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胡》VS《坡道上的家》:喪偶式婚姻中哪位母親對孩子更殘忍?

2020-12-24 貺宓雜談

序言:近日,我在無意之間看到一個電影解說《皮胡》,主要就是講述由於喪偶式婚姻造成的家庭悲劇,這讓我聯想到了《坡道上的家》這部同樣是講喪偶式婚姻的日劇。

藉此機會,我想分析兩個悲劇之間的聯繫,還有的就是影視作品中的兩位母親不同的做法,對孩子而言,哪種更殘忍?

01喪偶式婚姻

什麼是喪偶式婚姻?喪偶式婚姻主要指的是夫妻二人有其中一方未盡家庭的義務與責任,對婚姻生活冷漠到如同喪偶的婚姻。

劉濤在拍攝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的時候,劇中有這麼一段臺詞:

我結婚七年了,七年我脫離了社會,我以為離社會越遠,我就會離家越近;可事實並非這樣,我脫離了同事,脫離了朋友,到最後我連自己都失去了。現在,老公對我沒感覺了;兒子,我也無法照顧了。我討厭現在的自己,敏感多疑,像個神經病,我甚至想帶著兒子去自殺!

這段臺詞把喪偶式婚姻中的全職太太所面臨的困境與窘迫一一道明。

全職太太所面臨的情況大都相同:丈夫在外拼事業,只關心賺錢不顧家,而自己卻數著丈夫給的家用,24小時無休帶娃,每天過著家與菜市場「兩點一線」的生活……

生活圈縮小到只有自己的家庭,單一又聯繫甚少的朋友圈,有著脫離社會又缺乏認同感的焦慮與自我懷疑,自己的喜怒哀樂就只和自己相關。

大家清楚對喪偶式婚姻有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再來分析《皮胡》和《坡道上的家》這兩部影視作品,看看在同樣的喪偶式婚姻之中的女性是何等的無助與殘忍?

02 《皮胡》和《坡道上的家》的簡介

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開篇語便有這麼一句話:「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現在,我先來分析一下這兩個影視作品的內容,從而探討這兩個家庭是如何的不幸,與隨之給孩子帶來的殘忍。

《皮胡》(豆瓣評分 8.0)和《坡道上的家》(豆瓣評分9.0 )都是屬於喪偶式婚姻的題材,劇情的設置註定讓人引起深思,原因是因為太過現實。女性一旦結婚生育,都或多或少會面臨這樣的經歷與困境。

電影《皮胡》

這是一部於2018年上映的印度電影,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印度的歌舞,可以說都是皮胡一個人的獨角戲。皮胡是這個電影主人翁,一個3歲小女孩,戲裡戲外都是叫皮胡,而電影中躺在床上「睡覺」的也是皮胡現實生活中的媽媽。

電影中皮胡的表演,其實更多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自然反應,可以想像這部電影帶來的視覺衝擊是多麼強烈,皮胡每做一個小小的舉動其實都在與死神擦肩而過。只是看視頻解說的我,都為這樣揪心的情節捏了一把冷汗。

電影講述的是皮胡在生日派對後的一天醒來之後,年幼的她獨自與因發生爭執之後氣憤留下遺言就吃安眠藥自殺的媽媽普嘉,度過的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故事。皮胡年幼,甚至還不懂得什麼是死亡,她就一直堅信媽媽只是睡覺,喊不醒罷了。

皮胡媽媽普嘉用紅色的口紅寫下在自己的化妝鏡上留下了這樣的遺言:

我當初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跟你結婚,可是在這場婚姻中我得到了什麼呢?你說只有等我死了你才會回家,那我就走了吧!我原來想帶上皮胡一起,但我沒勇氣那麼做,再見,再也不見!

其實這裡的每一個字都是她對丈夫的喪偶式婚姻的最有力、最深刻的控訴,就像是一個個烙印,刻在了每個觀眾的心裡。

日劇《坡道上的家》

《坡道上的家》是由柴崎幸主演的一部2019年開播的懸疑劇,由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劇中主要就是講述家庭主婦裡沙子,在平常的一天被選為安藤水穗將8個月大的女兒溺斃的虐待嬰兒致死事件的補充審判員後,看到安藤水穗的經歷仿佛看到自己人生的故事。

該劇之所以叫《坡道上的家》,是因安藤水穗的家住在坡道上,每次她氣喘籲籲抱著孩子爬坡回家的時候,當孩子成為了她自己無法排解的負擔的時候,生活不堪重負,婆婆的惡語相向,丈夫對孩子的不聞不問,鄰居對自己的不理解等等,對安藤水穗而言,孩子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成為絕望的源泉……

安藤水穗也是喪偶式婚姻的受害者之一,不過因為她自己的神經衰弱與抑鬱選擇溺死自己的女兒的行為,不管怎麼說,都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是什麼導致普嘉和安藤水穗這兩位母親做出在我們看來那麼殘忍的事情呢?答案是:無望!

