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轉一篇我看到的文章,各種分析不無道理。
中考新政策搖號入學實施一來,直接助推名校周邊學區房的價格飛漲!
學區房背後的邏輯無非就是用機會金錢為孩子博取一個可能進好學校的機會,以求一個可能的好未來。
有房產中介說全市比較好的學區房基本都已經清光了,又間接助推了家長們的這種焦慮。學區房背後的邏輯無非就是為孩子博取一個好學校好未來。
下面我們看看這篇文章的觀點。個別地方有點絕對,我也不是特別認同,但整體上還是認可的。
很多老破小已經單價擊破20萬/米,比周圍溢價50%以上,這個已經到了一個極高風險的地步。
學區房問題,以前也談過。也是大多數低年齡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那今天就詳細說一下:
學區房都是公辦,沒有民辦小學和初中,因為民辦小學都要超額搖號,中籤才能入學。學區房的概念到底是誰提出來的?確切的說有兩個。(1. 希望房價漲,自己可以賺上大幾百萬。2.希望房價熱銷,自己可以賺上錢。)不難判斷,前者是周邊的居民,後者是售房的中介。所以,他們希望房價越高越好,大把鈔票可以進帳了!
如果沒有官方的評價,那問題來了,以什麼標準去衡量學校的好壞呢?怎麼才叫好學區?
目前民間最直接的評價標準有三個:
1.在該區家長們口口相傳的口碑。
2.初中後的出路,初中有個公示的四校和八大預錄取率。【中考成績不公布的,看中考分數就是扯淡】
3.這個學校是否有高中的爹或爺爺。以目前前灘花兒為例,因為有個花兒高中的爺爺和爹,房價單價直逼20個W。恐怖呀!
除了以上三點,基本沒有明確的具體化的依據。
那現在問題來了,進了學區房就能考上好高中嗎?由於九年義務制教育,所有學區房都是公辦小學和初中。為什麼沒有高中?因為高中是要考的。也就是說,即使你進了優質的學區房,不代表你可以進好高中和好大學。有人喜歡抬槓,那買了好學區房就讀傳說中的好學校,那進好高中的概率就大多了。理論上存在,但實際上不存在。
以某著名公辦學校為例。之前有2個全市聞名的理科班,今年聽說招了三個。三個最強理科班中,有大概80人來自全市範圍(人戶分離,你們懂的)。該校的人數達到了500人+。一直以來該校預錄取四校八大的自招人數大概在60人左右。那就問大家了,你們覺得預錄取的60個自招名額,是來自理科班還是其他平行班呢?
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會說:「理科班!!」
沒錯,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外區人戶分離而來的理科班同學。也就是說,即使你買了學區房,可以對口入學。也很難進這三個班,也只是這60人的陪襯。從理論上,你們有可能能超越他們,搶他們的名額,但是實際上是不可能。因為理科班的老師和平行班的老師是完全不同的資歷。懂了嗎?
今年該校還併購了一家普通初中,然後突然把該初中也變成其分校,周圍的家長還樂了,他們本來不屬於該名校的對口房,也突然變成了學區房。但他們又多少了解過新中考的制度?在同校競爭的模式下,學區房的地段生,只不過是幫助學校多拿名額分配的人頭罷了。同校並不同資源,作者很難想像平行班的地段生,怎麼去超越享受最好師資力量的特色班學生?
