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莎塔琵是一名伊朗漫畫小說作家,插圖畫家,也出版過兒童書籍。她還參與編劇執導了以她的自傳體漫畫 《我在伊朗長大》改編的同名動畫片。她在德黑蘭長大,在那裡的法語公立學校學習,之後去維也納,後又去斯特拉斯堡學習插圖藝術。
莎塔琵生於伊朗拉什特,成長於德黑蘭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她的父母都來自受過良好教育的富裕城市階層。莎塔琵的外祖父是愷加王朝的王子,在王朝滅亡後他因參加共產主義政治活動被投入監牢。她的父母都是活躍的馬克思主義者,反對當時獨裁執政的國王。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時,他們目睹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上臺。童年時期,莎塔琵目睹了社會各種團體越發極端的暴力,她很多朋友的家庭被迫害、逮捕、甚至被謀殺。當時,她很崇拜她的表叔阿努什(Anoosh),阿努什曾經是活躍的伊朗人民黨政治家,後被判刑九年並流放。他也將這個小女孩視作他的親生女兒。但悲劇的是,阿努什不久後再次被捕,並在這一次的監禁中被處決,他的遺體被埋在監獄的無名墳墓中。在處決前,犯人被允許見一個人,於是阿努什要求見了莎塔琵最後一面。
14歲時,她父母為了讓莎塔琵能夠脫離伊朗的環境,將她送到奧地利維也納繼續學業,後又回到伊朗繼續上大學。大學期間,莎塔琵曾經歷了一場短暫的婚姻,一年後離婚。她在德黑蘭Azad大學獲得視覺交流的碩士學位。此後,她移居法國斯特拉斯堡,成為一名插圖畫家和兒童書籍作家。現定居巴黎。
《我在伊朗長大》 2007
電影改編自導演的同名漫畫,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反映了伊朗的社會變遷。
1979年之後,伊朗發起了伊斯蘭教革命,社會動蕩不安,革命的失敗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漸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歲的瑪嘉早熟、敏感,她迷上了西方朋克樂隊和流行音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兩伊戰爭爆發之後,伊朗的生活更加艱難,瑪嘉漸漸長大,越來越大膽的行為讓父母擔心不已,她14歲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奧地利上學。在奧地利,瑪嘉身為一個伊朗人,不得不面對別人的歧視和自卑的情緒。當她終於克服了心理障礙,贏得大家認可的時候,愛情的傷痛和對家鄉的思念,卻使她決定回到父母身邊。此時的伊朗,依然經歷著戰火的洗禮,宗教對婦女生活的限制越發嚴苛,瑪嘉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在這個充滿專制的國度繼續生活下去。
《我在伊朗長大》夾雜著獨特的失落與傷感,它反映出被西化以及世俗化的伊朗知識分子對現實社會微妙的失望和孤獨感。導演文森特·帕蘭德和瑪嘉·莎塔琵用黑白動漫勾勒出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世界,他們既保持了人物描述的單純和簡潔,又讓影像在沉重憂鬱中透出難得的幽默和溫情,戰爭、死亡、政治迫害、離別傷痛等等,被一種舒緩綿長的曼妙深情消解,重構的歷史和想入非非的個人生活終究化作揮之不去的永久鄉愁。
影片畫面富滿伊斯蘭特質,導演利用花卉、蔟葉、人體輪廓或者獨特的幾何圖形,構建起一種直線、角線或曲線交錯的、有別於主流動漫風格的畫風。音樂上主要採用類似伊斯蘭樂曲的單音音樂,以單線進行的旋律為主,輔以必要的修飾,獨特的弦樂器演奏,配合鋼琴、橫笛緩緩展開,透過其間,去國懷鄉者滿懷深情的哀愁和詠嘆立顯。