03絕望感是無形的致命毒藥

心理學教授Anthony Scioli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一系列關於「希望感」這種情緒的研究,與「希望感」相對的就是「絕望感」。

他在《焦慮年代裡的希望》中提出,希望感的缺失會導致不同類型的絕望感。他把絕望感分成(異化感、無力感與宿命感)3個大類、若按小類分,望感可以分為異化感、被拋棄感、平庸感、無力感、壓迫感、有限感、宿命感、囚禁感和無助感這9種情況。

普嘉和安藤水穗這兩位母親正因為有著無聲的絕望,對生活失去勇氣和信心,覺得自己得不到環境的關注與支持,而自發出現一種被遺棄的無助感與帶娃的無力感,而最終導致了一個母親抑鬱自殺,而另一個母親溺斃女兒的情況。

普嘉服用安眠藥自殺與安藤水穗激情犯罪的背後,實質是被各種絕望感充斥的鐵證。

04孩子是最無辜的受害者

這兩位母親的做法,哪個對孩子來說更殘忍?我認為,這兩種做法同樣殘忍!本人絲毫沒有因為普嘉不把皮胡帶離人世而改觀,她只是沒有直接帶走皮胡,卻間接成為殺害皮胡的兇手。

從遺言中,我們可以看出皮胡的媽媽普嘉是愛皮胡的,不過她這種對皮胡放任不管而自殺的行為,其實對於皮胡來說,皮胡也是緊跟母親的步伐,已經半隻腳踏進了自己築造的墳墓裡。雖然沒有把皮胡帶走,實質上現實對於皮胡來說,同樣殘忍,只是生命尚未被終結罷了。

對自己的殘忍,像普嘉那樣,實屬是對皮胡的殘忍;但像安藤水穗那樣對女兒的殘忍,則是對自己良心的熟視無睹。一個對自己都不負責的人,根本不配成為一個母親。因為對年幼孩子而言,家長的不負責任就是各種潛在危機與想像不到的傷害。

我認為,喪偶式婚姻就是家庭中的一顆無形毒瘤,如同定時炸彈一般,正在不知不覺地倒計著爆炸時間。當女性的壓抑、悲觀、厭世等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隨時爆發,吞噬原本看似平常又平靜的生活。然而,導火線可能就是大家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等到爆發的那一刻真的來臨的時候,最無辜、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就是孩子,沒有之一,這對孩子而言便是災難性的。

我就比較好奇皮胡的近況如何?拍攝這樣的電影,會不會讓皮胡長大之後回看這樣的情節而造成心理陰影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侵必刪!)

