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止《流浪地球》票房勢如破竹,輕而易舉的拿下春節檔魁首。
這樣一部科幻作品給國人帶來的衝擊與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但在我們自豪的同時更要直視《流浪地球》作為科幻電影的諸多不足。
下面,我們來列舉一下《流浪地球》中的邏輯漏洞。
1、 太陽真的會氦閃麼?
答案是:會的,只不過需要在五十億年後。作為二代甚至三代恆星,太陽的質量比起前輩小的可憐,也僅僅才燃燒了45億年,如今的太陽可謂正值壯年。因為質量太小,太陽死亡時甚至連黑洞也無法形成。太陽氦閃,也就是太陽在死亡之前的一次大爆發。在太陽內部不斷聚變的氦元素將要燃燒殆盡,這時太陽內部向外的輻射力大幅度減少,導致恆星在引力的作用下迅速收縮,而收縮時又將加快太陽內部的輕核聚變從而產生大爆發,也就是氦閃。氦閃過後太陽將會成為紅巨星,慢慢冷卻之後最終成為一顆白矮星。而比太陽質量更大的恆星,要麼成為中子星,要麼塌縮成為黑洞。
2、 地球真的能被發動機推走麼?
答案是:不能!
我們知道達到第三宇宙速度(42.1千米/秒)時,地球就可以擺脫太陽引力脫離太陽系。因為地球本身就在圍繞著太陽高速運轉,公轉速度約為29.8千米/秒,公轉速度就可以算作初始速度,那麼我們只要再按照公轉方向增加給地球12.3千米/秒的速度便可使地球逃逸,也就是需要加速12300M/S。
這樣想邏輯上是沒錯的,問題就出在我們無法提供這樣的加速度。
影片中的行星發動機,一臺產生的推動力為150億噸,而一萬臺就是150萬億噸,150W億噸換成牛頓應為1.47*10^20N的力。
300天換算成秒25920000秒,那麼每秒需要多大的加速度呢,12300/25920000大約每秒加速0.00047M/S,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地球質量5.98*10^24kg乘以0.00047=2.8106*10^21牛頓的力。
這兩個數據之間的差距雖然不是太大,但也不是一星半點,影片中所說逃逸時代只用了15億年,而事實上就算達到了足夠的力,使地球脫離軌道也需要最少273年!
影片中所說採用燒石頭的重聚變發動機,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誕生的,現在的技術依舊停留在人造太陽的階段,而太陽內部也僅僅是氫核聚變,想要足夠的條件使鐵元素之類的重核原子發生聚變,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就算發動機造出來,我們還是不能推動地球,因為地球本身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圓球,而是橢圓的球體,而地殼就是地球外部薄薄的一層,受力不均產生的後果便是地球地殼的分崩離析,還沒出發地球就崩潰了。
3、 太陽系可以輕易出去麼?
答案是否定的,知道旅行者一號麼?號稱人類歷史上飛的最遠的宇宙飛行器,近期稱已經到達太陽系邊界。它能被製造出來完全是一個巧合,之前人類從來不相信飛行器可以不受八大行星的引力和隕石帶的幹擾,直到美國一名天文學家偶然發現,八大行星可以在一個特殊的周期同時分布在太陽一側,讓出一條通道,這條通道被稱為「偉大航路」。
偉大航路讓旅行者衝出了太陽系,但畢竟那是一個還沒隕石大的探測器,若是換成一顆行星,想要毫髮無損的衝出太陽系無異於痴人做夢。
4、 地球能流浪2000年麼?
很可惜,答案還是不能。
假設以上條件全部滿足,地球衝了出去,地球的大氣會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不斷被消耗殆盡,沒有大氣保護,地球會接收到劇烈的宇宙射線,晝夜溫差極為誇張。燒石頭也並不是長久之計,發動機在兩千年間會將地球吞噬三分之一。雖然,居住在地下吃蚯蚓可以讓人類苟活,但是地球會成為一顆死星,就算到達目的地也失去了重建的價值。
從科學角度看,流浪地球確實不能深究,但是從藝術欣賞角度看,這是一部劃時代的浪漫主義作品,至高的情懷搭配瑰麗的想像與絢麗的特效,也難怪會成為僅次於戰狼2的優秀影片。
優秀的影視作品對於觀眾的影響不容小覷,穿上科幻外衣之後,很容易讓觀眾對其中的事實信以為真。如何在影片有表現力的同時保證其作為科幻電影的嚴謹性,使其在娛樂大眾的同時科普大眾,這才是我們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