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秘案》諾頓自導自演新片在紐約電影節遇冷?

2020-10-12 劉小黛

文/周天培|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碩士在讀

公眾號:拋開書本

為期兩個禮拜的紐約電影節於上周末落下帷幕,萬眾期待的熱門影片和電影人都已經紛紛亮相,與熱情的紐約觀眾見了面。電影節的閉幕影片——來自愛德華·諾頓自導自演的新片《布魯克林秘案》在林肯中心開始了正式放映。

也許是因為電影節時間跨度太長,所以大家都已經產生了倦意,今天前來觀看《布魯克林秘案》的媒體朋友並不是很多,連晚上的觀眾放映場也依然還有餘票在銷售。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兩個半小時的觀影之後,書本小記私心認為,這部影片是本次電影節我在開幕、中場、和閉幕三部影片當中(《愛爾蘭人》、《婚姻故事》,可查看之前的書本紐約電影節報導)最喜歡的一部。

故事背景設定在50年代的紐約,《布魯克林秘案》講述了一個患有妥瑞氏症候群的偵探諾爾(愛德華 · 諾頓飾),在其導師兼老闆的探長弗蘭克(布魯斯 · 威利斯飾)被殺之後,決意展開一場調查,踏上尋找真相的道路。故事的情節曲折,一場兇殺案的背後是糾纏的權利鬥爭,也是彼時美國在60年代種族運動到來之前,暗潮湧動的複雜社會環境。

《布魯克林秘案》裡所呈現的探案部分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環環相扣的故事線只能保證它成為一部及格的探案電影,真正讓這部影片跳出視野的,是它作為時代劇的內核。

影片片名裡的「布魯克林」指代的是諾爾的小名,也指代的是故事風波的所在地——50年代的布魯克林。那個時候的布魯克林開發滯後,和曼哈頓本島的聯繫並不緊密,居住在這裡的大多數是貧困的非裔和拉美裔。

《布魯克林秘案》劇照

為了進一步開發布魯克林,市政建設局和地產開發商就需要遷移原住民,然後出售或者開發他們的土地。因為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存在,加之權利上的完全不對等,這樣的土地開發往往是伴隨著暴力和不平等同時進行的。所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才會有《布魯克林秘案》裡的兇殺案,才會有環環相扣、一層層往下壓的政府秘密和社會醜聞。

於是,電影主線雖然是諾爾的探案之旅,但是我們卻跟隨著他一起,在一點點挖掘出事件真相的同時,挖掘出了事件本身之外的,整個50年代美國社會的真實面貌。

於是我們看到,這部片子就不光光是一部探案劇那麼簡單了,導演諾頓在探案劇的外殼下,遊刃有餘地完成了一部時代劇需要完成搭建的主旨和敘述。

而且最值得感嘆的是,除了時代精神有稜有角之外,這部電影的「面子工程」也做得十分到位。諾頓通過完美的特效技術復原了許多紐約地標建築,加上他獨到的配樂,引人入勝的鏡頭語言和配色,50年代紐約的時代風貌躍然紙上。

裡子加上面子,再在動情的爵士樂的烘託下,觀眾輕而易舉地就沉醉在了這幅濃鬱的紐約風景畫裡,讓人感覺兩個半小時的觀影時長仿佛是白駒過隙。

《布魯克林秘案》劇照

除了影片內容出彩之外,諾頓也在片中貢獻出了個人又一個經典的熒幕形象,在每一場戲裡,你都能感受得出來他對這個角色的用心演繹。作為本片的編劇、導演和演員,諾頓又一次向我們展示出了他令人欽佩的藝術才華以及對電影事業的執著精神。

在小記上廁所的檔上,正好碰到了準備上臺做問答的諾頓本人,他十分靦腆地和我對視一笑。在籌備了將近十年,完成了這麼一部出色的電影之後,諾頓叔竟然還是那樣的謙虛和誠懇,讓人實在是不得不感嘆下他的人格魅力了。


以下是本次紐約電影節其他影片的快評:

一個臥底警察愛上匪幫女郎,劇情的走向一開始撲朔迷離,中場過半之後就愈發疲軟,讓人一下子就猜出了亡命鴛鴦的戲碼。總的來說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愛情諜戰片,除了前半段幾條敘述線的混剪,成功製造了諜戰戲的衝突感之外,整部片子沒有特別多的驚喜。片中音樂選擇有想法,但也總感覺欠了一把火候。另外劇情裡學口哨語言的橋段十分有意思,看著男女主最後隔窗吹哨,浪漫氣息盡顯。