作者簡介:貺宓,「貺」意為贈送;宓,安靜之意。貺宓,一個性格喜靜、好文字、愛創作的90後新手「寶藏寶媽」。

相關焦點

  • 豆瓣9.0,《坡道上的家》披露喪偶式育兒,是什麼壓垮了母親
    日本電視臺播出過一部名叫《坡道上的家》的家庭劇,雖然只有短短六集,但是豆瓣評分高達9.0,而且直戳廣大女性的痛點:劇中的各個家庭看似美滿幸福,實則家庭內部有很多問題,其中問題的根源就是喪偶式教育。劇中,一名八個月大的女嬰被母親親手殺害,母親舉著嬰兒,隨後慢慢鬆手,嬰兒掉落到水池裡,母親神情呆滯,無動於衷。法庭上父親控訴這位母親的行徑,成自己很愛孩子和妻子,也想讓婆婆幫欺負照顧孩子,甚至為了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還做了不孕不育治療,法庭上眾人都很同情這位父親。
  • 日劇《坡道上的家》母親親手將女兒溺死,談談喪偶式育兒有多恐怖
    這部日劇名字叫做《坡道上的家》,講述了女主是一個全職媽媽,有一個三歲的女兒這起案件審理的是一個母親親手將自己八個月的女兒溺死的案子,聽起來荒唐、殘忍,但是卻是真實發生了。起初,觀眾和女主一樣無法理解這位母親怎麼可以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來。她的婆婆、丈夫並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人,而這位母親在法庭上沉默寡言,看起來也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理由這麼做。於是,所有的指責和謾罵、猜忌都湧向了這位母親,是的,她不配做母親。
  • 《坡道上的家》令人窒息!「喪偶式育兒」原來是如此讓人喘不過氣
    有關職場、性別差異、婚姻等題材一個個被搬上屏幕,尖銳的揭示出社會中普遍存在,但又不敢直面的問題。這次,WOWOW就將「喪偶式育兒」問題擺到明面上,以一位母親殺死自己8個月大的孩子為引子展開,畫面氛圍沉重,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 《坡道上的家》推出小說版!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揭露喪偶式育兒困局
    半島記者 黃靖斐 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因為切中了日本社會「女主內男主外」家庭結構所造成的「喪偶式育兒」癥結,引發巨大關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更是獲得9.1的高分。在書的封面上的話特別醒目,「我是媽媽,是妻子,是女兒,可是我也想做自己。」「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是世界對女性最大的惡意。」2019年上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一經播出,不但收穫一眾好評,還引發了激烈的社會討論。這股熱潮也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
  • 一種沉重的育兒模式:「喪偶式育兒」!你還在其道路上越走越遠嗎
    不知道你的家庭是否存在「喪偶式育兒」的現象,但是你必須知道什麼叫做「喪偶式育兒」,這一詞語的釋義為:家庭教育中一方(多指父親)的顯著缺失。在這一教育的影響下,通常最常見的結果就是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在家庭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 《坡道上的家》是什麼讓母親走上絕路?
    《坡道上的家》改編自角田光代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主婦山咲裡沙子,在為養育女兒感到焦頭爛額之時,被選為候補的國民參審員,旁聽安藤水穗溺斃八月女嬰案件的虐童案。隨著審判的逐步進行,山咲裡沙子逐漸意識到「原來自己就是她啊」,並逐漸在四方的壓力下開始崩壞......(警告:以下內容含大量劇透!)
  • 圖解豆瓣9.1分日劇《坡道上的家》(二十):喪偶式婚姻,遠比恐怖片可怕
    本篇為完結篇,全部圖解內容請大家回復「坡道上的家」即可查看目錄。
  • 「喪偶式婚姻」如何寫?國劇和日劇給出不同破題法
    「喪偶式婚姻」「育兒」「離異」等話題引發觀眾討論,劇中男女主「斷舍離」的方式也給觀眾提供了另外的生活答案,以供參考。整體風格偏溫暖治癒,人生路上總有出口。同樣於5月底完結的一部日劇《坡道上的家》,也涉及了類似話題,但更加嚴肅、深刻與殘酷。《坡道上的家》以一起犯罪案件為引子,從陪審員的視角切入,對主婦困境重重的生活進行全景呈現,從而掀開整個社會隱藏已久的家庭矛盾與創傷。
  • 《坡道上的家》這場婚姻PUA,不要也罷!
    今天介紹一部有關家庭關係,育兒教育的家庭倫理劇《坡道上的家》改編自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豆瓣9.0。而今天所說的「婚姻PUA」是指婚姻生活中的價值打壓,它是一種精神上的壓榨。PUA造就的喪偶式育兒日本這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上,女人婚後生完孩子就應該全職帶娃居然有其普適性。
  • 明明「喪偶式」婚姻,卻要做「養娃合伙人」,你認為對孩子公平?
    但是走到最後,大多數夫妻關係還是變成了「喪偶式婚姻」。但是有了孩子之後,即便是已經支離破碎的感情,也能維持下去。而這種關係,被我們稱之為「養娃合伙人」。但這樣的家庭關係,對孩子就是公平的嗎?小潔結婚之後,家裡很多事情都是她在做。尤其是孩子的事兒,她都是親力親為。不管再苦再累,都不放心交給別人。
  • 《坡道上的家》觀後感
