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田光代:心所生起無可依止

2021-02-08 任性知日

在日本「文學映像化」已形成傳統,文學為電影創作提供了成品的素材,電影導演希望通過改編優秀小說來提高影片的藝術水準;希圖藉助影像的力量來再現還原原著的魅力,抑或進行再創作來展現影像的魅力。小說的暢銷為日後電影上映爭取了觀眾,電影的成功也會促進小說的銷售。

 

本人就是通過豐田利晃執導的《空中庭院》(2005)知道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影片改編自她的同名原著,同年以角田光代以小說《對岸的她》摘下直木獎桂冠,次年導演平山秀幸又將此書改編為電影,當年即被評為《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從2009年11月開始角田的書在我國開始引進,先是她在第2屆中央公論文藝獎獲獎作品《第八日的蟬》(江蘇文藝出版社),隨後是他的短篇小說合集《搖滾媽媽》(人民文學出版),2010年9月《空中庭院》在湖南文藝社出版,2011年1月份《對岸的她》上海譯文出版。


角田光代與吉本芭娜娜、江國香織齊名,兼具芥川獎與直木獎實力,她創作豐沛,至今出版了一百多部作品。1967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的角田光代,在高中畢業後考取了早稻田大學文學系,成為村上春樹的同門師妹。早稻田大學文風甚熾,多人斬獲芥川獎和直木獎,像井伏鱒二、石川達三、立原正秋、五木寬之、三浦哲郎、重松清等名家都出身於此。

 

與角田光代年齡相仿,同期在日本文壇湧現的有小川洋子(1962年生,文學系,以《妊娠月曆》獲第101屆芥川獎)、恩田陸(1964年生,教育系,奇幻推理小說家)、絲山秋子(1966年生,經濟學系)等女作家,此前還有前輩松井今朝子(1953年生,文學研究系演劇學)憑藉《吉原手引草》(幻冬舍)獲得直木獎,後輩三浦紫苑(1976年出生,第一文學部)以《多田便利屋》獲得第135應屆直木獎,綿矢莉莎(1984年生,教育學部)以《欠踹的背影》獲得第130屆芥川獎。角田光代的丈夫伊藤高見也出身於早稻田大學(經濟系),他以《扔在八月的路上》獲得135屆芥川獎,《每日新聞》的報導戲謔地將此番伊藤的獲獎稱為「太太的雪恥戰」,在此前她的妻子角田光代三次被 「芥川獎」提名,但每次都鎩羽而歸。


角田光代と原田知世
左起:伊藤高見,三浦紫苑,森繪都 

 伊藤高見作品角田光代的貓咪 

 一九九O年角田光代以處女作《幸福的遊戲》獲得「海燕」新人文學獎,寫了兩男一女在東京開始生活,組成的虛擬家庭起初溫馨幸福,到漸生齟齬,最終土崩瓦解的全過程。其間較早地涉及「飛特族」的生活。這本書都折射出當代日本的社會問題,即年青一代對傳統家庭的厭惡,不想長大不願擔負責任的心理。在她的另外一部早期作品《夕陽下的上帝》瀰漫著青春的悵惘和不可思議的疼痛感。少女真理子無力逃離家庭,以翹課來反抗,將身體獻給鄰校的男生。她的父母每天因瑣事爭吵,因彼此傷害,反而無法輕易分開。正是這種悖謬的力量維繫著「家庭」,正是這樣的「家庭」讓真理子積聚著無以名狀的怒火。小說將人生際遇橫向切開,充分展現作者善於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擷取閃光的細部的能力。


   她的《搖滾媽媽》也是一部引人震撼的短篇,母親為了逃避現實的紛擾,用狂躁的搖滾樂為自己築起一道與世隔離的高牆,面對挺著大肚子返回小島的女兒(未婚媽媽),她表情淡漠,只是在女兒即將分娩時,與之分享著作為「母親」的心得,儘管母女之間有著種種隔膜和衝突,但她們之間天然的情感紐帶無法割捨,在女兒生產劇烈疼痛時,隨身聽裡放著「涅磐」,母親將耳機塞入女兒耳中,這裡面既是因急切無助,也是因為關愛吧。

 

