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即刻關注「東喬西看」微信號 ↑
這是一個關於愛、勇氣和忠誠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終於在這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李安
不到十點,還沒開門的北京悠唐購物中心門口就等候了很多人。門一開,人們迅速湧進去,去逛商城的很少,大多都直奔影院。看10:10分早場的120幀4K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全球只有五套可以播放120幀新技術的影廳,中國只有北京和上海有,北京只此一家。突然覺得自己仿佛就在世界中心,這晨間的霧霾吸得也值了!
這麼早的一場,影廳爆滿。放映完,出乎我的意料,響起了掌聲,按理說這不是藝術院線,這是一個純商業院線,看完電影人們發自內心的鼓掌,很多人還是無法平靜,一直留在座位上看完長串的字幕。
這樣的場景,我,真是好久沒見了。
上一次,3D IMAX一票難求,擠破腦袋排隊搶票的場景,大概還是好幾年前的《阿凡達》。
這一次輪到李安,通過新技術,開啟了電影表達方式的新時代。看完電影,我想我真是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能有機會看到這樣一部劃時代的電影。
出了影廳,看到不少人在這個影廳門前合影,還有的拿著電影票與影廳合影。我想他們可能和我一樣,被擊中了。還有不同的媒體舉著長槍短炮準備攔截剛出來觀眾想訪問到第一手最直觀的觀影感受。我懷著滿腔的熱情和因激動而準備脫口而出的詞彙,穿行在這「槍林彈雨」之間,然而我就像英雄片中不死的主角一樣,它們全都巧妙的躲開了……基本上都攔住一兩位剛剛自拍完的美女……
我只好把我憋了一整天的話語,像個小處男一樣向你們傾吐。
觀影之前看到網上對這部新片評論兩極化,一部分盛讚,另一部分認為影片沉悶,我在想,到底是什麼人會在什麼情況下覺得這部電影沉悶?他們是在用腳趾頭看電影的嗎?還是準備用溼紙巾在影院裡用120幀看一部三級片呢?
直到現在,我的腦海中還經常閃回電影中某個橋段,某個畫面或是由此引發的連鎖情緒,怎麼都趕不走。上一次這樣被一部電影撼動,也是李安的《少年派》。
李安真是一個很會選材的大導演,《少年派》和《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都是暢銷小說,據說李安還沒有看完這部小說,就決定要拍成電影了。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激發了他用120幀、4K這樣的新技術來幫助他更好的呈現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
李安看似溫文爾雅的外表下,到蘊藏著什麼能量,讓他去不斷主動求變,追求創新和挑戰。
從他的從影經歷和作品列表中回顧,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每個時期,到最近十年甚至每部作品都在選題上,或者表達方式上追求巨大的變化。比如《斷背山》的同性戀主題,《色戒》大尺度床戲,《少年派》瑰麗多姿的3D特效,到這一次成為120幀4K3D新技術吃螃蟹的第一人,而且是李安這樣一個看上去謙和、傳統的東方人,他內心一定有水滴石穿、以柔克剛的浩大宇宙。
記得看過一篇李安的專訪,他說之所以要不斷的保持創作的狀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對抗內心的挫敗感。
很多朋友都問我,120幀、4K、3D的電影有啥不一樣?一定要看這個制式的嗎?
當然,有條件有機會,一定要看這個最高制式版本的。這就像是,有了藍光片源,你為什麼還要繼續看DVD一樣。
首先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清晰度大大提升,畫面更明快更亮了,摘下3D眼鏡比較幾乎沒有降低亮度,同時這一拍攝方式的景深變長了,帶來的觀影變化就是不似傳統的電影,導演通過鏡頭很主觀的製造前後景深差別,讓觀眾把視覺聚焦在清晰的地方,其他地方模糊,而120幀4K這個制式,起初確實讓我有些出戲,整個大銀幕上哪哪都是清晰的,我一下不知道該把視覺焦點往哪放了,但他也帶來一個好處就是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畫面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再加上3D效果,經常會有一些鏡頭給我一種撲面而來的感覺。
我想,這恰恰是李安的用意所在。
比利林恩所在的B班成為英雄戰隊,在感恩節這一天的超級碗中場秀表演,他們經歷了與戰場截然不同的激烈的刺激,經紀人、橄欖球隊大佬、石油大亨、光鮮靚麗的拉拉隊、包圍著的觀眾、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這些人有的衝著他們的高曝光為了利益,有的為了獵奇,所有這些濃縮在超級碗這一場中場秀的前後,高度擠壓了時空也讓B班士兵們應接不暇。
120幀4K3D給你造成的前所未見的視聽衝擊,一時讓你抓不住重點的迷亂,正好幫你更好的理解比利林恩們複雜交錯的心情。
隨著劇情推進,你對故事開始熟悉,很快,你就會獲得很好的沉浸感。
由真命天女Beyonce領銜的中場秀把這一技術發揮的淋漓盡致,觀眾就仿佛與B班士兵們站在一起,就在Beyonce表演的後面,看著她隨音樂扭動著豐滿的臀部,因為120幀的刷新率,甚至肌肉的每一下抖動,都清晰可辨。
