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看懂「讓子彈飛」,首先得看懂姜文的三個視角

2021-01-09 1905電影網

《讓子彈飛》之所以能夠成功,源於姜文高超的「騙術」。

周潤發被姜文以「發哥之角,既有曹孟德之雄,又具周公瑾之英,且常自詡諸葛孔明,迴腸盪氣,出人意表」一語「騙」成了鵝城一霸黃四郎。

葛優被姜文以「深信此角,必能助兄,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屆時億萬女粉,翻江倒海,拋家舍業,秋波明蕩,不亦豔乎?」打動成了大騙子湯師爺。

看姜文的電影需要引入三個視角。

第一個是政治視角;第二個是姜文的價值觀;第三個則是姜文文藝手法的特徵,所以要更好的理解《讓子彈飛》需從這三種特質入手。

《讓子彈飛》的背景是1920年,中華民國建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民心,但出現專制復闢,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時期。

經濟上,由於辛亥革命提高資產階級地位,加上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春天」。

思想文化上,提倡「民主」、「科學」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全面展開,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

此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最撕裂的時代,不世之材與平頭百姓相互充斥在亂世,《讓子彈飛》的政治視角由此產生。

《讓子彈飛》表面上是一出爽片,實際上討論的是該不該放棄愚民與如何革命。

鵝城的百姓從來都是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的愚民,他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知道誰權力滔天,誰就是老大。

但假裝鵝城縣長馬邦德的張麻子的到來,教了他們如何撥開雲霧,看到青天白日,只是他們骨子裡根深蒂固的舊思想始終難以更改。

由此可見,這群不開化的民眾就應該放任他們被人宰割,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譴責他們的無知。

然而張麻子並沒有這樣做,他沒有放棄,也沒有辱罵,而是引導,引導他們走向革命,引導他們站起來生活。

張麻子一行一到縣衙,他就令自己的兒子小六子,砍斷縣衙門口的藤蔓,讓鳴冤鼓重見天日。

只是這鼓如脫韁野馬一般,撒潑滾出去,一直追著賣涼粉的小販孫守義,也是不巧,正好撞到了黃四郎的團練教頭武舉人。

被攪了雅興的武舉人,左右開弓、倒掛金鉤、凌空抽射,各種武藝輪番上演,將孫守義當作鼓錘,使勁錘向破鼓。

鬧到縣衙之後,張麻子當堂審理,豈料孫守義雙腳一軟,跪下來連呼「武舉人冤,是自己不該」,並向他磕頭認錯。

張麻子見狀,先是打了武舉人的屁股,讓他償還孫守義向他磕的頭。

後跑出縣衙,告訴看熱鬧的百姓,自己來鵝城只做三件事,一是公平,二是公平,三還是公平。

最後在他們高喊「青天大老爺」時鳴槍,提醒他們這世道誰都不值得他們跪,只要站起來才能贏得尊嚴。

這就是張麻子引導愚民的做法,不是空口白話與教條說道,而是用行動事實證明,強,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會推翻壓迫。

至於革命,張牧之很悲劇。

在歷史洪流的進程中,有很多有志之士。

他們為了天下蒼生,為了窮苦百姓,甘願捨生忘死,可是他們大多都是過把癮就走的人,能夠堅持下來的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因為革命會死人,革命要堅持,革命需忍受孤獨,革命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敢,革命更要體諒別人的不理解。

舉一例子來說明,如片中黃四郎買來的花姐。

她看到麻匪發錢後,遂拿槍逼著張麻子,對他說:「我想跟你們一塊發錢,聽他們笑。」

可是,鬥敗黃四郎後,張麻子問她:「不想跟著我發錢了嗎?」,她的回答是:「錢不是發完了嗎?還有比今天更過癮的嗎?」

從前後發錢的語言差異就能看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只是有些同志只是來體驗生活的,過把癮就一拍兩散。

說完了電影的政治視角,再來談談電影的價值觀。

姜文電影的價值觀是兩個對立面,也就是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這種矛盾體所產生的差異,姜文通過藝術創造將其放在電影中。

