門口的椅子上,北京夏天的風一陣陣吹過來,有點乾燥,帶著沙。這對於在北京住了10年的姚謙來說早已習慣了,他說話時臺灣腔裡偶爾夾雜些兒化音,就像在臺北和北京的兩個家之間轉換得那麼自然。
  • 姚謙:很高興,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這股躁動每天像是鬧鐘一樣提醒姚謙,是時候跳出自己的世界去外面轉一轉了。進入退休狀態的姚謙奪回了時間自主權。出離圈外的他,看書、寫作、旅行、收藏藝術品,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不知為何,最近寫歌的邀約又多了起來。姚謙把右臂搭在椅背上,身子向後「癱」下去,「我其實很不想寫啊」,過久了悠閒日子,寫歌過程的辛苦讓他抗拒。但最終他還是決定寫寫看,因為「人家看得起你」。
  • 姚謙: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相處
    2010年之後,姚謙的歌曲創作顯然少了,他漸漸開始了從音樂人向文學創作者的過渡。他整理了以往寫的專欄,出了《我願意》這本書,也寫就了北京與臺北的雙城愛情故事《腳趾上的星光》。今年6月出版的隨筆集《品味》中,姚謙又寫出了他對生活方方面面的感悟。在新書《品味》大連站的分享會中,年逾五十的姚謙著裝簡約、笑容溫和,言語之間流露出隨年齡而增持的平和心態。
  • 「天后製造者」姚謙:大數據不能替代音樂創作人丨姚謙特輯·財約你
    但是有的時候我也覺得很奇妙,就是說你到一個時候再看很久以前的作品,而且你很久沒有去閱讀它之後,你突然間覺得它是個獨立存在在那個時代、那個時間的姚謙,而你是這個時間的姚謙。《財約你》:你會看到它很陌生嗎?姚謙:不能說陌生,但是跟你不是一體的。
  • 「河粉」約會音樂才子姚謙(圖)
    「不好意思,耽誤你們的青春時光了……」  昨晚,知名流行歌曲填詞人、音樂人、收藏家姚謙受邀從京來鄭,參加由松社書店和大河報文體新聞中心主辦的姚謙新書《一個人的收藏》分享會。分享會前,記者和通過本報文體中心官方公眾號「撈娛兒」徵集的兩位幸運粉絲一起專訪了姚謙。
  • 姚謙:我們都是有歌的人丨偶像說
    本期偶像說,我們邀請到知名音樂人姚謙。 姚謙為天后級歌手量身打造的那些作品,總能敏銳地捕捉到每位歌手身上的獨特之處。 1998年,還在加拿大留學的蕭亞軒在一場歌手選拔賽中被香港星探發現,後來與另外兩姐妹組成團體被姚謙籤下。因吃不了訓練的苦,另外兩人相繼退出。
  • 姚謙:蕭亞軒從小單親 特別叛逆
    鳳凰衛視3月27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姚謙:臺北太吵鬧喜歡到北京躲清靜竇文濤:1949年這批青銅器移到臺北,就存在這個博物館。姚謙:是,其實這批東西到臺灣之後,事實上它跟故宮文物是一起的,到後來因為到臺灣之後,要成立故宮博物院,那裡面的委員大家經過幾番的討論,覺得說,故宮還是維持它自己宮廷傳世品的文物的典藏就好,就不要再加入新出土的考古文物,所以後來國民政府才另外成立一個國立歷史博物館,來存放河南省博物院的這一批文物。
  • 姚謙:享受孤獨,遠離愛情
    本文刊載於《生活周刊》1526期,欲購買本期報紙請淘寶搜索「青年報社生活周刊」諮詢店小二~你不一定熟悉姚謙這個名字,卻一定熟悉那些歌:《魯冰花》《我願意》《味道》……姚謙就是詞作者。他也是李玟、蕭亞軒等人的幕後推手,見證了唱片工業由盛而衰的全過程。而現在,他不再糾結輝煌的往昔,只輕鬆生活,以率性的筆觸寫下他所相遇的人和事。於是有了新書《相遇而已》。姚謙今年五十三歲,節奏基本是這樣的:每個月固定有一周在臺北、一周在北京,剩下的時間滿世界跑。「這樣的生活模式已經超過了十年。」十多年前,為開拓大陸市場,身為唱片公司管理者的姚謙頻繁來京,尋訪優秀音樂人。
  • 「原來你也在這裡」 音樂人、詞作家姚謙這樣解讀人生和愛情
