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臺香榭麗舍疊羅漢,相信很多看了毒文下單又等不到貨的人想罵娘了。沒事不用著急,從7月底單片版申請升級,到12月底歐老師寄給我雙片版進行對比,這也半年過去了……
2018年的臺式機市場,香榭麗舍絕對是一個現象級存在。外觀設計樸素到毫不起眼,卻以中正的聲底加上出挑的素質賣到缺貨,後半年則是推出了雙片版的升級計劃,而且對於之前的用戶提供免費升級,似乎現在,奧世影音的產能成為了這貨唯一的短板……
之前拿到單片版樣機,就寫了一篇近乎於槍文的評測帖。
當時的結論是:香榭麗舍並非一個高素質解碼和高水平耳放的簡單1+1,而是一種精心設計後的、高度統一的解決方案。在數字處理、USB解碼與耳機放大部分,香榭麗舍展現了一種各個環節均衡的出色。
如今終於拿到了雙片AK4495s的版本,這個結論有什麼變化呢?
出色的放大部分,仍然出色
之前有先拿到香榭麗舍的大佬表示,雙片版的推力顯著變大了。但後來有知情者出來解釋,是因為原來單片版機的80檔音量設置得偏小,導致用戶需要把音量開到比較大的數字,才能獲得足夠的聲壓級(我一般聽流行、看電影使用平衡口驅動T1,音量是48-54,聽音樂是60左右)。在新的版本中,老歐把音量數字做了調整,現在T1在45左右的音量已經非常響亮。
用香榭麗舍的純耳放模式測試了一下——雙片版自己的平衡口,與雙片版作為解碼,單片版作為耳放的組合相對比,聲音還是高度一致的。當然,雙片版在同等響度的情況下,音量數字比單片版要小12到16左右。多次對比後,稍微有一點點不同,感覺雙片版的耳放部分透明度更高一點點,這可能是我的廉價RCA線帶入了一些HuFi要素吧……
對於香榭麗舍的耳放部分我一直非常推崇——這是一個聲音中性流暢,流動感極佳,透明度上乘的放大部分。幾次私下的聽眾群裡,我也說過,我覺得香榭麗舍的耳放比解碼部分更出色,而這是Rudistor RPX35 那個級別的出色。單就放大器部分而言,香榭麗舍能給出充沛的驅動力,不俗的素質,同時聲音非常中性自然,完全沒有偏薄和偏亮、所謂「強調解析力」的假細節存在。
「香雞」耳放部分最讓人說出「真香」的地方,在於高密度和聲音的流動性,絕對可以說有了高端耳放的樣子。同價位不論是一體機還是前級的耳放口,能有如此的驅動水準,同時沒有奇怪聲音染色和頻段拔高的屈指可數。耳放很多時候是作為一體機中的點綴存在,但香榭麗舍的耳放並非如此。平衡口驅動T1二代、Sendy AIVA 平板耳機;單埠驅動DT880、DT901、RS1都有模有樣。
根據輸出阻抗測算,只要不是低阻低敏的「怪物設計」,在產的大多數動圈耳機和平板耳機,香榭麗舍都能給出足夠的驅動能力,而其過人的素質、中性的聲底,也在驅動不同風格的器材時,取得了相對不錯的最大公約數。
之前單片版有過批評,在於它驅動e版本的高靈敏度的歌德耳機有點不合適。但現在我手裡已經沒有這樣的耳機,因此也沒進行測試。不過也並沒說它真的能以一個一體機的耳機口去搏萬元價位放大器的地位。畢竟,有烏託邦、1266和HE6se 這些非常吃推力的怪物,以香榭麗舍的輸出功率並不能餵飽。
解碼部分的升級——聲音密度帶來檔次提升
T1二代本身就是一個定位略尷尬的耳機。在T1產品的基礎上進行聲音的修修補補,燒友卻並不太買帳。素質上被大量新產品超越,聲音還是顯得古板和不夠靈活。之前在香榭麗舍單片版的驅動下,T1二代和DT901這個拜亞之前的封閉旗艦並不能拉開一個檔次的差距。而一直不喜歡低頻慢速、過量的我,一度用DT901當成了主力耳機,並有了賣掉T1二代的打算。
香榭麗舍解碼部分提供的信息量,在T1二代和DT901、HD250這個級別的耳機聽起來,並沒有特別本質的差別,一些微細節隱藏在Big Picture 之後,不是在大聲壓下吹毛求疵地聽,我會覺得差別並不大,反而是老拜亞那種「抓大放小」的整體結構感更讓我欣賞。
雙片版香榭麗舍的到來,打破了T1二代身上的枷鎖。「雙片香」下,老拜亞依舊保持水準,但T1二代可以說有了本質的檔次提升。細緻綿密的聲音,營造出了老耳機難以企及的空間感。所有細節錯落有致,不僅整體信息量呈現上有了質的提升,更難能可貴的是,細節的指數級增加,並沒打破原有的平和、圓潤的整體聽感。