無死角的高清畫面,突顯了更多表演的細節,當特寫鏡頭時,你會覺得你是不是離劇中人物太近了點,連他(她)臉上的小粉刺、毛孔都看的一清二楚,甚至表現演員激動時,臉上某一塊很小的肌肉的抽動都被無限放大,被你覺察。這樣,觀眾與銀幕的界限無限拉近,你仿佛置身其間。
120幀的刷新率,讓運動鏡頭不再眩暈。這個在伊拉克某市鎮的那一場遭遇戰的戲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以往24幀的畫面,遇到運動鏡頭,通常的感覺是運動畫面不清晰,甚至有一點頓挫而引發頭暈。但120幀的高速放映則全然不會,加上3D效果,讓你感覺就在他們旁邊目睹這一場激烈的戰鬥,子彈打在牆上的彈坑濺起的灰,就像慢鏡頭帶出來的衝擊力,比利林恩與伊拉克士兵在管道裡那場肉搏更讓人無限緊張,這樣平順的運動鏡頭,更貼近戰場上主人公高度緊張、無措,在情急之下的種種行為,這種帶呼吸的處理,更勝24幀拍攝依靠晃動鏡頭和密集剪輯想要呈現給你戰爭帶來的創痛感。
反過來講,當B班的戰士坐在開臺的觀眾混合區,有觀眾注意到他們,排著隊挨個表達他們對英雄敬意的時候,清晰到皮膚上所有細節和瑕疵的鏡頭,甚至讓你覺得這些慰問是一種冒犯。沒有人能真的理解他們都遭受了什麼。可who care?雖然這幾個活生生的B班戰士近在眼前,但不過是他們澆灌胸中塊壘,滿足內心期待的符號偶像。
這些都是導演利用他所能控制的手段,想要帶給我們的。用麥克盧漢的話說「媒介即信息」,這一新技術很好的服務於李安想要透過電影畫面傳遞出來的感受和訊息,讓我們更好的走入人物內心世界與現實巨大的反差,進而更好的幫他講好故事。
至於普通的24幀3D是否可以看,我看過時光網的比較分析後,覺得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只比120幀降低了一些亮度和清晰度,不會對這麼好的電影和故事構成障礙。我還準備有時間再去刷一遍24幀的版本。
看完電影強烈的激起了我想要看看這部被BBC評為人類必讀的12本小說之一的原著小說。不知道小說中是怎麼講這個故事的,順序?倒敘還是插敘。
電影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結構。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故事大綱會很簡單,成為英雄連隊的駐伊美軍B班因為英雄事跡感動全美獲得短暫的20天假期,在返回伊拉克的最後一天恰好是感恩節,受邀參加有美國春晚之稱的超級碗中場秀。故事就集中在超級碗中場秀的前後。
導演如有神助的在故事結構上閃轉騰挪,聲東擊西,利用比利林恩的主觀視角來重新構築起一個現實混雜回憶,光怪陸離的當下交錯春夢和精神幻象的美妙結構。把一個棒球比賽的中場休息,一個連隊的短暫假期,一個英雄士兵比利林恩的中場秀,編織成了一場悲喜交織、發現自我的中場戰事。
蒙太奇在這部影片中使用非常的多,相比文學作品更容易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李安在多處地方用了蒙太奇,非常好的幫助觀眾逐漸走入比利林恩的內心世界。
【前方高能提醒】標藍的部分涉嫌劇透,慎看
當比利林恩行軍禮看著美國國旗升起時,他淚流滿面,鏡頭一切一個蒙太奇展現他想像著剛剛和她在記者招待會後臺纏綿過的拉拉隊美女,如同他戰友所言,他剛到伊拉克,她就在和一個壯碩的棒球明星滾床單的畫面。
在盛大的中場秀表演中,這種蒙太奇也多次出現,僅在觀眾眼前的絢麗煙火,突然噴發的煙霧,和這一切喧囂的聲音,不斷刺激著完全沒有放鬆下來的B班戰士們,他們眼前看到的卻是伊拉克戰場上那次遭遇戰突然的爆炸和突襲的敵人在身後的一拍。
戰爭回憶與現實畫面相疊,走向舞臺的路上,突然拍了一下前面士兵的舞臺引導員,被士兵當做突襲的敵人,猛然回身把她按倒,旁邊幾個保安立即圍上來要開打,其他戰士們趕緊拉開馬上要爆發的「中場戰事」,把他拉到舞臺邊上,指著舞臺正中,「你看兩點五十的位置,不就是Beyonce在唱歌麼?那個是真的Beyonce!」那個士兵才回過神來。
看到這裡,一下就擊中了我的淚點,第一次淚流滿面。
當比利林恩按照舞臺導演的臨時安排,在Beyonce唱到「擁抱你」這一句時,走到舞臺正中的某個點時,他眼前的絢麗煙火,變成了隆隆的炮火,射向舞臺的一束煙火,變成了一枚飛奔的飛彈。他一個人孤零零的站在空曠的舞臺正中。這時有戰友拍他,「表演已經結束了」,他才如夢初醒。
這場中場秀絢爛、足夠真實的呈現在眼前,對於即日就要重返伊拉克的比利林恩們不過是鏡花水月幻夢一場。
營地裡這棵樹蔭下的對話,看似隨意,卻是如同精神導師的班長對比利林恩的開悟。班長受印度教影響很深,相信因果報應,他試圖讓比利林恩在這塊異國之邦,赤裸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樂土。
不知不覺,這顆種子就像這棵伊拉克場景裡唯一的綠色大樹一樣,開始生根發芽。
與喧囂的美國20天經歷相比,似乎在伊拉克的日子還單純些。在家人團聚的飯桌上,比利林恩的家人們都很關心他在伊拉克都做些什麼,日日為他祈禱很慶幸他能平安回來。他也很享受這短暫的團聚時光,因為人們聊得不疼不癢的話題,不會讓誰不舒服,他的姐姐幾乎是電影中唯一的反戰人物,她反諷的問道,「那裡真的有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嗎?你們真的看到了嗎?」比利林恩不知怎麼回答時,她繼續說「不過是為了石油。」
「不要在飯桌上談政治!」
啪!