西比勒 Siby

前半章的蒙太奇真的做得太好了,充分做到了電影的小說化,不停的閃回和角色之間的切換,讓人以為在讀一本意識流的精神分析小說。但是後半章垮掉地非常快,基本上從女主「進入」她自己的小說,與那些角色開始互動之後,不光是劇情還是剪輯都明顯亂了章法。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笑點太多耽誤了敘述,影響了這部電影對藝術形式思考的潛力。

如果可以有完美的人生,那一定是與電影相伴的一生。通過這部溫馨動人的紀錄片(或者說是一場大師班),我們與瓦爾達奶奶一起,重走一遍了她多年來電影藝術創作的心路之旅,看她如何通過35mm的電影鏡頭、紀錄片的鏡頭、膠片照相機的鏡頭以及視覺藝術的鏡頭,捕捉和探索那些人世間的溫情和美好。活過、創作過、盡興過,在漫長的人生之旅之後,瓦爾達奶奶向我們做了一次深沉卻豁然的告別。

痛苦與榮耀 Pain and Glory

垂垂老矣之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佩德羅的自傳體劇情片,每一幀每一秒都浸潤著他對電影最真摯的情感。雖然電影裡的老導演被病痛折磨,但當他每每回憶起兒時,回憶起那明媚的村莊、勤勞的母親,還有自己情慾開始的那個盛夏,時光就會變的明亮。整部電影看下來,沒有一點對衰老的抱怨,你能看到的,都是一個內心澄淨的老人,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回顧自己一路走來那些令人觸動的瞬間。衰老帶來的挫折會有,但是只要依然能創作電影,他心中的那團火就會繼續燃燒。