最開始感受到T1的脫胎換骨,居然是在看電影。一個甚至文件都不是藍光高清的老電影,DT880 還是老樣子,清湯寡水的重放效果。然而換上T1,整個環境聲的方位感一下子就被撐開,甚至錄音時後期處理的痕跡都清晰可見。雙片版香榭麗舍比較單片版最大的不同,就是聲音密度和細節的檔次提升。這種提升直接拉開了耳機之間的表現差距。讓香榭麗舍作為一體機,足以夠班到驅動兩三倍其價位的耳機。Focal Elear、D7200、GS1000i 的表現都可圈可點。
單片和雙片的升級,如隔行掃描的電視換上了高清顯示器。剛一開始,聽感上會有一些不適應。這個感覺有點像當年剛剛從m1這個級別的耳機,一下子聽到RS1的感覺。密度和信息量同步增大,導致原來的寬鬆、帶一點柔化的模糊感消失。這類似近視已成習慣的人剛剛戴上眼鏡,周遭世界突然銳化過度,難免會導致視覺疲勞。雙片版香榭麗舍唯一可能存在的問題就在於此——搭配揭示力足夠的耳機,如HD800、T1這個級別的話,對於不太優質的錄音,寬容度下去了。原來單片版香榭麗舍那個聲音,安逸啊,怎麼樣都很舒服,沒有過亮,沒有刮擦感,聽聽HuFi 老錄音,妥妥的。
當然,器材升級對於優質錄音絕對是加成。最近因為《波西米亞狂想曲》重新補了Queen 的錄音室專輯,又延伸到了Dire Straits 樂隊和Mark Knopfler 的後期專輯。對於這些錄音條件極為出色,且在音色上極盡講究的流行音樂,「雙片香」能給出非常飽滿的演繹。喜歡聽人聲就有福了,不論Leonard Cohen的男中音還是Tom Waits 的煙嗓,密度上去之後,比原來的單片香榭麗舍有了強烈得多的表現力。好的、有特色的嗓音,真的就是一件精密的樂器。
倒是對於古典錄音,雙片香和原來版本的差別,我覺得並不明顯。畢竟原來的單片版在Big Picture 層面,已經做得非常不錯。單單是將整體密度和細節提升,雙片的優勢並不像單一樂器、小編制和人聲上表現那麼明顯。
定位和建議
2018年,面對一眾專業臺式設備品牌放下身段,開始大量出品All-in-One 概念的一體機,香榭麗舍毫不示弱,在一票歐美臺灣產品中站腳跟。這個價位上,香榭麗舍的對手,真的只有自己。
5000元內,更多的產品的定位,在於一個性能不錯的界面,加一些附屬功能。香榭麗舍當時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是在界面、解碼、耳放各個環節無一妥協。即使其他產品有過人之處,作為一體機時,也會在自己的短板上敗下陣來。
雙片版香榭麗舍,作為不追求分體、不折騰的器材燒友,真的是一個非常合適、適合作為器材基準的選擇。對於擁有穩定主系統或音箱系統,需要一個辦公場所的簡單一體解決方案的人,它自己就能成為一個非常合適的次系統。
老歐的校聲,重在「於無聲處聽驚雷」。初聽會覺得這機器對音樂並無自己態度,中性穩健,一板一眼;細細品味,整體上卻又有主次、前後、輕重緩急的拿捏,有掐頭去尾的處理,最終呈現一個穩妥的還原,交出成熟品質的聲音,而非一堆凌亂的下腳料。
清新大佬說,香榭麗舍對於電源線比較敏感。我一直是用一條老葉的入門PS500紅色電源線伺候,後來又加持了臺灣靜神的地盒,果然聲音安定性更進一步。最近折騰之心又起,弄了幾條品質不錯的雞線,替換掉PS500,卻發現在地盒穩定的狀況下,聲音並無大的起伏。可見,供電環節對於香榭麗舍確實有整體的影響,而並非只是最後一條電源線所導致。對於4000價位的香榭麗舍,一條什麼價位的電源線才是合理搭配,這也是想破頭的事兒。好線不難找,但動不動一條線就兩臺香榭麗捨出去了,也是蛋疼得很……
上一個帖子結尾是,怎麼玩香榭麗舍(當一體機?解碼?耳放?主次系統?推耳機還是箱子?)是個很糾結的問題,但這個糾結,只發生在你買回去之後。言外之意,下單買香榭麗舍是絲毫不用猶豫的,它絕對值得,甚至聲音品質遠超這個價位。
結果老歐呢,不要錢,直接升級雙片解碼版,直接讓聲音素質檔次提升,還不加錢……這回真不知道怎麼誇才好了。不過看看群裡一堆人下單要幾個月後才能交貨,那麼……你看你願不願意為了這個外觀不起眼的黑疙瘩,排那個長隊吧。
最後,雙片版香榭麗舍,我只能說「真香」,沒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