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南海所《南海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2018年度中國水產...
南海所《南海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2018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2019-03-01 10: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南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2841 次 我要評論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
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為揭示其間的奧秘,科學家們使出了渾身解數。 由於這裡的海水太深,海底玄武巖上還有上千米的沉積物覆蓋,因此深海底的大洋地殼很難採樣,除非用大洋鑽探船打鑽。科學家們一般使用地球物理的間接辦法,從船上測量海底幾千米深處巖層的物理性質,用假設的模型進行推斷。直到兩年前,南海的形成歷史就是這樣間接推測的。
-
甘肅白銀:神龍峽谷這種黃土地貌,你肯定在很多電影電視劇裡見過
帶著這樣的情懷和情緒,我們出發去神龍峽谷,以前很多地方都用了一個成語叫「鬼斧神工」,但今天看來在這裡用這個詞最合適,風蝕、雨水、陽光、溫度、河流等,這些都是這裡發生了變化的因素。他們的「關卡組」不斷神奇地塑造著這個地方,自然,它不僅強大,而且還有無窮無盡的「藝術細胞」。
-
西太平洋卡洛琳高原成因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所海洋牧場科技成果(聯合)獲中國水產學會...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完成的「海洋牧場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技術構建與應用」成果(第2完成單位),科學推進了我國海洋牧場理論、技術和產業發展,在山東、遼寧、河北、廣東、廣西、海南等海洋牧場得以廣泛應用,創新支撐了全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榮獲此次大會唯一的特等獎。南海所陳丕茂研究員、李純厚研究員分別獲得第2和第8完成人證書。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早的海洋圖片南海、中國
公元前秦兵統一嶺南,然後建立南海郡,這是古代中國行政區劃第一次是以「海」命名的。根據王國維的《秦郡考》,大約在秦統一嶺南之後,秦在郯郡(現在是連雲港)的東部建立了東海郡)。在秦朝晚期的48個縣中,南海和東海成為兩個以「海」命名的縣。從海洋的名字到海邊陸地的名字。
-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一行調研南海海洋所
2020-09-17 20:45:46 來源: 嶺南科苑 舉報 文章來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不過,記者近日在南海採訪時了解到,海洋地質學家已經把鄭和船隊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實體中,有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還留下了什麼?目前可尋到哪些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
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據朱小華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中日海洋科學家聯合開展了「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和「中日副熱帶環流合作調查研究」兩個海洋科技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負責中方科技研究項目的組織實施。海洋二所研究員袁耀初與日本筑波大學、九州大學、鹿兒島大學、廣島大學的科研人員開展了多次聯合觀測和研究項目,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不僅如此,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大陸地殼平均35公裡厚,大洋地殼則為7公裡。揭示板塊運動的規律、窺探地球內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進行探索。
-
典型地貌中的自然奇觀!冰川、河流、湖泊、海岸地貌
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耗來河具備有其他河流所應當具備的一切特徵,比如說相對固定的槽床、穩定的水流、寬闊的河漫灘,它在草原上蜿蜒前進,九曲迴腸的河道仿佛是個微縮版的黃河,相當有趣。 湖泊地貌之世界上最高的湖 湖泊,被譽為「大地的明珠」,它們不僅是陸地上儲存水源的地方,而且往往是風景秀麗的觀光勝地。
-
冰河時期成因揭秘:風吹動海水導致,破案關鍵竟是不起眼的海藻
冰河時期的成因是地球科學中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解釋這種佔主導地位的氣候現象將提高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在冰河時期,大氣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當時低約30%。利用南極海洋的沉積物巖心,研究人員生成了硅藻化石中捕獲的有機物化學成分的詳細記錄。硅藻是一種漂浮的藻類,生長在海洋表面,死亡後沉入海底。海藻的生長和下沉將二氧化碳帶到海底,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為「生物泵」。生物泵主要發生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
-
16種地貌——地貌大全(精品收藏)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巖區的熔巖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巖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巖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
-
「雅丹地貌」及其與「丹霞地貌」的區別
2、希望您進一步明白兩個概念:雅丹是風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壟崗狀地貌;丹霞是地表流水作用加之垂直於地表的節理共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地貌。3、希望您在以後的野外考察或戶外旅遊中注意觀察和思考一下自然景觀的成因,不僅僅限於地質、地理,這是本文的終極目標。本文主要依據本人在《科學畫報》2014第5期和第6期的內容改寫而成。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
-
一個神秘的河北峽谷,喀斯特地貌、重力伴生山和水稱得上人間仙境
這裡的景色是北方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具有酷暑依舊清涼,麒麟怪石遍布,鍾乳美石遍地,潭瀑布飛舞的景色特色,還是眾所周知的《白毛女》故事的發源地,即河北保定全勝峽,這裡的景觀類型十分豐富,是國內奇特的景點之一,充滿了人文歷史與自然風光,是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
瑰麗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衝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許多學者利用第一種方法對雅丹地貌的發育過程做出了推斷,所得出的結論都是大同小異,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2種:一是:夏訓誠通過對中國羅布泊地區雅丹地貌野外考察和理論推斷,認為其發育過程分為4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