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收藏得跟自己的閱讀有關,藝術就是最好的穿越

2021-01-08 澎湃新聞
以「一個人的收藏MY DEAR ART 」為題,知名詞作者、藝術收藏家姚謙前不在上海舉行了一場講座,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其進行了專訪。

姚謙在講座現場

很多人了解姚謙,可能是通過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詞作品,像《魯冰花》《我願意》《味道》《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愛》等,但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熱愛收藏並具有三十餘年收藏資歷的當代藝術收藏家。11月4日下午,姚謙在上海藝術博覽會藝博講堂舉行了一場題為「一個人的收藏MY DEAR ART 」的講座,「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對其進行了專訪。從對於藏品的選擇開始,姚謙表述了他對青年藝術家創作的看法,談論了藝術和生活、流行文化和典雅文化的關係,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對於藝術作品的解讀理念。

「收藏本身就是人的心裡很容易產生的一種狀態,就是難捨你喜愛的東西。收藏並不代表財富擁有,或者財富累積,或者是投資的基礎,可能更多是關於你的生活,你的存在價值,你的閱讀,甚至你對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或者對自己人生的一些對照和交錯感想的總和,然後形成一個表象叫收藏。」這是姚謙在講座中對於「收藏」一詞的表述。

當收藏被公諸於世,那些隱秘關係也隨之消失

姚謙的收藏曆程始於1996年的一個機緣巧合,他在誠品書店的一個拍賣預展上,偶得劉奇偉的美術作品《斑馬》,從此就打開了他的收藏之旅。在他看來,收藏是一件自己的事,當收藏被公諸於世的時候,就仿佛那些收藏跟自己的隱秘關係也隨之消失,那種趣味便也消失了。對於收藏愛好者,把收到的藝術品放在身邊,常常會忍不住地想要經常看它。「但同時也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我蠻反對那種把藝術品收了之後放到倉庫裡,直到下一次拿出去賣為止的收藏,」姚謙講到,「所有對藝術品的閱讀經歷都是表面上經歷,而並沒有親自跟它相處,我覺得這是一種最可惜的收藏。」

姚謙在講座中提到,藝術閱讀不單單只是了解世界和歷史,或是探知下一代年輕人怎麼看這個世界,更多也是在對照自己,他講述了自己在上海藝術家陳箴先生的作品中,所感觸到的作品陳設和收藏者之間對應關系所帶來的那份感動。

在這件作品中,陳箴在地下的釀酒收藏室內,將玻璃製成的形似人體內臟、器官置於微亮燈光下,與葡萄酒的發酵過程相呼應。其實,葡萄「死亡」之後變成美酒是需要時間的發酵,而身體的脆弱與玻璃又是何等相像,姚謙解釋說,那時的陳箴先生得了癌症,他想在最後把他所有的概念、藝術創作都記錄做完。

陳箴的作品

關於藝術與自己的未來,姚謙講到,藝術創作經常是為未來的閱讀者,而未來的閱讀者經常會在你作品裡去猜測你之前是怎麼思考的,藝術跟自己的未來又是什麼關係?「我覺得最大的關係是,我們跟這個時代的一些思考,些許啟發或者影響未來人的創作。」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也乘這次講座的機會對姚謙進行了採訪。

澎湃新聞

:在三十餘年的收藏曆程中,您的藏品種類可以說非常豐富,古今中外,空間、時間的跨度很大,您是如何選擇收藏品的?這三十年的收藏理念有沒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姚謙

:當然有。我是1996年開始收藏,到現在算是有三十年出頭,慢慢發現,我絕對不是一個收藏家,我就是透過收藏這件事來了解這個世界。就像閱讀一樣,因為閱讀的過程中也伴隨著調整。隨著年紀、生活、思想的改變,包括閱讀的影響,這些都會讓我在收藏中,重新用不同的方法來認識這個世界,所以我也是一直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剛才正好經過一個畫廊,是以俄羅斯的畫為主,而我前晚正好看到一篇文章討論俄羅斯一百年的主題創作,因為蘇聯解體之後,有些藝術家名氣消退了,但是畫的依舊非常好,我由此又想到像吳冠中等很多藝術家收藏受蘇聯美術的影響。在我看到這類文字和作品時,也覺得挺有意思。