鵝城的黃四郎是南國一霸,他魚肉百姓,橫行霸道。

全城的百姓不敢怒不敢言,平日裡見著黃家的人都是繞路走,就算妻子當面被辱都不敢抬頭。

走馬上任的張牧之,原本是蔡鍔將軍左右手,心懷家國天下,一心想著報效國家,還天下一個安居樂業。

只是混亂的世道讓他落草為寇,機緣巧合之下劫了赴任的馬邦德,他取而代之去鵝城,欲除掉黃四郎。

不過,小六子的慘死是感性,也讓他一時失了理智。

感性讓他赴黃四郎的鴻門宴,和兄弟們一起豁出性命殺掉黃四郎,但是理性卻讓他暫時放下憤怒,聽從湯師爺的建議,殺人誅心。

清剿假張麻子後的部分就是張牧之理性的殺人誅心,以隔岸觀火、拋磚引玉、李代桃僵三計,將黃四郎逼至險境。

在剝削或安逸下生活的百姓,沒有思想,他們信奉的是「誰贏,他們跟誰」,「誰強,他們幫誰」。

張麻子摸透了他們的心理,所以他剿匪回來後,並沒有直接號召所有人跟他一起滅了黃四郎,而是使出了第一招隔岸觀火。

張牧之把從黃四郎和兩大家族手中得到的白銀全部撒在了鵝城的廣場上。

這些錢本來就是三大家族壓榨百姓所得,可是他們無一人敢上前去撿,大白天只有幾隻鵝晃晃悠悠的走過。

到了晚上,隨著一陣吵鬧聲,白銀全部不見,鵝城的百姓找回了原來的快樂,連打麻將時,都會不自主的嘴角上揚。

第二天,黃四郎招搖過市收走白銀,百姓們短暫擁有便失去。

張牧之見此情形,心裡一陣竊喜,因為他借黃四郎之手,激發出了百姓們的怒火,以及對黃四郎的恨意。

所以他開始撒槍,將街道鋪的滿滿當當,這次還是跟撒白銀那次一樣,百姓們白天顫顫巍巍,晚上隨著萬民傘跌落,槍枝彈藥也一乾二淨。

黃四郎故技重施,張牧之用了第二招拋磚引玉。

黃家的馬車浩浩蕩蕩的出來,張牧之帶頭放槍打散了馬群,因為他太懂得當地百姓的心思,他們誰都不敢當出頭鳥,就等有人振臂一呼。

他們有恨、有怒,也有怨,聽到槍聲後,他們才會打死了黃四郎的馬,跟著張牧之衝向黃家碉堡。

可是,他們還是擔心,擔心張牧之不夠強,所以在半路時選擇了觀望。

張牧之早就猜到了這樣的結局,也留了後手,一是派老三去抓逃走的黃四郎替身。

二是向黃四郎家的鐵門不斷的放槍,給他們造成自己與黃四郎交手一夜的假象,就算人少自己也敢硬槓。

等到黃四郎的替身被抓回來後,時機已然成熟,第三招李代桃僵隨之釋出。

也許百姓們知道黃四郎有替身,也許他們根本不知情,但這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張牧之當眾砍了他的頭,讓他們知道這場對抗,是他贏了。

這一招直接宣告了黃四郎的自然死亡,百姓們爭先恐後,一擁而入,踏破了黃四郎的大門,搶奪黃家的財物。

這是《讓子彈飛》中理性與感性的部分,價值觀的對立,則體現在張牧之和他的兄弟們的對立。

張牧之是理想主義者,他的價值觀是大同,這也導致他最後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兄弟們是現實主義者,他們的價值觀是錢和權。

而張牧之要做的是清除掉這些現實,所以他才會在被人民的汪洋大海衝破的黃四郎碉堡的院子裡,對黃四郎脫口而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對碰,就是張牧之和兄弟們矛盾的來源。