添加微信號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國影迷群

相關焦點

  • 《布魯克林秘案》城市孤兒,妥瑞神探
    影評第514話《布魯克林秘案》——城市孤兒,妥瑞神探犯罪懸疑片《布魯克林秘案》於11月1日在美首映。本片根據強納森·列瑟的同名小說拍攝。本片由愛德華·諾頓自行改編、執導、監製並主演。2008年出演《無敵浩克》是諾頓人生的一大轉折點。諾頓曾試圖改變劇情路線,但後來失敗,並因此拒絕新片宣傳。此舉得罪了好萊塢的一眾大佬。
  • 電影 | 《布魯克林秘案》:與眾不同的懸疑片
    《布魯克林秘案》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公司發行的犯罪片,由愛德華·諾頓執導,愛德華·諾頓、布魯斯·威利斯、亞歷克·鮑德溫等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9月10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影片根據喬納森·勒瑟姆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患有抽動穢語症候群的偵探萊昂內爾,他唯一的朋友兼人生導師弗蘭克慘遭殺害,萊昂內爾在尋找真相的同時發現了紐約一些不為人知陰暗的故事。
  • 《布魯克林秘案》:愛德華·諾頓的生澀與熱忱
    時間上的改動讓諾頓在影片中無法挖掘原著的後現代氣質,而諾頓還原的1950年代紐約也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布魯克林秘案》中的年代場景,刻板中帶著一點空洞,因為對人物特寫捕捉較多的緣故,人物身處的環境反而沒有更多空間去展現。這樣的處理,導致外景顯得侷促,除了千篇一律的臺階門廊和窗外總是霧蒙蒙的布魯克林大橋外,看不到其他的紐約城市細節。
  • 《布魯克林秘案》這麼多年,他從來都不曾放棄導演夢
    在當年初執導筒的處女作《一如既往》亮相東京電影節近二十年後,諾頓才重新撿起自己的導演身份,終於帶著自導自演的新作《布魯克林秘案》回歸。這部籌備很多年的作品,則證明了諾頓一直以來未曾放下「導演夢」的雄心。
  • 電影 |《布魯克林秘案》:與眾不同的懸疑片
    《布魯克林秘案該片於2019年9月10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影片根據喬納森·勒瑟姆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患有抽動穢語症候群的偵探萊昂內爾,他唯一的朋友兼人生導師弗蘭克慘遭殺害,萊昂內爾在尋找真相的同時發現了紐約一些不為人知陰暗的故事。
  • 《布魯克林秘案》12年了,我們終於等到這部「有生之年」
    它就是愛德華·諾頓的《布魯克林秘案》。1《布魯克林秘案》由喬納森·勒瑟姆同名小說改編,多年前諾頓就買下版權,但項目一波三折。我們都快忘了這茬,才看到它。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紐約布魯克林的犯罪故事,諾頓出演的男主是個孤兒,名字也叫布魯克林。布魯克林是偵探,但他患有抽動穢語症候群,和人說話時控制不住自己,要麼發出奇怪的聲音,要麼做出奇怪的動作。
  • 《布魯克林秘案》說它是最悲催的年度電影真不為過
    期盼已久的諾頓新片終於上線,但我覺得這可以撐得上是2019年最慘的電影了。 從片名可以看出,諾頓導演有很大的野心,以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布魯克林作為背景,來重現當時的特色,而且本片的配樂和政治正確因素成為了本片的兩大加分項,大量的爵士樂作為背景能更好帶入劇情,而黑人不應該被歧視這一政治正確因素也能會俘獲奧斯卡評委們的心。
  • 《布魯克林秘案》愛上你愛上了錯,結果一錯再錯
    看完了愛德華·諾頓自導自演的這部犯罪劇情電影:《布魯克林秘案》,太爛了,完全是衝著諾頓看的這部電影,結果除了畫面很有美感,諾頓演技在線之外,別無其他任何看點!劇情拖沓,節奏凌亂,簡單故事複雜化,強行政治正確,迎合當下好萊塢白左們的喜好,依舊是在玩種族平等,男女平權,官商勾結,資本運作的老梗,實在是太無聊了,太失望了,給三星,多一星給諾頓!
  • 《布魯克林秘案》:勇鬥地痞與貪官,揭露當代社會下的深沉黑暗
    《布魯克林秘案》是一部2019上映的美國犯罪劇情電影,由愛德華諾頓執導,布魯斯威利斯、愛德華諾頓、威廉達福、古古瑪芭塔勞主演,改編強納森列瑟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在1950年代的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名患有妥瑞症的私家偵探萊諾,為了找出殺害他摯友法蘭克的背後真兇,靠著有限的線索、超乎常人的執著與毅力
  • 《布魯克林秘案》主旋律的另一面
    愛德華諾頓顯然不那麼喜歡蝙蝠俠,也不太喜歡小丑。還是覺得綠巨人更適合自己。就算 布魯克林秘案 的背景更像哥譚,諾頓的角色往精英主義的蝙蝠俠靠更簡單,但他還是絮絮叨叨的拒絕,把這個角色描繪成一個有身理缺陷的英雄。諾頓拒絕的應該是精英主義,電影裡反抗的就是精英主義。但反抗的對策是拍出了另外一個精英主義作品。至少豆瓣很多月薪3000人民幣的理想主義者不買帳。
