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最大的「漏洞」,研究員:推動地球等於自取滅亡?

2021-01-11 騰訊網

引言:今年春節檔一部不被看好的電影成功逆襲成為了票房冠軍,它就是《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所呈現的特效可以說十分精良,觀眾們看了之後直呼過癮。然而它畢竟是科幻片,有專家指出了電影暴露出來的最大「漏洞」,推動地球就等於自取滅亡。

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中,美國可以說是最能夠製作科幻大片的國家,因為他們擁有先進電影特效技術和後期處理技術,這使得他們能夠拍攝出其他國家所不能呈現的效果。和美國大片比起來,如今中國很多電影並沒有把重點放在電影劇情的描述、人物的塑造或者特效的製作,而是請了當紅的流量小生來作為票房保證,這也是許多人詬病中國電影的地方。

雖然現在依然是流量時代,每個人都隨時有可能在網上紅起來,更不用說那些被經紀團隊精心推上流量前端的明星們,但是中國的電影仍然還有製作優良的作品存在,例如今年春節檔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大的票房黑馬的《流浪地球》。相信很多朋友在春節的時候都有去電影院捧場,而且很多影迷看完之後直呼過癮,電影中許多特效場景製作得十分逼真。

除了電影特效之外,電影所描述的故事情節也是吸引觀眾的因素。據了解該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而他的代表作就是《三體》。這一次劉慈欣不但授權電影改編自他的小說,還當起了製片人,可見他對這部電影是有足夠的信心的。電影描述了未來的人類即將面臨著太陽膨脹成為紅巨星的危機,為了不讓地球被膨脹的太陽吞沒,全人類達成共識,開啟了「流浪地球」的計劃。

整部電影圍繞著如何推動地球前進為線索,然而有專家認為這正是這部電影不科學的地方。專家對此解釋道,電影中人類為地球裝上上萬臺行星發動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些發動機不但不會推著地球前進,反而會毀滅地球,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地球就像一個雞蛋,雖然它的地表看起來十分堅硬,就像雞蛋殼看起來來也十分堅硬,但如果稍加外力的話雞蛋殼就會破裂,地球的地表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一味地用行星發動機來推動地球,很可能會導致地球的地殼破裂,從而引起各種自然災害。除此之外,很多觀眾表示吳京將武打片的精髓成功地在科幻片中沿襲了,這句話指的是吳京飾演的角色在國際空間站的時候以非凡的身手跳出太空艙並且以十分精準的時機進入了控制室,這在專家看來也是不科學的。因為太空環境和地球環境截然不同,地球上存在重力和氣壓,太空中幾乎什麼都沒有,所以在太空中做出的動作不可能呈現出在地球上的效果。

