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了嗎,寓言是童年時代最大的騙子

2021-02-19 楚塵文化

點擊關注星標楚塵文化,不再錯過好書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妙趣橫生,大家的童年時代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它們。

《伊索寓言》的結尾總是帶上一句「這就是說……」,以一種近乎蠻橫的方式將意義灌輸給讀者。當一則寓言所指涉的寓意是可移易甚或可反轉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將之視為一種真理的載體?

本文選自臺灣作家張大春的《小說稗類》,將目光集中於寓言故事的指涉,以《伊索寓言》與莊子為例,為大家指出一條真正理解寓言的路徑。

▲ 張大春,臺灣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東濟南。他創作量豐沛,雜學古今中西。其作品著力跳脫日常語言的陷阱,小說具有鮮明的敘事風格,背後是他對寫實傳統的不斷思索,這使得他的作品與時代脈動強烈合拍。著有小說《城邦暴力團》,京劇劇本《水滸108》,歷史小說《大唐李白》系列,文學理論與散文《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小說稗類》《文章自在》《見字如來》等,曾獲多項華語文學獎項。

我在念小學的時候擁有了第一個版本的《伊索寓言》,十六開彩色連環圖,每一頁或兩頁一個故事。這本書讓我發現:動物也像人一樣會說話,甚至連樹木、太陽和北風也說得挺有意思。這倒不會讓我困惑,伊索帶來的真正困惑是故事結尾部分的「寓意」經常與我自己讀到的不同。

就像那個北風和太陽爭勝的故事,說的是它們比賽看誰能讓旅行者脫下外衣。北風使勁兒吹,旅行者卻把衣服抓得更緊,北風更加用力,旅行者反而又加了一件衣服。而太陽則慢慢散發熱力,旅行者覺得熱了,就把加上去的衣服脫了,太陽越來越強烈,旅行者終於受不了,把衣服全部脫光,跳到河裡遊泳去了。這則寓言結尾的「寓意」部分說:「溫和的說服往往比粗暴的力量來得有效。」可是,太陽難道不比北風粗暴嗎?倘若設定的比賽方式是看誰能讓旅行者加件衣服,那麼北風顯然會得勝,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否就得說成「粗暴的力量往往比溫和的說服來得有效」呢?


只有燕子受到保護,為什麼?

《伊索寓言》的成人讀者可以有更多的世故經驗去懷疑:當一則寓言所指涉的寓意是如此可移易甚或可反轉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將之視為一種教訓或真理的載體?或者,寓言結尾處的寓意部分——也就是一再以「這個故事說的是……」形式所帶出的那段話——只不過是寓言作者或編者為了讓一個現實世界中無法存在的荒怪故事(如:狐狸請鸛鳥吃飯、青蛙想和牛比試身軀大小等)能夠和現實世界容有較多的「意義上的聯繫」而設計的言說而已。換言之,寓言的作者或編者發現:寓言必須有寓意(如:這個故事是說眼光看得遠的人可以倖免於難。《燕子和其他的鳥兒》),唯其透過了寓意所傳達的教訓功能,人們才不會去計較狐狸怎麼請鸛鳥吃飯,而青蛙又如何向牛看齊。在這裡,寓意未必要表述一個真理,它的存在即是讓讀者承認荒怪故事因具備了意義而擁有了正當性而已。試想那個《燕子和其他的鳥兒》的故事罷——

槲寄生草發芽了,燕子擔心這種草對鳥兒有害,就集合所有的鳥兒,要大家合力把槲寄生草從橡樹上砍掉,如果沒有能力這麼做,就到人類那裡去,請求他們不要用槲寄生草做粘膠來捕捉鳥兒。鳥兒都笑燕子胡說八道。於是燕子只好自己到人類那裡去請願。人類認為燕子很有智慧,就留下燕子和人類住在一起。從此以後,其他的鳥兒都遭到人類的捕捉,只有燕子受到保護,並且可以安心地在人類的屋簷下築巢。

這個故事的寓意果真只是「眼光看得遠的人可以倖免於難」嗎?還是「眼光看得遠的人註定將背棄同類」?還是「眼光看得遠的人註定將出賣同類間的秘密,依附較高的權力」?還是「人類欣賞能出賣同類間的秘密以依附較高權力的物種」?還是「神欣賞眼光看得遠且能背棄同類、出賣同類間秘密以依附較高權力的人」?這些看來似乎既不更接近也不更遠離真理的寓意還可以無限延伸、擴充;它們所帶來的教訓未必比伊索原先的高明或者遜色。歸根結柢:伊索寓言的寓意也無所謂正確或謬誤,寓意只是一個符號學上的需要——有了寓意,寓言似乎是找到了靶位的箭矢。


