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莎本報記者肖姍姍
童謠《魯冰花》,劉若英的《原來你也在這裡》,王菲的《我願意》……這些經典歌曲的歌詞,都出自臺灣「金牌詞人」姚謙之手。迄今為止,姚謙發表過的原創歌詞超過600首,獲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臺灣電影金馬獎等獎項。合作過的歌手包括甄妮、王菲、辛曉琪、蕭亞軒、劉若英……他也因此得名「最懂女人心的詞人」。
11月26日晚,姚謙在成都與讀者分享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這」代表生活中的任何片段,而「歌」指的是生活中值得記憶的一瞬間。姚謙說:「多一些坦誠,你也會聽到自己的心聲;多一些好奇,你也可以把平凡的日子過得有驚喜。」
寫歌詞 直抵生活細微之處
「我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辛曉琪一首《味道》唱出多少戀人的心聲,又讓多少人憧憬愛情。而姚謙表示,這首歌的創作過程並不像辛曉琪唱的那麼美好。彼時,他患上重感冒,鼻腔堵塞。「嗅不到花朵的香氣,花朵瞬間變為黑白沒了顏色;聞不到枕頭熟悉的汗味,讓我陷入了失眠的狀態;當我看書,嗅不到紙張與墨水的味道,書中裡的情感也降低了許多。」就在感到有些苦悶時,姚謙開始回想,「我們許多的感情經驗也與味道息息相關,當時相處的人,他們說話的表情、與自己發生的一些往事,好像都跟味道有關,特別是愛情,於是我用這樣的感想寫了《味道》。」
劉若英的《原來你也在這裡》也是姚謙填詞,對應的是張愛玲的一篇精美散文《愛》。張愛玲寫道,「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正巧趕上了,那也沒有什麼別的可說,唯有輕輕問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出於對張愛玲的尊崇,姚謙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了《原來你也在這裡》,仿佛是回答久別重逢的老友的問候,「在千山萬水人海相遇,喔原來你也在這裡。」
姚謙說,「如果你願意寫歌,所有經過你眼睛的畫面都可以被保留下來。」比如,侯湘婷的《秋天別來》是他在臺北隆隆雷雨的夏天午後完稿的;林憶蓮的《盼你在此》是他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前的一片草地上,看著一家人在那兒野餐、踢球有感而寫的;優客李林和伍思凱合唱的《有夢有朋友》,是他第一次去紐約旅行,扭傷腰導致旅行變慢而寫成的。
寫文章 衍生如歌般的思考
現在姚謙的歌詞越寫越少,更多的是應媒體邀約撰寫專欄。這不免讓人好奇,淡出音樂圈的姚謙,是江郎才盡,還是愛惜羽毛?
姚謙對此回應:寫歌要有感而發。「56歲的人喬裝成飽受情感折磨的年輕女子,寫類似《味道》《紀念》的歌詞,明顯有些吃力。相反,寫作我不需要任何的偽裝扮演。」但是姚謙也沒有遠離音樂圈,還在豆瓣開設《歌詞時光·姚謙寫詞課》專欄發掘作詞新人。
《如果這可以是首歌》是姚謙以他在音樂、旅行、生活中的經歷和思考寫成的作品:既有對旅行和生活的感性記錄,也有對時間、生命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以及令人驚嘆的音樂產業觀察。這也是一部以獨特視角自述姚謙生活態度的作品。他希望閱讀過《如果這可以是首歌》的讀者,也能更坦誠地傾聽自己的心聲,保持好奇心,尋找更多的人生可能,令自己的故事也如歌般迴蕩。
姚謙認為,「差異感」是文化創作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我覺得開放性的思想的確是這一代年輕的文藝人或者創作者最重要的,因為這個世界太多變、太多元。」
「與我不同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會激發我想要去探尋為什麼的興趣。」他坦言,與歌手陳粒、好妹妹樂隊的合作正是基於這種差異感。他認為,陳粒的曲風有著剛與柔、古風與現代的衝擊,好妹妹樂隊的歌則讓人充滿想像力。因此,他和陳粒合作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主題曲《當我在這裡》,給好妹妹樂隊寫了《平常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