作為一個漂泊異鄉的伊朗知識分子,同時作為一個目睹自1979年以來伊朗政治文化變遷的女性,她對伊朗這個國度表現出奇特的愛恨交加。一方面,這片國土留下她童年的回憶、家庭的溫馨和文化認同,是她永恆的歸宿和根源;另一方面,這個國度又讓她備受傷害,戰亂紛呈、親人死去、自由受限,直至最後不得不遠走他鄉,忍受其他文化人們的惡意揣度和猜忌。
濃鬱的波斯細密畫美感、舒緩的中東音樂,黑白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講述一個伊朗女孩的成長史。那是一個特殊年代的成長經歷,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人民起義、伊斯蘭革命、兩伊戰爭,由此這部瑪贊·莎塔碧的自傳體漫畫電影承擔起它幾乎無法承受的文明陣痛。
片中的畫面是瑪嘉一筆筆手工畫出來的,在電腦時代,這讓人驚奇。更有意思的是,畫家當屬伊朗人中的異議分子,筆下的畫面卻那麼傳統,讓明眼人一眼看穿她對細密畫這樣一種有著八百年歷史的伊朗乃至整個中西亞繪畫傳統的鐘情。
在電影中,故事從車站開始,已長大成人的瑪嘉因為護照問題羈留車站,一邊吸著煙一邊陷入了回憶。於是畫面也從彩色切換成了黑白,莎塔琵的功力在於將黑白插畫的技巧運用得十分嫻熟,黑與白不是純粹的,有光影的交糅,還有砂礫一般的渲色,在表現人物或過場戲時,她一般採用剪影的方式,以一種絕對藝術性的表現手法來突出政治氛圍的陰冷、恐怖。同時,東方藝術中的線條運用得也十分自如,像表現父親朋友經歷的那段,有海浪的地方全用了拼貼、裝飾效果的圖案來展現,還有關於國王的小故事則用「皮影」一樣的手法,因此極具了東方藝術特徵。可以這樣說,這部影片絕非拍給小孩子看的純粹意義上的動畫片,而是女性意識在政治壓制下的自我放逐與抗爭,通過成長的形式,帶出親情、友情、愛情。
《梅子雞之味》 2011
因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愛的小提琴,音樂家納瑟·阿里(馬修·阿馬立克 Mathieu Amalric飾)決定自殺,絕食八天後他終於死去。在這八天裡,躺在床上的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與弟弟的小時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想起了自己失敗的婚姻,想起了母親臨死前的場景。當然,他還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摯愛——伊蘭娜(格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飾)。
年輕時的他,音樂造詣並不高,被老師評價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鐘錶店邂逅了美麗的伊蘭娜。從此他的命運改變了方向,他與伊蘭娜經歷了一場難忘的戀愛。然而,命運弄人,他與伊蘭娜最終還是分開了……
《梅子雞之味》改編自導演的繪本作品。主人公原型是導演的伯父,是伊朗一位著名的音樂家。
該片善用倒敘、插敘、閃回等多種剪輯手法將多個故事拼接在一起讓敘事更為流暢。畫面感精緻唯美,幾乎每一幀都能拿來做壁紙。整部影片具有別樣的法式風情和黑色幽默。
闊別故土,客居他鄉,惶然於東西方文明的割裂間,瑪嘉·莎塔碧用影像回望歷史、找尋自我。她和文森特·帕蘭德聯合執導的同名漫畫改編電影《梅子雞之味》以獨具匠心的敘事法、萬花筒式的拼貼風格,通過對音樂家納瑟·阿里面臨理想與現實、情感與責任兩難抉擇,最終無奈自殺的悲劇性傳記式書寫,直抒繼《我在伊朗長大》後的又一次對於情感、社會、族群認同的批判性思考。
《血色孤語》 2014
講述了瑞安·雷諾茲飾演的工人傑瑞經常能夠聽到自己的貓狗與自己說話,他渴望得到一個女人的注意,而當他們的關係發生變化時,他在寵物的教唆下,謀殺了這個女人。
近年她慢慢在電影界活躍,除了上述的《我在伊朗長大》、《梅子雞之味》外,她開始拍攝純原創、不經其繪本改編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