所以,現在學區房給大家最大的誤區就是進了好學區,就可以考上好高中和好大學。
在以前全區和全市比拼的舊中考制度下,的確有可能。你們的孩子可以和學霸們一起去搶別的學校的高中名額。但2022年新中考的名額分配到校佔據50%的名額形式下,同校競爭才是大頭。學霸和條子,只會踩踏著地段生,登上他們的升學之路。
最近有幾家名校頭銜的公辦新開,輿論鼓吹嚴重,儼然是名校。其實上海的資深老師就那麼多,多出來的學校,也不可能是本部過去的,最終還是新教師為主。這種類似借屍還魂的事未來還會有很多。要麼是某老校長退休去發揮餘熱,要麼就是掛個羊頭賣狗肉。
對於家長,你們看重的是成績,區排名和校排名的成績,對於學校,一線工作的老師的教學質量決定成績,但一線老師的教學質量取決於老師任教的經驗,和對重大考試的應對能力。就目前初中師資情況看,帶過兩屆以上到畢業班的主課老師在公辦學校平均不足1/3。這個比例其實很恐怖,但在一線民辦初中,都是精挑細選的有經驗老師。帶過畢業的老師可能達到了3/5到4/5。這也是一葉推薦你們去民辦搖號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們通過學區房去了公辦,那就要看以什麼情況進入到好班。雖然現在明面都不分班,但實際還是有好班,資深老師和教研組長帶的大概率是好班。而好班的數量也基本就控制在班級總數的1/3。就今年情況看,好班要麼是掐尖來的,要麼就是條子和教師子弟,而對於大部分學區房的地段生,幾乎沒有可能。高昂的學區房,換來相對低水平的師資和強大的對手,我根本看不到學區房的意義!
未來集團化教學是大趨勢。遍地也許都是學區房。如果只是看成績,被集團化的學校如果不能把師資打亂,那除了牌子,別的都沒什麼變化,甚至競爭環境更惡劣。作者一直都認為,名頭,校長掛名和校舍環境都是浮雲。如果有一天,傳聞中的爹給了你們20個以上自招名額,那才是真的好。可能嗎?花兒為例,一二三四都不夠了,還會給你們五?有的閔行某新開學校家長,號稱著名高中會給幾個推優名額?作者就想問問,幾個?對於幾百個學生的學校而言,這幾個名額,誰能拿到?只要裡面有個幾個校長的自己人,就沒地段生的份了!
關於房價,與教育沒有直接關係,意思是通過昂貴的價格去購買學區房,不一定能在中高考環節取得好的成績和機會。學區房與分數沒有必然聯繫。如果有人以此為投資賺錢的目的,那就超越了教育的範疇。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內。
當然,大家都想贏在起跑線,中介還會繼續吹風,也許學區房還會繼續離譜地漲。但縱觀百年世界,任何商品都沒有永遠的單邊走勢,總有到頭的一天,但這一天在什麼時候到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兩個重要的信息:
1. 國家說,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
2.如果一旦和長寧區一樣,劃片區公辦搖號。那這個片區的房價必跌!
作者不談經濟,只是奉勸一下各位考慮入手學區房的家長。你們只需要考慮幾個問題:
1. 你們考慮的學區,是否會改革成片區搖號?孩子上完學,還有多久?請考慮下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
2. 你們對口初中學校,是否存在掐尖的生源?
3. 你們對口進入該校,能否進入到資深老師帶的班?
4.除了只依賴學校和老師外,你們是否有能力把孩子教育到成績超過同校的對手們,而順利取得高中名額分配資格(前10%)?
5. 你們對口的學校,是否擁有大數量的教師子弟和條子生?
6. 至於爹高中給多少推優名額?也請看看爹有多少兒子?是否是親的?另外即使有名額,你們的能力是否能拿到?
7. 買了學區房後,對家庭生活水平是否會造成影響?如果要把生活水平降低一個檔次,那還是算了吧。
8.仔細研究2022年新中考政策,在該區和該校是否有機會突圍而出。
說了難聽一點,把學區房的錢給孩子買點吃的不香嗎?即使孩子成績差,一對一補課,算了誇張點,一周5000,一年25萬,補12年也不過200多萬。比起學區房價還是小巫見大巫。
所以,要買學區房的家長中,其實很多是看好房價上漲賺錢的「投資客」。那也請別把孩子教育第一掛嘴邊,弄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
談到教育投資,學區房是最低檔次的雞娃模式。真正的好學生,在哪裡都可以學好?進不去好班,實際上是享受不到好學區的資源。最後還說不定給別人送了人頭。大家說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