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為什麼在成千上萬的佛教經典中《心經》會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呢?在《心經》的背後有著一段神奇的故事,或許這就是其中的緣由吧。
玄奘與《心經》之緣
玄奘法師十二歲便出家做了和尚。在誦讀佛教的一些經典之時對於當年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文有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可能是鳩摩羅什錯了,可是先聖又怎麼會錯呢?就算錯了又錯在哪裡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玄奘法師很想前往印度看一看原始的經文到底是怎麼寫的。
後來,玄奘到成都掛單。一日,玄奘遇到了一個滿身瘡癤的老和尚。路人見狀皆紛紛避而遠之,唯有玄奘法師菩提心發願,上前為其清洗膿血,塗抹藥膏。後來在玄奘法師的悉心照料之下這位老和尚漸漸的康復。恢復建康的老和尚萬般感激玄奘的調治之恩,於是便將一部經書通過口傳,贈與了玄奘。
老和尚的這篇經文全文一共二百六十字,這篇經文的名稱正是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好奇,之前便讀過由鳩摩羅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老和尚的這篇不同,鳩摩羅什傳授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很多「如是我聞」等語。內容艱澀難懂,遠不及老和尚這篇經文翻譯的曉暢。
於是,玄奘便將經文牢牢地記在了心中。據說當日傳授這篇經文給玄奘法師的正是乃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後來為弘求佛大願,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經。在經過八百裡無人的莫賀延磧沙漠之時,多次遇險。飛禽走獸,流沙暗窟。每次在遇到危難的時候,玄奘法師就在心中默念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起奇怪,只要玄奘在心中念起經文,每當走投無路的時候,便會有人前來搭救於他;迷路時,總能找到前進的方向;飢腸轆轆體力難支的時候,便會有人為他送來食物;每當遇到毒蟲猛獸的時候,也能一次次的逢兇化吉。依仗著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神奇力量,玄奘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到達印度。
回到中原之後,為了銘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自己前行途中的支持與陪伴,於是廣泛的傳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書。
另一個說法則是說,玄奘在取經的路上行至一處廢棄的寺廟。見一位老和尚臥病在床卻。當即便留在了這位老和尚的身邊悉心照料。當得知玄奘是要前往天竺求取經文的時候說道「不顧自身安危,一心求法,難能可貴。只是這西去路途艱險,只身前往恐怕兇多吉少。我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部,若你能持誦西去,定能護你周全。」於是老和尚便將經文傳授給了玄奘。
第二天,當玄奘起床正準備動身西去的時候,破廟老和尚全都不知所蹤。而後來,當玄奘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那爛陀寺的時候又再一次見到了那位老和尚。
這個故事也被後來《西遊記》中改編成了玄奘見到烏巢禪師之後獲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段。
這兩個故事便是《心經》的來歷,其中不免有神話的部分。破除神話的色彩《心經》卻也實實在在的能給人以堅持的勇氣和戰勝恐懼的信心。其原因就是在於《心經》解釋了所謂的「受想行識,一切皆空」和「色空不二」的思想,乃是大乘佛法的總提綱,往往能夠指導人破除迷障,遠離顛倒。當一個人真的能夠破除迷障,遠離顛倒的時候便可不在由心而生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