可是箭矢早已射出

我們的確可以想像:為一部小說尋找寓意的批評家要比為一則寓言添上寓意的寓言作者或編者更為辛苦。小說家挽弓抻臂,一箭射出,批評家則尾隨而發,在箭矢落地之處畫上一個靶位,然後他可以向尚未追蹤而至的讀者宣稱:這部小說表達了什麼什麼以及什麼,符合了什麼什麼以及什麼。倘若批評家像先前那個故事裡欣賞燕子的人類一樣具有善意,他會把箭矢落處畫成靶心,周圍再飾以層層輻輳的同心圓,聲稱小說準確地指涉了什麼什麼以及什麼——「人類認為燕子很有智慧,就留下燕子和人類住在一起」「只有燕子受到保護,並且可以安心地在人類的屋簷下築巢」。當然,批評家也可以將靶位畫得偏些,甚至偏得很遙遠。

問題恐怕不在哪些批評家具有善意,哪些批評家欠缺善意。在小說中尋找寓意的工作牽涉到這門藝術在過去數百年來一直受制於類似古老寓言之寓意的咒縛。人們無法想像小說像一個力士所幹下的「無的放矢」的勾當。一部小說容納了多少並不真的存在於現實世界的角色,他們卻能像現實世界中的活人一般說著人話,幹著人事——這難道不比狐狸能請鸛鳥吃飯、青蛙想比牛更肥大之類的故事更加荒怪嗎?正因其荒怪,小說也就猶如寓言一般也有了它符號學上的需要;它必須具備一個寓意,它必須有所指涉,它不能一箭射出,不知所終,它得落在一塊可以供讀它的人為它畫上靶位的牆上、地上或者什麼東西上。從這個譬喻的另一面看:小說家也不可能為了去準備指涉某一個靶位而寫作,因為設若有這樣一個靶位,它必定是緣於早先已經出現過的一部作品而畫出的,一個靶心之上不可能容得下第二支箭矢。在這裡,辛苦的批評家必須理解的則是:為一支落下的箭矢所畫的靶位卻有無限多的可能性。


莊子的箭射向何方

用中文的詞組來說,「莊子寫了許多』寓言』」,在《莊子》一書中甚至還有《寓言》篇。這個字眼拿來翻譯fable, allegory之後,會讓莊子和伊索、費德魯斯(Phaedrus,約前15—約50)、拉·封丹乃至於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看起來像是在參加同一局射箭大賽的力士一樣。不過,我寧可在伊索的狐狸、青蛙和燕子後面追蹤莊子的箭矢,乃是因為他更讓我逼近「小說」這門藝術的指涉論。

莊子曾用「酒杯中的水」來狀述語言,從而創造出「言」這個詞。由於容器不同,水的形狀亦隨之而異,這種沒有固定形狀、隨器而變的性質正是莊子對語言的本質的理解。那麼,盛裝語言的容器究竟是什麼呢?曾經建構了符號學(semiotics)的美國思想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以「詮釋體」(interpretant)這個字來概括那些「能了解某種符號(sign)代表某些對象(object)的人」。所謂詮釋體,正是受到某個業已成形的語言系統所制約的族群;質言之,一旦某人了解了某符號指涉著某對象,某人即已隸屬於這個語言系統,他也就不可能自外於莊子所稱的那個「盛裝語言的容器」。

在這裡,「酒杯中的水」有了兩種極端對反的意義。一方面,這水(語言)是極其自由的,將之放入任何一個容器(詮釋體)中,它都可以有被了解的獨特方式;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只能在特定的容器中擁有特定的形狀而接受特定的了解,如此一來,被了解著的語言又是極其不自由的了。莊子無法遁逃出語言這自由與獨斷的雙重性,便展開了他「似之而非也」的寓言或卮言之旅。他在《齊物論》和《寓言》兩篇中大同小異地藉由「罔兩」(凡物非此又非彼者為』罔兩』,如魑魅罔兩即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意思。也有一說:罔兩是指似陰影非陰影,介乎光與影之間的微陰地帶)和「景」(影子)的對話,隱隱然點出了他對「語言」及「語言的意義」何在的看法。「罔兩」對於「景」沒有定性(忽俯忽仰、忽坐忽起、忽行忽止)的狀態十分好奇,問其緣故,「景」用譬喻答覆「罔兩」說:「我是蟬蛻的殼、蛇蛻的皮,似是而非的東西。火光、日光出現,我就出現;黑暗、深夜來臨,我就消失。」語言和語言的意義之間所有的,只是似是而非的關係,寓言和寓意、小說和小說的指涉之間,也存在著流動不居的、似是而非的關係。無怪乎錢穆先生在撮指《莊子》一書大要之時,也只能以打個比方的方式來「寓言」,他說:「莊周他那一卮水,幾千年來人喝著,太淡了,又像太洌了,總解不了渴。反而覺得這一卮水,千變萬化的,好像有種種的怪味。盡喝著會愈愛喝,但仍解不了人的渴。」

