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讓子彈飛》裡,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他自己扮演的張牧之。張牧之身上有很多謎團,他的身份,他影射了哪個歷史人物,也引發了很多的聯想和猜測。
但是,有一個關鍵問題,可能被錯過了,就是張牧之根本就不是張麻子。
電影裡,葛優扮演的馬邦德,一直都在懷疑張牧之的身份。當張牧之告訴他要站著把錢掙了,馬邦德問他:敢問九筒大哥何方神聖?張牧之回答說:鄙人,張麻子。
這個時候,馬邦德的心裡,肯定先是驚訝,然後是懷疑。眼前這個狠人到底是不是張麻子呢?
到了鴻門宴的時候,黃四郎說自己的貨十回有八回被張麻子劫走了。馬邦德說,那這個張麻子很富有啊。緊接著,他看似漫不經心地一轉頭,看向張牧之說,還有這種事兒?
這個小細節的表演,葛優演出了精髓。張牧之低頭喝酒,馬邦德眼睛快速眨了兩下。意思就是,這個時候,他對眼前這個張牧之的懷疑心更重了。
回去路上,張牧之假裝喝醉,馬邦德開始自己嘀咕這個事兒。你到底是不是張麻子?你那麼有錢,來冒充什麼縣長呢?搶黃四郎的貨,那是掙大錢的買賣,冒充縣長是個小買賣,是馬邦德他們這種小滑頭辦的事兒,你如果真是張麻子,你到底來幹嘛呢?
後來,再到了縣長夫人葬禮上,張牧之搞了一出綁架的戲,但只綁到兩大家族,黃四郎靠替身躲過了一劫。這個時候,馬邦德說,張麻子,你玩砸了。他雖然直接稱呼張牧之為張麻子了,但其實心裡還是有懷疑。
為什麼還懷疑呢?後面的一場戲證明了他心裡的真實想法。張牧之告訴了他,是怎麼又使出一計,從黃四郎那裡搞出錢來。馬邦德捂著嘴,驚訝地說:那你真是張麻子!
這話什麼意思?就是說儘管之前張牧之一再說,自己就是張麻子,但是馬邦德一直都不信。張牧之跟馬邦德講了自己的經歷,怎麼跟隨了松坡將軍,也就是蔡鍔,怎麼去了日本,又是怎麼回了國,落草為寇,變成了張麻子。
這段話,看起來就是張牧之自己講明身份了。但緊接著一場戲,就是假的張麻子登場。這裡其實內藏玄機,姜文是用了一個騙術,也是用了一個電影的手法,來暗示,張牧之其實也是一個假的張麻子。這個謎先放著,一會兒再說。
繼續說馬邦德對張牧之的懷疑。
張牧之從黃四郎那裡弄到了錢,開始出城剿匪。路上,張牧之說,你這麼油嘴滑舌,早晚讓張麻子崩了你。然後又說,你還真相信我就是張麻子?
這時候,馬邦德大驚失色,說,你要不是張麻子,那這山上可就有真麻子。張麻子一來,你我可就沒命了。接著,槍響了起來,假麻子登場,雙方展開了一場槍戰。
後來,馬邦德被炸成了兩截。張牧之把他從銀子堆裡挖出來,他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到底是不是張麻子?我可是快要死的人了,別騙我。
馬邦德是什麼人?是個超級大騙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擅長騙人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點,他覺得別人也都在騙他,誰都不可信。所以,馬邦德只認錢,他是個牆頭草,兩邊倒,在黃四郎和張牧之之間左右搖擺。
他對張牧之的身份,一直都在懷疑,直到死,也在懷疑。臨死前,他告訴張牧之,還有兩件事兒,騙過張牧之。然後沒說完,就死了。張牧之說什麼,騙了就騙了吧。
事實上,就在這段臨死前的對話裡,張牧之也有兩件事兒,騙了馬邦德。第一,他答應馬邦德,帶著錢走人,不回鵝城和黃四郎拼命,但他又回去了。第二,就是他再次承認自己是張麻子,可事實上,他並不是真的張麻子。
其實,姜文一方面很雞賊,編織了一個又一個騙局,來迷惑觀眾。但另一方面,他其實也很實誠,馬邦德死後,緊接著一場戲,他就揭曉了真相,一秒鐘都沒多等。
張牧之說,我弄不清楚你到底是老湯,還是馬邦德,但是你沒了,張麻子也沒了,真的也沒了,假的,也沒了。
咱們再看看這裡的細節,當張牧之說「真的也沒了」這句話的時候,燒的是什麼面具,是一筒。再問一個問題,張牧之是大哥,其他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排行順序戴的面具,老二就是二筒,老三就是三筒,張牧之為什麼戴的是九筒,而不是一筒呢?
