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畫像
「存天理滅人慾」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
「天理」即「道」,是很多人窮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標。而「人慾」是指超出人基本需求的欲望,如私慾、淫慾、貪慾等。所謂「去人慾」指的是要革除這些不正常的欲望,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正常欲望。理學思想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們通常所理解的「人慾」,其實就是「天理」,對正常欲望的追求是給予鼓勵態度的。
簡單的說,「存天理滅人慾」主張的是「明理見性」,認為人們被為自己的私慾所蒙蔽,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能體悟到天地之理,要想體驗到、找到萬事萬物之理,就要去除人的私慾。
基於這點,「存天理滅人慾」的意思是說,人的欲望要有一個度,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成了要「滅」的對象,否則就無法「存天理」。
王陽明和弟子對話時,也提出過「存天理,去人慾」。
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傳習錄》上)
這段王陽明和弟子之間的對話,是關於修行方法「動」和「靜」的討論。大意是說,「去人慾存天理」是修行的功夫,不管是寧靜時還是行動時,都要時時想著去人慾存天理。修行和「動」還是「靜」的外在狀態是沒有關係的。而且王陽明不主張一味求「靜」,認為如果只一味依靠外在的平靜,不但會逐漸養成喜靜厭動的毛病,也未必能找到天理。
其實,聖人們的思想都是同源的,目的都是一樣,只是實現目的方法有所區別而已。
後世人常常斷章取意評判宋明理學,多言「存天理滅人慾」禁錮了人的自由等。其實這是對「存天理滅人慾」最大的誤解,而且這一誤解至今仍然很有市場。
- END -
往期文章: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陽明: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王陽明:多經「事上磨」 方能立得住
王陽明: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王陽明為何「棄佛歸儒」
王陽明:聖人之心如明鏡,無物不照
王陽明:心可高氣不可傲
王陽明:男兒有志,志在天下事
不追求「天理」的專一是「逐物」
大雨過後,是低頭看地,還是抬頭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