關於我收藏什麼,其實是不定的,我近期更多關注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第二類就是對不熟悉的文化也好奇。兩年多前我去俄羅斯旅行,在冬宮博物館待了一天,然後也在聖彼得堡的國家博物館裡面,我覺得太好看了,然後我就開始有興趣。我去以色列之後,也有收藏以色列藝術家的作品,是二十世紀初的。所以我覺得收藏跟閱讀、旅行相隨,我現在沒有什麼執著,說一定要收齊什麼,我的收藏一定跟我接下來看的書有關係,跟我的旅行也有關係。

姚謙講座中分享的藏品

澎湃新聞

:您一直關注年輕藝術家的發展,很早就收集了一些知名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您如何看待新一代八零、九零後藝術家的創作風格?結合您對收藏市場的了解,談談您對於新一代藝術家的生存空間的看法?

姚謙

:我常常鼓勵熱愛收藏的朋友,不要害怕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你要害怕的是自己的藝術品味不好,因為藝術並不是「漂亮」,而是要有很多閱讀,包括對這個環境的理解,以及種種困惑。當你看到一個作品時,發現它跟你的思考正好相接近,那就是你們有緣分。很多人說,你收藏了許多優秀藝術家的早期作品,那是因為當時我們都有同樣的困惑,對那個時代有同樣的了解。所以現在也永遠不要嫌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在對年輕藝術家的發掘中,若你們的品味相近、閱讀相近、思考相近,其實那時候都不會耗太多錢,而過幾年之後,人家會說當時你看懂了。所以,收藏一定要跟自己閱讀有關,一些私人美術館花大價錢靠拍賣行拍到的作品建立起來,並不是說它們不好,但是需要考慮這些作品跟自己的生命和閱讀有沒有關係,這點很重要。

我不希望自己作為一個五十歲的中年人用固定或看似成熟的想法面對這個世界,我反而很高興自己可以透過藝術和文學看到現在三十歲的人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所以,我從來不會批評或評價別人幼稚,因為「幼稚」只是一個很狹隘的解釋。我很慶幸他們夠幼稚,用英文講appreciate,就是我很感謝通過他們的創作,我可以繼續享用年輕人的心理觀察這個世界。

姚謙在講座中分享的雕塑藝術品

澎湃新聞

:您多次提出「將藝術融入生活」,您覺得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融入生活」?

姚謙

:藝術絕對來自於生活,而不是我要把生活過得很藝術。在生活中,我覺得藝術大部分都是形於內的內涵的清晰表達,或者說一種更簡約和明確的表達。比如說喝茶,也有人會說形式感很重,但並不是一種形式,而是這個過程造成你對茶的一種專注和感受度,其實茶來自於土地,土地來自於養分、陽光、水、時間等,所以喝茶就不單單有茶的滋味了,還有別人品茶經驗的分享,你在喝的時候也會與他對應,所以有很多的內在。而像喝茶、喝咖啡,或者在聊天過程中突然感到的美好瞬間,這些也都是藝術。

當然,具象的把一幅畫拿回家、或者聽懂一段音樂、或者跟別人討論一部電影、評價一本書,那絕對是跟生活本身放在一起,而且是對照有感,那就是把藝術放在生活裡。所以,我還是那句話,外面的很多藝術品對於創作者來說是美好的,但它是不是在你的生活裡也成為一種藝術?這個不是價錢高與低的問題,而是你的解讀,你和創作之間的關係的問題。這種關係一旦建立,它就會融入你的生活。就像市場上買來的一朵花,都可能變成生活裡那幾天的藝術品。如果我們對於生活有一點內在追求的話,那你在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就會知道什麼應該放置在生活裡,這就是藝術。藝術絕對來自於生活,而不是生活需要藝術來添加。

姚謙的個人收藏

姚謙的個人收藏

澎湃新聞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熱愛藝術的人,他們經常去看展、看舞臺劇或者一些小眾的非商業型電影,但另一方面,他們在日常也會參與一些流行文化,比如看看各種娛樂化的節目,聽聽流行通俗歌曲,您是如何看待在這種娛樂化社會環境下,對於「流行文化」和「高雅文化」共同享用的一種衝突感?

