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但願真人秀不要永遠在唱林夕和姚謙

2021-02-19 界面新聞

姚謙把這些年來對產業的觀察和生活旅行的經歷寫成一篇篇觀想小文,集合成冊,就成為了他的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

作者| 潘文捷

「我幾乎不看電視、看新聞。快男是我近幾年唯一接觸的綜藝,以前看都不看。」正在擔任熱播節目《快樂男聲》音樂召喚師的歌手陳粒在談起自己對真人秀的看法時,這樣說道。而她身旁的姚謙立即評價道:「好事」。這是姚謙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發布會開始前,界面文化採訪他們時的一幕。

金邊眼鏡,黃色Vetements DHL T恤,拿著檸檬色封面的新隨筆集《如果這可以是首歌》,56歲的姚謙出場時帶著明亮和興奮。作為詞人,姚謙創作過600多首作品;作為製作人,姚謙先後把李玟、哈林、王力宏、蕭亞軒、林憶蓮、劉若英等人打造為流行樂壇光彩熠熠的明星,如今他還在關注好妹妹樂隊、陳粒這樣的大陸原創音樂人。姚謙在第一線經歷了唱片業的鼎盛與衰退,現在 「唱片已經結束了」,姚謙又在思考網絡平臺裡音樂的新出路。

姚謙把這些年來對產業的觀察和生活旅行的經歷寫成一篇篇觀想小文,集合成冊,就成為了他的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他說:「每一個思考的片段、感受的重述,對我來說都像一首歌。」

「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追求和不斷進步,才有可能不朽。」——《芭蕾舞記》

「很多真人秀努力過頭,容易失焦」

當被問及是否關注近年來火熱的音樂真人秀,姚謙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曾經對一些熱門的音樂節目提出過嚴厲的批評,稱內地選秀節目「高製作、高收視率、受媒體追捧」,卻多是「誇張的,張揚的,大嗓門的」,「真的有人才,只是沒有音樂」。但當他參與過一次內地選秀節目之後,才真正體會到製作團體的辛苦:雖然表演者在臺上只唱一首歌,但在臺下要挑幾十首歌曲進行排練和篩選。不僅是事前的編排,腳本的編寫和現場的掌握處理,都需要功夫。「一檔好看的音樂節目的確得之不易。」他感嘆。

即便如此,在新書中,姚謙依然不掩對時下音樂節目的擔憂:「電視臺造星、造曲的熱度只夠供給一季的壽命,音樂相關產業各自躥頭,卻還形成不了一個生態鏈。」

姚謙告訴界面文化:「(音樂節目的)製作團體的確很努力,但是常常可能是由於收視率的壓力,有時候努力的力頭過大,容易失焦。前面的看點常常會被下一波收視率的要求淹沒掉,很快就消失了。比如說,趙雷在他參加《歌手》的第一期就點出了『直男的脆弱』(近來的審美是華麗而女性主義的,每隔一段時間的清淡、直率、小格局的「直男的脆弱」表演是商業的需要),很值得一看。趙雷在第一期、第二期特別好,到第三期,沒了。非常遺憾。」

從趙雷的現象,姚謙看到,當大家集中在一種審美上時,另一個聲音的興起是必然的。他希望未來主流音樂節目能夠給年輕音樂人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新音樂進來,「我期待新的可能性。而不是為了安全往回跳,永遠在唱林夕和姚謙。」

「趙雷、李榮浩、老狼、李健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出現的清淡'直男型'歌手。」——《直男的脆弱》

「數位音樂時代,每個人在各自的世界裡聽各自的音樂」

姚謙曾經對音樂產業提出過這樣一個預測:唱片時代,周杰倫和類周杰倫的流行音樂佔據市場的80%,其他各種音樂佔據20%;而未來,流行音樂只佔據20%,80%由各種類型的音樂佔據,從古典音樂到概念音樂,各自有其擁護者。

「現在已經是這樣了。」陳粒確定地說。她告訴記者,「以前渠道特別少,大家一起聽『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地拍』,而如今聽音樂和追星的渠道非常多。大家篩選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偶像類型之後,會順著這條路一直往下去聽,而不是拓寬這條路。現在很少有大眾的歌,因為大家各自去聽各自偶像的歌了。」

「還有一個重點是時間差。」姚謙補充,在數字平臺尚未發達以前,一首歌會在相對集中的時間被關注,比如說電視臺晚上八點播放,大家同步聽到了,第二天可以討論,自然成為群眾共同的記憶而被存留下來。而現在,人們聽到同一首歌會有時間差,相互無法交流,除非在網上留言。在這個時代,聽眾和音樂作者不是粉絲和偶像的關係,而是「他/她的作品我懂,或者作者和我的思考是一樣的」,每個人和作品的關係是獨立而深刻的。

