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沒有想過要在11月11日《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正式上映的第一天,就去刷120幀的場次,因為根本沒有想過能買到當天的票……事實的確如此,說是「一票難求」毫不誇張。
11月9日上午11點,北京博納國際影城朝陽門旗艦店(悠唐店)前臺開始預售影票,據說現場火爆程度堪比春運,有人排隊四小時都買不到票。11月10日18點,博納影城APP開啟影票預售,淘票票和微博電影同步開售,在前半個小時裡,購票頁面基本處於崩潰狀態,鎖定不了座位,進不了付款頁面……好不容易成功付款,20分鐘後才等來了購票成功的簡訊。
是的,就有這麼誇張,無論口碑怎樣,爭議幾何,安叔的這部新作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一部現象級電影作品。
在開始聊120幀《比利林恩》的觀影感受之前,先給迫不及待想親刷電影的朋友們一個購票指南。目前電影有120幀、60幀和24幀三種規格。內地支持3D/4K/120幀放映的只有北京博納影城朝陽門店和SFC上海影城,別嫌少,全球總共也就五家影院支持而已。另外,萬達有6家影城支持放映3D/2K/120幀的版本,分別在大連、重慶、濟南、長春、南京和長沙。4K和2K的區別是,前者的解析度是後者的4倍。支持60幀放映的影院則相對較多,基本各主要城市都有。
北京博納影城朝陽門店的2號廳支持最高規格放映,定價有三檔,非會員價每日最早和最晚場次230元/張,周一至周五18:00(含)前場次為288元/張,其他時段場次320元/張。從淘票票和微博電影入口購買,要再加3元服務費,即分別為233元、291元和323元。目前影票預售的日期到10月17日。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圍繞120幀的《比利林恩》,大家最關心的幾個問題。
大約一個月前,《比利林恩》在美國紐約電影節全球首映,評論褒貶不一,而且差評居多,其中最多的質疑,是認為影片對尖端技術的使用削弱了畫面本身的情感力量。
事實上,在實際觀影的過程中,的確存在這個問題,面對比以往3D電影清晰得多的畫面,觀眾的注意力會分散到演員臉上的小雀斑、脖子皮膚上的紅斑、寶石藍或寶石綠色的眼睛等畫面細節上,從而削弱了對劇情和角色感受力。
但娛樂獨角獸認為,這種注意力的分散並不應歸罪於畫面清晰度的提升。所謂120幀的效果,形象點說,就是能比以往的低幀數更大限度地營造出近似人眼效果的視覺體驗。
我們在看傳統的24幀電影的時候能夠「入戲」,在現實中看到發生在眼前的事物時也不會覺得「出戲」,那為什麼我們看到這部空前接近現實世界畫面的電影時會覺得入不了戲呢?
答案就是:我們不習慣。必須承認一點,作為花了幾倍於普通電影的票價走進影廳的觀眾,我們對於新技術的期待和好奇心,顯然多過於對電影內容本身。也就是說,我們最想知道的是120幀和24幀到底有多不一樣,所以觀影時注意力被畫面細節分散,更多是我們的一種主動行為,而非新技術帶來的不自覺行為。所以「難入戲」這個問題是存在的,但根本原因不在於畫面清晰度。
而就新技術帶來的感官體驗來說,這300來塊錢花得還是很值的。你能看到餐桌上細節豐富的食物,能看到演員臉上的一顆小痣,能看到亂飛的每一枚彈殼,能看到炮彈炸起的細微灰塵,能看到戰場上你死我活的肉搏場面,就好像生生在你的眼前……這樣的畫面流暢感和清晰度,前所未有!
