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在已知最古老恆星的大氣中發現大量氧氣

2020-11-26 前瞻網

天文學家在已知最古老恆星的大氣中發現大量氧氣

 Emma Chou • 2020-01-24 18:42:48 來源:前瞻網 E3304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圖片來源:Gabriel Pérez, SMM (IAC)

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阿納裡亞斯天體研究所(IAC)和劍橋大學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已知最古老,元素最貧乏的恆星之一的大氣中檢測到大量氧氣,,這是一顆被科學家稱為J0815+4729的「原始恆星」。

這一新發現是利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Maunakea)上的W. M. 凱克天文臺對這顆古老恆星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後得出的,它為宇宙中第一代恆星是如何產生氧氣和其他重要元素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月21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這個結果非常令人興奮。它通過利用在我們宇宙後院的恆星,告訴我們宇宙早期時候的情況。」凱克天文臺首席科學家約翰·奧米拉說,「我期待看到更多像這樣的測量,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在年輕的宇宙中最早的氧氣和其他元素的播種。」

氧是宇宙中第三豐富的元素,僅次於氫和氦,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基本元素,是呼吸的化學基礎和碳水化合物的組成部分,它也是地殼的主要元素成分。然而,在早期宇宙中氧並不存在;它是通過在最大型恆星內部深處發生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的,這些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倍或更大。

要追蹤氧和其他元素的早期產生,需要研究現存最古老的恆星。J0815+4729就是這樣一顆恆星;它位於離天貓星座5000光年遠的地方。

「像J0815+4729這樣的恆星被稱為暈星,」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亞當·伯加瑟解釋道,他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這是由於它們在銀河系周圍大致呈球形分布,而不是像我們所熟悉的包括太陽在內的年輕恆星的扁平圓盤。」

像J0815+4729這樣的暈星是真正的古代恆星,這讓天文學家得以一窺宇宙早期的元素生成過程。

研究小組在凱克天文臺上使用10米凱克1號望遠鏡高解析度階梯光譜儀觀測了J0815+4729。這些數據需要在一個晚上對這顆恆星進行5個多小時的觀測,用來測量這顆恆星大氣中16種化學物質的豐度,包括氧氣。

「恆星的原始成分表明,它形成在第一次大爆炸數億年後,可能是由銀河系第一顆超新星排出的物質造成的。」拉蒙·卡哈爾博士後研究員、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喬納·岡薩雷斯·埃爾南德斯說到。

凱克天文臺對這顆恆星的探測數據顯示了一種非常不尋常的化學成分。雖然它有相對大量的碳、氮和氧——大約是太陽中測量到的元素豐度的10%、8%和3%——其他元素,如鈣和鐵的豐度大約是太陽的百萬分之一。

「在我們星系的光暈中,已知的此類恆星不多,但沒有一顆恆星的碳、氮和氧含量與鐵含量相比如此之高。」劍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該研究的合著者戴維·阿瓜多(David Aguado)說。

對這類恆星的搜索涉及到專門的項目,這些項目篩選了成千上萬的恆星光譜,以發現一些罕見的來源,如J0815+4729,然後進行後續觀測,以測量它們的化學成分。這顆恆星最初是通過斯隆數字天空調查(SDSS)獲得的數據確定的,然後在2017年,IAC團隊使用西班牙拉帕爾馬的Grand Canary望遠鏡對其進行了表徵。

「30年前,我們在IAC開始研究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中氧的存在;這些結果已經表明,這種元素是在第一代超新星中大量產生的。然而,我們無法想像我們會找到一個像這顆恆星那樣壯觀的案例。

