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的「虎符」,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篇《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文章,講得是信陵君,但其中關鍵物品就是虎符。
公元前258年,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指日可待,戰爭頻發。公元前260年,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坑殺了趙降卒40萬。之後,秦國乘勝追擊,圍困了趙國首都邯鄲,企圖一舉滅趙,再吞併韓、魏、楚、燕、齊等國,最終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
趙國危在旦夕,然各國諸侯卻懾於秦兵的威力,不敢輕舉妄動。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公子信陵君的姐姐,於是便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先是派出了10萬軍隊,但又懼怕秦國報復,於是吩咐大將軍先觀望。
信陵君為了馳援邯鄲,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於是如姬從魏王處偷來了虎符交給信陵君。在奪取了10萬大軍的軍權後,信陵君一舉破秦,既解救了趙國,也為魏國及其他諸侯國贏得了喘息之機。

一個小小「虎符」居然有如此大的權力,它究竟長什麼樣呢?如姬所竊之虎符已經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不過幸運的是,1973年,在陝西西安北沈家橋村出土了一件秦國的「杜虎符」,是秦惠文君使用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比如姬所竊虎符還要早50多年,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虎符。(如上參考圖)
杜虎符長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呈走動的姿態,昂首挺胸,虎尾上卷。不過可惜的是,這件虎符只有左半,背面有用於合符的凹槽。
虎符屬於兵符,是中國古代朝廷徵調兵將的一種憑證,其目的是保證君主的命令或者調動軍隊時準確暢通。它由兩半組成,中間是空的,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發給統兵的將領,左右兩半有齒可以相嵌合,左右合二為一,命令才能生效。而且虎背上都刻有文字,分別鑄在兩側,內容相同。材質有多種,可以用金、銅、玉、角、竹、木、鉛等。
杜虎符虎體上有銘文40字,上面記錄了右半符存在君王處,左半符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時,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如果有十萬火急之事,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合君王的右符也可。
陝西鳳翔縣還出土過金虎符(如上參考圖),也是秦國之物。金虎符沒有銘文,體量不大,高僅2.3釐米,長4.8釐米,重35.6克,呈臥虎狀,表情比較誇張,也是僅有半符。
還有一件戰國虎符名為秦新郪虎符,由法國巴黎陳氏所藏。呈伏虎形,尾部上卷,虎身有銘文40字,所述內容與杜虎符相似,大小也與杜虎符相近,長8.8釐米,前高3釐米,後高2.2釐米,重95克。據王國維考證,新郪在安徽太和縣北,時間約在公元前253年之後所制。
虎符一直到了宋代還有它的影子,漢代時的虎符大體與秦相同,只是銘文刻法有所不同。秦付銘文左右不用合符即可通讀全文,而漢代的銘文則刻於虎背上,騎於中縫,需要合符才能通讀。
西晉虎符通體有虎斑條紋,多採用錯銀工藝。到了唐代,唐高祖為了避其祖先李虎之名諱,兵符不再用虎形,而改為魚符或兔符,武周時還用過龜符。魚符與龜符皆可繫繩佩戴,與後世的牌符相近。
宋代以後,就用牌符了,只不過用虎豹之形加以裝飾,故稱「虎頭牌」。直到詔書、軍令等書面文件頻繁使用後,兵符作為調兵遣將的憑證逐漸減弱,後世向令牌方向演變,這種動物形狀的兵符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那麼古代為何要把兵符做成虎形,這也是有原因的。虎在古代一直被尊為「山獸之王」,兇猛異常,一直被視為勇猛威武的象徵。
在軍事制度中也有不少名或物借用虎的威望,如西周的勇武之士稱為「虎臣」,君主的近衛軍稱為「虎賁」,將領的營帳稱為「虎幄」,強勁的良駑稱為「虎蹲駑」等等。用猛虎形象裝飾的各種兵器也很常見,如用虎首裝飾斧鉞,甲冑上也有虎的造型。所以將兵符製成虎形也是合乎情理的。
由此可見,虎符成為兵符,作為傳達命令的媒介,其本身及對後世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其一,取虎之威嚴形象,寓意虎虎生威。其二,嚴格傳達命令,結構上製成左右合符的嵌合之狀,虎背上還要刻上銘文,非常嚴謹。其三,由此延伸出之後的新兵符,如其它動物形狀的魚符、龜符等,再之後的令牌,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