沒有機會看120幀版本的觀眾,60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要知道,當年《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嘗試48幀,就有人吐槽畫面太清晰,像看BBC的高畫質電視節目……
早前就有媒體預言,《比利林恩》上映後口碑一定會兩極化。關注這部電影的影迷一定也看到不少負面評論,說電影的「故事平庸」「敘事太爛」,完全靠頂級技術做噱頭。但是對這部電影來說,先期的評論好壞可能並沒有那麼能說明問題。
正如前面所說,如果是一個第一次看120幀電影,並且只看了一個場次的觀眾,對《比利林恩》故事本身的感受多少是會受到技術的一些影響的。而且《比利林恩》不是一部商業娛樂片,每個人對電影的喜好不一樣,比如抱著去看大製作動作場面的想法的觀眾,就一定會失望。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根據本·芳汀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講述一位年輕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戰場上奮勇救下了自己的班長(但班長最後還是傷重犧牲),這段畫面被攝像機偶然拍下並傳到了網絡上,比利·林恩因此成為大紅大紫的授勳英雄,他所在的小隊也被召回美國進行宣傳,並受邀參加一場橄欖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
在電影中,戰場上和回國後的兩條時間線交叉敘事。對於這個年輕士兵來說,他經歷了戰爭的傷痛,回國後卻要接受所有人的讚揚,以及人們各種各樣的好奇,就像他自己說的,「這感覺其實蠻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影片講的不是戰爭,而是一個從戰爭回到現實生活的軍人,內心所面臨的困惑、壓抑、矛盾和掙扎。
在娛樂獨角獸看來,這個故事題材可能並不那麼適合用新技術來呈現,因為裡面不會出現太多觀眾期待中的那種很「炫」的場景,所以容易讓人覺得導演是用「炫酷」的技術來包裝一個「平淡」的故事。
對此,李安自己的解釋是:「把這個故事用現在這樣平淡寫實的鏡頭表現出來我是不得已的,機器太笨了,我們也太笨了,因為是第一次,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應該怎麼操作可以拍得更加華麗,我目前能做到的就是這樣,這是一次新的學習。也許等觀眾適應了這樣的清晰度和真實感,我相信一定可以拍出更具想像力的畫面來,這是一個過程。」
所以對這部電影感興趣的觀眾,不妨把那些先入為主的概念放到一邊,無論是120幀、60幀還是24幀,輕輕鬆鬆地坐到影院裡去親身體驗就好。
近幾年來,3D電影大行其道,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看3D,原因就在於大多數時候,3D電影的觀影體驗都太糟糕,尤其是那些為圈錢而生的「偽3D」。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戴上一副3D眼鏡坐在那裡,大屏幕變得黯淡,畫面常常感覺模糊,時間長一點,眼睛就發暈發脹……
而在觀看120幀的《比利林恩》時,雖然那副據說價值800塊的Dolby3D眼鏡比一般的3D眼鏡要沉很多,但兩個小時的電影看下來,眼睛基本沒有不適的感覺,觀影舒適度可以打五顆星,瞬間讓人對3D電影的好感度大增。
《比利林恩》放映後,很多人在討論120幀是不是未來電影發展的方向,娛樂獨角獸認為這個問題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高幀數是不是未來3D電影的發展方向」?從提升3D電影觀影體驗的角度來說,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很簡單,既然更高的幀數能很好地解決電影畫面的清晰度和流暢度,為什麼非要用24幀?
至於說高幀數使得電影畫面太真實,削弱了電影的藝術性,其實大可不必這麼早下結論。當世界上第一批汽車出現在馬路上的時候,人們還憤怒地投訴它妨礙了馬車行道呢。同樣的,電影也不是天然就必須是24格,為什麼不能去嘗試技術變革?
當然,也並不是說電影就必須「唯技術是瞻」,電影其實是分很多的類型和題材,有的影片用高幀數3D呈現會更精彩,有的影片也許更適合做成2D,有的影片也許還可以嘗試用傳統的膠片拍攝……
電影藝術本身不是一個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所以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去嘗試的。就像李安自己說的,他之所以用新技術去拍攝《比利林恩》,是因為想挑戰一個新鮮的事物,而「不是有一個技術上的野心」。
《比利林恩》上映兩天,根據貓眼電影的數據,其首日票房為2524.9萬元,截至11月12日21時30分,累計票房5358.2萬元,相比《奇異博士》首日票房8145.1萬元,《比利林恩》的票房成績不算特別理想。同時,《比利林恩》的上座率也出現了兩極分化,從北京博納影城朝陽門店的售票情況來看,120幀的場次幾乎座無虛席,但電影整體的上座率目前卻只有10%左右。
不過,想必導演李安對這樣的情形一定也是早有心理準備,畢竟變革者總是難免爭議。安叔今年已經62歲,在平常的生活裡就是個科技小白,但一到拍電影的時候,卻像個年輕孩子一樣,什麼新鮮的事物都願意去試一試。對於《比利林恩》這樣一部嘗試技術革新的先鋒作品,我們雖不必報以盛譽,但可以多給它一些空間。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號:yldjskf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