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細看常玉

2021-03-01 典藏Artcoco

姚謙

知名音樂人暨收藏家

是個略微過動的文藝中年,最大的興趣就是工作、思考、旅行以及嘲笑自己。由於藝術收藏想法跟別人不同,才開始撰寫專欄。收藏是一件很自我以及與時間賽跑的事,如果讀者欲知細節,請看專欄。至於代表作?都是些不足上墓志銘的東西。

世界瀰漫著焦躁不安的氣息,因為每個人都想從枷鎖中解放出來。

──尼採

當每天新鮮刺激的大圖檔、短視頻與標題成了人群信息主要來源之時,那麼手指滑動屏幕的速度就取代了頭腦思考的深度;當文化已經變成財力和權力可以丈量時,從機械工業進化而來的人群便陷入面貌雷同的蒼白時代。

「細看常玉」將展出常玉小件版畫畫作(圖片提供:立青文教基金會)

數字時代科技讓信息文字與圖文可以輕巧地取得,它們主動又快速地在每人眼前一滑而過,飼養並共塑著現代人在這個大時代裡的品味,那是一種被催眠之後的共同反應:隨著日夜大量的片段和信息的瀏覽以及片面地放大與彰顯,浮光掠影於是就成了一種虛擬的審美與文化。

趁著多數人深恐落於人後的那種信息焦慮,趁著人群漸漸失去思考的主動性,我們的眼睛也失去了逐字、逐句、逐線、逐點並匯聚成一個整體結構的閱讀能力,也失去了用自己的情感去思維辯證、對照並把文章化成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的能力。

常玉,《貓與雀》,油彩纖維板,154×77 cm

在今日看似蓬勃的藝術圈裡,在論述比比皆是、看似弘大卻空洞的浪潮中,藝術品幾乎成為一種時尚和金融共同構成的消費與展示場;於是大家都在流量和大數據的煽動之下疲於奔命,在一個接一個藝術展、一個又一個銷售平臺上出沒。但是,在千頭萬緒的浮動表相之下,究竟如何來選擇、如何攝取有價值的養分呢?我們究竟看過什麼?「細看」成了一種奢侈的態度,但其是一條清醒面對真實世界的途徑。現在,細看與思考都成了珍貴之事。

常玉,《菊花》,1963,油彩纖維板,57×92 cm

2017年臺灣歷史博物館以館藏常玉晚期油畫49件和購自私人藏家的常氏素描展出的「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精彩地表達了藝術家中年以後對於生命與當下的思考。

因為創作之需幾乎都是尺寸較大的作品,大都以空曠大面積去對照生命的渺小與複雜,多以華麗卻沉重的靜物為主,這些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加上近年來其作品稀有珍貴而造就的市場供需追逐,常玉作品的價格在拍賣場屢創高價,展覽後期慕名而來的人潮依然洶湧,擦肩接踵從畫作前瀏覽而過。人們總是好奇地關注著傳奇故事、驚人的交易金額、傳奇的情史,但對於藝術家為何做了這件作品、為何用了這個顏色、為何選擇敘述了這一件事鮮少在意。

常玉,《馬》,油彩纖維板,19.5×24 cm

於是,越是網絡上擴散打卡、拍照、轉發、完成流量大數據的展出,越容易讓人群對這些作品背後所承載的時代意義以及一個藝術家細微而獨特的思考與品味予以忽略。這是這個時代的特色,無關對錯。只是,對於許多長期沉浸於常玉藝術中找尋養分的研究者、喜愛群體來說,這是一種遺憾與過錯。於是「細看常玉」這個概念,在長年關注常玉作品的衣淑凡女士與施俊兆先生的啟動之下發生了。

常玉,《花鳥》,油彩纖維板,90×75 cm

人們可以用幾百種方法來解說一件藝術作品,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去理解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時的想法,然而,在這個時間匆忙、快速忘記、來不及思考、缺乏耐性的時代,「細看常玉」展對於我們來說除了提供一個重新認識常玉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提醒。

「細看常玉」將展出常玉小件版畫畫作(圖片提供:立青文教基金會)

在這個完全不以商業為目的的展覽裡,在這個展覽節奏緩慢、展室大量留白、音樂特別製作的環境裡,每個人都能以很近的距離、如同藝術家當時面對著畫紙創作的距離立於現場,去細看,去沿著藝術家每個筆觸的進行、他的思維波動甚至聆聽著他的呼吸來看常玉的小篇幅作品。

「相思巴黎」展現場

「細看常玉」試著讓我們暫時忘掉藝術品與商品之間的關係,忘掉屏幕上那些不停滑動、迫不急待跳出的信息。先找回自己專注的節奏,思考的速度,借著常玉先生早期的畫作,紙上、鏡上、素描、油畫、版畫,我們試著回到20世紀30年代前後,細讀剛駐入藝術之都巴黎的藝術家作品,在小小的方寸之間和不同媒材中,探索東西方美學的對照和具象與意象的相容。共計百餘件來自世界各地沉醉於常玉藝術世界的藏家們的收藏,藉一次非商業的、純粹的藝術分享,來獲得屬於他們細讀這些作品的美好。

