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旗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三十四年代的文藝女性們,比如張愛玲,比如林徽因等,這些女性通過將旗袍展現在她們身上的溫暖與柔軟,以及骨子裡的固執,形成了當時的風景線,不僅是當時的文藝青年,在名利場活動的名流和帶著香菸的平民,都有著各自的情趣。
當時,中國最時尚的地方是上海,上海是當時中國的時尚中心,那裡有所有的時尚,在沒有電視和網絡的時代,最漂亮的衣服還是通過火席捲全國,在那個時代,旗袍在世界上代表著東方女性的優雅和溫和,當時的好萊塢女演員也被迷倒了,但是,穿著旗袍最美的是中國女性,只有中國女性才能穿旗袍應有的味道和風格。
有一段時間,旗袍被貼上標籤,放到架子上,等旗袍出現,人們對旗袍的憧憬就沒有了,有些人嚮往旗袍,但有些人的一些行為卻直接拒絕大部分人。
旗袍這種服裝在改進中不斷改進,穿著旗袍的時間長的人會沉醉於旗袍天生的那種複雜韻味,在旗袍圈裡,這部分人對旗袍的要求很嚴格。
一般穿改良旗袍的人比較年輕,她們的審美也許喜歡新奇的東西,她們對這種旗袍的傳統服裝很感興趣,是妥協還是放棄。
由於這些原因,會讓人產生穿旗袍的人是大媽的錯覺,偶爾年輕的女兒穿著旗袍站在街上也是因為鼓勵自己才有勇氣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著像什么女孩子一樣的勇氣,有些人忍受著掩人耳目的破口大罵,仍然穿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挺起胸膛站著。
其實傳統服裝都有自己的圈子,這些圈裡的人都一樣,很抗拒和改良,不僅是旗袍,漢服也是如此,這樣的話,旗袍的環就會越來越窄,可以扔到最後。