「人面對好奇只有兩種方式:走開,或是以自己的肉身去探索碰觸。」——《一個音樂人眼中的時代》

除了音樂的分眾化趨勢,姚謙也觀察到,數位音樂產業的格局依然處於變化之中,曾經風光的百度音樂、蝦米音樂經歷了重整,QQ音樂、網易雲音樂大幅調整運營模式……各個音樂網站都處於過度階段的摸索當中,市場經營的生存模式尚未找到。但他並不著急,因為產業需要有耐心和開放的經紀制度去培養與執行,是無法急於求成的。姚謙這樣寫道:「要想贏得市場,最終還是要回到作品。」

「書寫是很好的事情,我鼓勵大家書寫」

上世紀80年代,正值臺灣流行音樂的頂峰時期,姚謙進入了唱片行業,他最初的工作是寫宣傳稿,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很樂於和文字打交道,成為寫詞人之後,創作天才就一發而不可收。從《魯冰花》寫到《原來你也在這裡》,從《我願意》寫到《腳趾上的星光》,他被臺灣樂壇公認為「最懂女人心的詞作者」。

為王菲寫歌詞時,他們並不相識,姚謙在從香港回臺灣的飛機上看八卦雜誌,剛好看到王菲在北京胡同廁所裡倒夜壺,他腦海中立刻寫好了歌詞的一句:「我願意為你忘記我姓名」。這首《我願意》成為了王菲早期的代表作。

雖然佳句看似妙手偶得,但靈光乍現並不單純依靠靈感,姚謙說,只有經過了大量閱讀和大量的練習,才能把靈感呈現出來。過去在臺北的時候,他每一周至少三天安靜地什麼也不做,只練文字。「我常常獨自觀察細節。平常的事情裡也總蘊含著很多東西,把它寫下來就會很有幫助。」姚謙說,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鼓勵其他人多寫。

第一次見到趙薇,姚謙就送給她一本空白本子,要她在一兩個月裡把心裡浮現出來的言語寫下來,記成手記。一個月後收回時,趙薇寫完了近半本。姚謙在這半本手記中感受到她思緒的豐富與飄忽,把這樣的特質轉移到了音樂上,還把其中最喜歡的一些句子節錄在文案裡,在兩年時間,他們合作出兩張專輯,其中就有趙薇賣得最好的那張《飄》。

「書寫是很好的事情,我鼓勵大家書寫。」姚謙在發布會上對年輕的朋友們說,「可以用微信,或者用一個小本子寫東西,一周以後或者一年以後再看,你會發現自己的存在特別美好。」

姚謙認為書寫能夠讓人更深刻,而看電視則會讓人麻木:「同樣在過日子,創作者會比沒有創作的人多一些思考。我喜歡利用書寫的過程進行整理。我還常常跟一些朋友說,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看電視、討論新聞,美國總統幹了什麼糗事真的和你沒關係。」