姚謙

:首先,我不認為這是一種衝突。我們所謂的古典樂貝多芬的作品,在當時也是流行樂,它在皇室流行,然後分享到民間,這些流行在當時傳播開來且為大家接受,一定是有那個時代的原因。那個時代結束了,新的時代產生,有著不同的生活價值和審美,我們再去聽,可是我們還聽懂了,我們覺得它是古典,是那個時代經典的東西。所以,那個時候曾經很流行的東西,然後慢慢隔時代還能被聽懂,穿越時代的不同的審美,依然還是可以理解它的內核。所以,在通俗文化中,我們也應該去享受,也許在感受中的某一天,你就自然而然從也許淺顯的、通俗的文化中升級,創作者也一樣,這些創作者也會隨著時代的改變再升級。所以,我一點不覺得通俗不代表藝術,但是,我們可以在通俗裡面再去尋求更純粹的藝術,就是說因為通俗,而增長了我對藝術的閱讀能力。

澎湃新聞

:在您的著作中有一句話:「當我對現實生活感到疲乏,感到無力或挫折時,總是放下現實世界的自己,走進藝術裡,用另一個感官、思維和價值,自由地放開自己。」所以您認為,在藝術面前,自我應當是一種什麼樣的姿態?

姚謙

:一定要用自己去對照,我最怕說,假如我要寫一首古風的詩,就得把自己打扮成古代人的樣子,把頭髮一束,穿上古人的袍子,我覺得那個時代有它自己的意義存在,我們尊重那個時代,但我更希望在內核上解讀,而不是形式上的理解,所以,我可能對於外在的扮演是沒有興趣的。但是所有的藝術理解,就像說我們看一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很通俗的一個,你可以解讀是關於鄉愁、關於時間的感慨,你不用想像他穿著長袍,站在古松下那樣的場景。我看一下書,因為我要離開我生活裡面這些瑣碎的事情,釋放壓力,我進入了另一個人的核心,感受他那個時候的自由。例如,我最忙的時候,最不自由的時候,我要聽自由的音樂,當我壓抑的時候,我要聽最奔放的音樂。我覺得藝術是亦松亦緊,是可以調節自己的。

澎湃新聞

:很多藝術創作者或評論者對於藝術的品讀是傾向於悲觀的,您認為藝術的底色應當是喜悅還是悲涼?抑或說不能這麼二元對立地看?