  • 《布魯克林秘案》曼哈頓為什麼沒有高速公路秘案(不劇透)
    愛德華·諾頓執導的電影《布魯克林秘案》,看完發現一點有趣的內容,這電影蠻期待的,但是其實內容稍微有點枯燥,諾頓的演技還有電影本身那種「老電影」的氣質還是撐得住的,其實感覺諾頓這片足以提名奧斯卡最佳男演員了,電影劇情不多說了,有一幕,就是諾頓飾演的男主去找大反派,也不能叫反派,角力的一方吧,主管紐約城市建設的由亞歷克·鮑德溫飾演的Moses Randolph莫斯·魯道夫,莫斯的辦公室一堆建築模型
  • 籌劃20年,他終於拍成了這部電影|布魯克林秘案|愛德華·諾頓|...
    正如《洛杉磯時報》所評價的那般,諾頓是個「挑剔的完美主義者」。既充滿天賦,又極富攻擊性。進入千禧年後,他演而優則導,相繼推出了兩部導演作品——《一如既往》和《布魯克林秘案》。前者是一部愛情喜劇,通過一段三角戀,探討婚姻與宗教,信仰與忠貞。後者是一部黑色電影,繼承偵探片衣缽,探討時代與個體,權力與階級。
  • 《布魯克林秘案》布魯克林的孤兒
    愛德華·諾頓用10多年前買地版權,自編自導自演了部同名電影,用「黑色電影」的框架重返50年代紐約。諾頓在片裡演一個有「抽動穢語綜合症」的私家偵探,第一次知道「抽動穢語綜合症」是在獲坎城金棕櫚獎的《方形》裡,這片匯集了現代藝術、現代傳媒、階層隔裂、白左、邊緣人群權利、烏合之眾等等知識分子們熱衷的主題。《布魯克林的孤兒》這片的演員陣容也很隆重。
  • 新電影推薦《布魯克林秘案》,愛德華諾頓與布魯斯威利斯聯袂主演
    《布魯克林秘案》口碑於昨天出爐,愛德華·諾頓一人身兼製片、編劇、導演與男主角在多倫多影展試映後獲得一片好評。更有影評將《布魯克林秘案》形容為《唐人街》《雨人》與《洛城機密》的綜合體。時間回到1999年,當時愛德華·諾頓正準備開始拍攝《鬥陣俱樂部》,一看到出版不久的《布魯克林秘案》小說,就立刻為書中人物著迷,也很早就買下小說版權,中間雖然忙於演出其他部電影,但在他的心中還是一直想著要如何將這本小說改編成劇本,中間遇到多次瓶頸,最後愛德華·諾頓大膽地修正了事件發生的背景年份之後,劇本才順利成型。
  • 《布魯克林秘案》過氣的時代電影
    《布魯克林秘案》不難看出,這又是一部演而優則導的失敗案例。愛德華·諾頓此次作為導演毫無顧忌的在給自己加戲,幾乎每一個分鏡頭都有他的身影,多少年過去了,感覺諾頓還沒有從《一級恐懼》的戲路裡走出來,儘管他把自己擅長的那種非正常人類的表演拿捏的絲絲入扣,儘管他舉手投足之間有了布魯斯威利斯的神韻,但對於劇情推動無任何促進作用,同時故事缺乏張力和起伏,從頭到尾都是溫吞水的感覺,秘案拍的毫無懸念,破案也完全是靠拍著腦門想出來的,沒有技巧,沒有邏輯,沒有解釋,沒有所要探討的東西
  • 《布魯克林秘案》布魯克林秘案:寡淡的劇情,濃濃的音樂。
    根據同名獲獎小說改編,愛德華·諾頓買下了小說的版權,歷經15年才將改編電影搬上熒幕,自導自編自演,扮演劇中那個抽動穢語綜合症患者,男主角「布魯克林孤兒」萊昂內爾,這種身體缺陷的角色對於演技上佳的諾頓來說,完全沒有問題,他總是演什麼就是什麼,仿佛角色是為他創造的。
  • 新片再執導筒,登臺卻遭敗績,諾頓19年「磨一劍」恐虧本?
    與此同時,由愛德華·諾頓自編自導自演的《布魯克林秘案》(臺譯《布魯克林孤兒》)於上周五在臺灣公映,首周末在臺北市進帳102萬新臺幣,排在《極速車王》、《利刃出鞘》和《21座橋》後,在同期所有新片中處於中遊。
  • 《布魯克林秘案》-包攬所有怪胎、變態、精神病...等了十二年,他回來了!
    它從放出風聲到上映,足足過了12年——《布魯克林秘案》(2019)(又名《布魯克林孤兒》)1999年,一部偵探小說趕在21世紀來臨之前出版,旋即成為當年《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名字叫《布魯克林孤兒》。該書出版後,好評不斷,並獲得當年的美國國家書評獎。
  • 二十年韜光養晦,諾頓拍了一部黑色偵探片版的《小丑》?
    今年,繼導演處女作《一如既往》(Keeping the Faith,2000)亮相二十年後,諾頓終於推出第二部劇情長片《布魯克林秘案》(Motherless Brooklyn)。02 諾頓的黑色電影實踐比起圍繞清甜三角戀展開的導演前作《一如既往》,《布魯克林秘案》的社會性明顯要濃重得多。此番創作轉身,絕對可見歲月在這個男人身上鑿下的成熟刻痕。《一如既往》雖然也探究愛情與信仰的辯證,但不痛不癢,大抵上依舊是調性詼諧的愛情輕喜劇,然而《布魯克林秘案》則是以黑色電影為類型,揭開戰後五〇年代美國社會的暗流湧動。
  • 《布魯克林秘案》觀後感
    電影的高級灰低飽和度色調顯示它是走懷舊風的,配以靡糜的爵士樂,一秒帶出50年代的紐約布魯克林風情。影片的光不錯,自然光的古典運用。電影的主要內容講述了5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紐約布魯克林拆遷改造時代背景下隱藏著種種暗箱操作的罪惡,主角尋找線索查明是誰殺害了自己精神導師,探討了熱衷權力的變態的狂熱理想主義者對普通人的殘害,探討了是嚮往小確幸、珍惜身邊的真實生活、避世做一個時代洪流中的隱身人,還是挺身而出剷除罪惡……唉,我說得太過了,其實作者的態度立場很微弱,更多的描述案情的發展,兩個半小時的瑣碎片斷,很多觀眾直呼無聊,我懷疑沒有幾個人有耐心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