    一個親手殺害親生孩子的母親是多麼令人憤怒,悲傷,和難以理解。在世俗的偏見、精神控制(PUA)、和常見的喪偶式育兒中,是逆來順受?奮勇抵抗?亦或最終作出無法挽回的遺憾?沒有一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結局無法改變,需要思考的只是誘因。很慶幸自己不像《坡道上的家》中男主人那樣,因為我愛著自己的孩子,也愛著我的妻子[愉快] ——家庭生活必看劇集
  • 我們為何懼怕成為母親——《坡道上的家》角田光代
    現如今,是一個充斥著「田園女權」、「恐婚」、「丁克」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不婚,丁克,很多女性都表達了對「母親」身份的恐懼,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在母親節的前夕讀完了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小說描述了在「喪偶式」家庭中艱難生存的母親形象,為了育兒,放棄職業生涯,卻因此失去了最後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再多的辛苦都被認為是理所應當,丈夫幫忙再少都會被外界讚揚,育兒中有無數的疑問和困難,卻只會被敷衍:「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 坡道上的家,這部日劇讓人重新審視母親的角色
    先來說說日本電視劇《坡道上的家》具有什麼樣的道德兩難。在劇中,安藤水穗(水野美紀飾演)是一位年輕媽媽,她將自己八個月大的嬰兒在浴缸裡溺斃,這樣的女人,該受到最嚴厲的審判,你是不是會對她充滿憤恨?但如果她有個詐屍型丈夫(比喪偶更嚴重,時不時出來驚嚇妻子一番),審視型婆婆(探照燈般放大挑剔兒媳婦的所有作為),惡魔型孩子(從早到晚不停哭泣),她孤立無援,身心處於崩潰狀態,你是不是又會對她充滿同情?從審判到理解,就是一條長長的坡道。現在讓我們每個人,跟著導演的鏡頭,和劇中的國民參審員一起,陪著安藤水穗,艱難地爬上這條似乎沒有盡頭的坡道。
  • 明明同床卻異夢:真正打敗婚姻的不是出軌,而是喪偶式婚姻
    所以,一方面,夫妻之間要充分體諒對方、尊重對方,更要幫助對方;另一方面,婚姻中的女方,既要學會自己支撐起自己的生活,又要積極與外界進行溝通,表達訴求,爭取得到外界最自己的理解和幫助,學會為自己努力爭取光明與溫暖。
  • 圖解豆瓣9.1分日劇《坡道上的家》(十九):喪偶式婚姻,遠比恐怖片可怕
    裡沙子意志消沉,休庭期間,陪審員找到了她,和她說起目前所有女性遭遇的「喪偶式育兒」的困境。雖然陪審員的婚姻也遇到了很多問題,但她還能堅強的應對。因為作為職場人員,她沒有淪為裡沙子這樣的籠中鳥,對自己和婚姻還有清醒的定位。
  • 豆瓣9.0 《坡道上的家》上線
    「一位年輕的母親,把她8個月大的女兒,丟進了滿是熱水的浴缸侵入水裡活活淹死了!」這不是什麼恐怖片,是一位母親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坡道上的家坂の途中の家這是一部改編自直木賞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的日劇。影片一開始是對母親溺死孩子案件的採訪,不出所料,所有人都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著案件中的年輕媽媽安藤。有人說,孩子媽愛慕虛榮,孩子的發育沒有滿足她的期望。有人說,孩子媽神經兮兮,老覺得別人家孩子更好。還有人說,這種人根本就不配當母親。
  • 《坡道上的家》:中年女人的崩潰往往是那個忍住不哭的瞬間
    眾聲譴責中,這位母親只是不斷地重複著:「不是的,不是的,只是想嚇唬嚇唬她……」但,一切都是徒勞的,似乎根本沒有人願意聽她的解釋……這讓我想起小說《坡道上的家》中的一個場景——極度疲累的女主人公裡沙子左手提著沉重的紙袋和購物袋,右手拉著女兒文香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文香突然就鬧起了脾氣,
  • 《安家》宮蓓蓓與老公吵架:喪偶式婚姻是女人最深的痛
    01不被理解的婚姻,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電視劇《安家》中的宮蓓蓓決定第二次換房,和公婆分開住。因為此事,她和老公又吵了一架。「學區房?小學有那麼重要嗎?你和我上過重點小學嗎?」這一段對話,讓很多女性感同身受,因為她們也曾像劇中的宮蓓蓓一樣,過著「喪偶式婚姻」。作為老公,當婆媳之間出現矛盾時,他偏向自己父母,一味愚孝。作為父親,他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對於家庭當中瑣碎的事情,他更是一副事不關已的樣子。
  • 「喪偶式」婚姻:女人永遠的痛
    這不就是「喪偶式」婚姻麼? 在喪偶式婚姻中,女人到底有多痛?是如何被一步步折磨的? 或許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感受。 1.
  • 《坡道上的家》:日本媽媽可以不做超人嗎?
    自殺去世的臺灣作家林亦含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在內地出版,在社會上引發了強烈的共情;2015年起,日本女記者伊藤詩織歷時四年推進性侵案的解決,在作品《黑箱》中寫下了自己反抗社會性暴力的艱辛;韓國作家趙南柱的作品《82年生的金智英》暢銷三國,白描出了女性從小到大面對的日常困境……近日,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作品《坡道上的家》中文版發售,2019年開播的同名日劇在國內也掀起了一波廣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