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劇《坡道上的家》出發所想到的
《坡道上的家》在豆瓣獲得了9分的高分,這部電視劇改編自直木獎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據說這部劇「夫妻看了想丁克,戀人看了想分手」。
劇情主要講述山咲裡沙子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她全心全意扮演者媽媽這個角色。每天要接送女兒上課、照顧她的飲食起居。女兒正處於磨人的「小惡魔時期」,時常情緒激動、大哭大鬧,讓她覺得即使有三頭六臂也不夠用。在這期間,她還要擠出時間做家務,因為每天下班之後,丈夫就會靠在沙發上對妻子發號施令,自己想喝啤酒也會指使妻子去幫他拿。即使生活中充滿疲累,但山咲並不會抱怨,因為好似,身邊的每個妻子都是這麼度過的。這一切仿佛那麼尋常,又那麼容易被忽略。直到有一天,山咲被選為陪審員參加庭審,庭審的是一個當地著名的案件——一位媽媽將自己的親生孩子丟進了放滿熱水的浴盆。檢方以故意殺人罪控告她,所有的新聞都在指責這位媽媽 「怎麼會有這樣的母親,居然殘害自己的孩子」「聽說她本來就是個貪慕虛榮的女人」。隨著庭審的推進,案件的細節也越發清楚:這位媽媽生下孩子後就有嚴重的產後抑鬱症,卻還要包攬大大小小的家務;丈夫每天都會加班到深夜,在照顧孩子方面完全是個甩手掌柜;因為自己的孩子發育比較慢,所以她一直處於焦慮狀態,但每天在照料孩子和家務之間掙扎從來沒有釋放的出口……辯護律師的意見是,她將孩子扔進浴盆時正處於精神錯亂。當被告人的丈夫被問及是否會懷疑妻子得了產後抑鬱時,丈夫承認了自己對妻子關心不夠,但卻言語鼓勵過她,「所有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你也肯定能做到。不要這麼悲觀,再加把勁吧。」
山咲作為陪審員觀望著一切,越來越覺得眼前這一切似曾相識:在桌上大哭將食物扔得四處都是的女兒、坐在一旁發號施令又不耐煩的丈夫、對自己育兒方式不滿意的婆婆……她不禁自我懷疑起來:我會是下一個她嗎?當對丈夫流露出一點點擔憂時,丈夫的回應卻是,去當個陪審員讓你變得神經兮兮的,要不然,你乾脆別幹了,安心在家照顧孩子。
在參加了這場庭審之後,山咲嘗試把自己和被告相比,想努力找出自己和殺人犯的區別。但卻久久無解。這場審判,到底是對誰的審判?
全心全意地做母親,被視作是理所當然。儘自己所有努力去做一個母親卻仍然換不回滿意。會不會有那麼一瞬間,她會覺得孩子還是不存在的好?這些點點滴滴堆砌出的細節,就足以讓一位母親質疑自己努力的意義。從這部電視劇出發,我有以下思考:
1、社會文化傳統和政策給女性強加了社會分工和個體的人生選擇。
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對男性的要求是只要努力工作賺錢就很好了,而女性就應該「全心全意為家庭服務」。《坡道上的家》所展示的日本社會中,這種觀念尤其嚴重。作為長輩,婆婆會對自己的兒子說:「我覺得你是個很好的丈夫。現在的小年輕都一副天經地義的嘴臉,讓妻子出去賺錢養家,但你不一樣,為了讓妻子專心帶孩子,你可是一直不要命地工作呢!」丈夫是一家的頂梁柱,而對於妻子來說,仿佛最好的角色就是在家帶孩子。出去工作的想法都是不正經的。
就全世界來說,日本的家庭主婦階層尤其典型,而且數量龐大。究其原因,其形成主要包括國家政策和企業的家庭政策的影響。例如,從1961年開始,日本政府就頒布了在稅收中配偶者減稅的制度。這項減稅政策只針對家庭主婦的丈夫,也就是說,一旦太太有了工作並取得一定收入,丈夫就要支付較高的稅額。這一政策鼓勵了家庭主婦階層的形成和擴大,也將部分本有職業追求的女性限定在家庭以內,或者僅能從事較少的臨時工等工作。日本的企業家庭政策也促進了主婦的產生。例如,1964年日本經濟聯合會提出了這樣的主張:「女性只有做賢妻良母在家庭發揮作用、養育子女,使得丈夫能夠積極工作,才能說履行了社會的義務。」日本的企業想要把丈夫們培養成早出晚歸、犧牲家庭生活的「會社人士」,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妻子們就必須作為家庭主婦包攬家務作為支持。
由於這種社會分工的加劇,導致男女在各類活動中存在非常大的時間差。女性的工作和學習時間被壓縮,轉而被家務勞動時間所取代。在就業上,為了照顧家庭,女性會更多地選擇臨時工之類的工種。這些結果又會導致社會分工的加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2、女性並非天生就能做個好母親,就該做個好母親。
育兒可能是世界上最要命的工作沒有之一,但很多男性並不願意法律制定同樣時長的父親陪產假。中華女子學院性別與社會發展學院的副教授李潔等人曾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在北京地區居住半年以上且近五年內有過生育經歷的女性。在收集的812份有效問卷中,被調查者的丈夫實際參與產後護理的比例並不高,其中,丈夫參與照料產婦的比例為17.4%,參與孩子夜間照料的比例更低,為13.2%。
