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這裡有提升你幸福感的一切
前幾天去看了迪斯尼出的《加勒比海盜5》。
我愛的傑克船長,還是那樣沒心沒肺,瘋瘋癲癲,生死可以不顧,美色可以放手,但骨子裡的自由浪蕩勁,絕對不丟。
在他之外,我的目光更多落到了女主卡琳娜·史密斯的身上。這姑娘是個天文學家、計時學家、數學家,不僅有智商,愛科學,勇氣也十分可嘉——雖然被愚昧大眾和當局看成女巫逮捕,但她沒有乖乖地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反抗自救。
既能打架越獄,也懂天文地理的她還能在關鍵時刻搭救男主,幫助大部隊找到破解謎題的關鍵。
總之就是一個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女主,而不再是以往好萊塢大片中,經常出現的那種花瓶女主設定。
我看完第二天發了個朋友圈,說這部《加5》在打破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在推動性別平等意識上,做得蠻不錯。
發完後,我想了下,之前的4部《加勒比海盜》,其實我也有看過,但是為什麼此前我從來沒關注過影片中女性角色的設定,沒思考過影片傳遞出的性別意識呢?
原因很簡單,我是最近這兩年才有意識地接觸、學習性別平等方面的理念,才知道什麼是性別歧視,什麼是刻板印象,也因此才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性別歧視/刻板印象,才會留意自己日常接觸到的那些書籍/電影/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是否有性別歧視/刻板印象。
這並不稀奇。當你都不知道某件事的存在、某個現象的名字時,你很容易壓根就看不見那件事,那個現象。即使這些事每天都在你身邊發生。
比如我會寫一些關於性騷擾/強姦 的科普文章,就會有女生在文章下留言說,「原來我之前遭遇那件事是性騷擾。我此前一直沒意識到。」
接著聊回電影裡的性別意識。
為了更好說明問題,接下來,我會給你介紹2個測試,都不大出名但蠻重要,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它們的存在。
第1個是The Bechdel Test ,「貝克德爾測試」,貝克德爾是一個漫畫家,她在1985年畫了一幅名為《規則》的漫畫發表在連環畫《Dykes to Watch Out For》裡。
講的是兩個人準備去看一場電影,其中一位說,如果電影不滿足這3個條件,她不想去看:
1, 電影中必須出現至少2名女性角色,而且得有名字。
2, 女性角色之間要有對話。
3,她們聊的話題和男性無關。
這就是「貝克德爾測試」的由來。聽起來很簡單對不對?
現在給你一個任務。
你想一下,你看過的,喜歡的電影裡,有哪些可以通過這個測試?
發現問題了嗎?
很多電影都通不過這個測試,包括那些我們很喜歡的電影,比如《魔戒》三部曲,《阿凡達》、《飛屋環遊記》、《被解救的姜戈》、《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2》……
你會發現,並不是只有少數電影通不過而已。實際上,大多數大銀幕上的片子都通不過。
這讓我們意識到,負責為人們造夢的電影產業很少講述女性故事。大多數電影都是關於男人的生活、感情、歷險、事業,追逐的夢想。
女性在其中是花瓶、是點綴。女性之所以出現在電影中,往往只是為了豐富男性的故事線,交代男性的情感、家庭關係。女性角色的存在除了完善男主的人設之外,別無他用。
這個測試讓我們意識到,日常看的電影中,普遍缺少對女性真實生活的展示。你會思考,現實中,絕對不止2個女性,女人們也會彼此交流,除了關心男性之外,她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但為什麼電影裡很少展示這些呢?
