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讓沉睡的優秀影片錄音剪輯復甦:「平移」無礙障 重溫「聽電影」
今年啟動的「至愛影院——無障礙觀影」讓上海率先成為中國視障者無障礙觀影城市。不過如何提供充足的片源,對於各方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難題。日前,曾執導過300餘部/集譯製片,並撰寫過一大批中外名片電影剪輯文本的著名譯製片導演孫渝烽提議,讓那些在庫中沉睡的優秀影片錄音剪輯復甦,不僅可以「平移」為無障礙電影,同時還能讓人們重溫當年「聽電影」的樂趣。
庫存 待發掘整理
中國譯製片配音輝煌年代產生的經典作品,是不可複製的藝術精品,那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年代,被一群專業又敬業的配音藝術家們共同創造出來的藝術樣式。這些聲音當中,刻著歲月的痕跡,並且已經成為絕版。那些年,孫渝烽一邊做譯製片導演,一邊也在做「無障礙電影」。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來找過我,讓我做一些可以聽的電影。」孫渝烽回憶道,「要做好一部好聽的電影,挺費時間的,創作文本要把電影看熟,找出精彩的亮點,把原本一兩個小時的電影時間壓縮到一個小時,文本創作需要三四天的時間。隨後錄下整部電影的聲音,根據文本把電影對白剪進去,再配上旁白……其實挺費事的,但是當時我是真的喜歡電影。」
儘管有些「費事」,可是孫渝烽在那個年代做了六七十部片子,「光文稿家裡都堆了幾麻袋,後來因為搬家,這些文稿都找不到了,挺可惜的。」孫渝烽說,「當年的這些錄音,現在都還在音像資料館裡,其實可以重新發掘整理一下,數位化一下,放到手機上來讓大家聽聽。」
創作 盼新生力量
聽電影,很大程度上惠及的是視障人士。如果不是疫情的影響,今年這個春節,《囧媽》將會是第一部在電影後期製作中加入無障礙音軌的上海商業影片,原本計劃在上海的50家「至愛影院」率先讓視障人士和家人牽手一起走進共享影片。
早在11年前,孫渝烽便以導演的身份製作了中國第一部無障礙電影《高考1977》,「那會兒還是電影院請人來現場為盲人做解說。」孫渝烽說。無障礙電影和博物館裡的同步解說不一樣,不僅要保證同步體驗電影音效,更要同步劇情,讓視障人士和所有的觀眾一樣,在那個點笑出來,哭出來。
從本質上來說,無障礙電影和孫渝烽當年搞的電影剪輯是相同的。當年,電影剪輯曾陪伴一代人的成長。孫渝烽說,曾有當年的知青對他說,下鄉時就靠聽電影過來的;還有人回憶當年在大學讀書時,熄燈後鑽進被窩聽電影錄音剪輯的美妙時光。「我現在已經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再創作了,而且現在的技術要求也更高了,這需要更多懂技術又喜愛電影的年輕人投入進來,」年近80歲的孫渝烽說,「從我個人的體驗來說,創作的過程本身也是對自己電影藝術修養的一次提高。」
「聽電影」其實是一種獨特的體驗與享受,在孫渝烽看來,「無障礙電影」未必只適合視障人士,「現在年輕人挺忙的,開車的時候,疲勞的時候,都可以打開手機聽一聽。還有一些老年人不方便去影院,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感受電影。我想,只要用心做,就像當年的譯製片一樣,會有一大批人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