目前,全國至少已經有29個省份在當地版計生條例中明確規定了陪產假的期限。其中,最短的陪產假有7天,最長的則有一個月之久。《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條例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法律、法規規定外,延長女方生育假60天,給予男方護理假20天。實踐中非常尷尬的是,部分丈夫並不向單位請陪產假,理由是「工作沒了我不行」「男人應該去打拼,而不是帶孩子」。他們認為,哺乳、產後休息、洗衣、做飯都讓母親一個人來,父親回家有空的時候就幫幫忙,沒空的時候母親一個人做也是應當的。因為賺了錢,所以可以不陪孩子,而且賺錢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不知道為什麼,有了孩子之後,社會評價體系要求母親必須做到90分以上才是應該,而父親做到60分以上就值得讚揚。我們讚揚母親時,總說「為母則剛」。但這到底是對母親的褒揚,還是對母親的苛求呢?母親被認為是充滿能量的、為了孩子無所不能的,肉體凡胎的人是不適合成為母親的。可是,為什麼作為母親卻如此痛苦呢?如同一位知乎網友在回答產後抑鬱症問題時所說:「如果一個男人,做完一次開腹手術,拖著沒痊癒的病體,下床不到一個星期,馬上讓他投入到一份24小時需要隨叫隨到,還完全沒有經驗的工作裡,稍微沒做好要收到所有外人和親人的指責,而且這份工作還不能給你帶來任何收入和前途。以上這些相信換成是男人沒有一條能忍受的事情,被冠上母親是偉大的之名,就要求女人笑著接受。」母親苦於育兒,把她們逼到無路可走的是「一般人都是這樣的」這一觀念,來自於社會,生長於家庭,然後植根在很多女性的內心。以至於作出「不想生孩子」「後悔生孩子」這樣的表達,都會成為一種不道德。
3、適應新的母親角色需要更多心理支持。
當一個女性初次成為母親,所有人都可以拿出一個完美媽媽的樣本,對她指手畫腳。多吃豬蹄鯽魚才能下奶、純母乳餵養才對孩子好、第一胎最好順產方便以後生二胎……人們忘了,她也是第一次做母親。即便被指責被苛求,新手媽媽也會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為什麼自己奶水不夠?為什麼孩子體重不長,睡眠不好,表情還不豐富?婆婆說奶粉不好,真的會影響孩子發育,影響母子關係嗎?為什麼還沒有奶水?明明她已經那麼努力,多吃豬蹄,多喝湯,不出門吹風,不吃辣椒,婆婆每天還在給她送中藥送保健品。怎麼還是不出奶水?孩子為什麼不吃奶還哭個不停?……焦慮,百分之兩百的焦慮。直到有天,一個普通家庭主婦,突然看到孩子身上的傷口,卻根本想不起來是誰弄的;孩子哭了一整天,她只記得孩子哭了丈夫便會怒吼,然而她根本沒辦法止住孩子的哭聲。她走投無路,陷入恐慌,精神崩潰。
在我國,產後抑鬱的發病率高達9.3%~23,5%,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特發於女性產後這一特殊時段的抑鬱症。抑鬱症的母親往往不能有效的照顧嬰兒,病人出現自責自罪,有嚴重抑鬱的。有可能傷害自己或嬰兒的危險(自傷自殺、擴大性自殺)。產後抑鬱症的預後是不一樣的,未經治療的病歷可遷延數月到數年,從而導致母嬰聯結和婚姻適應的困難以及下一代的行為、認知和社會問題。
沒有一個人可以妄自評判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照顧和愛。她們是怎樣的一種依存關係啊,整整十個月共呼吸共飲食共生存。為了孩子的健康,母親可以對自己愛吃的卻不適合孩子發育的食物一口不沾。生活的瑣碎和孩子的無理哭鬧真的會壓垮一個母親嗎,這些可能僅僅只是堆積在體內的火藥。而最後點火的卻是身邊長期忽視自己感受的家人。壓垮一個母親的最後一根稻草也許最後僅僅是丈夫自以為沒有問題的一句閒話。
一位母親所有的時間都要讓位於不分晝夜打鬧的孩子,這個時候,就需要來自他人支持和分擔。成為母親的路上,飛天入地,要過最高的山峰,渡最險的暗礁。成熟的家庭關係應當是相互扶持、彼此分擔的,作為丈夫,應當給予妻子更多的陪伴和關心。賺錢不能替代承擔起父親這一角色的重要性。作為爸爸,也應當承擔起自己那部分撫育的責任。
男性和女性都是被塑造的。一開始,大家都是人類的幼崽,都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大家都該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能夠平分秋色,當仁不讓。她成為一名母親,應當是她自己的選擇。為母不一定則剛,她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