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長安街知事 10月2日報導
70年前的10月2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天,蘇聯宣布承認新中國,並確立外交關係。
蘇聯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也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蘇聯解體之後,中國與俄羅斯籤署會談紀要,解決了兩國關係的繼承問題。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最近,一部名為《中國的重生》的紀錄片在俄羅斯播出。除之前被熱議的「開國大典」,蘇聯首任駐華大使抵京的彩色畫面也首次公開。這可謂是一份十分珍貴的禮物。
昨天是新中國70華誕,舉世矚目。今天是中俄建交70周年,同樣舉世矚目。今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向中國發來賀電錶示,可以肯定地指出,俄中關係成功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普京普京 本文圖片均自@長安街知事
獻禮
1949年10月10日,蘇聯首任駐華大使歷經6天的舟車勞頓抵達北京,開啟中俄友誼發展的序曲。
在《中國的重生》的紀錄片中,一個畫面定格在了1949年10月10日的北京前門火車站,蘇聯首任駐華大使羅申乘專列抵達北京。早已等候在車站廣場的群眾揮舞著彩旗和鮮花,熱烈鼓掌和歡呼。
《中國的重生》:周總理與羅申親切攀談
當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親自到車站迎接。周總理致歡迎詞說:「從此,中蘇兩國邦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代。」
按照國際慣例,大使抵達一般由外交部代表迎接,而總理親自迎接,這在現代外交史上十分罕見。
俄羅斯將這段珍貴的車站迎接畫面紀錄了下來,被封存數十年後首次對外公開。紀錄片導演傑尼索夫稱,這部紀錄片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俄中建交70周年而製作。
《中國的重生》:羅申乘坐專列抵達北京前門火車站
在9月3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在迎來與好鄰居俄羅斯建交70周年之際,俄方向中方提供了開國大典珍貴影視資料,俄國家電視臺播出《中國的重生》紀錄片。中俄兩國人民正以各種不同形式,紀念70年來走過的不平凡道路,這是中俄關係高水平運行和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生動寫照。
典範
中俄建交70周年之際,兩國頻繁互動,再次釋放了重磅信號。
俄衛星通訊社10月2日援引克裡姆林宮的新聞稱,在賀電中,俄羅斯總統高度讚賞俄中兩國最近以來在各領域開展的建設性合作中所取得的進展,擴大內容豐富的多層次政治對話,以及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構框架內為解決當前的地區和全球問題所做的協調努力。
普京表示,對造福友好的俄中兩國人民,為鞏固歐亞大陸乃至全世界的穩定與安全, 進一步加強俄中關係充滿了信心。
10月2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也與中方互致賀電。梅德韋傑夫表示,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能源、工業、交通基礎設施、高科技和文化等各領域重大合作項目順利實施,務實和人文交往合作持續拓展。相信雙方通過共同努力,將為兩國全方位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王毅與拉夫羅夫王毅與拉夫羅夫
同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互致賀電,熱烈慶祝兩國建交70周年。
王毅在賀電中表示,70年來,中俄關係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日益成熟、堅韌、牢固,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樹立了大國和鄰國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的典範。
拉夫羅夫在賀電中表示,1949年,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70年來,兩國關係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道路,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成為真正平等信任的夥伴關係的典範。
中俄建交是國際關係中的一件大事,同一天,從總統到總理再到外交部長,對中俄關係送出祝福,足見兩國關係之特殊。
最友好
知事注意到,中俄建交70周年之際,美國民意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了一項民調結果顯示,世界各國裡,俄羅斯民眾對中國的態度最友好。
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日前接受俄媒採訪時的表態有助於我們理解中俄「最友好」。
俄衛星通訊社10月2日援引傑尼索夫的話報導稱,當前不存在任何能令兩國關係發展受阻的潛在因素。
傑尼索夫傑尼索夫
傑尼索夫指出,俄羅斯也需要搞好經濟,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與中國的合作對解決這些任務來說很重要。
傑尼索夫強調,俄中不是盟國,兩國間不存在盟國義務,但兩國清楚明確地理解對方的立場和利益,願意尊重對方立場並協助對方將其付諸實踐。他相信,俄中關係的前景一片光明。
此前,傑尼索夫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曾透露,「俄羅斯民眾對漢語的興趣愈發濃厚。我朋友的孩子們,他們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漢語。」漢語已經成為俄羅斯繼英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五種全國統考外語科目。
傑尼索夫接受採訪傑尼索夫接受採訪
9月28日,傑尼索夫還曾率俄駐華使館外交官赴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參觀。
在9月3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敏銳地關注到這個問題。針對如何看待中俄就建交70周年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立足新時代,放眼新未來,雙方將全面落實兩國元首共識,進一步加強協調配合,承擔起維護多邊主義、捍衛國際秩序的共同責任,推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不斷取得新成果。這是兩國和兩國人民之福,也是世界和平與發展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