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懼怕成為母親——《坡道上的家》角田光代

2020-12-24 媛媛一直不太暖

現如今,是一個充斥著「田園女權」、「恐婚」、「丁克」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不婚,丁克,很多女性都表達了對「母親」身份的恐懼,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在母親節的前夕讀完了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小說描述了在「喪偶式」家庭中艱難生存的母親形象,為了育兒,放棄職業生涯,卻因此失去了最後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再多的辛苦都被認為是理所應當,丈夫幫忙再少都會被外界讚揚,育兒中有無數的疑問和困難,卻只會被敷衍:「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書中只描述了兩個母親,我卻從薄薄的一本書中看到了萬千的母親,委身與家中一方小小的天地,每天與繁瑣的家務相伴,忙碌而又孤獨,除此之外,還要承擔無形的壓力,被認為是遊手好閒,不被家人所理解,不被伴侶所理解,現代社會把「母親」和「妻子」默認為是一種義務勞動,而其中的苦楚,又有幾人知曉。

更可怕的是,社會只給了母親們努力操勞的義務,卻剝奪了她們抱怨的權利,似乎女性天生就應當成為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天生就應該與家務相伴,正因為這個社會對女性有太多的不公平和惡意,女性的處境才愈發艱難。

除了家庭,職場生涯也一樣坎坷,女性求職,總會面對關於婚育,家庭的問題,似乎沒有幾個男性會被問到如何兼顧事業和家庭,多少人表面光鮮亮麗,實則壓抑、窒息、絕望、無從逃脫。

生活猶如一個巨大的牢籠,而我們又為何會懼怕成為母親?

