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半球看到一顆明亮的恆星,揭示了銀河系發生的古老碰撞!

2020-12-24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從南半球可以看到星群中的一顆明亮恆星,揭示了我們銀河系在歷史早期與另一個較小的矮星系蓋亞-恩克拉多斯(Gaia-Enceladus)發生古老碰撞的新見解。伯明罕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採用了一種新穎方法,將一顆名為νIndi的古老明亮恆星特徵應用於銀河系歷史探測。恆星攜帶著它們歷史的「化石記錄」,因此它們形成的環境也是如此。

研究小組使用衛星和地面望遠鏡數據解鎖了νIndi的這些信息,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苔絲號收集的數據中,檢測到了這顆恆星的自然振蕩(星震學),並對其進行了老化。苔絲號於2018年發射升空,正在對天空大部分地區的恆星進行測量,以搜索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並研究恆星本身。

當結合來自歐洲航天局(ESA)蓋亞任務的數據時,這個偵探故事揭示了這顆古老恆星在銀河系生命早期誕生。但碰撞改變了它在我們銀河系中的運動,伯明罕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比爾·卓別林說:由於νIndi的運動受到蓋亞-恩克拉多斯星系碰撞的影響,碰撞一定是在恆星形成後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利用星震學確定的年齡來對蓋亞-恩克拉多斯事件發生的時間施加新限制。

該研究的合著者、同樣來自伯明罕的泰德·麥克萊思博士說:因為我們看到了這麼多來自蓋亞-恩克拉多斯恆星,研究認為它肯定對我們銀河系的演化產生了很大影響。理解這一點現在是天文學中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這項研究是理解這次碰撞發生時間的重要一步。

這項研究證明了苔絲號在星震學方面的潛力,以及當一個人擁有關於一顆明亮恆星的各種尖端數據時,什麼是可能的。這項研究清楚地顯示了苔絲號計劃的強大潛力,它可以收集關於我們銀河系中最親密鄰居恆星的豐富新見解。這項研究由科學和技術設施理事會和歐洲研究理事會通過天文計時項目提供資金。

在其歷史進程中,銀河系吞噬了多個較小的衛星星系,雖然這些聚積的恆星群體可以通過鑑定為銀河系內運動學上截然不同的結構,但一般來說,很難準確地確定任何一次合併發生的年齡。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一大批恆星是通過Gaia-Enceladus1矮星系的碰撞而積累起來,導致銀河系的化學和動力學性質受到嚴重汙染。本研究確定非常明亮的恆星νIndi作為銀河系早期「原地人口」年齡的指示器。

研究結合星震學、光譜學、天體測量學和運動學觀測,表明這顆貧金屬元素、富α元素的恆星是暈的本地成員,測得它的年齡為\(11.0\pm 0.7\)(Stat)\(\pm 0.8\)(Sys)億年。這顆恆星帶有與碰撞運動加熱一致的特徵,其年齡意味著合併最早可能在116億年前和132億年前開始,分別有68%和95%的置信度,基於分層宇宙模型的計算略微減少了上述限制。