原文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1-astronomers-large-amounts-oxygen-ancient.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已知最大恆星不再是盾牌座UY,天文學家發現另一恆星,超級大!
    不過我們知道,天文學家目前對宇宙的了解其實還是非常片面的,這意味著宇宙中極有可能存在比盾牌座UY還要大上許多的恆星,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而已。這不,前段時間就有新的消息傳來,宇宙中已知最大恆星要易主了。盾牌座UY跌下神壇最早發現盾牌座UY的是在2013年美國發射的蓋亞衛星,雖然在今天看來,蓋亞衛星的技術其實已經有點落伍了,不過在當時,蓋亞衛星卻是非常精準的。發射它的目的,也是用來觀測銀河系中的恆星,盾牌座UY也被蓋亞衛星發現。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
    科學家發現氦逃逸了巨型行星的大氣,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表明,一顆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在距地球200光年的系統中失去了大氣。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圍繞行星的氣體包層延伸到了太空。結果出現在5月3日的Nature中。
  • 宇宙最古老恆星長什麼樣?天文學家擬在月球設望遠鏡
    中新網11月18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儘管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30億年前,但天文學家們仍然希望看到它留下來的痕跡。近期,天文學家提議在月球上放置一個巨大的望遠鏡,以研究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德克薩斯大學天文學家安娜·紹爾說:「望遠鏡將能夠觀察到大爆炸之後形成的第一批恆星,它們通過大爆炸所產生的物質形成。」她說,目前沒有望遠鏡可以觀測這些古老的恆星,哪怕是美國宇航局(NASA)即將推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也不行。
  • 美媒:天文學家發現銀河中心發生過古老星爆
    原標題:美媒:天文學家發現銀河中心發生過古老星爆美媒稱,天文學家通過觀測銀河系中心發現了銀河系恆星是如何誕生的新證據——似乎比我們想像的更劇烈。根據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的新聞稿,如此精確的恆星成像相當於在慕尼黑髮現150英裡外蘇黎世的一個足球。為獲取這樣的細節,天文學家使用了甚大望遠鏡的HAWK-I儀器,以便觀測濃厚的氣體雲和塵雲之外的情況。研究人員拍攝的圖像最早於今年10月發表在《天文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但本周《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登了新的分析文章。
  • 我們身體中的元素從何而來?這都蘊含在宇宙最古老的恆星裡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的大量的化學元素,但你知道它們從何而來嗎?宇宙大爆炸的3分鐘裡產生了大量的氫、一些氦和極其微量的鋰,隨後這波大爆炸「濃湯」開始冷卻,直到2億年時宇宙中才出現了第一代恆星,它們開始製造新的化學元素,最終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
  • 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最遙遠的星系,開啟了了解宇宙歷史的窗戶
    斯皮策望遠鏡的波長提供了對早期星系中恆星的更全面的普查,使我們能夠測量它們的恆星質量,以及它們是否真的像哈勃圖像中所顯示的那麼遠。發現2017年,SPT0615-JD向博士後天文學家布雷特·薩爾蒙展示了自己,他是我和STScI文物副首席研究員拉裡·布拉德利(Larry Bradley)共同僱用的。它並沒有立即從哈勃的圖像中跳出來,成為唯一的物體。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
    根據最廣為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便如此,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這段時期正好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探索儀器的極限,希望觀測最早的星系是何時形成的。根據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我們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GN-z11)。
  • 宇宙中最極端的恆星
    和DC宇宙一樣,有時候天文學家在描述某些真正非凡的東西時,採用的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在名字前面加上「超級」(super)一詞。像是超巨星——適合宇宙中已知最大恆星的一個類別。這顆最大的恆星叫盾牌座UY。某一天,太陽也會變成紅巨星。如果起初太陽的質量是現在的十幾倍的話,它說不定最終也可以變成紅特超巨星。(盾牌座UY也已經損失了很多質量。)
  • 天文學家發現最遙遠、最古老的耀變體
