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書畫展覽頂級陣容 臺北故宮展26件晉唐宋元精品

2021-02-19 雅昌藝術網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如果你近3個月會在臺灣,一定要去一趟臺北故宮博物院。

大家是否還記得臺北故宮博物院去年舉辦的一場「國寶」展?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以34件國寶級書畫,11件重要古物向觀眾完美詮釋了何為「國寶」,並向觀眾推介古物分級制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雅昌專稿】臺北故宮用45件書畫告訴你,什麼樣的文物才是「國寶」?

繼去年首展之後,今年同一季,臺北故宮再續前緣,推出「國寶系列」第二彈:10月4日至12月25日,「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作為2018年度重點展覽於臺北故宮展出,精選館藏書畫菁華26件進行展出。不同的是,這次展出的書畫全部屬於國寶級別!

「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現場

臺北故宮博物院介紹,此次展覽作品自東晉橫跨至元代,兼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6件展品中包括15幅「限展」書畫,為保護脆弱文物,每幅書畫每次只能展出42天,因此將分兩期陳列。

展覽自10月初開展以來,已經吸引了不少學界專家特意前往觀看,有藝術圈人士參觀之後表示:「說此次展出作品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可以這麼表達:展出書畫年代下限是元人趙孟頫和鮮于樞,其餘全是晉唐宋名作。

有看過展覽的朋友也表示:「領銜此次大展的,是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這是海內外屈指可數的幾件王羲之唐摹本之一,整體質量比去年展出的《快雪時晴帖》和《遠宦帖》好。另外,其中金武元直《赤壁圖》上次展出也是2010年10月的『文藝紹興展『。此外,時隔12年再次亮相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後坐像》也是眾多書畫愛好者心中的經典。」眾多網友觀看完展覽後直感嘆「《宋仁宗後坐像》不輸《宋太祖坐像》!」不過當然也有遺憾,那就是此次依然沒有展出十年未露面的《溪山行旅圖》。

以書畫為例,向觀眾解讀國寶的分級標準,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此系列展覽的重要目的,而以如此陣容的畫作進行呈現,無疑是帶給學界與廣大觀眾提供了巨大福利。

10月4日至11月14日為第一期,共展出6件限展菁華,包括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閻立本《畫蕭翼賺蘭亭圖》卷、宋蕭照《畫山腰樓觀》軸、宋夏珪《溪山清遠》卷、宋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軸、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卷等。

其中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次展出是在2011年9月,時至今日已7年未與大家見面了,宋夏珪《溪山清遠》卷上次展出是2010年10月的「文藝紹興展」;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前次展出是2011年6月的「山水合璧特展」。

第二期展覽則從11月15日起至12月25日止。其中,有7件限展國寶,分別為唐玄宗《書鶺鴒頌》卷、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卷、宋易元吉《猴貓圖》卷、宋錢選《桃枝松鼠》卷、《宋人翠竹翎毛》軸、宋人《折檻圖》軸、金武元直《赤壁圖》卷等。其中金武元直《赤壁圖》上次展出也是2010年10月的「文藝紹興展」。此外,時隔12年再次亮相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後坐像》也是眾多書畫愛好者心中的經典,眾多網友觀看完展覽後直感嘆「《宋仁宗後坐像》不輸《宋太祖坐像》!」。

因為展覽分兩期,已看過展覽的觀眾遺憾不能看到全部展品,所以我們替你選擇了最完美的兩天——11月14日-15日連續兩天前去看展,就可以看到全部26件書畫。

那麼什麼樣的文物才能被被定義為「國寶」?國寶又是如何分級的呢?這是此系列展覽要普及的重點知識。

「國寶」「重要古物」,來源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古物分級制,類似於大陸的「一級文物」「二級文物」等定級標準。1956年,臺北故宮在整理當年遷臺的故宮文物時,大致沿襲《石渠寶笈》的體例,將文物分為「正目」「簡目」進行整理。從2005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文物分成三級: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其中最高級別自然是國寶。

而國寶的鑑定標準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它必須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即具備「歷史上不可取代」「擁有唯一文化意涵」等特點。

但在這些「國寶」中,也有些微的差別,一些「國寶」可能經常會和大家見面,但另外一些作品由於文物保護、歷史價值等原因,只能隔段時間才能與觀眾見一次面,這類「國寶」被稱為限展國寶,就如以上展覽清單中分別在A期限展的七件國寶和B期限展的八件國寶,就都屬於珍貴的「限展國寶」級別。

臺北故宮博物院期望通過這批「國寶級」書畫的展陳與詮釋,讓更多觀眾體會到保存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此次展出的既有歷史故事和帝後坐像,又有名家書法,山水畫和花鳥畫也件件都是美術史的經典之作,本文就以此來詳細解讀這26件國寶:

從歷史故事到帝後肖像 人物畫裡的諫言與威嚴

人物畫方面,展出的畫作主要包括歷史神話故事與宋代帝後像。

歷史神話故事系列包括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宋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軸》、宋馬麟《三官出巡圖》、宋人《卻坐圖》、宋人《折檻圖》等;宋代帝後像系列則包括《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後坐像》、《宋寧宗後坐像》等。

《蕭翼賺蘭亭圖》(傳)閻立本 橫65 釐米,縱28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蕭翼賺蘭亭圖》是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故事所作。描繪了監察御史蕭翼奉唐太宗之命,用哄騙的方法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僧智永的弟子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的故事。所謂「賺」,其實是對帝王行為的委婉說法,說白了就是「騙」。

這一點上,唐太宗就不如武則天做的厚道了:武則天向王羲之後裔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王方慶將所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雙鉤廓填,保留了複製品,將真跡還給了王方慶。

《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蕭翼賺蘭亭圖》共有人物五位,一臉憨厚的老僧是辯才,對面坐的是面露狡黠的蕭翼,上方盤坐的僧人看來頗為不悅,畫幅左側兩名小廝正在煎茶。畫中背景呈空白,畫家藉人物與座椅的安排顯示出空間的深度,這是唐代人物畫的特色。

但對於此畫的真實身份,卻有人存疑,有人認為此畫並非《蕭翼賺蘭亭圖》,而是《陸羽點茶圖》;也有人對作者是否為閻立本提出質疑。現傳世的《蕭翼賺蘭亭圖》,一藏遼寧省博物館,為北宋摹本;一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南宋摹本。儘管關於這幅畫還有諸多疑問,但價值確是國寶無疑!

宋·陳居中 文姬歸漢圖卷,絹本,設色,縱29釐米,橫129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姬歸漢圖》描繪了漢末女詩人蔡文姬在兵亂中流落匈奴,後為曹操贖回的故事。兩宋之際,許多畫家都曾以「文姬歸漢」為題材進行創作,迄今存世的有李唐和陳居中二人的作品,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次展出的則是陳居中的《文姬歸漢圖》。

《文姬歸漢圖》局部

畫面中心,蔡文姬正與左賢王對坐餞別。賢王側身飲酒,但仍轉眸回視文姬,依戀不舍。文姬則盤膝而坐,面向賢王。文姬身後是她的一對子女,年幼者緊抱母親腰際放聲啼哭,年長者似乎正規勸其弟回到另一婦人(或是乳母)處。

值得玩味的是,南宋畫家多此題材,實際蘊含著「託古喻今」之義。1127年,徽宗、欽宗兩位皇帝和一幹后妃們,均遭金人所挾持。情況和文姬當年的際遇,頗為類似。描繪文姬歸漢的故事,正好符合了南宋臣民祈盼皇帝歸來的心情。

南宋 佚名 《折檻圖》絹本設色,縱173.9公分,橫101.8公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南宋時期,歌頌皇帝賢明、聖德的納諫、鑑戒、祥瑞的政治題材,非常流行。

中國古代的皇位傳承遵循兩個原則:「子承父業」或「兄終弟及」。但南宋卻偏偏流行「養子繼位」,宋孝宗、宋理宗、宋度宗都是如此。此外,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也是繼位來歷不明。所以,南宋的皇帝,特別希望有祥瑞來暗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於是,納諫、鑑戒、祥瑞的政治題材的繪畫,在南宋風靡一時,例如佚名宮廷畫家的《折檻圖》、《卻坐圖》。

《折檻圖》局部

《折檻圖》描繪的是朱雲折檻的故事。西漢成帝時,宰相張禹恃寵而驕,朝中大臣多因張禹曾為皇上的老師,而不敢加以糾舉彈劾。一日,槐裡令朱雲上書求見,當著公卿大臣面前,要求皇帝清君側,斬了張禹這個奸臣。

漢成帝大怒,要將朱雲處死,御史奉旨上前,捉拿朱雲。朱雲不肯就範,緊緊攀住殿前的欄杆(即檻),竟生生把欄杆折斷了。這時,左將軍辛慶忌挺身而出,為朱雲說情,頭也叩出血來。漢成帝被兩位諍臣感動,便赦免了朱雲。《折檻圖》正是通過描繪朱雲犯顏直諫的忠臣形象,達到作品警世的作用。

宋人《卻坐圖》絹本設色,縱146.8釐米,橫77.3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描繪的是《漢書·袁盎傳》中的一段故事。一天,漢文帝駕臨「上林苑」,皇后和慎夫人陪同。平時在宮裡,因為皇帝寵愛慎夫人,皇后和慎夫人都坐在平等的位置上。這一天,袁盎引導慎夫人坐於次要的座位,慎夫人很生氣,不肯就座,皇帝也很生氣。袁盎立刻上前解釋說道:「臣聽說尊卑有序,上下才能和睦。現在陛下立了皇后,慎夫人是妾位。妾和主人怎可坐在同等的座位上?現在陛下袒護著慎夫人,卻正是害了她。陛下難道不知道戚夫人的事嗎?」皇帝採納了袁盎的諫言,並且向慎夫人解釋,慎夫人賞賜五十斤金給袁盎。故事當中的戚夫人是漢高祖的寵妾,因為呂后的忌妒,被殺死。