姚謙

:藝術的底色應該是兩者都有。前段時間,我去看《千裡江山圖》,那是一幅由十八歲的青年所畫的青山綠水,我就覺得像是一趟旅行,雖然那些景物已經不在現實之中,也不在這個時代之中,但會讓人覺得天地真遼闊,一個十八歲,在我們來講就是零零後的小鮮肉,可以創作出一個讓你心曠神怡的世界。我覺得藝術就是最好的穿越,是心情上最好的穿越,在藝術之中,你可以從藍色穿越到紅色,從悲傷穿越到歡喜,也可以從興奮穿越到平靜。我們人生就是各種滋味都會有,要去接受它,平衡它,藝術就可以幫助我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典藏今藝術 | 專訪姚謙x徐浩軒:一個人的收藏*兩個人的冒險
    紀錄片於3月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映,預計今年5月對公眾上映,此外也會在網上發布6支有關藝術收藏的視頻。首先你心中有所「追求」,所以開始收藏,並向「先行者」學習,再慢慢「摸索」自己的路。接著想看見更廣更遠的世界,於是「向西」而行。經過長期努力後,不免希望自己的收藏得到「認同」,便試圖與他人溝通,告訴對方「為什麼我要這樣做」「這個東西好在哪裡」。但收藏最終仍須回到自身,由自己寫下「定義」。經歷一切後,若有「知音」懂你,一個人的收藏將會更加圓滿。
  • 「天后製造者」姚謙:大數據不能替代音樂創作人丨姚謙特輯·財約你
    我覺得文化產業很多的靈感創造力是來自於人群,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跟地球跟人相處著,這些一直在變化,那些東西都是你的創作來源,但是你必須客觀地去閱讀,而且最怕的就是像我剛剛說的,當你活在虛擬的創造出的數據的虛擬的假象裡,你就沒有辦法貼身接近真實的人群,你就得不到更真實的情感,你只剩下符號標籤了。
  • 詞人姚謙聊收藏:寫《我愛夏卡爾》,是因為買不起夏卡爾的畫
    1996年開始,姚謙涉足藝術收藏領域,陸續收穫了眾多19、20世紀的藝術珍品,既有西方印象派經典作品,又有常玉、徐悲鴻等東方大師之作。劉小東、蔡國強還在早期創作階段時,他便已收藏了他們的作品。姚謙將20年來藝術收藏的經驗和自己經歷的收藏歲月寫入了新書《一個人的收藏》,10月30日,姚謙在上海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
  • 你不知道的樂壇金牌詞人姚謙:原來他愛收藏川美畫家作品
    姚謙有點「老」了,26個英文字母中除了A、E、I、O這樣的元音,跟他合作過的知名歌手姓氏已經把記者面前的字母列表填滿,其中隨便拎出一位來就是80後、90後的青春回憶。姚謙直言,三年前鮑勃·迪倫因為歌詞拿到諾貝爾文學獎是對自己很大的激勵,「我覺得特別榮耀。」姚謙笑言,更早之前,大家提到詞作者也大多歸於娛樂圈,但其實歌詞跟電影、詩歌一樣,是可以和文學相對照的。這也是他新書《我們都是有歌的人》創作初衷的一方面。靈感的另一大半源自姚謙回望自己過去、由心而發的感慨。
  • 姚謙:我當自己是一個臺北旅客
    臺灣在發展的過程中把服務業做的極為精緻,近幾年民宿的興起就是,更是一種服務業國際與本土相融合的趨勢。【要點2】:真正有思想、不物質的人才會將藝術與歷史完成一個美學。臺灣有一些不張揚、無目的的藝術,深度做的特別好。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現狀在這些藝術作品中都可以察覺到的。【要點3】:臺灣的音樂節目幕後操盤空間很小,所以可以做想做的事,表現想表現的態度,創作出不一定的人。
  • iag放映|姚謙 & 陳粒:別讓網紅決定了你的品味
    小時候我喜歡畫畫,甚至在小學的時候還代表校際出去比賽,但是對於家長來說,畫畫可能就是個愛好,不能全部投入,後來就停下來了。 L  : 音樂和收藏這兩件事在您的生活中分別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Y :音樂和收藏對我來講都是一個功能,叫做閱讀。文字是一種閱讀,聆聽音樂是種閱讀,看展覽也是一種閱讀。
  • 姚謙:細看常玉
    姚謙知名音樂人暨收藏家是個略微過動的文藝中年,最大的興趣就是工作、思考
  • 「河粉」約會音樂才子姚謙(圖)
    被問為何能如此高產,姚謙卻說自己也有寫不出來的時候,「年輕的時候是靠荷爾蒙寫作,但不可能一直靠荷爾蒙,後來也有意識地尋找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其實當你有創作的意識的時候,表明你已經有了前期的積累,比如喜歡音樂、喜歡閱讀,延伸下去,你就能找到轉換成創作的可能性」。
  • 姚謙: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相處
    如今,寫書算得上他音樂創作的延伸。翻開他寫的《品味》,便襲來多年音樂創作經歷烙下的細膩柔情味。字裡行間剪不斷文字與音樂的聯繫。他甚至還有未來為書而寫歌的想法。然而,在專訪時姚謙表示,其實音樂並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相處,音樂只是面對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在《品味》中,「面對」又是被高頻提及的詞彙。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其實近年來我身邊有許多朋友,已默默地把眼光轉向國內各傳統工藝的匠人身上,我的藝術收藏有時候也需要修復,所以常與他們接觸,多年下來對畫作修復師有了一份既親切又尊敬的心情。因為他們總能把我心頭好,回歸到一個最安全、穩定的狀態。我就是滿懷著這樣的心情觀賞《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透過導演的眼睛,以平凡人的角度去近觀這一群常年在故宮院子裡,安安靜靜地面對自己工作與人生的人。