「藝術的美好,除了創作本身,還包括了閱讀者自己的感想」。期待「細看常玉」能完整地傳遞好這一件事。

文|姚謙

延伸閱讀

典藏特別策劃 | 常玉大展: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52件原作

相關焦點

  • 姚謙:細看常玉,值得捧在手心裡的小而美
    3月3日將於中國臺北開幕的展覽「細看常玉」正是在匆忙的當下尋找一種耐性,去品味作品背後所承載的時代意義,以及藝術家細微而獨特的思考與品位。常玉《頭像》,水墨、紙本,21.5×27.5cm,1920-1930年
  • 簡社長的藝想空間|細看常玉,分享感動
    左起:三位策展人施俊兆、衣淑凡、姚謙共同主持「細看常玉」展覽開幕。圖片提供:陳芳玲相較於去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深受矚目,展出的52幅作品,是常玉較大尺幅的晩年之作。「細看常玉」展覽一隅。
  • 「失敗者」常玉
    曾在2011年刷新華人油畫最高記錄的常玉《五裸女》昨日已易主,在11月23日的香港佳士得的秋季夜拍會上重新亮相,拍得3.039億港元,再度刷新10月剛創下的常玉繪畫作品拍賣個人記錄。而蘇富比亦宣布常玉另一幅同樣創作於50年代、更加愜意妖嬈的《綠色背景四裸女》,將加入香港蘇富比的2020春拍會。
  • 金牌作詞人姚謙現身酷我音樂《酷我青年說》講述: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6月10日,酷我音樂《酷我青年說》全國校園巡講活動,在洛陽理高校迎來了金牌作詞人姚謙老師專場,活動現場姚謙老師以「很高興,我們都是有歌的人」為主題,分享了他在音樂道路上的成長故事與人生感悟。眾所周知姚謙是一位著名音樂人,1988年開始填詞,歌詞代表作有《我願意》、《味道》、《魯冰花》、《最熟悉的陌生人》、《記念》、《如果愛》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 「河粉」約會音樂才子姚謙(圖)
    「不好意思,耽誤你們的青春時光了……」  昨晚,知名流行歌曲填詞人、音樂人、收藏家姚謙受邀從京來鄭,參加由松社書店和大河報文體新聞中心主辦的姚謙新書《一個人的收藏》分享會。分享會前,記者和通過本報文體中心官方公眾號「撈娛兒」徵集的兩位幸運粉絲一起專訪了姚謙。
  • 陳粒與姚謙再次合作,薛之謙新曲讓人出戲
    陳粒與姚謙再度推出合作歌曲,薛之謙也在凌晨發行了一首相當甜膩的新作。今日這些新作當中,「聽首歌再說愛」最想推薦的卻是一位前嘻哈歌手丟出的一張轉型專輯。>試聽平臺:QQ音樂/網易雲音樂作為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主題曲,姚謙的填詞與陳粒的譜曲與演唱
  • 吳冠中說常玉
    二三十年代在巴黎引起美術界矚目的東方畫家似乎只有日本的藤田嗣治和中國的常玉。我40年代在巴黎看藤田嗣治的畫,覺得近乎製作性強的版畫,缺乏意境,缺乏真情,不動人。是巴黎人對東方藝術認識的膚淺,還是畫商利用對東方的獵奇而操作吹捧,結果畫家揚名了,走紅一時。常玉與藤田正相反,他敏感,極度任性,品位高雅。由於他的放任和不善利用時機,落得終身潦倒。
  • 姚謙、李見深閒話三寶|景德鎮的這場文化沙龍絕對是你所期待的
    &李見深 對話三寶地點:三寶國際文創中心對談嘉賓:姚謙、李見深01對 談 嘉 賓姚謙\華語樂壇金牌詞作人一片落在手上的——金色暖陽,姚謙說:「秋天以後,北京的光是金黃色的,照得我手的這一面都是金黃色的。」
  • 詞人姚謙聊收藏:寫《我愛夏卡爾》,是因為買不起夏卡爾的畫
    音樂人姚謙。 東方IC 資料從事音樂創作三十餘年的音樂人姚謙,創作歌曲有600餘首,王菲的《我願意》、甄妮的《魯冰花》、張學友的《如果愛》這樣傳唱許久的經典歌詞均出自他手。不過這位樂壇大咖不只有音樂,這次他想和大家聊聊「收藏」了20年的故事。
  • 只是活自己的性情 常玉
    ,賈科梅蒂與常玉不僅生卒同年兩人自四十年代起在蒙帕拿斯更是鄰居他們對於常玉的藝術思想與眼界的拓展,影像頗深在巴黎,常玉結識了徐悲鴻及其妻子蔣碧微雙面畫,背面為徐悲鴻《馴獅圖》這也是常玉現存最早的畫作常玉現存最早的一幅作品是在這年於巴黎所完成的彩墨牡丹他將此畫作贈予徐悲鴻
  • iag放映|姚謙 & 陳粒:別讓網紅決定了你的品味
