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寧願花800萬買學區房,也不願花300萬送孩子上國際學校?」

2020-11-19 騰訊網

今天做分享的這位媽媽讓女兒上的是全英文浸入式環境的國際國際幼兒園,然而,幼兒園畢業後她卻沒有讓孩子繼續雙語學習、走進國際學校,而是選擇回到本土教育,把女兒送到了公立小學。她這麼做的意義在何?爸媽該怎麼為孩子計劃本土vs國際教育道路?

作者:啾啾媽

本文原文來自:三個媽媽六個娃

01.

「為什麼寧願花500萬買學區房,也不願花200萬送孩子從小到大上國際學校?」這個問題是我之前在網上無意中看到的。

就拿北京今年的行情來說,這個問題現在應該改成:為什麼寧願花800萬買學區房,也不願花300萬送孩子從小到大上國際學校?

我猜測,在北京如果真有能力買800萬學區房的家庭,應該會經歷到底是幫孩子選公立校還是國際校的糾結。

啾啾就讀的幼兒園是一個全英文浸入式環境的國際園。今年啾啾上大班了,她在這家國際園學習的這兩年多,和我們預想的情形很一致。她的英文能力很顯著地比大多數同齡孩子強,每天都興高採烈的去上幼兒園,非常喜歡自己的老師。我們全家對於當初的這個選擇都是很滿意的

很多朋友都好奇我們會不會讓她念國際學校,在小學階段繼續她的「國際範」。

最終,我用啾啾在某公立小學門口的留影,回應了朋友們的關心。我也成了那些「寧願買學區房,也不願讓孩子從小到大上國際學校」的一員。

02.

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念了幾年國際園,為什麼還要選擇把孩子送進公立校?

說實話我和老公也有過搖擺,畢竟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爸媽,也沒有能力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把孩子未來的教育選擇都做好。

我老媽當了30年的老校長,到現在也仍然是我們當地很知名的三所小學的總校長。受益於她從小給我的耳濡目染,我對於公立學校裡搞的名堂還是很了解的。

公立校有太多被大家詬病的問題,刻板、流水線教學、應試教育……這些都是大家提起公立校,立即蹦出來的一些關鍵詞。就連我老媽也常常跟我說「中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和150年前一模一樣的,不應該這樣一成不變」。

我們的各種生活方式都在發生這變化,科技在發展、生活方式在變革,唯獨只有教育貌似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老師們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去面對教室裡幾十個興趣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這件事足夠合理嗎?

我們總說要在教育上努力給孩子更好的。我們現行的公立教育體制,顯然是不完美、甚至有明顯問題的。既然公立教育有這麼多的顯性問題,那是不是還能有更優的路等著我們呢?

把老大送進國際幼兒園後不久,我開始尋找「最好的教育之路」。

除了北京的幾所知名的創新學校,我也專程跑了不少招收中國學生的知名國際校,還去請教了北大教育學院專門做教育政策研究的專家。

不得不說跑了這麼多地方,私會了這麼多的業內人士後我發現,公立教育有它的問題,國際校、創新校也一樣有各自的問題

「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這是給孩子做出教育選擇時最政治正確的觀點,但也是最接近真相的說法。

03.

公立教育真的有這麼糟糕嗎?

4年前,英國BBC在英國做了一場「教育實驗」,這場實驗的全程都被記錄下來,最終以3集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了出來。

中國老師接管了一個由50名學生組成的9年級的班。這些學生在四個星期的時間裡,要穿統一的校服,接受中國式教育。

一開始就展示了教育方法的不同,英式有不同的教學體系、教學大綱,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能力。中式只有一個教學大綱、一個標準,學生能不能跟上教學進度完全取決於個人。

在英國,老師們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孩子們則敢於質疑權威、具有更加鮮明的個性、更會主動思考。

中國老師則是把知識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在書本和筆記上。因為這樣老師可以條理清楚的快速完成授課。

而且這種教學方式對英國學生來說太無聊了,他們很快就失去的興趣。

中國老師為了讓英國學生理解認同中國的理念做了很多嘗試。

但也有一部分「尖子生」是認可中式教育的,

不得不承認,中式教育存在的大量問題,但至少從最終的教育結果(4周後的期末考試)來看,中式教育並沒有那麼糟糕。

數學:中式教育班平均分67.74,其他班平均分54.84;

漢語:中式教育班平均分46.88,其他班平均分36.46;

科學:中式教育班平均分58.33,其他班平均分50

幾年前,一個史丹福大學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在美國出生的孩子送進上海的公立校後,寫下了一本名為《小戰士:一個美國男孩、一所中國學校和一場全球競賽》的書。

