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跑,可能也會在煤山上吊吧。當時清朝的中央政權已經控制不了各地的封疆大吏了。慈禧向全世界宣戰,本來就是想死磕八國聯軍嘛,但是她卻調動不了各地的兵馬了。
張之洞收到勤王詔書,說了一句:「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李鴻章收到勤王詔書,更是怒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和當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崇禎皇帝下令全國兵馬勤王的場景何其相似。當時吳三桂、劉澤清、左良玉等人也是陽奉陰違,拖延時間,坐看京城陷落。所以說,如果慈禧不跑,也就是用京城附近的兵馬去死磕八國聯軍,下場可想而知,不是被俘,就是自縊。
晚清時期,昔日滿萬不可敵的八旗兵早就墮落腐化了,能打的都是漢人大臣督辦的團練,比如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這些都是能徵善戰的精銳。並且李鴻章等人手裡不但有兵,還有地盤,有工廠,更有軍餉!
李鴻章等人都是洋務派,在自己的「地盤」上創辦了很多工廠,比如李鴻章的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張之洞的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這些工廠的興辦雖然背後都有慈禧的支持,但是實際的控制權是在洋務派手裡,所以李鴻章這些封疆大史和之前清朝的地方官都不一樣,他們要兵有兵,要錢有錢,還掌握著清朝最先進的科技。每個王朝發展到這種態勢,藩鎮割據不可避免。
於是在慈禧向全世界宣戰,準備和西方列強死磕的同時,她一手提拔並且非常倚重的李鴻章等人直接選擇了抗命,甚至越過了清政府,和洋人籤訂了協議:李鴻章等人不出兵勤王,列強也不入侵東南,這就是所謂的「東南互保」!所以慈禧出逃也不往南方逃啊,而是往西邊逃,因為南方已經不聽慈禧的了。
有人就說了,當時北京人口這麼多,慈禧堅壁清野,號召城中百姓守城,痛擊入侵者,同仇敵愾之下,未必不能擊敗八國聯軍。況且,清朝府庫裡面還有很多先進裝備,拿出來用吊打八國聯軍。
其實這只是我們後來人一廂情願的看法,當時的底層百姓視慈禧為仇寇,不背後插一刀就不錯了,怎麼會幫助清政府守城呢?
面對八國聯軍的入侵,京津地區的百姓都是無動於衷的,甚至還抱有看熱鬧的心態。不少的百姓不但沒有去攻擊洋人,反而熱心地為他們引路,洋人們則僱傭百姓們去幫他們搬運物資,解決自己的後勤問題,這是何其可悲!
即便是南方各省不來支援,百姓也是袖手旁觀,慈禧老佛爺還是要打的,她已經是調集了自己所能調集的全部力量來抵禦八國聯軍了,換句話說,她盡全力了。
和南方的團練包打天下不同,參加此戰的主力都是清朝的正規軍,「武衛軍」、「虎神營」都是清軍的精銳,八旗洋槍隊也參加了戰鬥,加起來有十萬人左右,此外還號召了幾十萬義和團來輔助作戰,慈禧竭盡全力也只能發動這麼多力量。
當時八國聯軍才不過1萬五千來人,怎麼看都是清軍贏面更大,所以老佛爺對狠狠教訓這些「蠻夷」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清軍精銳果然沒有讓老佛爺失望,剛一開戰,各軍「大破八國聯軍」的捷報就紛紛傳來,老佛爺樂得嘴都合不攏,直到八國聯軍打到了家門口才如遭雷擊。也來不及問罪那些謊報軍情的軍官,連忙帶著千把號人就逃,連物資都沒有帶齊全,最初的幾天慈禧只有小米粥可以喝,可以說是吃盡了苦頭。
在天津東沽、西沽等地,八國聯軍從府庫裡繳獲了幾百門先進火炮、三萬多支槍械和無數的彈藥,看得列強的士兵冷汗直流。可是為什麼兵力佔據優勢、武器佔據優勢、彈藥佔據優勢,並且主場作戰的清軍會被打得潰兵如潮,迅速土崩瓦解呢?
還是和人有關,還沒開戰的時候,大清精銳們就已經開始瘋狂搶劫,劫的都是清朝的百姓啊!他們把搶來的財寶公然售賣,賺取錢財。同時軍隊還儲存了大量的煙土,這些精銳一天不來兩口就渾身沒勁啊。
八國聯軍的士兵事後吐槽,清軍士兵開槍的時候「多發虛彈」,開炮的時候也很少能擊中他們。到了短兵相接的時候,原本以為清軍會更擅長冷兵器,結果大部分清軍連和八國聯軍白刃戰的勇氣都沒有,轉頭撒腿就跑,這樣的軍隊怎麼能不「潰兵如潮」呢?反而是民間的義和團打得更慘烈一些。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想要舉國之力來和列強叫板,只能是悲劇收場,如果她不逃出京城,恐怕也得學崇禎皇帝上煤山上吊吧。
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慈禧死了,那麼南邊的李鴻章等人可能就會乘勢掌權,當時已經是「東南互保」,和割據差不了多少。南方的團練也能吊打八旗老爺兵,其結果要麼就是李鴻章等人打垮北方改朝換代,要麼就是李鴻章等人入朝掌控朝政,君主立憲。那樣的話,近代中國似乎又燃起了一絲希望。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