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很顯然,優美科與巴斯夫在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的布局凸顯出歐洲在發展電動汽車方面的決心。
隨著電氣化進程加速推進,歐洲也在加快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布局。
外媒報導稱,芬蘭能源供應商Fortum、德國化工集團巴斯夫和俄羅斯諾裡爾斯克鎳業(Norilsk Nickel)籤署了一份合作意向書,計劃聯合在芬蘭Harjavalta建設一個動力電池回收基地,打造一個產業鏈閉環,從而回收和重複使用廢舊電池中有價值的鈷鋰等貴金屬。
三方將利用各自在回收技術、原材料以及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據了解,Fortum早期通過收購芬蘭Crisolteq公司進入鋰電池回收市場,利用Crisolteq開發的工藝,Fortum聲稱現在能夠將鋰離子電池中有價值的材料的回收率從50%提高到80%以上。
巴斯夫則計劃分別在芬蘭的Harjavalta和德國的Schwarzheide建立一座前驅體和正極材料工廠,後者每年將為約40萬輛純電動汽車生產所需的正極材料。巴斯夫計劃在2022年同時啟動兩家工廠。
而俄羅斯諾裡爾斯克鎳業則在巴斯夫芬蘭工廠附近經營一家鎳精煉廠,為巴斯夫前驅體工廠供應鎳、鈷原材料。
具體來說,巴斯夫計劃在其芬蘭的前驅體工廠中使用這兩家公司開發的流程中的再生材料,實現互利共贏。雙方旨在促進在電池市場上負責任地生產可回收原材料的生產和使用。
「通過回收鋰離子電池中的貴重金屬,我們補充了主要來源的鈷,鎳和其他關鍵金屬的供應,從而減少了電動汽車電池對環境的影響。」Fortum回收與廢物業務發展主管TeroHollnder說。
巴斯夫貴金屬提煉、化學與電池回收副總裁蒂姆英格勒說:「電池材料生產與回收的結合通過閉環實現循環經濟。為推動電氣化,我們專注於為高能量密度正極活性材料和高效鋰提取技術提供解決方案,以實現電池回收。」
而諾裡爾斯克鎳業則將藉助該項目進一步加強與巴斯夫的合作,持續鞏固其作為世界上可持續發展的鎳精煉廠之一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該項目之外,巴斯夫還與另外兩家歐洲企業在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方面展開了合作。
去年9月,巴斯夫宣布,與法國公司埃赫曼(Eramet)和蘇伊士(Suez)合作開展「ReLieVe」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回收項目,由三家公司與歐盟創建的EIT原材料組織共同出資470萬歐元。該項目旨在開發一種創新的閉環工藝,從電動汽車中回收鋰離子電池,並利用回收的電池材料在歐洲生產新的鋰離子電池。
項目將於2020年1月開始,其中蘇伊士負責採集並拆解廢舊電池,埃赫曼負責電池部件的回收,而巴斯夫則負責將回收材料用於生產新的正極材料。
在此之前,巴斯夫的競爭對手優美科也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進行了布局。
當前,優美科已經和寶馬、奧迪、瑞典電池公司Northvolt等企業在電池回收利用方面達成了合作。
上述主機廠和電池廠將負責提供廢舊動力電池和合作開發回收工藝,而優美科則負責回收電池中有價值的貴金屬,並將回收的材料重新加工成正極材料和前驅體。
2019年,奧迪與優美科在電池回收利用方面達成了合作。優美將首先從奧迪e-Tron接收來自開發車輛的廢舊電池模塊,從中提取鈷和鎳材料,並將回收的材料重新加工成正極材料和前驅體。
很顯然,優美科與巴斯夫在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的布局凸顯出歐洲在發展電動汽車方面的決心。同時打造一個囊括上遊原料開採、電池製造、回收利用的鋰電產業鏈閉環,從而提升歐洲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競爭優勢。
在歐盟發布的《電池2030+(BATTERY2030+)》目標中,歐盟也在電池產能擴充、新型電池研發、電池回收利用等方面制定清晰的路線。
在電池回收方面,《電池2030+》對材料層級,界面層級和單體電池層級都提出一些新的回收概念和整體流程,包括整個生命周期可持續設計(包括生態設計和經濟設計)、電池及電池組拆解設計、回收設計方法等。
來源: 高工鋰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