《卻坐圖》局部

此幅畫中,坐在右側中央的人是漢文帝,畫的下方,雙手持笏,彎腰鞠躬,向皇帝說話的是袁盎。站立於皇帝右手側前,眼睛正注視著袁盎的是慎夫人。宮女和衛士,圍繞在文帝身旁。這一類畫在中國稱做「鑑戒畫」,畫的是一些歷史上有道德規範的故事,掛在皇宮裡,讓皇帝看到了,用來規勸皇帝的行為,不可以偏差。

(傳)王靄《宋太祖坐像》絹本、設色,縱191cm橫:169.7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除了歷史畫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宋代帝後像。為帝後畫像,是古代宮廷畫家最為重要,又最讓人頭疼的一項工作,必須得按照一定的章程、規範來創作,務必表現出「帝王相」。

相傳由宮廷畫家王靄創作的《宋太祖坐像》,畫中太祖頭戴直腳幞頭,穿白袍,系朱帶,蠶眉鳳目,體態壯碩,端坐龍椅之上。此畫將太祖的威嚴、氣度、儀表刻畫的十分到位,觀者不忍直視,儼然有「帝王之相」。

《宋仁宗後坐像》 絹本設色 軸 172.1x165.3公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般情況下,帝後像均為一個人的畫像,但此次展出的《宋仁宗後坐像》則與其他帝後像不同,畫中除了有仁宗皇后,還有兩位宮女分立兩旁。

曹皇后頭戴九龍紋釵冠,面貼珠鈿,翟衣綬帶用環佩。人物神態莊重肅穆,服飾華美而光鮮。《宋史》記載仁宗皇帝有兩個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廢,而曹皇后又是北宋有名的賢后,曾輔佐宋英宗、神宗皇帝,因而此幅所繪應為曹皇后畫像。

《宋寧宗後坐像》 絹本設色  軸 160.3x112.8公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另外,展覽還展出了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楊妹子」畫像,即宋寧宗後坐像,畫中,楊後頭戴龍紋花釵冠,拱手端坐於靠背椅上。宋寧宗後,原本不知姓氏,年少時隨養母入宮,擔任雜劇女伶。由於得到吳太后垂愛,將她賜與寧宗,乃得平步青雲。楊後雖然出身微賤,卻學識淵博,能詩善畫,書法風格與寧宗相近,為後人留下了不少墨寶遺蹟。

宋 馬麟《三官出巡圖》,絹本設色,縱174.2釐米,橫122.9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三官又稱三元,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即堯、舜、禹,指天官、地官和水官,馬麟《三官出巡圖》描繪的是三官大帝出巡時的場景,畫幅分上、中、下三層,除三位天官外,還繪製了許多造型多變、表情生動有趣的仙人和鬼卒。

《三官出巡圖》之「天官」

「天官」大帝為堯,「上元」為其聖誕之日,中國民間慶祝上元節的日子為每年農曆元月十五號,這一天,民眾從清晨就要準備牲禮祭拜上官大帝,祈求天官賜福。

《三官出巡圖》之「地官」

「地官」為舜,稱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三官出巡圖》之「水官」

「水官」為禹,稱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宋人《冬日嬰戲圖》絹本設色縱196.2cm,橫107.1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我們古代還有一類專門表現兒童生活題材的繪畫作品,被稱作「嬰戲圖」或「戲嬰圖」。《宋冬日嬰戲圖》就是其中的代表。描繪了姐弟二人在冬天庭院裡玩耍的情景,其中姐姐手裡拿著一面色彩斑斕的旗子,弟弟則用細紅繩牽引著一根孔雀羽毛,正逗弄一旁玩耍的花貓。

《宋冬日嬰戲圖》局部

從這幅畫的尺寸、質地,及山石的皴法來看,它與去年國寶展中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十分相似,有學者認為這兩幅畫很可能是同一畫家的作品,也可能四景屏風中的冬景。總的來說,此幅作品在構圖上略遜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從王羲之法帖到皇帝御筆書法裡的豐富情感

書法部分展出了晉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玄宗的《鶺鴒頌卷》,唐徐浩所書的《朱巨川告身卷》,宋高宗趙構御筆《賜嶽飛手敕卷》,蘇軾書尺牘冊頁,宋米芾《致希聲吾英友尺牘並七言詩》冊頁等。

晉·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帖卷,紙本,縱:24.7公分,橫:46.8公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平安帖