如果仔細探究的話,《流浪地球》所暴露出的不科學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人類利用噴氣點燃木星等等。畢竟這是一部科幻片,就算是科幻小說本身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科學邏輯,所以我們權當是視覺享受就好了。再者,這部電影確實是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成功的科幻電影,未來是否有超過《流浪地球》的電影出現,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存在的明顯漏洞,專家:推動地球就是自取滅亡
    但是隨著我們整個科技的提升,要說國產電影也是越來越精彩,在一些科幻片呈現出來的時候往往也是有很強的視覺效果,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年初時候上映的《流浪地球》,很多人應該也是去到了電影院觀看了。他主要講到的就是整個的太陽系將會爆炸,那麼人類若是想著一個個逃亡顯然是有太大的困難的,於是世界各國就紛紛想出了一個計劃,在地球上安裝很多的一些個推動器,最後對整個的地球推動,只要是能夠逃離太陽系,那麼整個的人類就是安全的。
  • 流浪地球:47億科幻片最大的漏洞,網友百思不得其解,反常理!
    今年春節檔一部不被看好的電影成功逆襲成為了票房冠軍,它就是《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所呈現的特效可以說十分精良,觀眾們看了之後直呼過癮。然而它畢竟是科幻片,有專家指出了電影暴露出來的最大「漏洞」,推動地球就等於自取滅亡。
  • 地球還在的人沒了?別讓流浪地球的算術漏洞成真
    文:梁建章、黃文政最近,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引起了熱議。很多科學家指出了原著中一些有悖物理規律的漏洞,而我們則發現原著有個算術漏洞,導致小說中的一個基本政策犯了方向性錯誤。有漏洞並不奇怪,因為科幻小說畢竟是對未來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進行大膽地想像和推演,其演繹路逕往往遠離日常經驗。
  • 流浪地球中的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嗎?
    我作為一個科幻迷十分認可流浪地球這部作品。我印象中我已經看了好幾遍了。這部作品既有對人性的思考。又有對環境日益惡劣的擔憂。還有對人類生生不息的讚揚。在道具等方面也是堪稱良心。大劉本人就說過:「科幻小說應該在文學和科學幻想上取得某種平衡」而流浪地球就是如此,所以今天我們討論的僅僅是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是否可以「流浪」。
  • 盤點《流浪地球》中的邏輯漏洞,這難道是劉慈欣的浪漫主義科幻?
    目前為止《流浪地球》票房勢如破竹,輕而易舉的拿下春節檔魁首。這樣一部科幻作品給國人帶來的衝擊與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但在我們自豪的同時更要直視《流浪地球》作為科幻電影的諸多不足。下面,我們來列舉一下《流浪地球》中的邏輯漏洞。1、 太陽真的會氦閃麼?
  • 推動地球 離開太陽 「流浪地球」能否在未來實現?
    至少在理論化上,移動地球到一個不同的軌道上是可能的。2019年在中國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為了逃離不斷膨脹的太陽以及避免和木星相撞,人類利用極大地行星發動機去嘗試改變地球的軌道。這樣的設想可能在某一天成為現實。在50億年後,太陽會耗盡燃料並且擴張,並且很可能吞噬地球,更緊急的威脅是全區變暖引起的大災變。
  • 《流浪地球》中人類推動地球希望到達的新家園,其實就是比鄰星
    電影《流浪地球》無疑是2019年春節期間最為火爆的電影了,確實是一部值得觀看的科幻巨製,是優秀國產科幻電影的代表作,我們相信在《流浪地球》之後,中國必將湧現出更多的優質科幻電影。隨著《流浪地球》的熱映,有關天文方面的知識,如太陽系、恆星、太陽、木星等成為了人們聊天的話題,大大推動了天文地理知識的傳播。
  • 楊利偉點評《流浪地球》:航天大片也存在漏洞,其目的不言而喻!
    楊利偉點評《流浪地球》:航天大片也存在漏洞,其目的不言而喻!說到今年最火的春節檔電影,那麼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流浪地球》了吧,雖然當時的競爭非常的激烈,而且這部電影時間有點長,在拍片方面比較吃虧,只能夠通過質量取勝。
  •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在幾個月前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劇照和宣傳片,多少放下心來,至少在特效和場景上已經很接近讀者心中的在"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中地球的景象了。大年初一就去看了Imx巨幕廳,在特效技術上<流浪地球>呈現出現階段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水平,很多場面震撼到我了,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不為過,但用"經典"、"偉大"這樣的詞來形容著實遠遠達不到。編劇在改編中基本只保留了流浪地球這個概念的設定,其他的情結做了大幅的刪改。
  • 真實存在的《流浪地球》地下城?!