的確,在莊子那裡——以及在小說家那裡——不能供應定義式的渴藥


小說家不會告訴你

小說家不會告訴你人生應該如何過活,不會告訴你作品有什麼指涉,不會告訴你任何可以被縮減、撮要、歸根結柢的方便答案,因為可被視作寓意層次的方便答案通常都是一個蠢答案。

我最偏愛的一則「伊索寓言」是這樣的:

有一個患眼疾的老婆婆,請人去找醫生來治療,答應治癒後給予一筆酬勞。

醫生來治療的期間,趁老婆婆閉上眼睛的時候,把屋子裡的家具一件一件搬走。等家具都搬完了,他的治療也結束了。醫生要求老婆婆付給先前允諾的酬勞,可是老婆婆不願給,醫生就把老婆婆帶上法庭。老婆婆說她確實答應治好眼睛就給錢,可是經過治療後,眼睛反而比以前更壞了。

「以前我還能看到家裡的家具,可是現在反而一件也看不到了。

就像故事中那個壞醫生一樣,寓言的作者或編者給了我們一段想讓我們誤以為被「治癒」的寓意:「壞事總會在不知不覺間露出破綻。」

倘若寓意果真能縮減、撮要、歸根結柢成這樣一句話,這則寓言之中最珍貴的秘密——老婆婆究竟有多麼「盲」,就豁然而解,同時喪失了所有的趣味。

在無數的讀者及他們所代表的詮釋體面前,作品攤展開來,其中不儘是可資辨識的明確答案,不儘是藉由種種知識工具所能墾掘出來的符旨或意義;攤展開來的還有「罔兩」(這個「似之而非也」的名字)和「景」(這個「似之而非也」的本質))一般的奧秘。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審判》中,約瑟夫·K被帶上法庭,他既不知所以,也不明白為什麼要為自己辯護。在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的《局外人》中,默爾索也為這個世界留下了與約瑟夫·K同樣的疑問。當加繆為文評析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與荒謬」時,提及下面這個寓言。一個擺著心理治療態勢的蛋頭醫生向一個在浴缸裡釣魚的瘋子說:「魚兒們咬不咬餌?」對方粗魯地答道:「當然不啦,你這笨蛋!這是個浴缸啊!」加繆隨即指出:荒謬效果與邏輯結合在一起的這個難以描繪的世界,正是卡夫卡的世界。對加繆本人而言,世界亦復如此——小說家發現了這個世界有其仿佛蟬殼蛇皮的面貌、一個「似之而非也」的面貌、一個無法以「寓意如何」而道盡的面貌,他寧可刻畫一個「並未察覺壞事如何露出破綻」的老婆婆,在盲與不盲之間,在光與影之間。


寓言是寓言的謎底


一位年輕的作家訪問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時說:「用寓言的形式寫小說,有什麼藝術上的優點呢?你在《一個寓言》這部小說中,不就是採用基督教的寓言嗎?」福克納答了等於沒答,但是巧妙極了——他既未解釋,亦未申論;他只是講了個寓言般的譬喻:「正如一位木匠在建築四方形的木屋時,發現了四方形的木柱一樣,在《一個寓言》裡,基督教的寓言正好是最適合這個故事的寓言,所以我採用了它。」

福克納兜了個圈子,別以為他答覆了那位訪問者;很多事小說家不會說,尤其是方便的答案。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文字選自《小說稗類》之《寓言的箭射向光影之間——一則小說的指涉論》,張大春 著,天地出版社,2019年6月

▲擁抱痛苦吧,所有的擁抱都將以鬆手結束 | 布羅茨基 許是好吃的雪花,亂紛紛地飄下 | 日本俳句精選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互相浪費 | 七夕情詩特輯 人只應服從內心的聲音,等待覺醒的那一刻 | 黑塞歡迎加入楚塵讀者群(加讀書君微信 ccreaders,備註「讀書群」招聘 | 加入楚塵的線上實習吧!