這位媽媽很冷靜的分享了她陪同孩子經歷的教育衝擊以及思考。

兒子入校前她心中也帶有對中式教育的「刻板印象」。但在孩子入校後,慢慢地發生了許多令人驚奇的變化:

每天早上他會主動地和老師打招呼——老師早!會按時做數學練習;

可以自己準備好書包,把英語、語文和數學書,還有自己削好的鉛筆整整齊齊地放進包裡;

他開始擔心遲到,也擔心作業完不成讓老師失望... 對師長和規則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紮根。

更神奇的是,他已經能自願吃雞蛋了!(雞蛋曾是兒子死活也不願意吃的食物)

於是,這位美國媽媽開始重新審視中式教育,也許它真的有某種優勢?書中她用了不小的篇幅給中國的數學教育、死記硬背以及教師權威翻案。

相比開放的西方教育,中式教育能幫助孩子更尊重老師、更具有堅韌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中文和數學教學上,中式教育幾乎是無敵的。

客觀而言,沒有任何教育道路是完美的。

我們全家在思考對於孩子的教育選擇時,也做過一些靈魂拷問,最終達成的共識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不排斥中高考對於孩子的磨練。(之前在參加北大教育學院的一個校長沙龍活動時,多個國際校的校長也坦言,經歷過中考磨礪的孩子,在高中的學業表現上是有一定優勢的)

其次,我們強烈認可需要讓孩子從小有明確的"文化歸屬"。我可不希望未來和孩子之間除了一定會有的代溝,還多出一個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再加上家裡並沒有礦,我們沒有底氣讓孩子走任何一條「教育實驗」的路。

說得再現實一些,選擇了國際教育路徑孩子幾乎就不太可能再回到公立了,如果選擇公立,還是能夠保有一定的靈活性的。即便在高考來臨前,我們也是有機會重新切換軌道的。

退一萬步說,孩子「雞」不出來,學區房轉手賣掉,也總能撈回成本。

此刻,身處北京,公立教育仍舊是我們最安全的選擇。

04.

此公立校,非彼公立校!

但不得不說,在教育這件事上,原來流傳著的「在北京高考400多分就能上北大」之類的話,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我們這一屆父母,如果選擇了公立教育在北京所需要面對的教育壓力,無比巨大。

北京歷來牛人云集,這麼多985院校畢業留京家長們的下一代,四個裡面只有一個能考進全國各地的一本院校,大部分「名校」家長必須接受孩子未來的高考結果不如自己。北京每年留下的985本碩博,比北京的高中招生人數還多。

換句話說,即便是北大碩士,走上公立這條道路,我的孩子在北京有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

我不能否認自己對於孩子最終的教育成果還是有一定企圖心的。我們必須要有接受孩子學歷滑坡的心理準備。但我們還是要為孩子的未來的教育出路,背水一戰。

在北京,人人都知道海澱媽媽、西城老母、朝陽媽咪以及順義貴婦,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單單從數據上看,海澱和西城是北京公立教育的高地。

