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新聞與深圳客深度合作,在2016歲末隆重推出「新匠人」系列欄目,該欄目將專訪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卓越成就的華人,頂禮匠人精神,致敬中國夢想。
本期新匠人為華人大導演 李安。
「著名導演」
三座奧斯卡金像獎、五座英國電影學院獎、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以及兩座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獲得者,是電影史上第一位在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似乎已經退潮。只是關於李安這部戰爭片新作,我們仍然沒有完整的發言權。因為此前只有兩家中國影院能欣賞120幀版本。
不過據深圳晚報說,聖誕節前後,深圳人就可以看到120幀的版本了。而且深圳博納國際影城(皇庭)店將把此版本一直排片到春節。
很多人說所謂120幀版本就是一個冒險,在美國的票房失利似乎還說明冒險不是很成功。
但必須得看過了,你才可以驗證李安的堅持是出於個性執拗的豪賭,還是一個電影匠人對於創新的執念?
網易新聞專訪李安的過程,或許可以向我們說明他何以如此大膽堅持。也讓我們理解下,一部技術革新的電影會給深圳帶來什麼。
我們應該記得,上一次電影視覺革命還是《阿凡達》帶來的。這部電影就捲起了3D和IMAX的風潮。李安當然也可以複製技術奇蹟,讓深圳乃至中國院線湧現大批超高清影院。
儘管對於120幀有很多不同意見,李安的新電影也沒有收穫《阿凡達》的驚豔關注度,但電影業之所以經歷百年依然魅力如昨,確是仰賴技術和視覺手段的不斷進步。
深圳的影院也需要一場視覺革命來實現新的升級,給人們的體驗造出更多可能。
只不過李安從來就不是技術狂徒,他其實更在意視覺和情感的傳達。
所以記者問:
李安:電影視覺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也很刻意的追求視覺。用視覺表現我還是注重人性、情感的需要,突然讓大家很驚豔的那種視覺我也不會做。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視覺表現,也是為體現情感、人性的一個旅程,是哲學探討。我對拍電影的技術很有興趣,可是科技本身我是一點都不通,我只是想看到結果。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120幀的拍攝目標,只是為了電影服務。為了穿透虛假的面紗,表現一個普通美國人的困惑以及美國對戰爭態度的荒謬。
要理解李安真的需要一點素質,難免曲高和寡。所以電影業的這次視覺革命,很可能不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帶來的。但我還是希望,電影業的新升級是李安帶來的。因為這會是華人電影巨匠對電影藝術的一大貢獻。
而深圳將這部120幀版本的電影放映到春節,幾乎無關市場和票房了。它是深圳對電影藝術,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匠人精神的敬意。
我們有致敬李安的理由。因為他有著匠人的執拗和質感,寧願得罪顧客的錢包。
從票房和口碑上看,《血戰鋼鋸嶺》在北美已經獲勝,在深圳也可能獲勝。在電影院裡的我們還是喜歡神跡和傳奇多一點。而李安對於所謂美國夢的反思與批判,卻因為沒有討好任何一方而無人喝彩。
但李安的經歷,折磨,困頓與突破,也都在說明一個事實,如果不以匠人精神的姿態皓首窮經,在好萊塢競爭激烈的環境裡,連成功的機會都不會有。
所以記者問:
李安:以前藝術家都是匠人,都是靠有錢人僱傭來做些東西。可是一旦到了一個信仰的境界時,就有了藝術的成份。所以我不喜歡什麼大高空的東西。我做電影不會就只是我統籌一下,我對電影的每個部門都有興趣。除了服裝,幾乎每個部門我都非常希望跟他們工作。哪怕是演員配音的一個鼻息,我都會去管。
一部電影控制到鼻息這樣的細節,已經是極致苛刻了。但有匠人的情懷也未必每次都能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只是真正的匠人精神,不就是不問世事如何,始終堅持自己的判斷,始終堅持做自己認為的精品嗎?
李安為了自己的藝術堅持,跟美國主流價值觀叫板,才是真的匠人。
我們有致敬李安的理由。
假如你已經功成名就,是否會因為功名而妥協,放棄匠人精神的初衷?
當下的李安,有無數個機會做一部令各方都喜歡的討巧電影。但他偏偏做了別人不會做的好萊塢電影。
有一個對比非常強烈。
正在深圳熱映的《血戰鋼鋸嶺》堅持樸實無華的2D影像和中規中矩的敘事手法,克制地煽情;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卻非要用120幀的3D格式和不斷閃回的手段,挑戰人們的視覺和大腦。這兩部戰爭片是情感和理性的對抗,是技術創新和敘事傳統的對抗,也是信仰和懷疑的對抗。
可以說這兩部片子都很用心。
但《血戰鋼鋸嶺》仍然是討喜的。因為它描述的是救下75名戰友的傳奇人物。而李安電影的主人公事跡就顯得平淡無奇了。
人們多多少少接受不了為一個普通人立傳,尤其這個年輕人還有一副哲學家的派頭。人們不相信如此年輕的士兵有著看穿國家,看穿戰爭,看穿「他人就是地獄」的能力。更不相信一個年輕人可以堂而皇之地懷疑信仰,懷疑榮耀,蔑視美國核心價值。
李安為什麼偏偏挑上一個麻煩項目來詮釋他的匠藝?
所以記者問:
李安:這本書(《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太會有人拍成電影的。因為它有很多很意識流的東西,而且這個意識流跟主人公的形象是有衝突的。主人公其實是19歲的單純男孩。雖然是個鄉下男孩,可是這本書的思路卻是一個中年知識分子才有的對人性的觀察,對國家的批判,對社會的批判。它非常犀利,但一個年輕的形象卻好像不搭配。所以這本書本身很難拍成電影。但是我覺得非常搭配。這個戰爭題材跟我尋求技術上的突破是搭配的。另外這是讓人們觀影的心態發生改變的實驗。所以也是非常契合的。我做這種事情就很興奮。
所以我明白了。李安就是故意的。
在《血戰鋼鋸嶺》裡,所有人都覺得為國家奉獻是正義的,不需要糾結的,自己苟且偷生才是罪惡的,甚至還因為幫助不了國家而自殺。美國人驕傲所在是,他們都是上帝照耀下的義舉,是針對撒旦的無情毀滅。
而《比利林恩》裡,夢想卻是破滅的。單純的孩子待在家裡就是悲劇,所以只能當兵。當了兵回來之後發現,你無法融合進這個世界。反而戰場對於單純的孩子才更安全。
以前那個單純的英雄時代一去不復還,這個時代,單純的人沒有立足之地。
哪一個更深刻?也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
但我覺得,那個發現很難拍卻偏偏故意要拍的李安比較可愛。就像一個工匠發現了一塊別人都不認可的璞玉,偏偏要做出一款嘲笑世人的美玉出來一樣。
120幀的版本,一個堅持自己的李安,或許會把美玉上的所有瑕疵都照個通透,把自己陷入困境。但就是這個範,值得致敬。
一個有點追求的深圳人,應該像李安那樣偶爾「任性」一把。
更多李安的堅持與匠心,請看視頻:
近日,網易新聞「2016網易有態度人物盛典」活動正式上線,活動以「態度星球」為主題,基於六類新生代網友族群構建匠星、型星、超新星、女王星、次元星、燃血星六大態度星球。通過展現運動達人、網絡紅人等六大當前最具先鋒代表性的年輕文化圈層和態度先鋒代表,將更多的「態度同行者」召喚到一起,讓「有態度不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