何如帖

奉橘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是現存王羲之最高等級的「雙鉤廓填本」。此帖包含三封簡訊,每封均以信件中的字命名。第一則為平安帖,行書及草書書寫,內容是向友人報平安,表達思念之情。其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第二則是何如帖,行書書寫,內容為問候友人,並告知近況。第三則奉橘帖,是贈送友人橘子的便籤,行書書寫。

整部作品點畫間充滿速度與方向的變化,尤其是筆畫之間牽絲映帶處鋒毫畢現,全面展示了書聖揉和快慢、方圓、提按變化的高超筆法。

唐玄宗書《鶺鴒頌》,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鶺鴒頌》共計337字,是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的唯一孤本。文中描寫了當時宮廷裡的情景。某年九月,一千餘只鶺鴒飛到宮廷庭院遊玩,過了十天這些鶺鴒仍不離去,於是玄宗邀請了五位臣子在這裡共同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鶺鴒,或稱脊令,這種鳥兒有個特性,只要一隻離群,其他的都會鳴叫起來。《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後來就用「鶺鴒」比喻兄弟了。這篇《鶺鴒頌》是玄宗觀鶺鴒鳥翔集在麟德殿有所感觸而作,實際就是一篇《兄弟歌》,頌揚他們兄弟之間親密友愛的感情。

作為王羲之的小迷「帝」,唐玄宗的書法承襲王羲之書風的同時,又有盛唐雍容大氣、豐腴圓潤的帝王氣魄,堪稱唐代行書典範。

唐 徐浩 《朱巨川告身》紙本 行書 卷27x185.8公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告身」是朝廷授與臣僚官職的任職令,依照官職品位的高低,有不同的格式。此件告身是與顏真卿齊名的唐代著名書法家徐浩的作品,內容為六品官員的「敕授」,頒給原任睦州錄事參軍的朱巨川,新任大理評事,併兼任豪(豪)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令。

朱巨川,字德源,嘉興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卒於唐德宗建中四年。徐浩的《朱巨川告身》,字體肥圓,沉著雄渾,是其行書代表作,對於研究徐浩及唐代書風具有重要意義。

宋高宗 趙構御筆《賜嶽飛手敕卷》 紙本 行楷 縱36.7cm 橫67.5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與唐玄宗一樣,宋高宗趙構也非常喜歡王羲之。其御筆《賜嶽飛手敕卷》,無論從整體的布局,還是從筆法的意態上,頗具王羲之《蘭亭序》的神韻,並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不生搬,自成一派。

此手敕講述的是紹興七年(1137)「淮西軍叛」後,嶽飛駐守江州,高宗親筆寫信對其嘉獎、慰問的內容。信中稱嶽飛「如卿體國」,可見當時高宗對嶽飛的關心。但同時,對於手敕中所談及的長江一帶的防禦問題,似乎可以看出嶽飛與高宗兩人在北伐一事上態度的不同。高宗明顯是以靜制動,一方面給安撫嶽飛並給予兵權,一方面卻將嶽飛的兵權限制在長江上遊一帶。嶽飛則一直希望「恢復中原,迎回二聖」。兩人的矛盾在秦檜的陷害下越發尖銳,1142年一月,嶽飛被殺!

此幅作品充分展現趙構在臨古上的深厚基礎,以及筆下晉唐經典風格的傳承。就書法言之,此卷是南宋書法的傑出作品;就內容論之,是嶽飛抗金著名史事的另一註腳。

米芾《致希聲尺牘並詩帖》縱29.5釐米,橫31.5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書法圈裡,名人尺牘因其形式不加修飾、不做作,且多為書者的真情實感流露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為尺牘,此次展覽中米芾、蘇軾的書法作品也是尺牘作品。

其中,米芾《致希聲吾英友尺牘並七言詩》共九行,六十一個字,所書內容為米芾寫給黎錞(字希聲)的一封信札。信中開頭提到:「非才當劇」(我不是人才卻擔當大任)這句話,透露出米芾第一次出任地方行政首長,戒慎恐懼的心情。然而,在詩中米芾也回憶起數年前與朋友相聚,共遊山川、玩賞文物,或是雅集盛筵的歡樂情景。這種閒適自得的心情,與即將接踵而至的繁忙政事,形成強烈的對比。

蔡襄《上資政諫議明公尺牘》縱28.8cm,橫158.6cm 北宋慶曆五年(1045),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黃、米、蔡」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法史上的「宋四家」。蔡襄生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蘇軾生於景祐四年(1037),黃庭堅生於慶曆五年(1045),米芾生於皇祐三年(1051)。古人論資排輩以年齡為前提,蔡襄年齡最長卻居末。

蔡襄,行、草、楷書皆善,其楷書在四人中成就最高。《上資政諫議明公尺牘》(又名《海隅帖》),便是蔡襄的楷書代表,典雅娟秀,婉麗蘊藉,得晉唐之真傳。

蘇軾書《尺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居「宋四家」之首,實則為蔡襄晚輩,黃庭堅的老師,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致明叔同年尺牘》紙本 縱 28.5釐米,橫20.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庭堅作為蘇軾的學生,其早期書法作品受蘇東坡影響較大,及至中年,黃庭堅從《瘞鶴銘》中得到靈感,在書風上逐漸與蘇軾「分道揚鑣」,並形成「中宮緊縮,四周伸展」的輻射式書體,成為宋代最富個性的書家之一。

