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的優衣庫kaws聯名很是火了一把,但是也反應了利益背後人的瘋狂;國潮這幾年還算是起來了,收穫了一波年輕人當粉絲;阿迪耐克老牌運動品牌,年輕人覺得穿著它們的logo就足夠帥氣了。但是最近,又一個「外國」品牌流行起來了,沒錯,就是fila。
首先就我個人而言先想吐槽一下FILA,可能是它一直以來給我的印象就是土潮土潮的大logo設計,覺得就像國際版的安踏之類的吧,後來韓國那邊請了一些年輕明星代言逐漸變潮了,現在有向潮牌發展的趨勢,例如最近請王源做代言,還有跟Fendi搞聯名,FILA x 3.1 Phillip Lim 聯名系列展等等。現在的款式是進步了不少,再加上大力的宣傳,所以現在又有好多潮人穿起了fila。
Fila今天的成功跟安踏的版圖野心有密切的關係。
fila之前的在百麗手下時表現確實平平,一方是百麗自己只是一個渠道代理商的角色,並不專注和擅長品牌的塑造和構建,另外一方面fila自己的定位也確實不清晰,樓上DHLLL說得很對,街頭時尚和運動時尚這種細分,一般消費者也很難去區分或者把握,但是作為品牌運營方,這個定位決定了後續的一系列策略。
回到安踏的野心,我們看到福建系的運動品牌,甚至包括李寧,在一線市場幾乎都無法和nike,ad正面剛,兩者在專業運動和街頭運動上幾乎都是碾壓國內品牌,相應的,渠道上資源獲取能力,議價能力很弱,所以我們看到,在大多數一線優質的購物中心,很少能看到國內系的運動品牌,包括李寧,幾乎都是清一色的ad,nike,ua一類。
安踏當然不允許這樣的局面持續。
那麼安踏自身的定位和市場表現都在二三線以下,要獲取一線的陣地,光有錢還不夠,要有人收,有人買帳才行。一線市場又是nike,ad的陣地,這種攻堅戰怎麼打?
所以才有了fila,才有了迪桑特,才有了kelon,才有了我們最近看到的收購丹麥amer集團的舉措。
當然,關鍵在於安踏的耐心,能夠持續輸出好幾年,在這樣一個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全面勝利的今天,難能可貴,有太多的公司,今天投入,恨不得明天就要見到回報,換了其他的公司,可能早就止損了。安踏能堅守,能走出來,令人敬佩。
可以說安踏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下棋的後面是華麗麗的野心。
那麼fila實際上是作為實驗和排頭兵的性質出現,fila在前面探路,從渠道到品牌,再到國際資源的整合,通過對fila的輸出和整合,讓安踏具備了攻打一線市場的經驗和能力,同時讓安踏摸索出一條通向千億之路的可能性。
fila的成功,實際上也給國內其他品牌上了一課,目前國內像森馬一類的服裝公司也都在探索通過收購實現整體品牌版圖搭建和升級的舉措,但是像安踏這麼成功的,僅此一家,別無分店。
上了資本的戰車,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國際品牌納入中國公司旗下,作為消費者,樂見其成。
畢竟,未來最大,最有潛力,發展最快的市場,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