  吉本芭娜娜有句名言「生命是個療傷的過程。」在角田光代書裡的愛情、親情、青春都真實得讓人心痛,年輕人遠走城市疏離了父母,成年人的婚姻裡有背叛,在婚外的愛欲中有迷惘。青春歲月於指尖流逝,成長中不可避免地失去。曾對父母充滿恨意,卻又在他們逝後心被掏空;曾想反叛社會世俗,卻又在世俗面前低頭。自己厭惡的一切逐漸被內心體認,自己尋找幸福的過程中卻被不幸籠罩。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人生陷入怪圈,無可解脫無法自拔,有時以為逃脫了迷宮,卻發現不過是走入了另一個迷宮的入口。有時人們並不懼怕生活困頓,而是懼怕被生活欺騙。


《空中庭園》就寫了這樣的故事,東京郊區由夫妻和兩個孩子組成四口之家,表面看著和諧幸福,私下裡暗潮洶湧。雖說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在親人面前毫無隱瞞,然而每人心中都隱藏著不願道出的秘密。隨著情節進展,我們看到父親京橋有外遇;兒子帶家教老師去開房;父親與兒子的家教老師有染;女兒麻奈隨便和男生去情人旅館;母親繪理子有性病五年不與丈夫做愛,她出身在不良家庭,孩子的外婆是個浪蕩女人。母親從少年就開始處心積慮逃脫家庭,為了得到京橋,她和他去了」野猿旅館」……繪理子苦心經營的家,其實內裡早已千瘡百孔。仿佛泥沙聚塔,不堪一擊。那臆造出的美好生活,分明只是一個空中的庭園。


《對岸的她》關注的仍然是「家庭」問題,它還是一部女性自我追尋與成長的作品。書中寫了兩位30多歲女性,小夜子是在家相夫教子的主婦,葵為性格豪爽未婚的創業家。小夜子害怕孤獨而想再度就業,就在四處求職之際,葵與小夜子一見如故,對她充滿感謝與依賴。葵在高中時只有一個知心好友魚子,她們一起離家到海邊民宿打工,拿到工資兩人不願回家,去餐館、去舞廳、去勒索欺負過葵的同學,她們正處於是非善惡曖昧不清的年齡,對人生的理解和探索卻純粹地綻放了。最後兩人攜手自殺未遂,不得不被生活衝散,兩人最後一次見面是葵高中畢業典禮之時,由葵的父親善意地安排的。魚子仍然重複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葵依然無法從友誼失落的質疑中走出來。

小說中的「對岸」指的是生活的對立面,人想改變的事,不敢改變的事,不得不改變的事,這些都在心的彼岸,那對岸仿佛有個朋友在等你,那個對岸的她或許只是你自己。葵的旅行社逐漸萎縮,為了謀存開拓清潔業務,還是無法改變現狀,最後小夜子主動激勵葵,願意繼續支持她,這讓葵青澀歲月的慘澹得到超脫,小夜子成為葵心中那個消失的「魚子」,小夜子就是在人生對岸等她的人。

 《對岸的她》揭示了日本現代女性內心深處的隱秘,探究了現代女性所面臨的問題、人際關係的困惑以及心靈創傷所帶給人們的無盡痛苦。 故事裡被魚子和葵稱為秘密基地的大橋,有時我們也會執拗地想,到那真的可以讓人到達彼岸麼?「一面登山,一面這樣想:依理而行,則稜角突兀;任情而動,則放浪不羈;意氣從事,則到處碰壁。總之,人的世界是難處的」——這是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所著小說《草枕》中的開篇,這句話道出了人生迷團,畫家尋求一種「非人情「的世外桃源,卻闖入了人情的世界,他認為藝術的目的是「觀察人世,解脫煩惱,出入清淨界,建立不同不二的乾坤,蕩除我私我欲的羈絆」——這說的就是彼岸,我想人之所以喜歡耽於幻想,只是篤信它能實現,才會不計後果地追尋。
註:飛特族(freeters),是把英語中「自由」和德語中的「工人」組合後發明的詞,上世紀八十中期日本出現了一批具有高學歷卻不願就職的年輕人最初是經濟狀況良好,時代環境相對寬鬆,使得他們可以輕易找到臨時工作,這些無固定工作的年輕人雖然不富裕,但是從不愁溫飽,甚至海外自助旅行易如反掌。他們只是追求自由,想將青春推遲,以便尋找「真正的自我」。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傳統終身僱用制受到嚴重衝擊,無數公司轉以合約招聘,同時受到西方思想影響,陸續有不少「飛特族」靠打零工維生。與自由職業者不同,他們不是單獨工作,而是進入群體,到便利店或彈球店賺取時薪,手頭有些錢就辭職,花錢享樂完再去賺。近幾年日本經濟已有復甦跡象,但許多「飛特族」因多年從事不需專業技術的零工,無緣享受經濟復甦的好處,而且「飛特族」的自由主義工作態度也不受公司歡迎。  