相關焦點

  • 聊日劇《坡道上的家》
    《坡道上的家》豆瓣:9.2導演:森垣侑大主演:柴崎幸/水野美紀/伊藤步/真島秀和類型:劇情/家庭>製片國家/地區:日本上映時間:2019年簡介:在這部坡道上的家劇情/家庭片中,改編自直木賞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
  • 《坡道上的家》:是不是社會越進步,人類越矯情?
    以前,我們關心的只有「優勝」的人,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評論和報導轉向,開始看到人類社會中被「劣汰」的那部分人。《坡道上的家》是先看完日劇,再看的小說。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媒介表達出來,體驗也有不少的區別。拋開網上那些關於恐婚恐育的論調不談,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失敗者的自我掙扎。
  • 《皮胡》VS《坡道上的家》:喪偶式婚姻中哪位母親對孩子更殘忍?
    序言:近日,我在無意之間看到一個電影解說《皮胡》,主要就是講述由於喪偶式婚姻造成的家庭悲劇,這讓我聯想到了《坡道上的家》這部同樣是講喪偶式婚姻的日劇。藉此機會,我想分析兩個悲劇之間的聯繫,還有的就是影視作品中的兩位母親不同的做法,對孩子而言,哪種更殘忍?
  • 擅長寫當代女性處境的角田光代,她想說的也許並非僅僅是你所見的 | 此刻夜讀
    角田光代的多部小說作品,如《空中庭院》《對岸的她》《第八日的蟬》都被改編成電影。而她再度引起關注,同樣是因為根據小說《坡道上的家》改編成電視劇的廣泛影響。《坡道上的家》劇照年輕的媽媽推著嬰兒車上坡道的場景,其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角田光代的小說中。
  • 《坡道上的家》:是不是做不好母親,就不配為人了啊?
    流著淚刷完《坡道上的家》,除了感同身受,還能說什麼呢。然而,本案審理過程中,亦發現被告人有以下情形可堪憐憫。被告人因為初為人母,深為育兒一事所困。而周遭人的言辭,以及丈夫的怒吼與斥罵,不僅使被告人深感恐懼,還讓其進一步喪失了自信。
  • 《坡道上的家》令人窒息!「喪偶式育兒」原來是如此讓人喘不過氣
    《坡道上的家《坡道上的家明明自己才是那個失職的父親,卻指責妻子是個「不合格的母親」。世人對母親實在苛求,裡沙子的丈夫山咲陽一郎看似關心,實際卻是精神壓迫。對妻子反覆洗腦,從精神上打壓控制妻子。如果你性格不堅定,就會產生自我懷疑。
  • 《坡道上的家》:朋友們都結婚了,你怎麼還單著?
    《坡道上的家》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書名,它打破了我們通常對家的認知。或許我們都曾見過這樣的句子,家是最讓我們安心的避風港。而坡道上的家,卻是我們不安心的來源。為什麼家會變成這樣?我們所處的家庭究竟是怎樣的情況?我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家,到底有幾分了解?這是這本小說讓我深思的地方。
  • 《坡道上的家》推出小說版!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揭露喪偶式育兒困局
    半島記者 黃靖斐 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因為切中了日本社會「女主內男主外」家庭結構所造成的「喪偶式育兒」癥結,引發巨大關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更是獲得9.1的高分。在書的封面上的話特別醒目,「我是媽媽,是妻子,是女兒,可是我也想做自己。」「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是世界對女性最大的惡意。」2019年上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一經播出,不但收穫一眾好評,還引發了激烈的社會討論。這股熱潮也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
  • 坡道上的家,這部日劇讓人重新審視母親的角色
    先來說說日本電視劇《坡道上的家》具有什麼樣的道德兩難。在劇中,安藤水穗(水野美紀飾演)是一位年輕媽媽,她將自己八個月大的嬰兒在浴缸裡溺斃,這樣的女人,該受到最嚴厲的審判,你是不是會對她充滿憤恨?從審判到理解,就是一條長長的坡道。現在讓我們每個人,跟著導演的鏡頭,和劇中的國民參審員一起,陪著安藤水穗,艱難地爬上這條似乎沒有盡頭的坡道。大中午,烈日當頭,四周寂靜無聲,孩子的啼哭尤其刺耳,她仿佛一個疲憊的遊魂,孤獨地行走在坡道上。深夜,她依然是孤獨一人,在孩子的啼哭中心煩意亂。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這種日子好像沒有盡頭,看不到任何希望。
  •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然而前兩天恰巧看了《坡道上的家》才明白:我不是矯情,只是在他人的評價中,差一點丟失了自我。《坡道上的家》是由日本作家角田光代創作的一本現實題材的小說,2019年被同名改編為電視劇登上大螢幕,播出後引起巨大的反響,一度被封為「不婚不育保平安宣傳片」。
  • 《坡道上的家》坡道上的家