-今日互動-

·END·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界面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林夕是神,姚謙是人
    ▲劉若英《親愛的路人》專輯封面  姚謙的職業經歷,光彩而艱辛,光彩是別人看的,艱辛是自己體會的。從這些經歷裡,他明白了一個人怎樣看待和處理他和世界的關係。首先,姚謙認為人都是孤獨,孤獨是常態。熱戀期你們可以《分開旅行》,結婚了你們最好像「一座島嶼旁邊的島嶼互望不離」,如果分手了也可以寫一個人寫《平常郵件》。不管是愛情的哪個階段,很少看到姚謙在詞裡過分渲染傷痛、尋死覓活、賭咒發誓,最多不過「沉默站在原地/像一個迷失孩子般/遺落在人群」,理性、節制,最釋放的一次回憶不過《味道》「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 熱點人物姚謙復出
    跨越標籤,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可以去探索和成就,許多面的姚謙成了一個姚謙們。
  • 姚謙 那些了不起,都會變得平常化
    一黑車師傅湊上來問我要不要搭車。他河南口音,要價不高,兩倍。我說,好吧。」「為什麼想逃離現場?」我問。「我常覺得——這樣講有點自命清高——所有事情發生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參與。要從集體的議論或行為裡抽離。」姚謙選擇了雙城生活,每個月在臺北、北京各住一半,這是他抽離的方式之一。
  • 「原來你也在這裡」 音樂人、詞作家姚謙這樣解讀人生和愛情
    首度解讀歌裡的孤獨、溫暖和勇氣姚謙是華語流行歌壇的重量級人物。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眾多臺灣和香港偶像、天后級歌手,都在他的參與和製作下,留下了回味無窮的好歌。他是港臺流行歌壇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之一。他在新書《我們都是有歌的人》中,首度暢談歌詞與情感的隱秘關係,解讀歌裡的孤獨、溫暖和勇氣,回應人生不同階段的情感焦慮和困惑。
  • 姚謙:很高興,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近幾年,姚謙的興趣從北京向武漢、重慶、廣州、上海、南京等城市擴展開去,在每個城市他都能找到令他興趣十足的觀察對象。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時間和地理的雙重維度作用下蒸騰變化,再通過姚謙的眼腦手筆,以文字和歌曲的形式傾瀉而出。
  • 「天后製造者」姚謙:大數據不能替代音樂創作人丨姚謙特輯·財約你
    姚謙:但是也造就了粉絲經濟裡面的產值,當它變成產值的時候就已經不是真的純的我們定義的粉絲概念,它是另外一個平臺或者是工具,或者是一個網絡。你不只是要銷售東西給他,你同時也要藉由他來影響更大的平臺。我們常常很高興我可以直接跟粉絲互動了,可是這也有風險性,所以他要懲罰你的時候也是很快的。當然是有雙刃,所以我們更要謹慎地思考,不要只是認為他是一個可以受你炒作的工具。
  • 姚謙認為楊宗緯不像藝人 不要過度消費蕭敬騰(圖)
    姚謙音樂人姚謙是楊宗緯EP《閃耀》的監製,也是楊宗緯對外的窗口,日前楊宗緯發文疑似諷刺蕭敬騰的潑糞事件是炒新聞,姚謙說兩人沒有心結,也不需要有。姚謙認為楊宗緯是個自我世界維繫很好、但對外溝通有限的人,「他很主觀、很自由,不像藝人。」姚謙說與楊宗緯、蕭敬騰都不是很熟,但覺得蕭敬騰的經紀人Summer是很大方、很大器的人。炒新聞事件,只是媒體找素材發揮,也考驗雙方經紀人與藝人的EQ,「楊宗緯其實對媒體報導非常關注,也密集關心,平常跟他開會時,他總是一個人來,朋友不多,很自由的人。」
  • 姚謙: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相處
    2010年之後,姚謙的歌曲創作顯然少了,他漸漸開始了從音樂人向文學創作者的過渡。他整理了以往寫的專欄,出了《我願意》這本書,也寫就了北京與臺北的雙城愛情故事《腳趾上的星光》。今年6月出版的隨筆集《品味》中,姚謙又寫出了他對生活方方面面的感悟。在新書《品味》大連站的分享會中,年逾五十的姚謙著裝簡約、笑容溫和,言語之間流露出隨年齡而增持的平和心態。
  • 姚謙:蕭亞軒從小單親 特別叛逆
    姚謙:是,其實這批東西到臺灣之後,事實上它跟故宮文物是一起的,到後來因為到臺灣之後,要成立故宮博物院,那裡面的委員大家經過幾番的討論,覺得說,故宮還是維持它自己宮廷傳世品的文物的典藏就好,就不要再加入新出土的考古文物,所以後來國民政府才另外成立一個國立歷史博物館,來存放河南省博物院的這一批文物。
  • 「河粉」約會音樂才子姚謙(圖)
    「不好意思,耽誤你們的青春時光了……」  昨晚,知名流行歌曲填詞人、音樂人、收藏家姚謙受邀從京來鄭,參加由松社書店和大河報文體新聞中心主辦的姚謙新書《一個人的收藏》分享會。分享會前,記者和通過本報文體中心官方公眾號「撈娛兒」徵集的兩位幸運粉絲一起專訪了姚謙。
  • 「金牌詞人」姚謙:把日子過成一首歌