    說白了,就跟《流浪地球》裡拍的一樣——要想出成果,還要得犧牲。2015年,《流浪地球》項目啟動,最開始的時候,團隊人數為二,一是郭帆,二是郭帆的好朋友、製片人龔格爾。倆人開始寫劇本、攛掇投資,郭帆的書架上擺滿了諸如量子力學、相對論之類的書籍。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在今年春節檔被拍成電影上映可謂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但在電影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籌備三年的《流浪地球》終於開機!開啟地球全新冒險
    《流浪地球》團隊用三年時間艱難的磨合出兼容國際頂級工業流程郭帆說,「中國科幻電影的最大難題不是技術和成本問題,而是語境和美學上的。《流浪地球》從劇本的打磨到實景的再現 早在《流浪地球》開發之初,他就知道《流浪地球》註定是一個講述中國人情感的故事,但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簡單。
  • 《流浪地球》,硬
    35億人類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因此建立了一萬座驅使地球前進的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飛出太陽系,尋找希望。「這還不是最大的呢,赤道上的轉向發動機,那才是真正的巨無霸。」據郭帆介紹,片中唯一保留的科學詞彙就是「洛希極限」。「曾經嘗試拍過一場戲來解釋洛希極限,但是解釋不清楚。與其這樣,還不如用一個倒計時來得直接。」因此在影片中,將洛希極限設定為「37小時4分12秒之後地球與木星相撞」。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地球到底是生存還是毀滅牽動著每一個角色的心,也刺激著觀眾的腎上腺素不斷飆升。
  • 細思極恐的《流浪地球》
    如果說我們現在的電影、小說中轟轟烈烈的愛情、親情讓我們感動,那麼在流浪地球的時代,這一切都讓他們驚奇,都讓他們不屑。是的,愛情不重要了,親情不重要了,友情不重要了,金錢不重要了,在生與死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當最底層的生存不能保證,誰還會奢求更高的東西呢?
  •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流浪地球》
    同名短篇小說《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是同名短篇小說,然而這部電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講述了太陽乾涸和膨脹的故事,地球需要通過木星的引力彈射器逃離太陽系,然而卻偏離了木星的洛希極限,在危機時刻地球被木星的引力撕裂的地方,全世界的人們都在一起努力逃離木星的引力。
  • 【票·影訊】《流浪地球》籌備三年開機 開啟地球全新冒險
    導演郭帆帶領團隊經過三年精心籌備,歷經900多天,終於要將《流浪地球》搬上銀幕。《流浪地球》團隊用三年時間艱難的磨合出兼容國際頂級工業流程郭帆說,「中國科幻電影的最大難題不是技術和成本問題,而是語境和美學上的。
  • 【騎士分享】既是驚喜也是必然——《流浪地球》
    在春節檔的電影市場中,我們無疑都被《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所刷屏。當然,這部電影本身的質量和它所引起的社會現象與討論都是值得這樣的待遇的。《流浪地球》是春節檔的最大驚喜,也是給人突然橫空出世感覺的一部電影。
  • 科普:《流浪地球》電影中的科與幻
    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點收穫大量好評。「硬科幻」,即具有嚴謹科學底蘊、基於科學原理的科幻作品。那麼,這部電影中哪些說法具有較強的科學基礎,哪些說法現在還只是幻想?
  • 活下去——《流浪地球》觀後感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小說:太陽在不斷膨脹,火山噴發、旱災肆虐、物種滅絕,城市消失......直至吞沒整個地球。面對這次滅頂之災,聯合政府決定:將整個地球推離太陽系,飛向4. 2光年外的新家園。人類傾盡全部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多座行星發動機,為地球飛離太陽系提供動力,並且集結全球的航空力量,耗時三十年,建造了「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及通訊保障。這一恢宏而漫長的人類計劃,被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渺小的人類自此踏上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然而宇宙之行危險重重:地下城巖漿滲入,沿海地區海嘯,地表溫度降至零下7 0 攝氏度。
  • 《流浪地球》活著的地球,才可以流浪
    《流浪地球》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硬科幻電影,網上討論電影本身的文章有很多,這裡就不再說了,今天要給大家說說的是,流浪地球這個科學設想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那就是地球是「活」的,因為只有「活」的地球,才能流浪。恐怕很多朋友看到這個說法,都會一臉茫然,自己從小生活在地球上,怎麼就不知道,地球竟然是「活」的,地球又是怎麼樣活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