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方便的愛情
聽父輩的人說起過,他們談戀愛那時,沒有手機,沒有車,也沒有相機。
那時候大多普通家庭的青年男女都是使用傳呼機,還是要去到專門的一個場鎮上呼叫的那種。要等對方在線了,才能被接通。
那時候沒有車,情侶之間要見上一面都要走好遠好遠的路,走路花費的時間也去掉約會時間的一大半了。
家庭稍微富裕點的,如果場鎮上有照相館,那麼那時談戀愛的情侶們便會去照上兩張甜甜的照片。
我簡稱這為不方便的愛情。
來源UC
02不是自己做主的婚姻真的會幸福嗎
「記得那時年少,你愛談天我愛笑……風在樹梢鳥在叫,」這裡是出自三毛的《夢裡花落知多少》。
相信知道三毛的網友應該還挺多吧,畢竟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真的可謂是一幅悽美的畫了。
我們父輩的感情大多數都在自然中產生,相較90,00後來說,他們的感情應當要更牢靠,更有基礎感。
但真就這樣嗎?用我們這些後輩的眼光去看待那時的戀愛,確實,好的情況是現在夫妻倆感情越來越好,整天都會如新婚燕爾,給人一種可以攜手到老的美感。
但不好的夫妻倆,也有很多!
我猜想,也許是因為那時70,80後的少男少女們的戀愛有極少數是自己做主的,也許是因為那時的經濟條件差,信息不夠發達的原因,以至於很多少男少女們早早地便結婚了。
這部分可能就是現在婚姻不幸福的那類人多一點。
來源UC
03未曾謀面的婚姻
我曾聽過幾位四、五十歲的中年男人在飯桌上談論起了自己的婚姻現狀。
他們對現今的伴侶,婚姻,更多的是一種將就,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
如果說非要追究他們對這段婚姻最後的堅持來源於哪兒,那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都有一個非常一致的回答:「孩子。」
那幾位中年男人借著酒勁聊起了當年年少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人對另一個笑道:「老五,你當年娶媳婦兒還是結婚當天才見著面的。」
那名男人又繼續打趣道:「我記得,當時你們家人還是派你哥去幫你看媳婦兒的呢,你那媳婦兒最開始是看上的你哥。」
那名被叫老五的男人沒有答話。我想,大概是他對他自己的這段婚姻已經給予沉默回應了吧。
來源UC
04
在最初聽到他們幾個中年男人談論自己當年結婚時,很多人表示自己都是結婚那天才看見新娘長啥樣的,同樣,新娘子也是。
我很震驚,我不敢相信我們父輩他們當時大多數就是這樣結了婚,用我們現在人的話來說就是,完全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婚姻。
但據了解,這樣結成的婚姻走到最後的離婚率較現在的離婚率還要低一些。
只是我在思考,之所以我們父輩那些人的婚姻離婚的很少,真的是因為大部分的真愛嗎?
我覺得並不是,我們父母那輩人的性格不如現今的我們張揚,他們更懂得忍耐和退讓。
更多情況下,還因為孕育了孩子,在有孩子有家庭的情況下,步入中年的他們也不再敢重來一次了!
現在我經常聽到「各過各的生活」』這樣一句話,記得之前有一個很火的詞,中年喪偶式的婚姻,我想就是說的這種狀態吧。
來源UC
05沉默的婚姻
大多70,80後的婚姻已經陷入了一種無聲的沉默裡面,似乎變得可有可無,但似乎又不能解除那最後一層枷鎖。
大多數男人女人選擇了得過且過,將就著過完餘生。
為了孩子,勉強讓自己撐一撐,再撐一撐,也許,等孩子大了就好了。
文末,希望屏幕前的你能夠餘生為自己活一次!
來源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