《致明叔同年尺牘》書於1095年,是黃庭堅中年的書法作品。結體尚存早期蘇軾的痕跡,但已顯現出《瘞鶴銘》的影響印記,屬於過渡期的作品。

元 鮮于樞 《透光古鏡歌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鮮于樞,元代書法家,擅長楷、行、草,而尤以草書名世,與趙孟頫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並稱「二妙」、「二傑」。因與趙孟頫為多年好友,其作品受到趙孟頫的影響較大,此次展出的《透光古鏡歌冊》與趙書幾可亂真。

《透光古鏡歌冊》

此外,趙孟頫和鮮于樞都有濃厚的古物收藏之興趣,《透光古鏡歌冊》原本是金代的麻九疇為好友張伯玉而作的書籍,鮮于樞從中書錄二十四句,編輯成冊,是其行楷書代表作。

從巨障山水到邊角山水中國山水畫之變

此次展覽的山水畫包括北宋範寬 《秋林飛瀑圖》、李成《宋人松泉磐石軸》、南宋蕭照《山腰樓觀圖》、夏珪《溪山清遠卷》,金代武元直《赤壁圖》,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等,全面展示了宋元山水畫的發展與流變。

宋 範寬 《秋林飛瀑圖》 絹本設色 縱:181釐米,橫:99.5釐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有南北方兩個山水系統。範寬作為北方山水的代表,其作品確立了北宋雄健雄渾的風格。

在其眾多傳世作品中,《溪山行旅圖》作為流傳有序的範寬真跡,是北宋山水的典範之作,歷代鑑藏家皆視若珍寶。徐悲鴻曾評價: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

雖然此次展覽沒有展出這件國寶中的國寶,但卻展出了與其風格最接近的《秋林飛瀑圖》。即便這幅作品不能確立為範寬親筆,但也是北宋巨障山水的代表,範寬傳派的重要作品。

宋人松泉磐石軸 李成 160.3x96.8公分,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與範寬同屬北方山水畫系代表的李成,其作品《宋人松泉磐石軸》描繪了兩棵松樹立於磐石之上,兩側有枯木為伴,兼具寒林之景象。

李成,擅畫華北之山水,尤以景象蕭疏荒寒之寒林最具特色,這也是宋代相當流行的一種題材,在宋代經由文同、蘇東坡等人的發展,至元代形成「古木竹石」的新題材。

宋蕭照山腰樓觀圖軸絹本水墨 179.3x112.7cm,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山腰樓觀圖》是蕭照傳世的代表作,描繪了古代文人旅遊中的一個情景。傳說北宋末年,蕭照於太行山為盜,一日劫獲李唐,才隨之習畫,後入南宋畫院。作為「南宋四家」李唐的學生,《山腰樓觀圖軸》繼承了李唐《萬壑松風圖》的筆法,更重要的是這幅畫在章法上有了新的改變。

從構圖上來看,《山腰樓觀圖》一改北宋大山水的全景式構圖方式,而是將畫面主體慢慢偏移至畫面左邊邊沿,搖身一變成為了開啟南宋「邊角式」的代表,為南宋後期馬遠、夏珪的「一角半邊」之景產生了重要影響。

《山腰樓觀圖》不僅是南宋時期重要的山水畫,還可以用來作為證據,輔證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的年代、真偽與臨仿問題。顧閎中是南唐時期的宮廷畫家,《韓熙載夜宴圖》是託名他繪製的人物畫巨作。可是,經過最新的研究表明,《韓熙載夜宴圖》更可能是南宋宮廷畫家的摹本,而非南唐顧閎中的原作。我們將蕭照《山腰樓觀圖》翻轉過來,可以發現無論是造型、筆法、剪裁,都與《韓熙載夜宴圖》中屏風上的山水,如出一轍。兩者很可能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即南宋。

宋 夏珪  《溪山清遠》卷 紙本 水墨 縱46.5cm 橫889.1cm,現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果說蕭照的《山腰樓觀圖》體現了兩宋過渡時期的特點,夏珪的《溪山清遠圖》則將這種新風格得以完美展現。

夏珪,南宋四大家之一,宋寧宗(1195-1224)時為畫院待詔,師承李唐,與馬遠齊名,兩者開創的「馬一角,夏半邊」成為南宋山水的基調。技法上,夏珪擅用「斧劈皴」和「積墨法」,既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效果,也完善了傳統山水的表現技法。