最近這些年,「貝克德爾測試」逐漸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視,他們會把是否通過這個測試作為評論電影的一個參考標準,也有相應的網站( http://bechdeltest.com ),你可以查到歷年上映的電影是否通過這個測試。
當然這個測試的標準並不完善,比如像我在開頭提到的《加5》這部片,雖然有明顯的女權主義色彩(順便科普下,女權主義就是平權主義,核心訴求是,男女平等。),但是因為只有一個女主,她並沒有和其他女性角色對話交流過,也因此通不過「貝克德爾測試」。
好在,我們還有另一個針對這種情況的測試,叫Mako Mori測試。
這個測試是一位tumblr網友在2013年提出的,和電影《環太平洋》裡的女主Mako Mori有關,Mako Mori在《環太平洋》裡是一個有自己鮮明個性和行為動機的亞裔女性角色,她有自己的痛楚要消化,有責任要承擔,也有使命要完成。她不是片中任何一個男性的附屬品。
可以說,Mako Mori的角色設定蠻女權主義的。但因為片中她是唯一的女性主角,所以這個有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作用的片子也通不過「貝克德爾測試」。
tumblr網友就此提出了「Mako Mori測試」標準。有3個前提:
1,電影裡至少有一個女性角色;
2,有她自己的完整故事線。
3,這條故事線的存在不是為了支撐其他男性角色的故事線。
用「Mako Mori測試」標準去衡量,《環太平洋》也好,《加5》也好,都能夠通過。
《地心引力》也是1部通不過「貝克德爾測試」但能通過「Mako Mori測試」的片子
當然無論是「Mako Mori測試」還是「貝克德爾測試」,都無法作為標準去判定一部電影的藝術成就高低,也無法準確檢測出一部電影是加重了性別刻板印象,還是推進了性別平等。
有的片子雖然沒有通過這2個測試,但依然是打破刻板印象的好片子,也有片子雖然通過了,但所講述的內容和性別平等一點關係都沒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一些女同性戀的色情片,能通過測試,但你能說這些片子和平權有什麼關係嗎?顯然沒有嘛。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既然這2個測試既不能檢測一部片子是否女權,也不能說明片子水準高低,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它們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做2個反向測試。
所謂反向的「Mako Mori測試」,也就是說,片中至少有1個有名字的男性角色,並且他有自己的故事線,而且這條故事線不是為了支撐女性角色的故事線而設立的。
以及反向的「貝克德爾測試」,也就是,片中至少有兩個有名字的男性角色,他們會交談,聊的話題和女人無關。
你會發現,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大多數電影都通過了這2個反向測試。
發現沒有,在電影世界裡,男性的故事得到了廣泛、普遍的講述,男性角色之間也不缺少交流。他們的世界裡,有很多話題可以聊,而不只是圍繞女性。
這就是為什麼反向的「Mako Mori測試」以及反向的「貝克德爾測試」沒必要存在,因為男性沒有被忽視、 被遺忘、被誤解。
這也是為什麼「Mako Mori測試」以及「貝克德爾測試」有必要存在,因為女性被制度性、結構性地忽視了。而這2個簡單的測試讓歧視顯性化。
是的,正因為絕大多數好萊塢電影講述的都是男性中心,以男性主導的故事,以至於這成了一個行業慣例,它如此普遍,以至於很多人包括過去的我,從來都沒有意識到過這個問題的存在。
我看過的一個youtube評論說,如果有一天,我們能看到的,女性視角的片子和男性視角的片子數目相近,那這兩個測試就沒必要存在了。但現在還不行。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科林·斯託克斯(Colin Stokes)在他的TED演講《電影中的男性氣概》裡也提到了「貝克德爾測試」,以此指出電影裡女性角色的缺席。
他還提到了另1個讓人震驚的數字:在美國,每5個女性中就有1名遭遇過性侵犯。
他說:「聽到這個統計數字的瞬間,我想到的是性騷擾者的數量竟然這麼多? 他們是誰?他們怎麼被教出來的? 他們漏學了什麼? 他們是完全接受了電影裡的情節嗎?就是一個男性英雄用暴力打敗壞人,然後獲得獎勵——一個沒有朋友又不說話的女人? 我們是不是也接受了這種故事?」
他指出,他希望他的兒子能看到更多通過了「貝克德爾測試」、並講述英勇女主人公的故事的電影,他希望他的兒子看完電影後會說 「我想加入她的隊伍」, 因為他的兒子將來需要與女性合作。「他應該信任他的姐妹、尊重她們,想與她們為伍,一起對抗那些虐待女性的壞人。」他認為這才是男孩子們需要培養的男性氣概,是尊重女性,平等相待,共同合作,而非把女性當成戰鬥戰利品。
其實女性不是唯一被電影產業邊緣化的群體。你也可以把上面兩個測試裡的女性替換成「有色人種」,把男性替換成「白人」,這就變成了種族版本的測試。
比如種族版本的「Mako Mori測試」就是有沒有一個有色人種角色,在電影中有自己的故事線,並且這條故事線不是為了補充白人的故事線而存在。
能通過這個測試的電影也不多,而且有些通過此測試的電影,往往也是為了襯託白人的高大形象。用一個YouTube播主的話說,「即使是黑人解放主題的片子裡,白人往往也是領導黑人解放的主角。」
所以,我們聊這些測試,也能讓我們自己對性別,對種族,對各種隱性或顯性的歧視/刻板印象更敏感,更能有意識地避免因為刻板印象而傷害他人和自己。
這些簡單易做的測試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共同忽視了什麼?
