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功夫

2021-02-19 土木公呈

朱熹畫像

「存天理滅人慾」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

 

「天理」即「道」,是很多人窮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標。而「人慾」是指超出人基本需求的欲望,如私慾、淫慾、貪慾等。所謂「去人慾」指的是要革除這些不正常的欲望,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正常欲望。理學思想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們通常所理解的「人慾」,其實就是「天理」,對正常欲望的追求是給予鼓勵態度的。

 

簡單的說,「存天理滅人慾」主張的是「明理見性」,認為人們被為自己的私慾所蒙蔽,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能體悟到天地之理,要想體驗到、找到萬事萬物之理,就要去除人的私慾。

 

基於這點,「存天理滅人慾」的意思是說,人的欲望要有一個度,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成了要「滅」的對象,否則就無法「存天理」。

 

王陽明和弟子對話時,也提出過「存天理,去人慾」。

 

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傳習錄》上)

 

這段王陽明和弟子之間的對話,是關於修行方法「動」和「靜」的討論。大意是說,「去人慾存天理」是修行的功夫,不管是寧靜時還是行動時,都要時時想著去人慾存天理。修行和「動」還是「靜」的外在狀態是沒有關係的。而且王陽明不主張一味求「靜」,認為如果只一味依靠外在的平靜,不但會逐漸養成喜靜厭動的毛病,也未必能找到天理。

 

其實,聖人們的思想都是同源的,目的都是一樣,只是實現目的方法有所區別而已。

 

後世人常常斷章取意評判宋明理學,多言「存天理滅人慾」禁錮了人的自由等。其實這是對「存天理滅人慾」最大的誤解,而且這一誤解至今仍然很有市場。

 

- END -

往期文章: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陽明: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王陽明:多經「事上磨」  方能立得住