    姚謙說:「多一些坦誠,你也會聽到自己的心聲;多一些好奇,你也可以把平凡的日子過得有驚喜。」寫歌詞 直抵生活細微之處  「我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辛曉琪一首《味道》唱出多少戀人的心聲,又讓多少人憧憬愛情。而姚謙表示,這首歌的創作過程並不像辛曉琪唱的那麼美好。彼時,他患上重感冒,鼻腔堵塞。
  • 專訪姚謙:想為上海寫本小說
    大家想念姚謙的歌詞,「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畢竟,真的好久沒有聽到他的歌了。圖說:姚謙 網絡圖那些年,一開始他是認真的、走心的,《魯冰花》《我願意》《味道》……他將千千萬萬的困境和祈禱變成了歌詞,也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唱片業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糟糕的時代。
  • 臺灣知名音樂人姚謙:我是唱片史的「活標本」
    姚謙和藝人李心潔、黃子佼出席《腳趾上的星光》發布會(圖片來源:南方人物周刊)姚謙,臺灣作詞人、音樂人。歷任點將、索尼、百代、維京、橙天華音等唱片公司負責人及總經理。二十多年來,成功打造出蕭亞軒、劉若英、李玟、江美琪、趙薇、袁泉等眾多歌手,是現今華語樂壇的重量級詞人,代表作有《味道》、《我願意》、《最熟悉的陌生人》、《魯冰花》、《如果愛》等姚謙坐在咖啡館門口的椅子上,北京夏天的風一陣陣吹過來,有點乾燥,帶著沙。這對於在北京住了10年的姚謙來說早已習慣了,他說話時臺灣腔裡偶爾夾雜些兒化音,就像在臺北和北京的兩個家之間轉換得那麼自然。
  • 姚謙:享受孤獨,遠離愛情
    本文刊載於《生活周刊》1526期,欲購買本期報紙請淘寶搜索「青年報社生活周刊」諮詢店小二~你不一定熟悉姚謙這個名字,卻一定熟悉那些歌:《魯冰花》《我願意》《味道》……姚謙就是詞作者。他也是李玟、蕭亞軒等人的幕後推手,見證了唱片工業由盛而衰的全過程。而現在,他不再糾結輝煌的往昔,只輕鬆生活,以率性的筆觸寫下他所相遇的人和事。於是有了新書《相遇而已》。姚謙今年五十三歲,節奏基本是這樣的:每個月固定有一周在臺北、一周在北京,剩下的時間滿世界跑。「這樣的生活模式已經超過了十年。」十多年前,為開拓大陸市場,身為唱片公司管理者的姚謙頻繁來京,尋訪優秀音樂人。
  • 專訪姚謙丨為王菲、林憶蓮、劉若英、陳粒寫歌的他
    就像很多人會把您稱為「最懂女人心的詞人」等等,這樣的評價和印象會對您的創作有影響嗎?姚謙: 那些都是別人的定義,更多是別人好意的恭維,但是那個千萬不要相信。我常覺得很多的價值是自己定義的,方向是自己定義的,別人給予你的一些頭銜都是一些好意的讚美,那聽過後、表達謝意後就結束了。因為你的生活、你的創作其實是屬於自己的,還是要傾聽自己。
  • 音樂人姚謙力挺「花兒」 贊王佩嫣天生是明星料
    「唱片死了,音樂活著」,花了五年的時間放棄經營唱片行業而專心於對音樂事業的思考,姚謙對花兒們未來音樂生涯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獨特想法,「借選秀出道成為歌手再發唱片已成固定模式,這對音樂發展其實很有局限性,花兒應該擺脫這種模式」,並坦言,「我以前很排斥選秀,拒絕過超女快男很多節目,但現在發現,選秀未嘗不是一種發展音樂的好方式,而且來了之後我才發現花兒朵朵其實很尊重音樂和選手個性,花兒們在這裡會有很好的發展
  • 姚謙:我當自己是一個臺北旅客
    姚謙(圖片來自網絡)姚謙,祖籍浙江,1960年出生於臺灣。當代中國最知名的詞作家之一。文化產業的純粹性對藝術的延續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要點4】:反核不是錯的,但反合不要被利用,隨波逐流永遠只能做失敗的事。媒體應該去做真正有效的新聞,不能沉迷低落,為了新聞的商業價值而無所不用其極,要有自己的態度和獨到的見解。【要點5】:表面功夫固然重要,但文明是內在的東西。表裡如一很有道理,表面功夫再好,超過一個度,在悲劇面前就只能是徒勞。
  • 姚謙:收藏得跟自己的閱讀有關,藝術就是最好的穿越
    從對於藏品的選擇開始,姚謙表述了他對青年藝術家創作的看法,談論了藝術和生活、流行文化和典雅文化的關係,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對於藝術作品的解讀理念。「收藏本身就是人的心裡很容易產生的一種狀態,就是難捨你喜愛的東西。
  • 姚謙專訪:從李玟、蕭亞軒到吉克雋逸,「造星大師」從頭說
    相中李玟,也正是因為她的聲音和氣質跟R&B很搭。    度身定做,一出來就大紅    姚謙向南都記者回憶,當時李玟在那家本土公司一年發三張唱片,很快就累病了,「她媽媽從美國飛回來,堅決說不幹了,要把她帶走。當時我聽到這消息,主動去跟她媽媽聯繫,沒想到我和李媽媽特別投緣,有話聊。她就二話不說讓李玟跟了我,繼續唱下去。」
  • 姚謙:我們都是有歌的人丨偶像說
    在謝師宴上,蕭亞軒煎牛排表達對姚謙的感謝。王菲那首經典的《我願意》,是姚謙在八卦雜誌上看到,當時紅透香港的王靖雯為了愛情回到北京端著尿壺走在胡同的照片後,得來的靈感。於是他寫下了「我願意為你忘記我姓名」。而這首歌,也成就了後來的歌壇天后。 有網友評價姚謙,用詞都很簡單,但是和旋律搭配就給人一種說不出來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