相關焦點

  • 童年讀物伊索寓言,伊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童年讀物伊索寓言,伊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小時候經常看《伊索寓言》,不就是講動物的故事嘛,現在反而覺得意味頗深。大家都知道伊索是什麼樣的人嗎?先說一下伊索寓言引入國內的時間,伊索寓言第1次出現在中國,是明朝的利瑪竇譯介的,利瑪竇是一位天主教父。
  • 柏拉圖的洞穴的寓言
    吳艾的「深呼吸」系列形象地隱喻了這個深刻的寓言,他試圖在詰問世人:我們到底應該走出洞穴,還是回到洞穴呢?這則寓言在《理想國》中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你可能沒有看過原版,但是你是否覺得有非常熟悉的感覺呢?這則寓言裡所探討的哲學問題,其實在多年來在很多文學、電影、藝術裡都反覆的出現著。
  • 《惡童日記》:跨越時代的人性寓言
    但已與母親其斷絕來往許久的外婆為人殘暴刻薄、難以相處,咬緊牙關待了下來的兄弟,開始轉變自我心境,好適應這個與在家中的溫暖關愛截然不同的冷酷困境。有輕度智障的鄰居少女、強勢借住的德國軍官、被兩兄弟吸引的送牛奶女孩,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一個黑暗的時代,以及為求生存不擇手段的人性之中。
  • 讀《伊索寓言》重新發現多義人生
    外國寓言的開山鼻祖,《伊索寓言》當仁不讓。傳說是古希臘有一個叫伊索的人,非常有哲思和才華,他漫遊各地,給人們講寓言故事。後來,人們根據他留下來的寓言,又加入當地的民間傳說,這就成了最初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的小故事,多是以狐狸、老虎、狼、獅子等動物作為主角,既規避了現實生活中對號入座的風險,講述起來也比較簡單。
  • 《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時代開闢者,被後人罵為人品惡劣的騙子
    在印象當中,一個叫哥倫布的人有一天突發奇想並付諸行動,而後便開始了三次海上探索之旅,最終發現了新大陸,開闢了大航海時代。可最近卻發現有人說哥倫布就是一個只會說大話的騙子,別說什麼拉開全球化時代的序幕了,就連他去過冰島,也被說為是無稽之談,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 寓言 | 每日一曲
    「我想追 追尋完美的世界」「我還要飛 飛得很高很遠在我的世界」青春裡叛逆率真的宣言,你還記得嗎?網易雲音樂「年少如也」計劃 Track 1Superluckyqi x 光頭Killer——《寓言》作詞:王雅君 作曲:小安原唱:張韶涵演唱:光頭Killer & Superluckyqi製作人:金大洲 D-Jin製作公司:D-Jin Music這是「年少如也」與你的第一次見面。
  • 雲圖有聲|快樂讀書吧閱讀計劃:世界寓言導讀
    《伊索寓言》導讀  世界上最古老、影響最大  流傳最廣的寓言故事集  世界三大經典寓言之一    ——著名作家 林海音  現在《伊索寓言》對於我們乃是世界的古典文學遺產之動物故事,像一切民間文藝一樣,經了時代的淘汰而留存下來,又在所含的教訓上可以想見那時苦辛的人生的影子,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貴重的資料。
  • 對話職業打假人王海:辛巴是騙子 羅永浩是智商比較高的騙子
    時代周報:12月12日,你發微博打假快手二驢夫婦,稱其誇大白酒產品,隔天卻刪除相關博文。外界質疑你私下收了公關費,是這樣嗎?   王海:刪掉是因為後來發現,有個辛巴的水軍在帶節奏。現在網紅必備的法寶就是水軍控評。但是我也不避諱公關這事,打假嘛,你告上法院,多數情況不也是庭下和解?
  • 《伊索寓言》外國名著寓言故事知識點匯總
    【主要內容】《伊索寓言》中收錄有三十多則寓言,內容大多與動物有關。書中講述的故事簡短精練,刻畫出來的形象鮮明生動,每則故事都蘊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會矛盾,或抒發對人生的領悟,或總結日常生活經驗。該寓言集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係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寓言作者譴責當時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凌的人團結起來與惡人進行鬥爭。
  • 騙子電話裡對民警大吼:你知道冒充公安啥後果嗎?
    信以為真的段大爺拿著家中存款和現金出了門...發現公公急匆匆出門的兒媳發現情況不對報警求助。題圖:資料圖而民警找到段大爺時,他正一個人緊張坐在賓館床上。此時對方再次打來詐騙電話,民警接過電話表明身份,騙子竟對著民警大吼:「你知道冒充公安啥後果嗎?」