電影的結尾處,老三、老五、老七和花姐坐著火車,帶著推倒黃四郎的勝利果實,從張牧之身邊呼嘯而過,車尾露出身穿湯師爺衣服的黃四郎。

這個伏筆有兩層意思,一是黃四郎根本沒死,花姐一直是他安插在張麻子團隊中的臥底,據此說服了老三他們,舍掉張牧之,去上海浦東享受榮華富貴。

二是黃四郎被武舉人炸死,火車後出現的黃四郎是姜文的隱喻,透露出他的兄弟們終究不是徹底的革命者,而是下一個黃四郎。

不論是哪種表達,歸根結底都是一個道理,理想主義抵不過現實殘酷,黃四郎殺不盡,只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所以張麻子才會在最後揚鞭追上去,他要洗淨的不止是自己,而是這個時代。

愛看電影的姜文是導演姜文最重要的一名觀眾。

他把才華都用到了滿足屬於自己這個知識和藝術水平都極高的觀眾身上,導致姜文的電影不接地氣,或者說極度自戀。

即使是商業氣息濃厚的《讓子彈飛》也不能逃離此設定,片中的每句臺詞都不是大白話,而是經過錘鍊的文言文,各種比擬、隱喻滿天飛。

如鴻門宴那場戲,湯師爺、張麻子、黃四郎,每個人都話裡有話,在裝糊塗和精明之間遊刃有餘,而他們展現這種精明的方式則是通過語言。

只是《讓子彈飛》之後,姜文的其他作品都難以達到與《讓子彈飛》並肩的高度。

其實,他講的還是那個年代的故事,把自己的經歷嚼碎了揉爛了,撒上各異的調料調成不同口味但核心為「澀」的菜餚。

他的做法是按照記憶中的樣子去臨摹,隨著記憶被一點點用盡,他天馬行空的想法便沒有了奇幻的支撐,留下的只有空的皮囊和毫無趣味的靈魂。

所以不是他的才華盡了,而是故事快講完了。

相關焦點

  • 如果想要看懂「讓子彈飛」,首先得看懂姜文的三個視角
    《讓子彈飛》之所以能夠成功,源於姜文高超的「騙術」。第一個是政治視角;第二個是姜文的價值觀;第三個則是姜文文藝手法的特徵,所以要更好的理解《讓子彈飛》需從這三種特質入手。此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最撕裂的時代,不世之材與平頭百姓相互充斥在亂世,《讓子彈飛》的政治視角由此產生。
  • 《讓子彈飛》揭開劇情謎底 姜文保證觀眾看懂
    姜文:《讓子彈飛》觀眾能看懂  開拍至今曝光的消息多是明星加盟,但《讓子彈飛》究竟講的是個什麼故事,怕是外界沒人知道。昨日發布會現場曝光的影片首款預告片,加上邵兵和廖凡的現場介紹,讓人終於了解到,《讓子彈飛》是一個火車劫案引發的驚天騙局。「我和廖凡都是姜文扮演的張牧之的兄弟,本來計劃打劫火車能打劫到金銀財寶,結果什麼也沒撈著。」
  • 《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你看懂了嗎?
    一轉眼,《讓子彈飛》已經上映十年了。這部風格奇特的影片,是姜文導演奠定商業地位的代表作,也保留了他一貫極致的藝術特徵。就像影片臺詞所說,這是一部鏗鏘有力,能「站著把錢掙了」的電影。如果要評選「2000年後華語電影榜」,被列為五強之內應該沒有爭議。
  • 《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你看懂了嗎?
    而《讓子彈飛》,預算達到了1.3億元。雖然有姜文、周潤發、葛優三位重量級影帝護航,但誰也不知道這些投資是否能收得回來。所以《讓子彈飛》,你到底看懂了,還是沒有看懂?該怎麼理解這部影片呢?姜文導演曾經直率地形容「影評人談電影就像太監討論性生活」。這話也對也不對。對的部分,在於大部分「影評人」確實不太懂電影,只是宣傳媒體的發聲筒;不對的部分,在於小部分「影評人」仍然是懂電影的,影史上影評人成為優秀電影工作者的例子也並不罕見。
  • 姜文的讓子彈飛上映10年,你知道到底是誰背叛了張麻子?你真看懂了嗎
    前幾年姜文導演的一部電影,神奇地把中國最傳統方面展示了出來,而這部電影作為經典《讓子彈飛》也備受人們好評,全局分成了明暗兩條線,信息量也是極大,很多網友可能只能看明白明線,而對暗線也成為了許多人看不懂的地方,並且能看懂全局的網友對此劇的感悟也不少。
