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羋月傳》還是《大秦帝國》中的秦武王,塑造的形象都是粗莽不堪,剛愎自用。引起很多網友的爭論,那麼,歷史上的秦武王嬴蕩果真如此粗莽嗎?
秦武王是秦歷史上最有名的君王之一,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也是個有雄心壯志與遠大抱負的人。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這些功績,作為一國之君的他是不遜於任何一代有作為的先輩的。
01天生神力也會死人
秦武王,嬴姓,趙氏,名蕩,秦國第二任王,秦惠文王嬴駟和惠文后所生之子。贏蕩長得人高馬大,天生神力,喜歡和一些大力士玩角鬥遊戲。
烏獲、任鄙二將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因為作戰英勇而倍受寵愛,秦武王即位後,對二人更是寵愛有加。任鄙、烏獲、孟說三人皆因力氣大,投武王所好而得受寵。
秦武王四年,嬴蕩帶著他手下的將領去周朝洛邑參觀。為了能夠見識傳說中大禹收取九州時所鑄造的九鼎,秦武王撇下眾人直奔周朝太廟。
《東周列國志》記載:秦武王望著象徵著擁有四海的九鼎,讚嘆不已,他指著其中的一尊鼎說:「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鹹陽。」看守九鼎的官吏說:「此武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對於守官說的無人能舉起此鼎,贏蕩心裡自然很不服氣,一心想要試下是否真的如傳言一般重若千斤,於是不顧旁人親自去試鼎。
秦武王先用一般力氣試了下,紋絲未動;再試了幾次還是不懂,眾將士紛紛勸誡,此時的武王豈會聽。於是,用盡平生力氣,僅僅把大鼎「抬離地半尺」,正要向前邁步,大鼎壓在了武王的右足上,脛骨當時斷裂。秦武王疼痛難忍,鮮血直流,到了半夜,一命嗚呼。
武王的暴斃,卻是令人惋惜。很多時候有自信事好事,但是能力、實力和自信卻不是一回事,沒有認清自己的能力,盲目的自行,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自己已經相信自己的人。
02改變內政,設立丞相
秦武王尚武,是個很有抱負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秦武王做了幾件大事。
驅逐張儀。秦國經過惠文王時期的內政外交,瓦解了齊楚聯盟,使得秦國可以從容東出攻打三晉,國力強盛。張儀奉行的外交欺騙政策,使得秦國陷入了嚴重的外交困境。武王好戰,張儀的外交策略於武王相衝突。設立丞相。秦武王雄心壯志,要建立不朽功業,逐鹿中原,便把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為丞相,目的在於更好的輔助武王完成大業。前309年,秦武王在秦國設置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命甘茂等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03平蜀伐韓
秦武王元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秦國自然不會坐視自己的大後方出現內亂,也正好藉此機會評定蜀國。於是秦武王派大將甘茂率軍出徵蜀國,誅殺陳莊,評定叛亂,隨後派兵攻打義渠、丹犁,解決邊境的危機。
武王三年,雄心壯志下隱藏不住蓬勃發展的野心,秦武王盯上了韓國軍事重鎮宜陽。宜陽是周國與韓國阻擋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屏障,秦軍若想兵出函谷關,問鼎中原,首先必須掌控此地,才能以此為跳板面向諸國。
於是秦武王向左右丞相甘茂和樗裡疾請教,對他意欲舉兵伐韓、奪取宜陽的想法有何見解。樗裡疾反對伐韓,路途遙遠,勞師動眾,還要擔心趙魏兩國的偷襲,風險係數太大,還不一定有收穫。
甘茂則認為:「伐宜陽,定三川」是秦國挺進中原、成就帝業的關鍵所在。為了能夠出兵伐韓,建立功業,甘茂毛遂自薦,自請入魏,以此說服魏國助秦伐韓。
秦武王四年,贏蕩命甘茂率領秦軍進軍韓國,甘茂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率軍攻克宜陽,斬首六萬。秦軍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並築城,韓襄王為了自保,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議和。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記載:秦武王三年,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宜陽之戰的勝利,為秦國的東出打開了方便之門。秦武王也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為秦國將來的統一創造了很多有利的條件。
結後語
縱觀秦武王贏蕩短暫的一生,絕對不像影視劇裡所塑造的那樣粗莽不堪,剛愎自用。相反,秦武王應該是秦國在位裡最有作為的一位君主之一。無論是對秦國內部的改革、建設,還是對外的外交徵戰,都取得了不朽的成績。
可惜天不遂人願,好勇尚武的性格成就了他的功績,卻也害了他,最終被巨鼎壓垮而喪命。
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盲目的自信;了解自己,認清現實,才能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