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近日,我在無意之間看到一個電影解說《皮胡》,主要就是講述由於喪偶式婚姻造成的家庭悲劇,這讓我聯想到了《坡道上的家》這部同樣是講喪偶式婚姻的日劇。
藉此機會,我想分析兩個悲劇之間的聯繫,還有的就是影視作品中的兩位母親不同的做法,對孩子而言,哪種更殘忍?
01喪偶式婚姻
什麼是喪偶式婚姻?喪偶式婚姻主要指的是夫妻二人有其中一方未盡家庭的義務與責任,對婚姻生活冷漠到如同喪偶的婚姻。
劉濤在拍攝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的時候,劇中有這麼一段臺詞:
我結婚七年了,七年我脫離了社會,我以為離社會越遠,我就會離家越近;可事實並非這樣,我脫離了同事,脫離了朋友,到最後我連自己都失去了。現在,老公對我沒感覺了;兒子,我也無法照顧了。我討厭現在的自己,敏感多疑,像個神經病,我甚至想帶著兒子去自殺!
這段臺詞把喪偶式婚姻中的全職太太所面臨的困境與窘迫一一道明。
全職太太所面臨的情況大都相同:丈夫在外拼事業,只關心賺錢不顧家,而自己卻數著丈夫給的家用,24小時無休帶娃,每天過著家與菜市場「兩點一線」的生活……
生活圈縮小到只有自己的家庭,單一又聯繫甚少的朋友圈,有著脫離社會又缺乏認同感的焦慮與自我懷疑,自己的喜怒哀樂就只和自己相關。
大家清楚對喪偶式婚姻有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再來分析《皮胡》和《坡道上的家》這兩部影視作品,看看在同樣的喪偶式婚姻之中的女性是何等的無助與殘忍?
02 《皮胡》和《坡道上的家》的簡介
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開篇語便有這麼一句話:「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現在,我先來分析一下這兩個影視作品的內容,從而探討這兩個家庭是如何的不幸,與隨之給孩子帶來的殘忍。
《皮胡》(豆瓣評分 8.0)和《坡道上的家》(豆瓣評分9.0 )都是屬於喪偶式婚姻的題材,劇情的設置註定讓人引起深思,原因是因為太過現實。女性一旦結婚生育,都或多或少會面臨這樣的經歷與困境。
電影《皮胡》
這是一部於2018年上映的印度電影,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印度的歌舞,可以說都是皮胡一個人的獨角戲。皮胡是這個電影主人翁,一個3歲小女孩,戲裡戲外都是叫皮胡,而電影中躺在床上「睡覺」的也是皮胡現實生活中的媽媽。
電影中皮胡的表演,其實更多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自然反應,可以想像這部電影帶來的視覺衝擊是多麼強烈,皮胡每做一個小小的舉動其實都在與死神擦肩而過。只是看視頻解說的我,都為這樣揪心的情節捏了一把冷汗。
電影講述的是皮胡在生日派對後的一天醒來之後,年幼的她獨自與因發生爭執之後氣憤留下遺言就吃安眠藥自殺的媽媽普嘉,度過的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故事。皮胡年幼,甚至還不懂得什麼是死亡,她就一直堅信媽媽只是睡覺,喊不醒罷了。
皮胡媽媽普嘉用紅色的口紅寫下在自己的化妝鏡上留下了這樣的遺言:
我當初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跟你結婚,可是在這場婚姻中我得到了什麼呢?你說只有等我死了你才會回家,那我就走了吧!我原來想帶上皮胡一起,但我沒勇氣那麼做,再見,再也不見!
其實這裡的每一個字都是她對丈夫的喪偶式婚姻的最有力、最深刻的控訴,就像是一個個烙印,刻在了每個觀眾的心裡。
日劇《坡道上的家》
《坡道上的家》是由柴崎幸主演的一部2019年開播的懸疑劇,由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劇中主要就是講述家庭主婦裡沙子,在平常的一天被選為安藤水穗將8個月大的女兒溺斃的虐待嬰兒致死事件的補充審判員後,看到安藤水穗的經歷仿佛看到自己人生的故事。
該劇之所以叫《坡道上的家》,是因安藤水穗的家住在坡道上,每次她氣喘籲籲抱著孩子爬坡回家的時候,當孩子成為了她自己無法排解的負擔的時候,生活不堪重負,婆婆的惡語相向,丈夫對孩子的不聞不問,鄰居對自己的不理解等等,對安藤水穗而言,孩子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成為絕望的源泉……
安藤水穗也是喪偶式婚姻的受害者之一,不過因為她自己的神經衰弱與抑鬱選擇溺死自己的女兒的行為,不管怎麼說,都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是什麼導致普嘉和安藤水穗這兩位母親做出在我們看來那麼殘忍的事情呢?答案是:無望!
03絕望感是無形的致命毒藥
心理學教授Anthony Scioli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一系列關於「希望感」這種情緒的研究,與「希望感」相對的就是「絕望感」。
他在《焦慮年代裡的希望》中提出,希望感的缺失會導致不同類型的絕望感。他把絕望感分成(異化感、無力感與宿命感)3個大類、若按小類分,絕望感可以分為異化感、被拋棄感、平庸感、無力感、壓迫感、有限感、宿命感、囚禁感和無助感這9種情況。
普嘉和安藤水穗這兩位母親正因為有著無聲的絕望,對生活失去勇氣和信心,覺得自己得不到環境的關注與支持,而自發出現一種被遺棄的無助感與帶娃的無力感,而最終導致了一個母親抑鬱自殺,而另一個母親溺斃女兒的情況。
普嘉服用安眠藥自殺與安藤水穗激情犯罪的背後,實質是被各種絕望感充斥的鐵證。
04孩子是最無辜的受害者
這兩位母親的做法,哪個對孩子來說更殘忍?我認為,這兩種做法同樣殘忍!本人絲毫沒有因為普嘉不把皮胡帶離人世而改觀,她只是沒有直接帶走皮胡,卻間接成為殺害皮胡的兇手。
從遺言中,我們可以看出皮胡的媽媽普嘉是愛皮胡的,不過她這種對皮胡放任不管而自殺的行為,其實對於皮胡來說,皮胡也是緊跟母親的步伐,已經半隻腳踏進了自己築造的墳墓裡。雖然沒有把皮胡帶走,實質上現實對於皮胡來說,同樣殘忍,只是生命尚未被終結罷了。
對自己的殘忍,像普嘉那樣,實屬是對皮胡的殘忍;但像安藤水穗那樣對女兒的殘忍,則是對自己良心的熟視無睹。一個對自己都不負責的人,根本不配成為一個母親。因為對年幼孩子而言,家長的不負責任就是各種潛在危機與想像不到的傷害。
我認為,喪偶式婚姻就是家庭中的一顆無形毒瘤,如同定時炸彈一般,正在不知不覺地倒計著爆炸時間。當女性的壓抑、悲觀、厭世等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隨時爆發,吞噬原本看似平常又平靜的生活。然而,導火線可能就是大家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等到爆發的那一刻真的來臨的時候,最無辜、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就是孩子,沒有之一,這對孩子而言便是災難性的。
我就比較好奇皮胡的近況如何?拍攝這樣的電影,會不會讓皮胡長大之後回看這樣的情節而造成心理陰影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侵必刪!)
作者簡介:貺宓,「貺」意為贈送;宓,安靜之意。貺宓,一個性格喜靜、好文字、愛創作的90後新手「寶藏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