  • 姜文《讓子彈飛》最內涵片段,以前沒看懂,現在看笑疼肚子!
    姜文當年的優秀作品是非常不少的,其中《讓子彈飛》就是非常精彩的一部。這部電影節奏緊湊,故事精彩,而且演員也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其中有一段非常內涵,相信很多人當年看的時候都沒看懂,現在看一下,真的是秒懂啊……城裡有一家人被假扮的麻匪搶了,妻子還被假麻匪侮辱,於是來到衙門向姜文告狀!姜文看了看自己的幾個麻匪兄弟……然後兄弟們開始自證!老七最先開口。老七說:自己從來不做仗勢欺人的事情,自己喜歡被動!(什麼叫喜歡被動,相信大家都懂!)
  • 姜文的「子彈」飛了十年,狂歡也持續了十年
    在《讓子彈飛》的爭論中,符不符合姜文原意從來沒有滿不滿足觀眾對於複雜性的期待重要。我個人從未嘗試類似的解讀。相對來說,我更認同姜文對自己電影的看法,即他的所有電影歸根結底是一部電影,就是對於某種確定的歷史敘事的嘲弄,對於被壓抑的人性的復活。換句話說,反諷就是他的核心所在。
  • 《讓子彈飛》——姜文的驚喜
    ——《讓子彈飛》」如果給華語電影找個黑暗的時期,那無非就是21世紀的前十幾年。如果論這十幾年中哪一年最為黑暗,我想應該是2010年。藥神可以有很多個,但《讓子彈飛》只有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種。      《讓子彈飛》上映之前,姜文作為導演,只拍過三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
  • 《讓子彈飛》沒有被過分解讀,姜文是個好導演
    《讓子彈飛》海報一出來,一股西部片的味道,看的過程很有昆丁的感覺,大家就覺得挺爽快挺酷的一部片子嘛,為什麼很多人在說裡面隱喻這個隱喻那個的,哪有那麼多東西,不就是一部電影嘛,看看裡面演員精彩的演技,緊張的故事不就夠了,那麼情節和臺詞不就是為了有趣而設計的嘛真的只是為了有趣而設計的嘛
  • 姜文的《讓子彈飛》上映10年,這些細節你看懂了嗎?
    今年是《讓子彈飛》上映第10年。前幾天重溫,發現個有意思的細節:姜武扮演的黃四郎爪牙在縣長官邸囂張說自己是光緒三十一年的武舉人,誰敢動他?一句配角臺詞勾動我的較真,去查了下中國武舉的歷史。有意思的是姜文電影裡一貫的真真假假和影射諷刺。比起我2年前深度分析過的《邪不壓正》你沒看懂的5個細節,以買官縣長為故事切入的《讓子彈飛》是一部徹底地關於「真與假」的電影。
  • 讓子彈飛,姜文的電影魅力之處,要深度解析
    首先呢,開頭先要說一嘴,以小編看來,姜文電影最大的魅力之處就是,你得多看多觀察,絕大多數時候你根本體會不出來他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可能是我不太聰明的樣子,我看完這部電影,第一遍沒有細緻看,看的我是一頭霧水,就是感覺他電影中的語言魅力還是挺大的,也可以稱之為是小語言藝術。
  • 《讓子彈飛》裡面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鏡頭!你看懂了嗎?
    《讓子彈飛》是商業片,這毋庸置疑。但他有三層皮。一層,是主故事線中張麻子與黃四郎對抗的故事,張麻子贏了。二層,是在故事結尾隱約出現的「黃四郎」以及劇情隱藏的兄弟背叛情節,張麻子並沒有真正的贏。最後一層,是存在於姜文設計在臺詞,場景的細節中,你需要對照歷史才能明白真正的意思,張麻子輸了。下面我們談談電影裡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情節/鏡頭。老二是師爺出賣的,因為只有他知道 ,老二要去青石嶺接應。武智衝捂檔這部分,一開始沒看懂,後來覺得可能是褲擋裡藏著槍。鴻門宴和談後,師爺頭上帶了2頂帽子,一個張麻子的一個四爺的。