    屆時,你將可以進一步深入了解藝術收藏世界,與姚謙零距離溝通,一切你想了解的,想表達的都會在這裡獲得熱烈的回應。《啊!為了更真實地了解藝術收藏,我們找到了紀錄片的監製兼演員姚謙和紀錄片主題曲的製作人陳粒,想看看他們內心的「藝術收藏世界」。音樂人‧文字者‧收藏者歷任臺灣EMI、Virgin、Sony唱片公司總經理。出版《我們都是有歌的人》、《如果這可以是首歌》、《一個人的收藏》等書籍;並擔任《啊!
  • 姚謙:但願真人秀不要永遠在唱林夕和姚謙
    而她身旁的姚謙立即評價道:「好事」。這是姚謙新書《如果這可以是首歌》發布會開始前,界面文化採訪他們時的一幕。金邊眼鏡,黃色Vetements DHL T恤,拿著檸檬色封面的新隨筆集《如果這可以是首歌》,56歲的姚謙出場時帶著明亮和興奮。
  • 處世若夢,曲盡忘情— 常玉
    近年,常玉作品已經當之無愧的成為亞洲藝術拍賣場的大熱門。常玉《曲腿裸女》,油彩纖維板,1965年作,122.5 x 135cm2019年10月5日晚,香港蘇富比2019年秋拍「現代藝術晚間拍賣」現場,常玉晚年巨作《曲腿裸女》以1.98億港元成交。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幅《五裸女》。
  • 巴黎夢-落魄終生的畫家常玉
    房客之一是來自中國,叫做常玉。就在那個沉悶的午後,鄰居發現常玉陳屍在他空寂雜亂的畫室,死於煤氣中毒。令鄰居們費疑猜的是:常玉到底是因為手傷未能用力將煤氣爐擰緊,或是存心自殺?雖然以後在他的抽屜還發現了一柄手槍,但卻找不到片紙隻字的遺言。若說他是不小心所致,又為什麼在炎熱的八月天,將門窗關得那麼緊,衣著整齊地坐在椅子上?總之,常玉的死亦如他的生,都是一團解不開的謎。
  • 林夕是神,姚謙是人
    姚謙還俗,他是人,腳下有路,心中有畫,擁有與失去各有珍貴,但凡經過,就是值得。姚謙給的鼓勵,如果你認同,點點頭可以去行動。姚謙詞,哭著哭著就笑了。都是浪漫的蹉跎;姚謙說,就算受傷,就算流淚,都是生命裡溫柔灌溉。
  • 【嘉德香港‧秋拍】「狂飆年代——巴黎的世界藝術家」:藤田嗣治、李超士、常玉、熊秉明
    年輕時便遠赴巴黎求藝的常玉,紮根於知名的「大茅屋工作室」,以人體速寫成名,同時期的知名畫家如夏加爾、龐燻琴、趙無極、朱德群,雕塑家如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都曾在此學習。走向近現代之路,擺脫傳統學院派的束縛,是常玉藝術發展的既定目標。他的繪畫自書法萌芽、在素描裡紮根。
  • 5大理由支撐常玉作品高價走勢
    此外,常玉作品又在海內外多個拍場大放異彩,如在臺北羅芙奧秋拍會上,常玉50年代作《紅桌上的瓶菊》油畫以7579萬港元成交;在保利秋拍會上,常玉約50年代作《聚瑞盈香》油畫以7705萬元拍出;在嘉德秋拍會上,常玉1931年作《白瓶粉紅菊》油畫獲價5520萬元。
  • 從4件破億,看2020常玉拍賣趨勢
    然而,在2020年春季,儘管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流行,但常玉的作品可謂光芒四射,其中常玉1950年代作《綠色背景四裸女》油畫在蘇富比以2.58億港元成交,為常玉作品歷史第二高價;常玉1940-1950年代作《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油彩纖維板在佳士得以1.91億港元拍出。
  • 常玉:生前籍籍無名,孤獨浪跡一生
    藝術家出版社提供右:常玉,《牡丹》,水墨水彩紙本,1921年,60.5 x 43.5cm。臺北蘇富比提供。1919年中國掀起的五四運動,如火如荼,出國熱潮高漲。常玉萌生了留法的念頭,他的大哥常俊民大力支持常玉,同年,前往巴黎。同時前往巴黎的還有林風眠、王季剛等人。
  • 常玉的「宇宙大腿」為什麼能賣2個億
    徐志摩參觀常玉的畫室時,笑話他的沙發太過破舊,常玉卻不以為然:「別看低我這張彈簧早經追悼了的沙發,這上面落坐過至少一二百個當得起美字的女人!」直到花甲之年,他仍然女友不斷,且都是金髮碧眼的外國女郎。1956年,張大千到巴黎舉辦個展,常玉還特別介紹自己的年輕金髮女友給他當模特兒。張大千為常玉女友畫了幅像,後來被臺北歷史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