我第一次知道這2個測試後的反應是:「哦,原來有這樣的問題。但我過去一直都沒有意識到。」
這兩個測試,只是一個引子,重要的是它們引發的我們對性別平等的思考以及討論和交流。
我們可以坐下來聊一聊:為什麼那些片子裡一個女性角色都沒有呢?是因為故事發生的背景,不可能出現女性嗎,比如在男監獄裡?還是一個女性也會出現的場合?如果是後者,為什麼明明應該有女性存在的環境裡,女性卻被抹掉了呢?我們可以聊,為什麼片子裡的女性從來不彼此聊天,為什麼她們只和男性聊天,或者為什麼即使她們交談,談話的內容還是圍繞著男人呢?女性的真實生活就是這樣的嗎?
你會有意識地去思考、去鑑別電影傳遞給你的信息,你會意識到,其實不僅只有男性才能在電影中扮演英雄、冒險家,女性也應該有自己的英雄徵途要走,有美好戰役要打才對呀。
我作為一個會寫故事的人,知道這2個測試之後,我在創作時,會自我對話:我所寫的故事在推動性別平等上做得如何?
如果我寫的故事裡,沒有女性出場,或者即便出場了也只是打個醬油,我會思考,我這麼寫,是因為我受男權社會的影響,有性別偏見,還是因為我的故事設定真的需要這麼做,我有某些合理原因呢?
當我們知道了這2個測試設定的意義所在,我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測試標準去測試一部電影是否存在性別刻板印象。
比如,我也可以自創一個簡單的規則,姑且名為「雅君規則」:
1.電影裡至少有一個有名字的女性角色。
2. 女性角色有除了愛情之外的追求,比如事業、智慧、德性上的追求。
能通過這個標準的電影,其實也不多。
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依然是男權社會。女性被歧視、被忽視,被要求必須回歸家庭,必須做賢妻良母,被當成性慾、生育工具、被視為男性附屬物的現象依然存在。
我很喜歡的電影《隱藏人物》,講述黑人女科學家的故事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人倡導說,希望電影行業從業者都能夠更關注女性的生活,講述更多聰明有力量、有社會責任感、有自我追求的女性的故事。
這個倡導當然很好,但是如何落實呢?
我覺得,需要更多的人去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去談論、去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這需要更多的人去表達、去傳播性別平等意識的思想。
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會做的事情:
作為消費者,我會更願意為那些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電影/書籍 等藝術作品付費,我相信,每一分我花出去的錢,都是在為我想要的世界投票。
作為創造者,我會去寫關於性別平等議題的文章,會去傳播我覺得正確的價值觀。我也會鼓勵女性去講述自己的故事,敢於發聲,而不是完全指望男性性別意識覺醒,為自己代言。
我希望有越來越多女性,自己為自己發聲。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以上。
《隱藏人物》的劇照
ios讚賞專用碼
參考資料: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8JuizIXw8
2.http://tvtropes.org/pmwiki/pmwiki.php/UsefulNotes/TheBechdelTest?from=Main.TheBechdelTest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iRFu1a143E
4. http://bechdeltest.com
5. https://www.ted.com/talks/colin_stokes_how_movies_teach_manhood
6.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1617/387592/
7.https://www.douban.com/note/219437832/
猜你喜歡:
殺了你,是因為我太愛你 | 有多少家暴,正以愛之名
關於強姦,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 30個謊言和真相
我是如何從厭女症變成女權主義者的
合作/勾搭 請聯繫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