  • 《讓子彈飛》裡面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鏡頭!你看懂了嗎?
    《讓子彈飛》是商業片,這毋庸置疑。但他有三層皮。一層,是主故事線中張麻子與黃四郎對抗的故事,張麻子贏了。二層,是在故事結尾隱約出現的「黃四郎」以及劇情隱藏的兄弟背叛情節,張麻子並沒有真正的贏。最後一層,是存在於姜文設計在臺詞,場景的細節中,你需要對照歷史才能明白真正的意思,張麻子輸了。
  • 姜文「北洋三部曲」為什麼只成就了一部《讓子彈飛》,差異很明顯
    提起《讓子彈飛》,不少人都認為是姜文的得意之作,甚至有人認為《讓子彈飛》是姜文僅有的代表作。其實這樣理解也不過分,因為在三部曲中《讓子彈飛》的佳績實在耀眼。
  • 姜文:《太陽》是上帝送我的禮物,《讓子彈飛》是我送觀眾的禮物
    跟人說過:「《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讓子彈飛》是我送給觀眾的禮物。」英皇仗義相助《太陽》後,姜文跟焦雄屏說:「賺錢還不容易。等這部完了,我幫他們拍幾部賺錢的電影。」《太陽》票房大敗後,楊受成非但隻字未提,甚至還主動寬慰姜文,提出願意馬上簽約再投五部。姜文很感動,表示這份心意他心領了,下一部電影,如果願意繼續投,英皇擁有優先投資權。姜文之前接受採訪時說羨慕張藝謀有個張偉平,替他搞定一切,他只需要專心把電影拍好就行。
  • 原創影評‖姜文指導的「北洋三部曲」之《讓子彈飛》您看懂了嗎?
    其實這部電影的全名,應該叫做《讓子彈飛一會兒》,在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沒有獲得觀眾認可後,姜文意在用這句臺詞,給觀眾一點時間去體會,也應該是一種自我慰籍吧。但是,子彈何時能夠擊中目標,仍然是個未知數...
  • 有多少人讀懂了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
    姜文的水平果真數一數二,出道時意氣風發,滿腔熱血,於是大斧霍霍的施展才華,但發現在這個國家行不通。所以就有了這部,在意識形態的濃墨重彩下的文化環境中出現的「半妥協」的佳作《讓子彈飛》,這部電影信息量之大簡直超乎想像,既可作為娛樂消費的爆米花電影,又是一部有其豐富內涵的電影,可以次次說在被禁的邊緣試探,但卻可以在把握好力度,角度的同時加入導演自己的思想。
  • 《讓子彈飛》裡講了什麼?現在你看懂了麼
    2010年上映了一部電影《讓子彈飛》,然而10年後的今天很多人又翻看起這部電影,我就是其中一個。想當年這部電影票房高達7億,導演姜文,這也是他最賣座的影片。10年前,初看這部電影,其實沒怎麼看明白,只覺得故事緊湊,情節起伏,場面酣暢淋漓。
  • 《讓子彈飛》為什麼又火了?
    ……如果《讓子彈飛》的臺詞你能全文背誦,什麼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娛樂八卦,代進去編幾個段子,在知乎上混個大V應該是沒啥問題了。這就是好電影啊,每一句臺詞都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像魯迅先生的話一樣好用。不知不覺,《讓子彈飛》已經上映十年了。
  • 盤點電影《讓子彈飛》讓人拍案叫絕的細節!你以為你看懂了嗎?
    《讓子彈飛》是姜文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電影的一部不可逾越的高峰。姜文難以再次超越,其他導演也難以超越,這部電影到現在已經十年之久,也沒有全部看懂,電影中的一些隱晦的東西也沒法全部理解。真的是一部神作,每一次看都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