請關注「任性知日」公眾號,定有驚喜發現。


 

 作者梳理撰寫辛苦,尊重原創請打賞幫轉發。


相關焦點

  • 角田光代:現代女性的夜與月
    角田光代的作品也曾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並頗受關注,例如,改編成電影的《第八日的蟬》《紙之月》等。她筆觸細膩但總是選擇尖銳的題材,且擅長挖掘親子關係、女性友誼、家庭生活。可以說,女性是其筆下的絕對主角。在此次上海國際文學周與青年作家張怡微的對談中,角田光代抒發了自己的看法。角田已婚,但並不想生育。
  • 依止師長的態度——華嚴九心
    九種心指: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僕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解釋:捨棄自我的成見,依教奉行的善心。比喻:孝子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個「順」字,要能隨順自己的父母。意義:弟子要捨棄自己的成見,隨上師安排,而且要善於觀察善知識的容顏既能夠孝身,也能夠孝心。依止善知識如孝子心。
  • 依止師長的態度-----華嚴九心
    另外,我們還應遠離無常的心態,比如:初見善知識時非常激動,相處久了便將善知識視若常人;或者是依止一年兩年就不依止了。應該如金剛一樣,終身依止,始終如一。那麼親近善知識以後要怎麼做呢?應該如下面第三所說的如大地心。聯繫米拉日巴尊者傳記:米拉日巴經歷多次苦行,身心都遭受折磨,然而終不離開上師。3.
  • 如性法師:如何依止善知識
    35』45」所以我們剛才提到當我們對於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意,進一步的我們想要去改變自己,我們生起了想要學法的心,這是弟子相當中的第三個條件-希求,我們要對於法生起希求,如何對法生起希求,當你對於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意時,為了改善它、為了改變它,你會進一步的對於法生起希求,在對法生起希求之後你需不需要具慧,什麼叫具慧?
  • 擅長寫當代女性處境的角田光代,她想說的也許並非僅僅是你所見的 | 此刻夜讀
    今天的夜讀,帶來青年作家張怡微對於角田光代的解讀。在她看來,角田光代看似是在書寫婦女小說中討論母職、血緣、家庭的話題,本質卻始終是「論幸福」(及何為良好生活)的倫理問題。角田光代小說的意圖:幸福永遠是一條上坡路。張怡微|文2012年,我第一次見到了日本作家角田光代。
  • 法王如意寶對自己依止的每一位上師都是恭恭敬敬、謹遵師教
    不忘全知尊者的恩德法王如意寶幼年時就對上師全知麥彭仁波切具有極大信心,在十五歲時,曾一心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短時間裡念誦尊者祈禱文一百萬遍、讀誦尊者所著的《大圓滿直指心性》教言一萬遍,依靠對上師的猛利信心而獲得了究竟證悟。從此以後,法王獲得了真實文殊菩薩的化身全知麥彭仁波切以彩虹身來攝受。
  • 【醍醐】什麼叫依止上師?
    問:什麼叫依止上師? 索達吉堪布:所謂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師面前聽法,上師要給弟子傳法。 然而,現在很多人認為,所謂的依止上師,就是弟子問上師:「您可不可以攝受我?」上師心情好的時候,點點頭,承認「你是我的弟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暫時就不答應。一旦得到了上師應允,弟子就特別開心,到處請客好好吃一頓。所以,很多人被攝受的界限,只是上師的口頭開許,就像世間的一種承諾。
  • 具格大圓滿上師很少,依止之前應慎察
    阿知仁波切講一些康區的騙子為了騙財方便專門吃增肥的藥,為的是讓漢族人容易生起信心。當今的內地發達地區,已經成了很多藏族精神騙子的淘金之地。由於藏漢之間語言障礙為這些騙子創造了行騙的順緣,再加上內地的漢族學佛人本身對藏傳佛教的盲目崇拜,造成了很多的漢地佛子心相續被汙染,這是很令人畏怖的。
  • 甘露心華:《三主要道》釋義·禮讚
    「敬禮諸至尊師長」這一句,一方面以禮讚的形式出現在論首,另一方面的意義是表明本論源自歷代祖師及佛陀,亦表明了論中所開示之三個主題——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之證悟必須依靠如法地依止明師方能獲得。《三主要道》中的禮讚句,其實是呼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關依止師長的全部教法,例如如何尋找明師、明師應具之師資、如何依止師長及依止師長之益處等等。