  • 對話職業打假人王海:辛巴是騙子,羅永浩是智商比較高的騙子
    時代周報:兩年前,你和著名的微博大v杜子建有過一番交鋒。當時你說,粉杜子建的人,不是蠢就是壞。今天,你怎麼看辛巴或羅永浩以及他們的粉絲?王海:低智商沒有錯。類似杜子建的支持者,你要允許、同情、理解他們,可騙人是不行的。辛巴和羅永浩其實在我這裡也是個騙子,只不過老羅是個智商比較高的騙子。
  • 高爾基的《童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高爾基的童年因苦難而精彩
    高爾基的《童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我們孩子童年時一定要讓他讀一讀《童年》,看看高爾基如何將苦難的童年過成幸福的樣子。很小的時候讀高爾基的《童年》不是因為選擇,是因為有什麼讀什麼。《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作家通過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生活和命運的描寫,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經歷。《童年》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新家庭中,卻有脾氣暴躁的外祖父,自私自利的舅舅,疼愛他的就只有外祖母了。
  • 譯者前言|拉封丹寓言全集
    拉封丹是法國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家,他的《寓言集》是一部世界文學名著,法國人在學童時代必讀的教科書。
  • 艾解讀:睡著的狗與狼——狗,你是真的聰明嗎?
    寓言故事有條狗睡在羊圈前面。狼窺見後,衝上去襲擊他,想把他吃掉。狗請求暫不要吃他,說道:「我現在還骨瘦如柴,你再等幾天,我的主人要舉行婚禮,那時我將吃得飽飽的,定會變得肥肥胖胖的,你再來吃不是更香些嗎。」狼聽信了狗的話,便放了他。過了幾天狼再來時,發現狗已睡到了屋頂上,他便站在下面喊狗,提醒他記住以前的諾言。
  • 深度對話|職業打假人王海:辛巴是騙子,羅永浩是智商比較高的騙子
    王海:騙子是割普通老百姓韭菜的人,我是割騙子韭菜的人。 時代周報:早前你曾說過,打假辛巴、羅永浩是屬於幫消費者維權打假,索賠部分五五分成。在辛巴、羅永浩事件中,你的公司有沒有因此獲利?
  • 回憶童年的純真時代
    還記得嗎童年一順即逝,猶如曇花一現,眨眼之間自己的童年就過完了。但是留下了那精彩的一瞬間,雖然消失了,但是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回憶自己的童年,不由得感慨一番,童年帶給我們都很少的驚喜,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 蜜雪兒是騙子嗎?
    五天前,我發表了一篇文章,《緊急通知,騙子又有新花樣!》,說的是一個外國女子頭像,叫蜜雪兒的女子,加我說,她是個單身媽媽,一年前,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丈夫,還有一個兩歲的兒子。我看後立即看出她是騙子,並且罵她臭男人!
  • 老師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子
    等你以從來未有的高度看待這一切時,才知道自己很傻很天真⊙﹏⊙b大學報到第一天,你就會痛苦地發現:美貌與分數成反比!後悔?然並卵!騙子!你說,你變啥形狀了?不一直以原型示人嗎!13.你們今天不認真學嘛,以後只有到荷花池扛包。
  •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騙子》:韓國史上最大的詐騙案
    《騙子》是韓國Doodoong Films出品的犯罪劇情片,由張昌元執導編劇,玄彬、劉智泰、裴成宇、樸成雄主演,該片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騙子
  • 韓非很會寫寓言故事,你知道嗎?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一樣,韓非寓言亦是如此。韓非在創作寓言的手法上尚巧以求美,使其在文學視野下有闡發不盡的表現力。韓非寓言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看似漫不經心地描繪,其結構卻能做到完整豐潤、圓滿得體,且讓讀者有鑑別選擇餘地。情節是展示人物關係及事件發展之過程組合,其對於寓言,絕不可缺少。創作寓言若僅照實直錄世俗生活,將流於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