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地點:陝西省漢中市漢臺區
拍攝日期:2020.05.28
2019年,走街串巷拍植物,在隱秘巷子深處有一塊自留地,自留地的籬笆上攀附著一顆帶刺的植物,上邊結著紫色的小果,憑直覺覺得不能吃,可能有毒。
時光荏苒,一轉眼到了2020年5月底,再次走進這條巷子,來到這塊自留地旁,又見到它結了果子。
這次直覺告訴我它能吃,也許是知識儲備量增加了一點點,我能確定這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植物,某種泡,便隨手摘了幾顆嘗鮮。
從小就不喜歡吃一些內部較軟的水果(如葡萄、獼猴桃、西紅柿等),不知為何我對這小果如此感興趣,衝洗後放嘴裡嚼了嚼很酸,裡邊籽很多,咀嚼起來可以聽到「咯增咯增」的響聲,果實含色素,多吃幾顆能把舌頭染成紫色,後邊又摘了幾顆發黑的、成熟度高的果子,很甜,吃著吃著就「上癮」了。
更上癮的是想了解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泡,後來請教了大佬,得到「紅泡刺藤」這一名稱。
實際上部分懸鉤子屬植物,都被稱為栽秧泡、插秧泡,只是當地人按著果子成熟的時間起的俗名罷了。
為了更全面的了解紅泡刺藤,便根據植物志上的描述進行細節觀察。(下文藍字節選於《中國植物志》)
灌木,高1-2.5米。枝常紫紅色,被白粉,疏生鉤狀皮刺,小枝帶紫色或綠色,幼時被絨毛狀毛。
房前屋後人為種植的植株,水肥充足,葉色深綠。莖稈很粗壯,最粗的植株莖稈,其橫截面略小於脈動瓶蓋。
野外自然生長的植株,老莖呈深紅色,葉色黃綠,分枝較多。
更新迭代,雖然很多莖稈已枯死,但無一不訴說著過去的輝煌。
最開始以為野外生長的這種和之前見到的不是同一種。直到後來觀察到老莖基部新生的枝條,才恍然大悟,二者都是紅泡刺藤。它們的新生枝向上直立生長,老枝自然下垂。小葉常7-9枚,稀5或11枚,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菱狀橢圓形,頂生小葉卵形或橢圓形,僅稍長於側生者;
奇數羽狀複葉,人為栽種的小葉常為9枚也偶有11枚的。
野外的老齡植株小葉常為7枚,葉色多為黃綠色,很可能是野外土壤肥力低且老齡植株分枝多,所需消耗的養分量大的原因。
葉軸均被絨毛狀柔毛和稀疏鉤狀小皮刺;託葉線狀披針形,具柔毛。
葉軸下方的鉤刺,「懸起來的鉤子」這可能就是屬名懸鉤子的原因。花瓣近圓形,紅色;花直徑達1釐米;
觀察到的花瓣均為淡粉色
上圖來源於網絡
花萼外面密被絨毛,並混生柔毛;雄蕊幾與花柱等長,花絲基部稍寬;雌蕊約55-70,花柱紫紅色,子房和花柱基部密被灰白色絨毛。花顎被毛,雌蕊花柱紫紅色,雄蕊花葯淡黃色,雄蕊在外圈。果實半球形,直徑8-12毫米,深紅色轉為黑色,密被灰白色絨毛;核有淺皺紋。花期5-7月,果期7-9月。
漢中地區,在五月底基本上有果子已經成熟,大面積成熟應該在6月初。
薔薇科-懸鉤子屬-空心莓組
紅泡刺藤Rubus niveus Thunb.
俗名:白枝泡、薅秧泡,鉤撕刺
產地:陝西、甘肅、廣西、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等地。願我們的生活都能夠多一點色彩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abc15209167708
往期精彩內容:
【種植小記】—— 燈籠草倒地鈴
【種植小記】—— 天津嘴兒葫蘆
【植物筆記】—— 蓖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