隨著他母親重重的一拍飯桌,家人團聚的短暫時光戛然而止。
19歲的比利林恩在成為一名赴伊美軍以前,為姐姐出頭吃了官司,他不得不去參軍遠走他鄉,這成了姐姐臉上和心中永遠都好不了的傷疤。
在中場秀期間,他姐姐還在一直幫他努力暗中運作,如果鑑定心理有戰爭創傷障礙,就可以藉此逃過去伊拉克繼續服役了。
他表面應允,內心搖擺。
美麗的金髮碧眼拉拉隊美女的出現和短暫的溫存和小承諾,似乎在讓他內心的天平開始傾斜。
在車庫即將告別之際,拉拉隊美女如約出現,他說他真希望這一刻停留他也能留下來,他多希望她說出的話是stay with me,留下來吧傻瓜!誰知美女朱唇一驚,說出的話卻是,那怎麼行,你是英雄,你當然要繼續回到前線去!
來自戰場的小處男就是這麼單純,以為這會是海誓山盟一場,想不到他不過是紅顏獵奇的露水情緣,朋友圈談資裡的美國英雄符號一枚。
他一下就明白了讓他想要留下來的理由竟是這麼可笑。接下來的告別變得乾澀而失真,連偽裝的感情色彩都褪去了。
回過頭來與匯合後,想不到竟突然遭到剛剛在舞臺上衝突過的那些工作人員的伏擊,這是在美國本土,一個英雄連隊普通的一天,在這個感恩節,圍繞他們的有利慾薰心想利用他們高漲的曝光和知名度拍電影的經紀人,有想要投資卻一毛不拔的資本大佬,他唯一能獻上的除了對英雄事跡的空洞之詞別無其他,有賽場內外普通觀眾,棒球明星對他們的獵奇臆想還有新聞記者對他們的挖掘和猜測。
可每個人的遭遇和苦難只有自己知道,誰又能真的了解呢?
生活它又輕易放過誰呢?
透過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李安不客氣的展現了美國的國民性。這樣一個英雄連隊,只是一個被需要被想像被政治被偶像被命令繼續去伊拉克服役的連隊。影片有太多細節和橋段展現著在美國本土「危機四伏」衝突不斷的一天。
因此我覺得最後影片定檔把電影名字改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比此前的中場休息更貼切,文章頭部的海報也是我認為更符合主旨的一張,這是一張靜態的蒙太奇啊。
滴的一聲,他姐姐已經在車庫另一頭等著,留下來,還是和連隊在一起?似乎已經不是問題了。
他對姐姐說我可能到死都會是處男了。她姐姐哭了,我想很多觀眾都哭了吧。她失望的走了。
扭過頭來,旁邊停著的加長悍馬變成了那輛戰場上的軍綠色悍馬,他上了車,車上坐著笑盈盈的等著他的已經去世的班長,他說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可能自己職責就是在伊拉克吧。班長笑了,我就知道我沒有看錯你,「我愛你」,比利林恩對班長說。蒙太奇切回現實,每個戰友都對比利林恩說「我愛你」,這是班長生前,他們上戰場之前很重要的一個儀式。
當你進入比利林恩的內心世界,你才能體會到李安的苦心。
這是一個關於愛、勇氣和忠誠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終於在這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李安
封面圖片:來自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海報
其他文章:
什麼成就《驢得水》今年最好的國產口碑賣座電影?
看房
今天一個90後推開我辦公室說要做CMO
東喬西看中國最大自媒體聯盟WeMedia成員 / WeMedia年度最佳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