來源:天文物理

相關焦點

  • 銀河系中心的恆星為什麼都擠在一起?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知道,宇宙非常廣袤,人類僅僅是生存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地球上,而地球在銀河系就像一顆塵埃,更遑論人類。但是當我們望向一顆星系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星辰匯聚在一起,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納悶,那麼多星星擠在一起,它們不會撞到嗎?實際上,這是一個幼稚的想法!雖然這些星球很大,但是宇宙更大。因此在我們看來,它們之間的距離雖然近,但是其實極其遙遠。
  • 銀河系中心黑洞以超高速拋出一顆恆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世界未解之謎 天文學家最近探測到一顆以每秒1017公裡超高速運動的恆星S5-HVS1,是有史以來發現的運動速度第三快的恆星。分析顯示,它是被銀河系中心的超級黑洞人馬座A(Sgr A*)拋出。
  • 銀河系有上千億顆恆星,為什麼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只有6000多顆?
    如果以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的星星來算,地球南北星空中的星星大約有6000多顆。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其本體是宇宙中的各類發光或者反光的天體。宇宙那麼大,僅僅銀河系就擁有大約2000億顆恆星,為什麼在地球夜空中只能用肉眼看到6千多顆星星?肉眼可以看到那些星星?
  • 我們在晴朗夜空中看到的每一顆星星,是一顆恆星還是一個星系?
    我們在晴朗的夜空下看到的每一顆星星,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天上的星星並沒有上億顆。除了流星、人造衛星等,一般我們用肉眼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大約6000~7000顆星星,其中90%以上都是恆星。由於每個人的視力不一樣,因此數據並不精確。(溫馨提醒:內容較長,可以先收藏後閱讀)地球是一個球體,人站在地球表面觀察到的星星就分布在天球上。
  • 科學家揭開藍色星雲神秘面紗:一顆類太陽恆星吞噬較小伴星
    這顆Blue Nebula是由NASA的太空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在16年前發現的,科學家稱它「與我們銀河系之前所見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 圖像顯示了一個巨大而微弱的氣體團,中心有一顆恆星明亮地閃爍著。雖然在圖像中它看起來是藍色的,但實際上並沒有發出人眼可見的光。在十多年的時間裡,研究團隊不知疲倦地工作以解開這個謎團。
  • 天文學家在已知最古老恆星的大氣中發現大量氧氣
    ,元素最貧乏的恆星之一的大氣中檢測到大量氧氣,,這是一顆被科學家稱為J0815+4729的「原始恆星」。然而,在早期宇宙中氧並不存在;它是通過在最大型恆星內部深處發生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的,這些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倍或更大。要追蹤氧和其他元素的早期產生,需要研究現存最古老的恆星。J0815+4729就是這樣一顆恆星;它位於離天貓星座5000光年遠的地方。
  • 蓋亞衛星數據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在這個數字模擬中,一個類似銀河系的大型星系與一個較小的矮星系相撞。天文學家認為,在銀河系發展的早期,至少發生過一次這樣的大碰撞。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科伊桑狩獵採集者凝視著夜空中蜿蜒的星星和塵埃時,他們看到的是篝火的餘燼。玻里尼西亞水手看到了一隻食雲的鯊魚。
  • 10個奇妙的銀河系奇景
    2、神秘的銀河系環美國和匈牙利的天文學家最近偶然發現了一個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構:一個直徑為50億光年的星系環。這令人難以置信的動物園橫跨一個面積的天空是70倍的一個滿月的寬度。這個環的大小來自於觀測到的7次伽馬射線爆發(GRBs),這是宇宙中最猛烈的事件。GRBs發生在不平衡的恆星變成超真空並坍縮成黑洞的時候。
  • 7800光年外,一個雙星系統變亮,兩顆恆星或在本世紀內發生碰撞
    雖然小行星等小天體的尺寸和地球這些大星球相比,顯得很嬌小,但是由於它們的速度非常快,所以發生碰撞產生的動能也會非常大,有可能在瞬間摧毀世間萬物。小行星等小天體的撞擊尚且如此劇烈,如果大型的星球發生碰撞,會是什麼樣的呢?如果,真的有大星球發生碰撞,產生的能量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 銀河系的恆星,就像是「海草海草」,在浪花裡舞蹈
    同樣的,我們認為,銀河系內的所有恆星,也都是按照這樣的定律,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四平八穩,老老實實。銀河系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宇宙結構,有著許多潛在的因素,都可以幹擾恆星的運動。首先,科學家先前得到過一個結論:銀河系整體並非是完全平整的,而是類似於馬鞍的形狀。這種形狀,本來就會導致內部天體在垂直方面難以保持平衡。同時,銀河系內還有好幾條旋臂,這些旋臂在旋轉的過程中,也會干擾到恆星的運動。
