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飢餓遊戲》的電影粉轉到原著粉,在看完豆瓣電影評分僅6.7分的《飢餓遊戲1》以後,我果斷的選擇了將這部青少年題材的暢銷小說《飢餓遊戲》123部用了三個晚上的時間看完。
這本書和這部劇在北美的受歡迎程度要遠遠高於中國,能夠連續4部作品開畫成績報收1億美元之上,放眼影史,迄今也只有《飢餓遊戲》系列做到了。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飢餓遊戲》系列都堪稱是好萊塢青少年電影的一座巔峰。從《哈利•波特》到《暮光之城》再到《飢餓遊戲》《分歧者》《移動迷宮》,這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好萊塢青少年電影的發展軌跡。《哈利•波特》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儘管都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績,但其北美票房始終未能突破4億美元,只有《飢餓遊戲》系列實現了「破4」,而且是連續兩部,然而在中國確是惡評如潮。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看豆瓣影評你會發現我們拍不出好萊塢級別的電影,但影評卻是好萊塢都寫不出來的水準;看相親節目你會發現在一個最缺少愛情的國家,卻出了那麼多的情感專家。就像大部分觀眾吐槽《飢餓遊戲》「玩殘酷又不敢決絕,置之死地還不的忘狗血」一樣。我們還處在一個用嘴比用手勤勞的時代,是無法去理解一個用手比用嘴多的社會的品位愛好與價值觀的。
電影講述了北美洲在一場大戰中被摧毀,人們建立了新的家園,但是新的家園也有新的政策,在管轄區下的12個區必須選出一男一女共24名選手參加「飢餓遊戲」,在「飢餓遊戲」中不僅要在遊戲中與各種野獸對抗,而且必須要殺死其他選手,最後一名生存下來的可以獲得巨額獎金。《飢餓遊戲》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借用科幻的方式在描寫當下社會的一種詬病,她其實描述的並不是一個作者意淫出來的世界,而是我們真實生活的每一個社會。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人物是皮塔,他聰明溫柔善良,堅持自我。記得在第一次參加飢餓遊戲的前一夜,他對凱特尼斯說他不希望被他們改變,即便自己死了,他任然希望他是自己。
然而我們生存的社會,尤其是所謂的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正在經歷的是一場為了自由去犧牲自由的飢餓遊戲。為什麼這麼說?這也就是中國觀眾對《飢餓遊戲》並不買單的地方。金錢和自由至始至終都是處於一種博弈的狀態。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認為經濟學研究中對於財富的理解不能僅僅將其視為GDP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而是應該分析其對於實現美好生活和人的發展的影響。在一個發展中的社會,尤其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絕大部分人都變成了《飢餓遊戲》中的貢品,他們的大腦裡無時無刻不在被灌輸著落後就會被淘汰,我必須時時刻刻保持優秀,當富二代官二代逐漸被世人所不齒,淡出主流價值觀以後,拼一代佔據了社會的主導,那些所謂的精英們通宵加班,全世界出差,開豪車,出席高檔商務場所,被社會輿論所追捧,自信心膨脹到幾乎關閉了自己的右腦,其實在我看來只不過是《飢餓遊戲》中的貢品,類似行屍走肉,一群被社會所操控的人。當然我並不是否認他們的社會價值,《飢餓遊戲》中當革命拉開序幕,那也是犧牲的貢品們一代又一代日積月累的結果。人民內心的吶喊聲一直都在被壓抑,凱特尼斯反叛行為只是成為了導火索。
例如隨著時代的變革,曾經稱霸一時的歐洲社會經濟的下滑,退出了獨霸世界的歷史舞臺。從吸引力法則來看,並不是因為經濟的下滑導致人們對於金錢欲望的下降,相反卻是人們對金錢欲望的下降才導致經濟的下滑。為什麼《飢餓遊戲》會在北美引起那麼大的共鳴?因為歐洲社會人大多已經過了耗盡一生追求財富的時代,他們滿足於自己經營的小本生意,工作五六個小時,便開始享受下午茶,每年關門幾個月全家人一起去度假。他們曾經擁有過財富,他們現在需要的是生活。而美國的社會人還在被所謂的大企業大財團所累,為金錢所奴役,所以一部《飢餓遊戲》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鳴。中國社會呢?就更加理解不了《飢餓遊戲》所表達的精神,因為我們還處在為實現財富而自豪的社會階段。這是每個社會的必經之路,然而作為個體,我卻可以也有權不選擇這樣的人生。
當很多朋友推薦我學習我所在領域的精英,出書講座電視節目吸粉熱火朝天,一年365天300天在世界各國旅行,我都會嫣然一笑。也許我的成績會出的慢一點,但沒關係,我要的是生活。我需要時刻保持清醒,決不讓自己成為「更加優秀」這場飢餓遊戲中的貢品。因為我要的是生活。它包含:工作事業家庭孩子愛情親情友情,它包含:我可以旅行度假不是為了拍照宣傳合作;我可以玩藝術,調動我腦子裡最天馬行空的一根弦;我可以做我的電影,哪怕他十年後才上映;我可以寫書,寫一本和我生命一起完結的書,我可以一個人躲在自己的房間裡每晚看世界盃歐洲杯,我可以和凱特尼斯一樣看著孩子和老公在草坪上歡笑嬉鬧。因為我要的是生活,而且我會生活。
劉聞雯:湖北省作協會員,環球旅行家。出版小說《變男》《回歸》,上線百度遊記《不走遍五大洲,不結婚》
關注微博:@劉聞雯
來信郵箱:46695692@qq.com
更多書籍,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