王陽明: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王陽明為何「棄佛歸儒」

王陽明:聖人之心如明鏡,無物不照

王陽明:心可高氣不可傲

王陽明:男兒有志,志在天下事

不追求「天理」的專一是「逐物」

大雨過後,是低頭看地,還是抬頭看天?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男人慾想成大事,需破除心中這3賊,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王陽明告訴我們,焦慮、欲望、猶豫稱為三賊,一個男人如果想成大事,就要破除在和3賊,否則不管怎麼努力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1、每天靜坐一刻鐘、破除焦慮之賊王陽明說:「靜坐能使心清靜收斂,從而向人慾發動攻勢,克服自我私慾的產生,通過靜坐能頓悟明心見性,得道成真。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儒家修煉秘法,王陽明修煉此法,最終成為千古第一完人!
    層次低的,知書達禮;中層次的,能提升個人修養和事業的發展;高層次的,貌似王陽明先生,那就是出將入相、未卜先知之本事。 所謂克己復禮以歸於仁,就是克制各種情緒,使情緒情感的無序化回歸有序化,在生活的千變萬化中持守不變,守住自己的本心,做到常操常存,所謂「操則存,舍則亡」,這種日常持守近乎於偏執,所以又稱執中,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修練,所以稱為必有事,必有事也可理解為常操常存。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
    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01、不要在意得失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02、不要在意別人的閒話王陽明的心學和程朱理學相違背,於是那時候,都說王陽明的閒話,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王陽明就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王陽明: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能做到這3點,你達到了嗎
    1.欲修身,先養心《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一書中提到,一切幸福和痛苦的來源,都是心。欲修身,先養心。欲要真正的幸福,也要先養心。王陽明的心學認為,「天理」即「天道」「人心」,心中的道德準則。
  • 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摘錄(1)
    心即天理。沒有私心,就是合於天理。不合於天理,就是存有私心。人生啟迪: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 格物致知把自己累暈,我也是醉了,聖人王陽明也有這麼搞笑的糗事
    」兩個概念,形成了理學的雛形,就是的「存天理滅人慾」,這是啥意思?打個比方說:人這一輩子有生老病死吧,就拿「老」來說,人變老這就是「天理」,誰也改變不了,但是如果你不服老,整天做美容、割雙眼皮、打玻尿酸,那就不對了,這就是「人慾」。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渾然一體,是古人意旨,是天地法則!
    古人之所以知行並提,是因為世上有一種人,只顧稀裡糊塗地隨意去幹,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為,因此必須說一個知,他才能行得端正。還有一種人,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思考,根本不願切實力行,只是無端空想,所以說一個行,他方能知得真切。這正是古人為了救弊補偏,不得已而使之對策。
  • 品讀王陽明的五條做人法則: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王陽明把人的成長比作一棵樹的成長,首先要找到種子,並且在種子上下功夫,讓種子發芽,紮根泥土,然後枝繁葉茂,長成參天大樹,而這顆種子就是勵志。學習做人,必先立志。若不立志,就像沒有種子而徒作表面的培植灌溉,那麼再辛苦也不會有任何的收成。
  • 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傳習錄》上)王陽明認為,求理於物外,是不能明理,若要明理,便須從心上作工夫,使內心無絲毫私慾,使心恢復其本體;心能恢復其本體,理便能呈現。此正是至善之所在。
  • 王陽明:至善心本體,至靜至一處
    ——王陽明大家都知道以和為貴,要多一份善念,少一些暴虐。這本也是我們社會主流價值觀,但偏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卻是善念難存,虛妄過多。可沒辦法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自然就有恩怨情仇,不爭朝夕,那還談什麼皇圖霸業,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啊!
  • 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曾國藩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我們總結其核心思想與大家分享如下。1、欲修身,先養心浮世之中,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這時候小王陽明在思考一件事:我花了七天的功夫,居然連竹子的「理」都格不出來,世間萬物如此龐雜,我這一輩子恐怕是沒戲了。所以,到底是我錯了,還是朱熹錯了呢?二古今人士都有個怪癖,只要是聖賢說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一般人是萬不敢質疑的,但是王陽明不是一般人,所以他大膽的假設——可能是朱熹是錯的。
  • 和尚閉關三年不言,王陽明大罵一通,和尚哭道:明天回家找我媽
    修行前期,王陽明也曾萌生了隱遁山林,出家的念頭,但他一直忘記不了寵愛他的奶奶,和令他敬重的父親,後來突然醒悟,人的孝悌之情,從一出生就有了,怎麼能斷絕呢!開悟後的王陽明,性情大開,他認識到人慾和天理可以同時存在,聖人也可以有人慾,人慾也就是天理。此後不久,王陽明遷居杭州西湖,西湖好風景,而且高僧、老道也多,王陽明向來喜歡遊覽名山勝水,拜訪高僧老道。
  • 王陽明:破除心中「3賊」,人生方能成大事,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說到「心」,俺就不得不提到明代「一哥」王陽明,他對「心」可是相當有研究,是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遠播海內外的「陽明心學」的創造者。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中賊」是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在王陽明看來只有破除心中這「3賊」,才有可能成就大事,否則所有努力都是徒勞。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
    這種能力是能夠通過自身的智慧和修行去獲得的。王陽明正是通過自身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才使得他能在毒瘴之地生存下來,並且他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活在當下才能快樂王陽明曾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 「千古第一等人」王陽明,一生有三立,學會受益匪淺
    很多人說,中華浩蕩文明史五千年,只有「兩個半」人能稱得上是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可見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有多深,直追孔孟。這「三立」,體現在王陽明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王陽明:人生欲成大事,需要破除心中3賊,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中賊是我們痛苦的根源,也是一個人在成功過程中務必要摒除掉的東西。1、焦慮之賊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有焦慮。我們想要更多的錢、更好的身材、更美的容貌,但是欲望是一個無底洞,很多人在追逐欲望中逐漸迷失了自己,每天患得患失,這就把自己困在了一個名為欲望的囚籠中。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 王陽明心學10句經典語句,提高情商和行動力
    2、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事上磨」是心學很關鍵的功夫,「磨」字用得很恰當,有磨練、打磨的意思,磨不是一步到位,不能一步登天,它有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如「逝者如斯夫」的「川流不息」,永不停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斷精進,苟能如此,假以時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有結果。「事上磨」有點像時下流行的「一萬小時定律」或持續的「刻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