  • (發人深省的好文)對於自己依止的師父,要明白兩點
    轉自嶧山興國寺對於自己依止的師父,要明白兩點。第一點,我們要明白,自己的真正依止師,比佛的恩德還大。佛經裡有這樣一個公案。第二點,我們要明白,對於自己的真正依止師,不要三心二意。人的一生可能遇到很多師父,但是與你最有緣的是誰?這個「有緣」,不是指世俗的東西,比如現在有些出家師很隨順世俗的東西,整天帶著居士朝山拜佛、喝茶、書畫,天天帶著居士玩,好言好語的哄著居士。
  • 依止善知識,觀照實相般若
    他人行不善,你勸止了,你也生福。惡事降臨到自己的身上,能夠忍受,你還增福。能為別人分憂解愁,當然又是福。布施你的善念,都會增福德因緣。舍衛國有一位很窮的人,布施一束葡萄給比丘。比丘說:「你已有一月的布施了。」窮人說:「我只布施一束葡萄罷了,怎麼布施了一月呢?」比丘說:「這一束葡萄,一月前你就已經有布施的念頭,念念不斷;不就是一個月嗎?」
  • 藏傳:如能依止「 普巴金剛」 可得祛病、延壽、財富、吉祥等功德
    黑魯嘎 ( 金剛薩埵的忿怒相 ) ,為降伏此大力神,乃化身為普巴金剛,與此大力神同一形相,具大威神力,終將大力神及一切魔眾摧伏…普巴二字為藏語,其義為钁,以本尊手中所持主要之法器為三菱前尖的利器,故古有金剛钁之稱,而今通稱為普巴钁。钁上端為一尊忿怒普巴金剛形象,為金剛钁神格具象化之後的形象。生三頭,右邊代表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剛,象徵諸佛身。
  • 我們為何懼怕成為母親——《坡道上的家》角田光代
    我在母親節的前夕讀完了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小說描述了在「喪偶式」家庭中艱難生存的母親形象,為了育兒,放棄職業生涯,卻因此失去了最後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再多的辛苦都被認為是理所應當,丈夫幫忙再少都會被外界讚揚,育兒中有無數的疑問和困難,卻只會被敷衍:「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 入了心的人,誰都無可替代!
    入了心的人,誰都無可替代!我們都是被高以翔高尚的人格魅力所俘獲了,入了心的人,誰都無可替代!每天堅持為他發聲,追責爛臺、華少、傑星等一眾小人……哪怕水軍攻擊,各種限流都無法阻擋大家對高高公道、正義的捍衛!
  • 理解《百法明門論》中的心王、心所,事相和體相上才能夠相應生起
    《百法明門論》提到: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賴耶八個心識,都叫做心王,也是三界萬法之主。心王起作用時,只緣取境界的總相狀,比喻為君主。五十一個心所,除了緣取總相狀外,也緣取差別的相狀,比喻為隨從的大臣。作為心王的從屬,所以叫作心所。
  • 女士應如何依止男性師父+藏傳佛教根本不許出家人行淫
    女士應如何依止男性師父 2015-02-04文  釋龍相 慈慧文化 作者按:我這篇文章多年來在網絡轉載率極高,但是在轉載的過程中,從題目到內容都經常被人篡改,有時候被改得面目全非,已失本旨,也很無奈。今天師父命我乾脆自己發個正版的出來,故依教奉行。
  • 第39集 能持種者方能生六轉識之真如屬相分
    意根本身既無持種的功能,依安慧的說法又是意識的種子,那意根當然必須由另外一個實相心來執持祂(也就是執持意識的種子),那就更加地證明有阿賴耶識心體的存在,絕非識蘊所攝,那安慧又怎麼可以否定阿賴耶識的實有呢?所以,意識種子得要存在阿賴耶識中,而以意根為緣,才能從阿賴耶識中生起。五、意法為緣生意識世尊開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
  • 以無所得,得無所礙,心起想則痴,無想是泥洹
    人生無礙得解脫,以無所得,得無所礙,這個比較容易做到,但我們還要以無所得心態,得應所得,得而無礙,才是有福報的人。不但洞見性空,於心無礙;更能因此知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無礙。無礙的慧光,能知一切眾生的心行;知他們的生死;知他們的根性。我們能無礙地適應眾生,自他無礙,就能幫人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