《溪山清遠圖》充分發揮了中國繪畫特有的散點透視的長處,通過對江南湖邊山色的描繪,開創了古代山水長卷繪畫的新範式。

《赤壁圖》(金)武元直 縱50.8釐米,橫136.4釐米 紙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

金代山水,一直以來是被美術史忽略的話題。當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山水畫風格由巨障山水轉向邊角山水。但與南宋對峙的金則完整繼承了北宋的雄渾山水畫風,為元、明、清後輩的山水畫家,保留了北宋經典山水的火種。

《赤壁賦》局部

金代畫家武元直的唯一存世作品《赤壁賦》就是一幅北宋至南宋轉折時期的佳作,描繪了北宋蘇軾泛舟遊赤壁的故事。畫面風格基本保持了北宋的畫風,通過全景式的構圖再現了陡峭的石壁與奔騰的激流,江河洶湧處,一葉扁舟遊蕩其間,而蘇軾正與兩位好友坐在艙中飲酒,表現了他受誣遭貶黃州後的清閒生活和豁達胸懷。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卷 紙本設色 縱28.4cm 橫90.2cm,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清宮劇《延禧攻略》中,乾小四為向魏瓔珞示好,把自己的「心頭好」《鵲華秋色圖》贈給對方,以示誠意。

這幅讓乾小四如此珍視的畫,作者便是被譽為「元人冠冕」的元代才子趙孟頫。去年「國寶的形成」展出了被定為「重要古物」的趙孟頫書法作品《致中峰和尚尺牘》。這次「國寶再現」,展出的則是這一幅「國寶」級的山水田園畫作《鵲華秋色圖》。

元貞元年(1295年),趙孟頫在任滿濟南路總管府事後,稱病辭官回到故鄉吳興,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好友周密。祖籍濟南的南宋文學家周密自曾祖父隨宋高宗南渡客居吳興後,從未回過故鄉,一見好友趙孟頫就想聽他詳細介紹下故鄉的風土人情。趙孟頫被周密的家鄉情結所打動,覺得把濟南風光畫出來贈與友人,比口頭講述更加直觀形象,便揮毫潑墨,作下這幅畫。《鵲華秋色圖》描繪了趙孟頫在濟南做官時所看到的華不注山與鵲山的秋景。

勾勒填彩的中國山水畫自唐以來一直是職業畫家的專屬畫種,但《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所創作的文人畫風式青綠設色山水,終結了中國山水畫勾勒填彩和職業畫師的重要地位,在唐宋造境繪畫和文人畫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鵲華秋色圖》

就印章、題跋來說,《鵲華秋色圖》五米長的畫卷,四米都是題跋。僅乾隆皇帝的印章就二十多個!可見其對《鵲華秋色圖》的喜愛。《延禧攻略》的故事不可考,但此卷還真和乾隆皇帝有著「歡喜冤家」般的故事。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濟南,閒暇裡登上城門遠眺,覺得這一帶景色似曾相識,突然回想起這是《鵲華秋色圖》中的景色,心中大喜。他連忙急命飛騎去京城禁中取來,對著鵲、華二山展卷對觀,一番讚嘆不絕之後,發現所畫之景與現實中不相符,於是將此卷深藏內府,不復觀。然而當他再次巡幸濟南時,又一次想起了宮中的《鵲華秋色圖》。面對美景,念及名畫,他早已把上次的事忘得一乾二淨,於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宮取畫,且又在畫上題寫了「深情」的一跋。

從寫實到文人寫意 花鳥畫裡的富麗與淡雅

花鳥畫中,則展示了宋易元吉《猴貓圖卷》、宋人《翠竹翎毛》、宋人《富貴花狸》、元代錢選《桃枝松鼠》等。宋代畫院花鳥畫家多通過寫生進行創作,易元吉就是其中的代表。

北宋 易元吉 猴貓圖 卷 設色 絹本 縱:31.9公分 橫:57.2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

易元吉,約活動於十一世紀後半葉的花鳥畫家,早年專攻花果,略有小成,但又不滿於現狀,認為「世未乏人,要須擺脫舊習,超逸古人之所未到,則可以謂名家。」於是,他選擇了前人幾乎未涉足的猿猴作為自己的主攻目標,用「寫生法」描繪猿猴,生動逼真,是北宋寫生寫實畫家的代表。

此外,易元吉筆下的猿猴頑皮靈動、憨態可掬,改變了猿猴長時間在繪畫上的悲苦形象和「猿嘯哀鳴」的固定範式,拓寬了繪畫題材。

《猴貓圖》局部

《猴貓圖》是易元吉猿猴畫的代表,「猴」,諧音「侯」,有「封侯」之意。貓,諧音「耄」。「耄耋」是長壽的寓意,一般指八九十歲的壽星。貓,與猴搭配,既寓意高壽,也象徵「封侯」富貴。易元吉的《猴貓圖》便賦予這兩種吉祥寓意。