    《坡道上的家》由柴崎幸、水野美紀、伊藤步、真島秀和、田邊誠一等主演電視劇。從《我要準時下班》到《坡道上的家》,兩部日劇自播出後便好評不斷,尤其其中涉及的現實問題,在中國也引發共鳴。前者將加班文化直白真實地刻畫出來,並以堅持準時下班的女主反襯加班的深重積弊。而《坡道上的家》則直陳育兒之難,演繹了一段當代主婦們的絕望群像故事。
  • 《坡道上的家》是什麼讓母親走上絕路?
    《坡道上的家》改編自角田光代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主婦山咲裡沙子,在為養育女兒感到焦頭爛額之時,被選為候補的國民參審員,旁聽安藤水穗溺斃八月女嬰案件的虐童案。隨著審判的逐步進行,山咲裡沙子逐漸意識到「原來自己就是她啊」,並逐漸在四方的壓力下開始崩壞......(警告:以下內容含大量劇透!)
  • 角田光代:心所生起無可依止
    1967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的角田光代,在高中畢業後考取了早稻田大學文學系,成為村上春樹的同門師妹。早稻田大學文風甚熾,多人斬獲芥川獎和直木獎,像井伏鱒二、石川達三、立原正秋、五木寬之、三浦哲郎、重松清等名家都出身於此。
  • 角田光代:現代女性的夜與月
    法庭上,安藤水穗沒有說一句為自己辯解的話。「重點不在於什麼敢說,什麼不敢說……說也說不清,他們根本無法真正理解。」小說中這樣寫道法治周末特約撰稿 馬嵐熙今年春季,一部直擊現代女性事業家庭問題的日本電視劇——《坂道上的家》開播,在中國也引發熱議。8月14日,《坂道上的家》原著作者角田光代出席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與讀者分享她筆下女性的困境與救贖。
  • 《坡道上的家》觀後感
    一個親手殺害親生孩子的母親是多麼令人憤怒,悲傷,和難以理解。在世俗的偏見、精神控制(PUA)、和常見的喪偶式育兒中,是逆來順受?奮勇抵抗?亦或最終作出無法挽回的遺憾?沒有一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結局無法改變,需要思考的只是誘因。很慶幸自己不像《坡道上的家》中男主人那樣,因為我愛著自己的孩子,也愛著我的妻子[愉快] ——家庭生活必看劇集
  • 《坡道上的家》為母為何一定要「剛」?
    ——從日劇《坡道上的家》出發所想到的《坡道上的家》在豆瓣獲得了9分的高分,這部電視劇改編自直木獎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據說這部劇「夫妻看了想丁克,戀人看了想分手」。劇情主要講述山咲裡沙子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她全心全意扮演者媽媽這個角色。
  • 《坡道上的家》:中年女人的崩潰往往是那個忍住不哭的瞬間
    眾聲譴責中,這位母親只是不斷地重複著:「不是的,不是的,只是想嚇唬嚇唬她……」但,一切都是徒勞的,似乎根本沒有人願意聽她的解釋……這讓我想起小說《坡道上的家》中的一個場景——極度疲累的女主人公裡沙子左手提著沉重的紙袋和購物袋,右手拉著女兒文香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文香突然就鬧起了脾氣,
  • 《坡道上的家》坡道上的家隨想
    坡道上的家蠻好看的,因為正好也快處於這個階段,所以很難得耐著性子看完了這部劇。說下最大的感受,不想結婚生孩子了。一個人過得挺快樂,何必折磨自己,尤其是劇裡小孩子,想想就要瘋掉。社會對女性看似寬容,其實都是帶著歧視意味的寬容。比如平時重活怎麼能讓女生幹之類的做法,與此相同的,還有對母親的偏見。
  • 豆瓣9.0 《坡道上的家》上線
    「一位年輕的母親,把她8個月大的女兒,丟進了滿是熱水的浴缸侵入水裡活活淹死了!」這不是什麼恐怖片,是一位母親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坡道上的家坂の途中の家這是一部改編自直木賞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的日劇。影片一開始是對母親溺死孩子案件的採訪,不出所料,所有人都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著案件中的年輕媽媽安藤。有人說,孩子媽愛慕虛榮,孩子的發育沒有滿足她的期望。有人說,孩子媽神經兮兮,老覺得別人家孩子更好。還有人說,這種人根本就不配當母親。
  • 《坡道上的家》他人和你並沒有生活在兩個星球
    劇名:《坡道上的家》評分:8.2聽到別人的惡事常常不理解,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謾罵也好,痛斥也好,不過逞口舌之快,自認為絕不會犯對方的錯誤而沾沾自喜自覺高尚。生活中的人們往往如此,共情,天方夜譚。這部劇讓我想到另外一部劇《mother》,伶南的親生母親原是愛著這個孩子的,天真無邪的她抱著年幼的伶南,看著電視中母親虐待子女的新聞,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經歷了丈夫的背叛,獨自忍受艱難的生活之苦後,遇到了變態男朋友,那怕是這短暫的溫暖,她也會不顧一切,即使犧牲自己的女兒,當伶南的親生母親再看到虐待兒童新聞的時候,她麻木冷漠地笑了。她成為了電視中那個自以為永遠沒有辦法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