    首度解讀歌裡的孤獨、溫暖和勇氣姚謙是華語流行歌壇的重量級人物。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眾多臺灣和香港偶像、天后級歌手,都在他的參與和製作下,留下了回味無窮的好歌。他是港臺流行歌壇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之一。他在新書《我們都是有歌的人》中,首度暢談歌詞與情感的隱秘關係,解讀歌裡的孤獨、溫暖和勇氣,回應人生不同階段的情感焦慮和困惑。
  • 「金牌詞人」姚謙:把日子過成一首歌
    迄今為止,姚謙發表過的原創歌詞超過600首,獲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臺灣電影金馬獎等獎項。合作過的歌手包括甄妮、王菲、辛曉琪、蕭亞軒、劉若英……他也因此得名「最懂女人心的詞人」。  11月26日晚,姚謙在成都與讀者分享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這」代表生活中的任何片段,而「歌」指的是生活中值得記憶的一瞬間。
  • 專訪姚謙:想為上海寫本小說
    當年,是姚謙寫下了這些歌,在少年心間百轉千回,可對姚謙來說,那只是一段唱片「工業時代」聲入人心的產品而已。一陣喧鬧過後,他背上行囊,徜徉在世界各個城市的博物館、美術館,遠離喧囂覓得安寧。昨天,姚謙來到上海,分享著這些年他的足跡。
  • 音樂人姚謙力挺「花兒」 贊王佩嫣天生是明星料
    姚謙與「花兒」。做為本屆花兒朵朵總決賽的音樂總監,在現場,已過知命之年的姚謙聊起音樂很認真,更毫不吝嗇分享自己二十多年來豐富的音樂經驗,有花兒感嘆姚謙的親切隨和,更直呼「很有爸爸跟女兒聊天的感覺,好溫暖吶」。
  • 金牌作詞人是怎樣煉成的 姚謙即將現身酷我音樂《酷我青年說》為你...
    可以說,他是港臺流行歌壇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之一,此人便是姚謙。6月10日,姚謙作為酷我音樂《酷我青年說》全國校園巡講活動最新一期節目嘉賓,走進洛陽理工學院王城校區,為當代青年人分享自身成長故事,講述他的作詞人生。
  • 詞人姚謙聊收藏:寫《我愛夏卡爾》,是因為買不起夏卡爾的畫
    音樂人姚謙。 東方IC 資料從事音樂創作三十餘年的音樂人姚謙,創作歌曲有600餘首,王菲的《我願意》、甄妮的《魯冰花》、張學友的《如果愛》這樣傳唱許久的經典歌詞均出自他手。不過這位樂壇大咖不只有音樂,這次他想和大家聊聊「收藏」了20年的故事。
  • 領讀中國 | 姚謙:人生需要思考如何「下臺」?
    孟靜/文從蕭亞軒、李玟、到劉若英,從《魯冰花》到《味道》、《我願意》,這些成功的流行音樂/音樂人背後,都有一個影子——姚謙——的存在。 在音樂業既是唱片公司老闆,更堪稱華語流行音樂大師級人物。但姚謙認為,他的創作量並不高,寫詞也很艱難,不像林夕那麼高產,有段時間他一首歌的創作周期甚至需要一周——自嘲是「周期性的江郎才盡」。這些早年作詞的創作靈感,很多來自他的大量閱讀。 「早年作詞也是在閱讀之後,那個當下的結果。」在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裡,姚謙講到,「書和藝術品是記錄我生命的重要物件」。
  • 演唱王菲《誓言》江美琪18歲遇上貴人姚謙
    歌手江美琪(小美)明年出道滿20年,當初發掘她的貴人姚謙透露小美的第一張專輯《我愛王菲》狠砸兩千萬(臺幣)宣傳,為當時新成立的維京音樂打響名號。當時江美琪的《我多麼羨慕你》爆紅,為小美開啟了「療愈系歌手」的名號。
  • 姚謙專訪:從李玟、蕭亞軒到吉克雋逸,「造星大師」從頭說
    李玟、庾澄慶、王力宏、蕭亞軒、江美琪……這些大家熟悉的名字,當年都是在姚謙的掌控下誕生,並且成功走紅。於是華語樂壇有了「姚家軍」的名號,姚謙也因此在著名詞人的頭銜上,多了一個「樂壇伯樂」的身份。    早在幾年前,姚謙已進入半退休狀態,玩玩美術收藏、寫寫書策策展,偶爾興致來了,也會給某個歌手寫一兩首歌,但像當年花大力氣去捧紅一個歌手的事情,他已不太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