宋佚名《翠竹翎毛圖》絹本設色軸185x109.9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

《翠竹翎毛圖》是宋代畫作,用寫生的手法表現了初冬飄雪,稚雞、麻雀,或蜷縮,或展翅的景象。據古氣象學家的研究,北宋晚期,中國正好處於「寒冷期」,氣候寒冷。所以,北宋晚期,表現冬季、雪景的繪畫特別多。由此可見此畫幅對生態有著深刻的觀察和了解,是一幅形神皆兼的寫實作品。

《翠竹翎毛圖》局部

在構圖上各景物均勻地分布在畫面中,具有前後的空間感。這幅畫的筆墨質樸,除了部分細枝外,都以先鉤輪廓線再填染顏色的「雙鉤填彩法」畫成,風格偏向於南宋。

宋人《富貴花狸》軸 141x107.5cm 全幅長  122cm,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除了寫實,畫院花鳥畫為了起到「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畫面色彩多濃豔,這從《富貴花狸》中就可看出。

在宋代,人們稱貓為「狸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也是畫家經常描繪的題材。貓諧音為「耄」,指的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因此將狸與牡丹畫於一圖,有「長壽富貴」之意。《富貴花狸》描繪了一隻戴著紅色裝飾物的貓臥於白牡丹花下的情景。

《富貴花狸》局部

從貓的神情和姿態,以及形態各異的牡丹花來看,此圖很可能是庭院一角特定情景的寫生之作,並且寫生時,作者是蹲下身子的。北宋末年,趙佶親自帶領宮廷畫師進行花鳥寫生、研究,《富貴花狸》正反映了徽宗時期院體花鳥畫強調寫生的特點。

《富貴花狸》在構圖上留天留地,屬於全景式構圖。與兩宋流行的折枝花鳥畫不同,這種大幅畫作常被用來裝飾宮廷的屏風粉壁,所以色彩豔麗,很受王室貴族的推崇。

元代錢選《桃枝松鼠》紙本設色 卷26.3x44.3公分,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而元代錢選一改花鳥畫的濃豔富貴,轉而吸收水墨花卉的技法,畫面淡雅古拙,《桃枝松鼠》就是其藝術特色的一例。

《桃枝松鼠圖》畫的是一隻松鼠在桃枝上行走,想要偷吃枝頭上的兩顆桃子。松鼠被安排在畫面中心偏左,跟右上肥嫩欲滴的桃子形成平衡。松鼠全身是用淡墨細筆勾皴及暈染的方式,來表現出毛茸茸的質感;眼睛及爪子則是用濃墨刻畫,更顯現出松鼠專注的表情及動態。

相較於宋人寫實花鳥畫所追求的真實生動,錢選的這幅作品則通過清麗雅致和調色、寫意的筆調、率性的韻致,使畫面給人一種「元人寫意」的文人畫風,這也反映出錢選是為元代文人畫的先驅者之一。