  • 姚謙:細看常玉,值得捧在手心裡的小而美
    姚謙:說不出為什麼,我特別偏愛常玉的粉紅色時期,其中展現出一種對女性的依戀。在那個時代,諸如畢卡索等很多在巴黎的藝術家都用粉紅色創作,而常玉是其中將粉紅色用得最美妙的。在不同的作品中,他的粉紅色有著不同的層次,帶著甜美與脆弱的美好想像,非常迷人。
  • 專訪姚謙:想為上海寫本小說
    圖說:姚謙(右)與林海對談 主辦方供圖歌聲,藏在「故宮」裡這次來上海,姚謙是應邀做一場脫口秀——今年,「LU TALK陸家嘴大講堂」推出兩檔高端藝術脫口秀《東方城市之光》以及《青年中國說》,他是《東方城市之光》的首位嘉賓。於是,昨天下午的東方藝術中心演奏廳,就連過道上也擠滿了觀眾,一席難求。
  • 姚謙、李見深閒話三寶|景德鎮的這場文化沙龍絕對是你所期待的
    他更是藝術收藏家、策展人、作家,監製拍攝系列藝術紀錄片《啊!藝術》、《一個人的收藏》。出版個人書籍《品味》、《一個人的收藏》、《我們都是有歌的人》等。一片落在手上的——金色暖陽,姚謙說:「秋天以後,北京的光是金黃色的,照得我手的這一面都是金黃色的。」
  • 姚謙:但願真人秀不要永遠在唱林夕和姚謙
    正在擔任熱播節目《快樂男聲》音樂召喚師的歌手陳粒在談起自己對真人秀的看法時,這樣說道。而她身旁的姚謙立即評價道:「好事」。這是姚謙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發布會開始前,界面文化採訪他們時的一幕。金邊眼鏡,黃色Vetements DHL T恤,拿著檸檬色封面的新隨筆集《如果這可以是首歌》,56歲的姚謙出場時帶著明亮和興奮。
  • 專訪姚謙丨為王菲、林憶蓮、劉若英、陳粒寫歌的他
    姚謙: 對於我來說就是過去曾經寫的歌。現在看來,記錄了那個時候對於生活裡面正好閱讀到的一些事情的反映,正好有機會藉助一首歌給留下來。我年輕時曾想過的事,就這樣變成了歌曲。我覺得每件事情都有階段性的難度,生命就是不斷地嘗試調整適應的過程。CITYZINE: 您時常戲稱自己已「提前退休」,事實上卻持續奔走於音樂、美術到文學的藝術領域間,未曾停歇。這是您理想的退休狀態嗎?
  • 熱點人物姚謙復出
    因為歌手李玟的關係,姚謙前不久認真看完了《我是歌手》全三季,他感受到節目組不只是賽制進步,攝影、剪輯都在進步,連收音都在進步,很努力的在進步。「李玟上《我是歌手》壓力很大,我一直鼓勵她,這已經不錯了,有這麼好的音樂平臺讓你唱歌。電視電臺這種傳統媒體平臺,他們也要面對新的環境,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在改變。」
  • 姚謙:我們都是有歌的人丨偶像說
    姚謙新書《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在媒體採訪中,姚謙曾說以前最怕聽別人說:「我是聽你的歌長大的」,心裡有些不是滋味,但臉上還要保持禮貌的微笑,回嘴說「我看你也不年輕啊」。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讓自己不吃虧的回應方式,就是笑嘻嘻地跟對方說:「是嗎?
  • 旅行家 | 姚謙,五十歲才敢開始"玩"的人生更精彩
    因為你經歷了、感受了,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感想然後放在心中,其實「玩」就是在建立這個擁有的過程。——姚謙(音樂人、作家、收藏家)即便你不知道「姚謙」這個名字,你也應該聽過他的歌。此後二十餘年唱片生涯,旅行一直是姚謙的主要休閒,但那時的旅行多伴著出差。常常是人在目的地,心往往在別的地方和事情上。有一次,姚謙在採訪中被問到:近期哪些作品比較能表達你的人生觀、生活觀?姚謙說,最近寫電影《梅蘭芳》那首主題曲《是我》,因為小時候在臺灣對梅蘭芳的認知,跟大陸那邊的閱讀是不太一樣的,所以我會有一個關於「人在生命裡最多能做到什麼」的感想。
  • 領讀中國 | 姚謙:人生需要思考如何「下臺」?
    跟我們分享一些你的個人閱讀經歷和感受?喜歡的作者或喜歡的書? 姚謙:喜歡的書或作者,都是會有一個時間性的,後來的喜好也都是記憶性的。有許多作者、書名都在腦子裡,但很難去比較。此刻我想到的是年輕時閱讀的一些書,尤其是《三三集刊》的那些人,朱天文、朱天心、謝材俊(現名唐諾)等等。那時期他們的文章,都在書寫著「原來這個世界是這樣」的主題。
  • 姚謙:很高興,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姚謙以前最怕聽到別人說「我聽你歌長大的」或者「那是我小時候聽的歌」之類的話,他心裡有些不是滋味,但臉上還要保持禮貌的微笑,回嘴說「我看你也不年輕啊」。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讓自己不吃虧的回應方式,就是笑嘻嘻地跟對方說,「是嗎,那個歌也是我小時候寫的」,這太讓姚謙開心了,笑得前仰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