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電影《天仙配》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是你知道電影故事裡面的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在大西平的傳說故事嗎? 這個東漢時期開始流傳的故事,已走過了1800多年的歷史,至今在西平縣還廣為流傳。
西平縣城東南十二裡有個小董莊,村北有個鐵底銅幫玉石蓋的大池塘。每年七月七日,王母娘娘的七個寶貝女兒都要來池塘洗澡。小董莊有個青年叫董永,家貧如洗,為葬父自賣自身,到村南趙莊趙員外家放牛,直到二十五歲還未婚娶。這年七月,董永受在縣城卜卦為生的神人金梁先生指點,抱走了在池塘中洗澡的年齡最小的七仙女的衣裳,二人遂結成夫妻,男耕女織,並生下了兒子董仲。日月如梭,轉眼過了八年,天上才只有八天。這天,王母娘娘心煩意亂,掐指一算,得知七仙女私自下凡配了董永,十分惱怒,命天兵天將下界捉拿七仙女問罪。董永父子得知七仙女被天兵天將帶走,哭天叫地,急忙追趕,從仙女池往東南一直攆到上蔡境內的吳宋湖,眼睜睜地看著七仙女被帶上了天庭。以後,鄉人懷念七仙女,把小董莊改名「仙女鋪」,把村北池塘取名「仙女池」,把母子、夫妻齊哭的村落改名「齊哭店」,把七仙女別夫離子的廟院改稱「沒娘寺」。
董永傳說見於明修《汝寧府志》等。清《重修汝寧府志》及《西平縣誌》中都明確記載:「仙女池在縣城東南十五裡仙女鋪迤北,徐魏莊南,相傳董永遇仙於此,故名。」清《河南通志》記載:「仙女池,在西平縣東南十裡,相傳董永遇仙女於此。」又云:「妝檯位於西平城東南十裡許,傳說為七仙女浴洗梳妝處。」
西平縣在汝寧縣西北,兩地相距不遠,古代西平縣為汝寧府所轄。西平縣城東南的原小董莊有個叫仙女池的大池塘。鄉人懷念七仙女,把小董莊改名「仙女鋪」,把池塘取名「仙女池」,把七仙女別夫離子處的廟院改稱「仙女廟」,又稱「沒娘寺」。
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西平縣誌》描述,舊時的仙女池「面積九百四十畝,形成『之』字,地勢窪下。」康熙九年(1670年)的《西平縣誌》圖志,標明了仙女池和董永墓的地理位置。在民國的行政區劃中,仙女鋪所在的保就叫仙侶保。雖然仙女池歷經滄桑變遷,不見了舊時的模樣,但基本輪廓如今依然可辨。仙女池是當年董永遇仙的地方,池南離兒坡是仙女升天前教兒的地方。在仙女池南500米是仙女鋪村。村西不遠的地方有仙女廟一座。主要建築包括正殿、廊坊、影壁、山門、石碑、仙女神像等,規模可觀,年年香火不絕。往東50米處是仙女鋪,舊時臺高2米,佔地1.2畝。仙女鋪東有董永墓,村東北有磕鞋冢,再往東2.5公裡柳堰河上有座痛哭橋,傳為夫妻、母子離別痛哭之處。上蔡境內往東南依次是齊哭店、沒娘寺、望娘湖,都留下了一串串與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相關的歷史掌故。
董永作為「二十四孝」中第八位千古流芳的大孝子,勤勞善良,賣身葬父,感動天地,備受後人的推崇。有專家評價,七仙女和董永的美麗傳說,開了古典浪漫主義的先河,是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千百年來,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在西平這塊土地上流傳,深深影響到這裡的民風民俗。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仙女鋪一帶,年年有七月節廟會,青年男女到廟會上香許願,盛況空前。西平的大銅器曲牌《七仙女》,就表現了董永與七仙女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當地老百姓辦喪事經過仙女廟不得停止,以示尊敬。
由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影響深遠,與故事相關的仙女池畔的梳妝檯舊時被列為西平的八景之一。臺在仙女池岸西南,據傳高丈餘,闊三十二步,被冠名為「妝檯野雲」,留下了許多官宦士子,文人墨客的題詠詞章。如清代西平縣令沈棻遊梳妝檯時寫道:「贈佩天邊杳,支機石上分。荒臺銜晚照,滿眼散秋雲。澗蝶銷紅粉,山花掩翠裙。孝思如可問,吾意一逢君。」明朝官至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西平籍人士王誥則題詩道:「荒臺岑嵂拂雲蒙,倒影仙池半插空。妝鏡凝輝虛夜月,機絲曳練易秋風。真棲洛浦成塵度,孝感天台有路通。流水行雲餘幾許,杳然人世隔玄宮。」
2007年2月,該傳說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