相關焦點

  • 2018年十大精選展覽
    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覽時間僅至6月10日。遼博作為清宮散佚書畫收藏的重鎮,藏清宮散佚書畫多達二百餘件/組,同時,遼博收藏晉唐宋元書畫數量之多之精也為人矚目。此次展覽中遼博的重量級書畫藏品一一亮相:(傳)顧愷之《洛神賦圖》、歐陽詢《仲尼夢奠帖》、(傳)周昉《簪花仕女圖》、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宋徽宗《瑞鶴圖》《草書千字文》、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圖》、王蒙《太白山圖》等在美術史中名聲赫赫之作皆有展出。
  • 臺北故宮2020年展覽計劃
    歷年來《巨幅名畫》已經成為臺北故宮頗具特色的常設展,也是書畫藝術愛好者必看的展覽。02婉而通─篆書的故事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按藝術性之高下分為:國寶、重要文物和一般文物三種等級。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為「國寶聚焦」專題展覽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品。
  • 臺北故宮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
    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其2020年度臨時展覽名錄。其中有深受觀眾喜愛的系列展覽《巨幅名畫》《受贈名畫展》等,也有新晉推出的《國寶聚焦》《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等專題展覽,新的一年,具體有哪些值得期待展覽?讓我們先賭為快吧!
  • 臺北故宮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
    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其2020年度臨時展覽名錄。其中有深受觀眾喜愛的系列展覽《巨幅名畫》《受贈名畫展》等,也有新晉推出的《國寶聚焦》《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等專題展覽,新的一年,具體有哪些值得期待展覽?讓我們先賭為快吧!
  • 典藏專輯 公主的雅集:臺北故宮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
    蒙元皇室中不只有公主參與書畫的收藏活動,公主的女婿元文宗(圖帖睦爾)成立了奎章閣,與學士文臣們觀覽圖籍、參與藝術鑑藏,使用「天曆」「奎章」收藏印。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也有「宣文閣寶」印,都曾有重要的宋元書畫收藏。 此次臺北故宮「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將展出43件書畫,多屬宋元時代的精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元 陳脩《七言律詩》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
  •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16家博物館美術館,2018年度展覽計劃
    >龐貝:瞬間與永恆——龐貝出土文物展展覽時間:2018年2月-5月本次展覽將展出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的120件(套)文物精品。金色中國(暫定名)展覽時間:2018年9月-12月本次展覽擬匯集南京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國內多家知名博物館珍藏的金器精品,串聯起中國黃金從先秦至清朝的發展歷史,將是四川首次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等級最高的古代金器精品大展。
  • 趁秋色怡人,去參加一場公主的雅集 臺北故宮「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
    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是忽必烈太子真金孫女、答剌麻八剌之女、元武宗之妹、元仁宗之姊、元仁宗之姑,她地位顯赫,又對漢文化有濃厚興趣,曾藏有數十幅書畫名跡,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收藏家,如展子虔《遊春圖》、梁師閔《蘆汀密雪圖》、崔白《寒雀圖》、黃庭堅《松風閣詩卷》等名作,均是其藏品。
  • 臺北故宮「2020年度展覽」全劇透!新增「國寶專室」,細數宋元珍品
    2020年,在臺北故宮能看到什麼?除夕前,臺北故宮將正式開放一間「國寶聚焦」專室,以三個月為限,每次選展兩件(組)國寶級書畫。很期待,頭兩件亮相的書畫「國寶」,會是什麼作品?新年第一天即將開展的「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前不久展玩已有過詳細介紹。完整陣容已公布——20件(組)臺北故宮藏「職貢」主題書畫,可謂傾囊而出。
  • 北京故宮PK臺北故宮,真是一個有宮無寶,一個有寶無宮?
    (代表:《平復帖》、《伯遠帖》) 臺北故宮:有書法作品7000件左右,一半為優等品,一半為次品,元以前的書法155件。(代表:《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 臺北故宮:有6698幅繪畫作品,元以前繪畫作品共574件。(代表:《富春山居圖》後半卷、《溪山行旅圖》) 在繪畫方面,臺北故宮的繪畫品就唐宋兩代的數量上比北京故宮的數量多,而且臺北故宮一直引以為傲的就是在繪畫上面擁有許多無價的藏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雪梨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獲知臺北故宮博物院於2月2日——5月5日在新南威爾斯藝術博物館舉辦南半球首次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精品展覽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卻對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所知甚少,這次去臺灣恰逢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臺北故宮舉辦了「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特展,並展覽了故宮真正的天字第一號國寶《溪山行旅圖》,同期,北京故宮也舉辦了「石渠寶笈特展」,與《溪山行旅圖》堪稱雙壁的《清明上河圖》以及《伯遠帖》等重量級展品展出,為一時兩岸文化盛事。藉此機會,我覺得應該寫一點東西以正視聽。
  • 一百個博物館精品展覽,一定要看!
    展覽時間:2018年12月15日~2020年5月31日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展廳) 門票:40元此次展覽以時間為主線,遴選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較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國古代書畫的發展脈絡。展覽分為三個單元: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明代的繪畫與書法,清代的繪畫與書法。 10 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
  • 「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亮相故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施雨岑)「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於9月1日在故宮文華殿與廣大觀眾見面,展覽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分為4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展現蘇軾的精神世界,為觀眾勾勒出一個生動而立體的蘇軾形象。
  • 中國書畫史上最有爭議的大師,大陸400年來第一次給他辦展
    上海博物館董其昌展覽現場從2018年12月7日到2019年3月10日,中國大陸第一個董其昌書畫大展在上海博物館舉行。他也精通收藏和古代書畫鑑定,曾看過、題跋過近300件古書畫。現在全世界晉唐宋元最精品的書畫作品,都曾經是董其昌家中的私藏,上面都可以找到他曾經鑑藏過的痕跡。
  • 4件億元拍品悉數亮相|永樂2020全球首拍精品展四季酒店開幕
    》,趙旭先生提到本次拍賣,現當代板塊有三件接近億元的標的,近現代書畫板塊有一件近億元標的。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展覽現場近現代書畫板塊包括「如觀自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和「中國近現代書畫夜場·中外名人重要文獻」兩大專場,接近400件名品。
  • 臺北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展廳 展櫃可防彈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的書畫展廳。(呂妍庭攝)隨疫情逐步解封,臺北故宮南院推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院長吳密察10日下午親自到南院主持開展記者會,表示「臺灣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翻轉,南北院也一樣要翻轉」。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
  • 典藏專輯丨故宮90,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
    器物處是16000件,書畫處是6000多件,圖書文獻處是60000多件,『天保九如』展有原藏於清宮後流散出的文物,也有存世孤本,有搜訪徵集的文物,也有社會各界的慨然捐贈。」「天保九如」展名引《詩·小雅·鹿鳴之什·天保》之意,以九個「如」字,串連起山川日月、松柏岡陵等象徵天地靈佑、德壽綿長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