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分享的這位媽媽讓女兒上的是全英文浸入式環境的國際國際幼兒園,然而,幼兒園畢業後她卻沒有讓孩子繼續雙語學習、走進國際學校,而是選擇回到本土教育,把女兒送到了公立小學。她這麼做的意義在何?爸媽該怎麼為孩子計劃本土vs國際教育道路?
作者:啾啾媽
本文原文來自:三個媽媽六個娃
01.
「為什麼寧願花500萬買學區房,也不願花200萬送孩子從小到大上國際學校?」這個問題是我之前在網上無意中看到的。
就拿北京今年的行情來說,這個問題現在應該改成:為什麼寧願花800萬買學區房,也不願花300萬送孩子從小到大上國際學校?
我猜測,在北京如果真有能力買800萬學區房的家庭,應該會經歷到底是幫孩子選公立校還是國際校的糾結。
啾啾就讀的幼兒園是一個全英文浸入式環境的國際園。今年啾啾上大班了,她在這家國際園學習的這兩年多,和我們預想的情形很一致。她的英文能力很顯著地比大多數同齡孩子強,每天都興高採烈的去上幼兒園,非常喜歡自己的老師。我們全家對於當初的這個選擇都是很滿意的。
很多朋友都好奇我們會不會讓她念國際學校,在小學階段繼續她的「國際範」。
最終,我用啾啾在某公立小學門口的留影,回應了朋友們的關心。我也成了那些「寧願買學區房,也不願讓孩子從小到大上國際學校」的一員。
02.
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念了幾年國際園,為什麼還要選擇把孩子送進公立校?
說實話我和老公也有過搖擺,畢竟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爸媽,也沒有能力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把孩子未來的教育選擇都做好。
我老媽當了30年的老校長,到現在也仍然是我們當地很知名的三所小學的總校長。受益於她從小給我的耳濡目染,我對於公立學校裡搞的名堂還是很了解的。
公立校有太多被大家詬病的問題,刻板、流水線教學、應試教育……這些都是大家提起公立校,立即蹦出來的一些關鍵詞。就連我老媽也常常跟我說「中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和150年前一模一樣的,不應該這樣一成不變」。
我們的各種生活方式都在發生這變化,科技在發展、生活方式在變革,唯獨只有教育貌似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老師們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去面對教室裡幾十個興趣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這件事足夠合理嗎?
我們總說要在教育上努力給孩子更好的。我們現行的公立教育體制,顯然是不完美、甚至有明顯問題的。既然公立教育有這麼多的顯性問題,那是不是還能有更優的路等著我們呢?
把老大送進國際幼兒園後不久,我開始尋找「最好的教育之路」。
除了北京的幾所知名的創新學校,我也專程跑了不少招收中國學生的知名國際校,還去請教了北大教育學院專門做教育政策研究的專家。
不得不說跑了這麼多地方,私會了這麼多的業內人士後我發現,公立教育有它的問題,國際校、創新校也一樣有各自的問題。
「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這是給孩子做出教育選擇時最政治正確的觀點,但也是最接近真相的說法。
03.
公立教育真的有這麼糟糕嗎?