數據來源:北京小升初網

海澱和西城這兩個教育強區,不僅在公立教育的結局上表現優異,就連國外本科院校的留學出口,也守得死死的。

在能力範圍內,儘量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公立校,是我們全家最終的選擇。

對於大多數對於孩子的教育結果有企圖心的家庭而言,即便是做好了接受公立教育挑戰的決定,我們未來的路仍舊很長。

相關焦點

  • 蔡少芬多次購千萬學區房也要送女兒入讀的優質香港國際學校
    ,短短的4年內買了4套千萬豪宅。蔡少芬在大女兒還不到兩歲的時候,就花費1200萬購入位於名校林立地段的學區房,為大女兒升讀小學提前部署。兩年後,為了女兒上學方便,又重新花2633萬港元買進元朗爾巒的學區房。其實很多明星父母都為了將孩子送入優質學校,特別是優質國際學校不遺餘力。毫無疑問,每個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教育留給下一代。
  • 「遲到半小時,錯過了那套800萬的西城學區房」
    因為孩子到了入學年齡,且要在今年5月完成報名,所以在西城工作的俞亮從去年11月起就開始輾轉於各個學區看房,幾個月期間,他對比了德勝、新街口、廣外和月壇等多地幾十套房子,最終才在月壇入手了一套學區房。 「沒有哪個媒體會為了一篇稿子去實地探查幾十套房。」俞亮說,「學校不會搬走,學區房怎麼會消失呢?真正消失的是學校房。」
  • 北漂如何買天津學區房?市內六區最低門檻總價100萬
    在北京,對於非京籍的孩子讀書,即使能順利讀到高中也要返回原籍所在地高考。一部分人會在北京讀國際學校至高中畢業出國留學或者回老家讀書兩個選擇。但是國際學校每年學費價格昂貴不是很多家庭能承擔得起。回老家也會面臨高考競爭更大壓力,尤其是來自河南、山東、四川、廣東等高考人口大省。
  • 看了100萬補課費和1000萬學區房,順義媽媽果斷選擇新加坡政府學校!
    「這世界就像是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不得不這樣做。」
  • 二手學區房太貴 有「學區預期」的新房買哪裡?
    區別在於,沒花錢養出一個平凡的孩子,和花了錢還是養出一個平凡的孩子——父母選擇後者,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精神懶惰」。看看今年杭州學區房有多火?學軍小學(本部)的學區房,一度家長背著現金搶房,基本找不到550萬以下的房子。
  • 政策變幻莫測,學區房現在還買不買?
    剛剛過去的12月,北京二手房交易量再創新高,實現繼2017年3月後,首次單月網籤超過2萬套。海澱學區房更是出來一套搶一套,中介還在鼓吹因為疫情的原因樓市小陽春今年要提前到來。 大家都在買,我到底要不要買? 作為韭菜,最忌諱的就是跟風。
  • 一夜暴漲700萬?學區房的瘋狂永無止境,網友:對不起,孩子
    前段時間,北京上千萬學區房一天賣三套的新聞是火爆非凡,更有甚者稱呼這場盛宴是「北京學區房最後的瘋狂」,殊不知,縱使學區房政策改變,學區的概念不會變。5月29日,北京市西城區三帆中學附屬小學(簡稱為三帆附小)發布了2020年新生登記入學通告。
  • 首付26萬起!2021年武漢學區房購買參考指南
    >二手房 搶的都是雙學區 對於二手房市場來說,一般買學區房的人都是不差錢的。 學區房的價值是學校價值的延展,而學校的師資力量、名氣、升學成績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提高,進而導致周邊房產價值也不斷攀升,每次學校考試成績的發布,都會促進周邊學區房價格走高,經年累月下,學區房的升值空間,往往佔據城市房產漲幅榜首。
  • 《西遊記》:不願花5元留唐僧的楊潔,卻花2萬買唐僧母親3分鐘
    在出演唐僧後,徐少華被觀眾扣上了「最美唐僧」的榮譽。其實我真的到現在都沒有想明白,為什麼楊潔導演當時就是不願用5元錢留住徐少華呢,畢竟他是真的符合唐僧這個人物的2萬3分鐘要說是劇組資金問題,那也不恰當,因為楊潔在邀請馬蘭出演「唐僧母親」時,可是花了2萬的交通費,就只為買她3分鐘的鏡頭。馬蘭當時出演的是《西遊記》中的殷小姐也就是唐僧的母親,因為只有三分鐘的鏡頭所有觀眾對她的印象不是特別的深刻。
  • 在中國,學歷越來越不值錢了,學區房卻憑啥越來越貴了?
    圖源:網絡我問老婆:「你買學區房是為了啥?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對啊。」「那上了好學校,能保證上清華北大麼?」「不一定。」「就算上了清華北大,又能咋樣?一方面,清華北大的畢業生買不起房,一方面,家長們卻痴迷於買學區房送孩子上清華北大。一方面,社會越來越卷,學歷越來越貶值。另一方面,無論國家發布希麼政策,如何強調房住不炒,學區房都眼見著越來越貴了。
  • 關 注 ┊ 六城市學區房被熱炒:北京西城區一老舊平房33萬每平
