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姜文自嗨之作《讓子彈飛》上映,該片一上映就引爆全網,網友一邊解讀該片各種隱喻一邊「人傳人」紛紛去電影院圍觀。
當時無數電影人還在為3億票房努力奮鬥,《讓子彈飛》一舉砍下6.76億登頂年度票房冠軍,將常勝將軍馮小剛斬於馬下。
《讓子彈飛》節節勝利勢如破竹,馮小剛則肉眼可見的焦慮——他的《非誠勿擾2》隔了半個月上映,口碑票房全面敗北。
當時還有影評人說姜文是「以馮小剛諷刺馮小剛」,這也讓兩位大佬火藥味十足。
話說回來,《讓子彈飛》至今上映已經整整10年,網上關於本片的解讀仍然絡繹不絕,還屢屢成為熱點話題。
很多人說姜文在這部片子裡夾雜私貨,有太多的XX隱喻,當年姜文還親口否認了這點:
到底有沒有呢?
我想是有的。
網上關於《讓子彈飛》的解讀已經夠多了,甚至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幾乎已經到了每句臺詞都有解讀的程度,在我看來有點over了。
但片子裡有三個細節因為「工具人」的身份被好多人給忽視了,然而這三個細節正是解讀《讓子彈飛》、解讀姜文的關鍵。
第一個細節:鵝城還是康城?
影片最後三分之一處,跟張麻子鬥智鬥勇的馬邦德徹底臣服於張麻子,道出了一個深藏心底的秘密:他買的縣長不是鵝城,而是康城!
馬邦德說當時自己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被張麻子給劫了,然後心生一計謊稱是赴鵝城上任。
康城富饒鵝城兇險,張麻子進城只有兩個結果:被黃四郎給做了,或者做了黃四郎,前者的話馬邦德走馬康城從容上任,後者的話就跟張麻子一塊撈錢。
那麼問題來了:張麻子並沒有鵝城的委任狀,為什麼還能順利地在鵝城上任當縣長呢?怎麼輕而易舉地就騙過了黃四郎呢?
原因並不複雜,姜文就是通過這點揭露了兩個真相:
1、推翻封建王朝的民國與過去並無二致,換湯不換藥。
中國過去2000年的封建史一直是王朝與士紳共天下,統治力量不下鄉,基層放手給士紳豪強管理,民國只是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王朝,內容上還是一樣。
2、民國對基層的統治力非常薄弱。
民國對於基層的管理還是通過黃四郎這種豪強以及兩大家族這種士紳在維持,其代價就是百姓淪為魚肉,黃四郎跟兩大家族可以隨意搜刮民脂民膏。
這樣就出現了第二個問題:既然假委任狀都能順利上任沒有任何阻力,黃四郎這種擁有地方武裝的豪強為什麼還要買縣長呢?
黃四郎買縣長要委任狀,歸根結底是在尋求法理上的認可。
這也是幾千年爭鬥留存下來的智慧:不管正義方還是侵略方,舉事之前都會為自己尋求一面正義的旗幟。
也就是說好多人所謂的正義善良其實只是掛了個羊頭,賣的還是魚肉百姓的狗肉。
另外這一點也在強調,官方對基層不是管不了,而是不想管!
說到底,黃四郎也只是高層的一條狗,也就是他所謂的「一根大腿」。
第二個細節:你不是要跟著我當麻匪到處發錢嗎?
這一點尤為重要,我發現好多人沒注意到。
現在絕大多數解讀都說最後張麻子的兄弟背叛了大哥,背叛了GM。
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這幫兄弟背叛了大哥不假,但從未背叛GM,因為他們跟後者還有一步之遙。
這些人包括花姐,他們跟著張麻子的目的就是當麻匪給窮人發錢,享受除暴安良被人感恩的成就感,順便自己撈點錢。
這一點影片有多次暗示,第一次拿到錢後弟兄們嚷嚷著要撤就是很好的暗示,這次直接明說了。
錢都發光了自然就要離開,這就是花姐等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花姐還有張麻子的兄弟都是好人,他們跟GM差的一步之遙是什麼呢?
是這個:
張麻子一支槍指著自己,一支槍指著別人,說「姑娘,你這樣拿槍的姿勢很美。」
有人說這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倒是也對,但更應該引申為信念、原則、使命,用一個詞概括就叫——主義。
老三或許真的懂張麻子,他可能明白張麻子的意思但並不支持,因為這樣「不輕鬆」:
這是姜文內心的潛臺詞,GM者向來是寂寞的獨行者,拉幫結派很容易,搞一支有同一個理念同一個使命並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隊伍太難了!
第三個細節:浦東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東。
不要糾結馬拉火車後面這個人是不是黃四郎,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老三老四這些人喊出來的。
這個細節揭露了另一個殘酷的事實:民眾對於改變、GM是不感興趣的!
老三、老四這幫兄弟跟了張麻子多年,出生入死親如手足尚且能做出如此抉擇,認為浦東上海沒什麼兩樣,安於現狀得過且過,何況那些任豪紳魚肉的「鵝」們呢。
注意到這三個細節才能成功解讀《讓子彈飛》,才能讀懂姜文。
姜文表面上是一個特別強勢,超級自信的藝術家,骨子裡其實是懷疑一切對社會不抱什麼希望的悲觀主義者,他對社會現狀持悲觀態度,對人性、對zz、對未來都是深度悲觀者,這種情緒幾乎在姜文所有電影裡都找得到。
在他眼裡大多數人生下來就是被人魚肉的,只有少數人是魚肉他人者,而所謂「青天大老爺」、「公平、公平、還是TM的,公平」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