4年前,英國BBC在英國做了一場「教育實驗」,這場實驗的全程都被記錄下來,最終以3集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了出來。
中國老師接管了一個由50名學生組成的9年級的班。這些學生在四個星期的時間裡,要穿統一的校服,接受中國式教育。
一開始就展示了教育方法的不同,英式有不同的教學體系、教學大綱,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能力。中式只有一個教學大綱、一個標準,學生能不能跟上教學進度完全取決於個人。
在英國,老師們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孩子們則敢於質疑權威、具有更加鮮明的個性、更會主動思考。
中國老師則是把知識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在書本和筆記上。因為這樣老師可以條理清楚的快速完成授課。
而且這種教學方式對英國學生來說太無聊了,他們很快就失去的興趣。
中國老師為了讓英國學生理解認同中國的理念做了很多嘗試。
但也有一部分「尖子生」是認可中式教育的,
不得不承認,中式教育存在的大量問題,但至少從最終的教育結果(4周後的期末考試)來看,中式教育並沒有那麼糟糕。
數學:中式教育班平均分67.74,其他班平均分54.84;
漢語:中式教育班平均分46.88,其他班平均分36.46;
科學:中式教育班平均分58.33,其他班平均分50
幾年前,一個史丹福大學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在美國出生的孩子送進上海的公立校後,寫下了一本名為《小戰士:一個美國男孩、一所中國學校和一場全球競賽》的書。
這位媽媽很冷靜的分享了她陪同孩子經歷的教育衝擊以及思考。
兒子入校前她心中也帶有對中式教育的「刻板印象」。但在孩子入校後,慢慢地發生了許多令人驚奇的變化:
每天早上他會主動地和老師打招呼——老師早!會按時做數學練習;
可以自己準備好書包,把英語、語文和數學書,還有自己削好的鉛筆整整齊齊地放進包裡;
他開始擔心遲到,也擔心作業完不成讓老師失望... 對師長和規則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紮根。
更神奇的是,他已經能自願吃雞蛋了!(雞蛋曾是兒子死活也不願意吃的食物)
於是,這位美國媽媽開始重新審視中式教育,也許它真的有某種優勢?書中她用了不小的篇幅給中國的數學教育、死記硬背以及教師權威翻案。
相比開放的西方教育,中式教育能幫助孩子更尊重老師、更具有堅韌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中文和數學教學上,中式教育幾乎是無敵的。
客觀而言,沒有任何教育道路是完美的。
我們全家在思考對於孩子的教育選擇時,也做過一些靈魂拷問,最終達成的共識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不排斥中高考對於孩子的磨練。(之前在參加北大教育學院的一個校長沙龍活動時,多個國際校的校長也坦言,經歷過中考磨礪的孩子,在高中的學業表現上是有一定優勢的)
其次,我們強烈認可需要讓孩子從小有明確的"文化歸屬"。我可不希望未來和孩子之間除了一定會有的代溝,還多出一個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再加上家裡並沒有礦,我們沒有底氣讓孩子走任何一條「教育實驗」的路。
說得再現實一些,選擇了國際教育路徑孩子幾乎就不太可能再回到公立了,如果選擇公立,還是能夠保有一定的靈活性的。即便在高考來臨前,我們也是有機會重新切換軌道的。
退一萬步說,孩子「雞」不出來,學區房轉手賣掉,也總能撈回成本。
此刻,身處北京,公立教育仍舊是我們最安全的選擇。
04.
此公立校,非彼公立校!
但不得不說,在教育這件事上,原來流傳著的「在北京高考400多分就能上北大」之類的話,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我們這一屆父母,如果選擇了公立教育在北京所需要面對的教育壓力,無比巨大。
北京歷來牛人云集,這麼多985院校畢業留京家長們的下一代,四個裡面只有一個能考進全國各地的一本院校,大部分「名校」家長必須接受孩子未來的高考結果不如自己。北京每年留下的985本碩博,比北京的高中招生人數還多。
換句話說,即便是北大碩士,走上公立這條道路,我的孩子在北京有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
我不能否認自己對於孩子最終的教育成果還是有一定企圖心的。我們必須要有接受孩子學歷滑坡的心理準備。但我們還是要為孩子的未來的教育出路,背水一戰。
在北京,人人都知道海澱媽媽、西城老母、朝陽媽咪以及順義貴婦,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單單從數據上看,海澱和西城是北京公立教育的高地。
數據來源:北京小升初網
海澱和西城這兩個教育強區,不僅在公立教育的結局上表現優異,就連國外本科院校的留學出口,也守得死死的。
在能力範圍內,儘量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公立校,是我們全家最終的選擇。
對於大多數對於孩子的教育結果有企圖心的家庭而言,即便是做好了接受公立教育挑戰的決定,我們未來的路仍舊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