    這一發現暗示了在原始宇宙中存在許多類似星系,但因為噴流方向,使之很難被直接探測到。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遙遠、最古老的耀變體。 該研究小組由義大利英蘇布裡亞大學博士生西爾維婭·貝拉蒂塔領導,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INAF)研究員以及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此提供指導。 什麼是活動星系核?什麼類星體?
  • 宇宙中所有的黃金都來自恆星嗎?
    愛因斯坦曾預測,宇宙中應該充滿由大質量物體引力所導致的微弱漣漪,其來源有一些便是中子星合併事件。然而,在LIGO之前,從這類事件中尋找時空結構中的擾動是十分困難的。當探測到引力波的消息傳出後,全世界媒體都想知道中子星相撞時還會發生什麼。天文學家解釋稱,在恆星毀滅和引力波之外,這樣的事件還會在瞬間產生我們已知的所有重元素。在一些媒體看來,這一解釋的最關鍵信息是:黃金來自外太空。
  • 天文學家發現目前已知最遙遠的類星體J0313-1806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遙遠的類星體。這顆類星體被稱為J0313-1806,它是如此的遙遠,觀測到它現在的狀態時,相當於宇宙誕生只有6.7億年歷史時的樣子。這一發現為全世界的科學家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讓他們了解早期宇宙中大質量星系及其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年輕的恆星系統,發現的類地行星像原始地球?
    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望遠鏡,近日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完整的恆星系統,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距離地球約有300光年,形成時間比較短暫是一個年輕版的太陽系,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幾顆行星正位於恆星宜居帶上,天文學家通過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這顆恆星周圍幾個大型行星的影像
  • 天文學家捕捉黑洞吞噬恆星情景,猶如巨獸吞咽義大利麵
    就算是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電磁波)也逃不出黑洞的嘴。不過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以黑洞吞噬恆星為例,因為黑洞引力影響下,恆星圍繞著黑洞在轉,而在這一旋轉的過程之中,恆星這顆星球上面的物質將會逐漸的脫離,不過這些物質並不會一下子就被黑洞所吞噬,而是以著一個漩渦的方式逐漸向黑洞接近。
  • 天文學家從早期宇宙中發現巨大的星系盤
    在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探測到了潛伏在宇宙中遙遠角落一個古老而巨大星系盤發出的光。這道光大約花了125億年的時間才到達地球上 ,這意味著這個星系盤在宇宙大爆炸後大約15億年左右形成,也就是宇宙最早的時候。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介紹,鋰、氫、氦是目前已知大約138億年前發生宇宙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一直以來,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和恆星的關鍵元素,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  宇宙大爆炸時期的鋰含量小幅增長,主要是由於高能宇宙射線轟擊星際介質中較重的原子核,如碳和氧,將它們分裂成較小的原子,如鋰。
  • 收集宇宙化石,重現恆星侏羅紀 | 賽先生天文
    撰文 | 李海寧編輯 | 韓越揚有這樣一批天文學家,以在太空中找尋遠古宇宙遺蹟為樂,並美其名曰「恆星考古」。不過他們孜孜以求的不是恐龍化石,而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藉由此文,我們帶大家了解一下:那些年,我們挖到的古老恆星。古老的恆星長什麼樣?什麼樣的恆星才是恆星考古者心之所向的古老恆星呢?這裡需要先引入一個概念——金屬。何為金屬?對於天文學家而言,他們眼中的「金屬」和我們平時所講的金屬並不相同。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
    每一個字母分類下再使用數字進行再分類,0是最溫度最高的類別,9是溫度最低的類別(例如O1到M9是從溫度最高至最低的恆星排列)。在MK系統中,使用羅馬數字增加亮度類別。這些基於恆星光譜中某些吸收譜線的寬度(隨大氣密度變化),由此區分巨星與矮星。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
  •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這個在近十年才陸續進入大眾視野中的「新興」元素,其實幾乎和宇宙一樣古老。事實上,鋰是宇宙最早形成的元素之一。伴隨著137億年前的大爆炸,鋰元素在宇宙誕生後的20分鐘內就出現了,作為構成當今物質宇宙的基本元素之一,鋰元素可以說連接了宇宙的過去與現在。不過,鋰元素在宇宙中很多天體內的含量卻與理論表現出較大差異,也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
  • 安師大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據安徽商報訊 11月29日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近日該校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