  • 恆星繞銀河系黑洞的運動,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用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進行的觀測首次揭示了一顆圍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恆星運動。正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它的軌道是玫瑰花形的,不像牛頓引力理論所預測的是橢圓狀。這是科學家們經過近30年來日益精確地測量,才終於揭開了隱藏在銀河系中心的龐然大物的神秘面紗。
  • 在銀河系裡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小的流浪行星
    微引力透鏡效應源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一個大質量的物體(透鏡)可能會使一個明亮的背景物體(光源)的光發生彎曲。大質量天體的引力就像一個巨大的放大鏡,使遙遠恆星的光發生彎曲和放大。 當一顆流浪行星從一顆恆星和觀測者之間經過時,它的引力可能會使來自遙遠恆星的光線偏轉和聚焦。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
    迄今為止,我們在宇宙中發現的最大的一顆行星是 尤斯庫蒂(UY Scuti),它距離我們9500光年遠,靠近銀河系中心的Scutum星座(盾牌)。它是一個被塵埃包裹的紅色超級巨星(是目前最大的一類恆星),直徑大約是我們太陽的1700倍。1860年,德國波恩天文臺(Bonn Observatory)的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它,並命名為BD-125055。
  • 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被發現,其兩顆恆星甚至肉眼可見
    當天文學家們意識到這是第一個可以用肉眼看到的黑洞恆星系統時,他們感到非常驚訝。該系統位於望遠鏡星座,離我們非常近,在沒有雙筒望遠鏡或望遠鏡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在一個漆黑、晴朗的夜晚從南半球看到它的恆星。研究小組最初是在研究雙星系統的過程中觀察到這個名為HR 6819的系統。
  • 宇宙中最極端的恆星
    一顆強大的核塌縮(II型)超新星——儘管過程短暫——但還是最終會讓盾牌座UY足夠明亮閃耀,以至於我們在地球上用肉眼也能看見它。RMC 136a1位於銀河系最大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系中,是NGC 2070中眾多熾熱的恆星之一。這個巨大的開放星簇位於位於蜘蛛星雲的中心,而蜘蛛星雲也是銀河系星系團中已知最明亮的一處恆星形成區。多虧了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天文學家現在知道RMC 136a1隻是附近區域200多顆明亮的大質量恆星中的一個,它們都聚集在一個被稱為RMC 136的星簇中。
  • 銀河系最大的恆星,體積相當於太陽的18億倍
    其實,即使太陽看起來很大,但若是放眼整個銀河系,太陽卻又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太陽只是銀河係數幹億顆恆星中的一顆,目前人類在銀河系中觀測到的最大恆星是盾牌座UY星,它是一顆紅巨星,距離地球5100光年,盾牌座UY稱得上銀河系之中所有恆星的霸主。
  • 收集宇宙化石,重現恆星侏羅紀 | 賽先生天文
    藉由此文,我們帶大家了解一下:那些年,我們挖到的古老恆星。古老的恆星長什麼樣?什麼樣的恆星才是恆星考古者心之所向的古老恆星呢?這裡需要先引入一個概念——金屬。何為金屬?對於天文學家而言,他們眼中的「金屬」和我們平時所講的金屬並不相同。
  • 研究發現,來自中子星的高能射電爆發,可能揭示了宇宙起源
    近些年來,隨著人類對星系的不斷探索,意外發現了中子星中的射電爆發,而這可能揭示了一個更大宇宙學現象的起源。近幾周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在監測一顆大約3萬光年外一顆早已死去的恆星,這顆早已演變為快速旋轉和高度磁化的中子星,它的身體發出了奇怪的高能輻射。
  • 宇宙中目前已知的5顆最亮恆星,排名第一的不僅很亮且質量也很大
    第5位:恆星R136c它是一顆藍色巨星,其亮度大約為太陽的562萬倍。它大約以2000公裡/秒的速度在旋轉。與此同時,它以恆星風的形式在失去自己的質量。大約每100天,它會變得和地球一樣輕。這顆恆星距離太陽系約為16.3萬光年,位於矮星系中,這個矮星系被稱為大麥哲倫星雲(銀河系的衛星)。儘管它具有如此高的亮度,但只能通過地球南半球的望遠鏡才能看到它。
  • 科學家首次發現兩個黑洞爭食一顆恆星景象,發生在26億光年外
    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起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爭食」一顆恆星的奇觀。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相對而言,宇宙中比較多見的是單一黑洞吞噬恆星的現象,這在銀河系中就已經發現很多起,而且較小質量的揮動的發現幾乎都與這種現象有關,這是因為黑洞本身並不發光,而且它不但不發光,還會吸收來自其他天體的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