這只能證明一件事兒,一筒不是沒有,而是已經死了。電影裡,還有一處細節給了提示。
黃四郎安排手下,殺雞取卵這場戲,一開始鏡頭交代了兩張麻匪面具,一個是一筒,一個是六筒。看起來是隨便一戴,但實際上,是在表明這倆已經都是死人了。為了強調這一點,緊接著黃四郎說了一個金句:如果你活著,早晚都會死,如果你死了,你永遠都活著。
黃四郎明白這個道理,張牧之更明白,他也說過,死人比活人有用。
這話翻譯翻譯,就是真的張麻子死了,張牧之冒充張麻子,繼續未完成的麻匪事業,劫富濟貧。張麻子不再是一個人,而是變成了一個精神形象,這個精神形象,為窮人們出頭,讓惡霸們聞風喪膽,更重要的是,這個精神形象,不會死。
另外還有一處地方,是在他們發錢的時候。張牧之還是戴的自己的九筒,而馬邦德戴的是一筒。這裡其實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張牧之覺得,可以拉馬邦德入夥,這也是為什麼一直以來,他都對馬邦德不離不棄,因為在他看來,這個油滑的中間派,可以為他所用,另一個也預示了馬邦德的命運,他和曾經的一筒一樣,落得一個慘死的下場。
說到這兒,你應該就知道了,曾經的一筒,才是真的張麻子。而一筒,也是小六子的爹。多年以來,他們一直都盤踞在鵝城附近,黃四郎說的,自己的菸草被劫,也是真事兒,確實是被真的張麻子劫的。真的張麻子就是劫富濟貧的好漢。
張牧之是什麼時候當的麻匪呢?電影說,他是在松坡將軍蔡鍔在日本死後才回國的,也就至少是1916年以後,《讓子彈飛》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所以,張牧之的麻匪生涯,最多只有四年而已。也正因為他入夥得比較晚,所以他戴的才是九筒。在麻匪甚至是土匪的習慣裡,不是按照年齡排順序,而是按照入夥的先後。電影裡,老五也說了,這裡面,數我年齡最大。
排順序雖然這麼排,但真的選帶頭人,得按能耐,尤其是進入了土匪交班的時候,要是誰先來誰當頭,那肯定不行,萬一先來的是個弱雞呢?還不得連累所有人?
咱們試著還原一下之前的背景,真的張麻子帶著兄弟們一直在鵝城附近劫富濟貧,張牧之回國以後,入了夥,當了「老九」。但是他很有本事,所以在真的張麻子死了以後,老九變成了大哥,同時真的張麻子還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張牧之。這個時候,九筒就變成了麻匪頭目的象徵,也就是龍頭棍。
《讓子彈飛》裡還給了一條支線,就是這次麻匪頭目的交班,有一個人不太服氣,誰呢?老三。他假戴九筒面具,搶走九筒女人,最後和九筒分道揚鑣。電影裡這七兄弟之間的關係,遠比你看到的複雜多了,充滿了權力鬥爭,有機會我們再單獨講。
還是回到張牧之的身份上。現在已經基本破案了,他也是個假的張麻子。但其實,就連張牧之這個名字,可能都是假的。
電影裡,是他自己說的,自己叫張牧之,後來被人叫成張麻子。但在原著小說《盜官記》裡,恰恰相反,這個主角先是當土匪,也是劫富濟貧,被人取了個「張麻子」的綽號,這當然是個被土豪劣紳們醜化的名字。後來,他決定自己買官當縣長,師爺就按照張麻子的諧音,給他取了一個「張牧之」的名字。他上任以後,做了很多得民心的好事兒,老百姓們又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張青天」,意思是,這是位青天大老爺。
那麼這個人到底叫什麼呢?小說裡有這樣一句話:張牧之到底是哪裡人,原來名字叫什麼,誰也搞不清楚。
其實,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看完這個故事,你就會發現,這個張牧之真正的身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從這個人身上,能夠看到什麼。就像我上一集的節目講到的,這個角色只是一個化身,所以甚至可以無名無姓。他不代表任何一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他只是一個精神形象。
有的解讀甚至說,姜文選擇「牧之」這個名字,是為了隱喻「潤之」,這簡直是個笑話,因為張牧之這個名字是原著小說裡的,馬識途可並不是M的崇拜者,也並沒有想要用張牧之來影射M。有一個「之」字相同,不過就是個巧合罷了。
姜文說到《讓子彈飛》裡暗含的「隱喻」,給出了這麼幾句順口溜:火鍋就是火鍋,火車就是火車。師爺不是縣長,麻子不是佐羅。
《讓子彈飛》確實有很多的解讀空間,當然也免不了過度解讀。但歸根結底,還是姜文很賊,他設計了一個又一個騙局,讓我們猜了又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