    家住上海市的吳女士自己今年剛換了房子,「換房子也是為了孩子能讀到更好的幼兒園,但是這個小區所對口的小學和中學並不是重點小學,是不是考慮後面還要繼續換房子呢?」  為了讓孩子就讀「名校」,南京的朱女士到處借錢,花160萬買了一個40平米的二手房。「這個學區房太小了,實在不能居住,就是為了讓孩子上學用的,我們還住在原來學校附近80平米的房子裡。」
  • 「房子賣了,買學區房!」母親不同意,她用「新型啃老」對待老人
    近年來,新聞上爆出的啃老事件越來越多,他們一沒錢了,就伸手問父母要錢,並且花了錢大手大腳,成為了父母的拖油瓶,但是父母看在是自己親生孩子的份上,也沒有辦法去說他們,知道,別在心裡默不作聲,依舊默默的付出著。
  • 10平米陋室,藏書幾萬:最好的學區房,是孩子的書房
    不久前,幼升小政策改革,公辦劃片、民辦搖號,這對很多買了學區房的家長來說真是晴天霹靂,也讓不少準備買學區房的家長開始猶豫,因為學區房似乎再也不是進名校的「保險」了。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成長的貢獻比學校更高。那麼為什麼學區房裡的孩子學業更優秀呢?
  • 24萬買「一平方」,上海房價「登天」?為學區房還是真的「值」?
    買房的人都有一句至理名言:有錢,誰也不想買「老破小」!雖然事實如此,但是儘管不招人待見,「老破小」依舊是供不應求,升值速度遠甩那些新房、小高層。原因其實很簡單,大部分的老破小都是學區房!隨著學區房越來越成為「剛需」,尤其是那些一二線城市,學區房的價格已經被炒上了天,此前甚至出現一個「豬圈」被當作學區房出售,重點是確實有人買下了這個僅有幾平米的瓦房,只是為了孩子的一個上學名額。上海作為一個摩登的城市,這幾年也非常注重教育方面,雖然各個城區都在努力提升學校的檔次,但是上海徐匯區的美名早已遠揚在外。
  • 學區房的擊鼓傳花,誰會是最後那個被收智商稅的人
    學區房是個特例。比如說我們看到的學區房這種房產,動則死貴死貴的,好多還是個老舊破樓,筒子樓,還有那麼多人擠破頭要買。我相信看我文章的很多人,也為人父,為人母了,你們或許有這樣的經驗嗎?那麼我在這裡問一句,是因為你們看上學區房的環境了?那環境住著特舒服?提高生活品質?
  • 為孩子高考買學區房?《小歡喜》中宋倩說的一語中的
    網友們之所以說宋倩是全劇真正的人生贏家,是因為她在距離北京頂級高中步行不到5分鐘的小區坐擁5套學區房。劇中的臺詞寫得明明白白:「兩居室在這小區都是一萬五起」。宋倩買了五套房,離婚了分給前夫一套,自住一套,其餘三套都用來出租,光租金收入就接近5萬。這種水平,難怪說喬英子是人生贏家!
  • 趙薇斥資1.5億買學區房,只為孩子上幼兒園,這部熱播劇太真實了
    李湘的女兒王詩齡上的是英國德威國際幼兒園十四萬一年、三年中學至少要花費50萬元學費,這還不包括各種贊助費喔!王中磊的兒子威廉弟弟、田亮女兒森碟也在這所學校。>1.5億買了三個單位的學區房。陳小春的兒子小小春由於佔據地理優勢也在這所學校,不過學費也不便宜,只是不用花大價錢買房,他在讀半日班的時候,學費大概是8萬元,全日班要達到16萬元,由此看來,養個小孩真的不容易。顧佳為了孩子做了全職太太,看似有個幸福的家庭,誰能知道她背後的付出與心酸呢?花那麼大精力和金錢,才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更高級別的圈子。
  • 南站學區房一夜漲13萬、心態飄上天?本部業主不爽了:拒絕師資外調
    中介帶看的一套尚都薈110㎡三房戶型報價575萬,單價超5.2萬/㎡。「這個房源位置比較好,業主著急置換,必須要在4月底前完成過戶。有位客戶願意提前付款,但只能6月過戶,所以沒有談攏。」買房君看到該業主家有位小孩,便問道:「現在學區定下來了,她家孩子不要這個學區嗎?」中介表示:「當然要的,他們家只置換同小區的大戶型,為的就是學區和自住。
  • 網曝林依晨計劃人工受孕,花上億臺幣買學區房,網友:不容易啊
    如今的林依晨雖然沒能與鄭元暢在一起,但是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與商人林於超結婚,兩人結婚多年,感情很穩定,不過一直沒有孩子,近日,網上爆料稱,林依晨計劃人工受孕。據臺媒最新消息,37歲的林依晨結婚多年,一直很想要孩子,但是始終沒能懷孕,於是她打算人工受孕。
  • 想通過買學區房在上海進大學名校,想多了
    今天轉一篇我看到的文章,各種分析不無道理。中考新政策搖號入學實施一來,直接助推名校周邊學區房的價格飛漲!學區房背後的邏輯無非就是用機會金錢為孩子博取一個可能進好學校的機會,以求一個可能的好未來。有房產中介說全市比較好的學區房基本都已經清光了,又間接助推了家長們的這種焦慮。學區房背後的邏輯無非就是為孩子博取一個好學校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